王仕杰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德育的人學立場與生命觀照
王仕杰
(黃岡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人不僅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主體,任何德育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在場。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質發(fā)生異化,這是德育難以擺脫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堅持德育的人學立場,關注人的生命需要,激發(fā)生命的潛能與價值。這樣,才能使德育真正回歸人性。
德育;人學立場;生命觀照
長期以來,在德育工作中存在著一個觀念誤區(qū),即德育的主體是社會,而教師是社會主體的形象大使或代言人,于是,德育要么以社會為本位,要么以教師為本位。這種認識直接導致德育成為了純粹的社會工具,它將德育從人及其生活中抽離了出來。其實,人不僅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主體,任何德育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在場。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質發(fā)生異化,在這種德育中,受教育者僅僅是物化了的工具對象,他們不僅失去了主體性,而且也失去了思想和精神生命,這是德育難以擺脫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堅持德育的人學立場,關注人的生命需要,激發(fā)生命的潛能與價值。這樣,才能使德育真正回歸人性。
道德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罢l的德育”的問題實際上隱含著“誰需要道德和德育”和“誰是德育的主體”、“德育育誰”的問題。
(一)人是道德的目的 道德首先是社會的需要,因為道德一定是建立在特定關系的基礎上。社會是人與人相互關系的集合體,是一種關系存在。有關系存在就有利益矛盾和沖突,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必須要化解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而道德是平衡利益關系、化解矛盾和沖突的重要武器之一。所以,社會先于個人更需要道德。當然,社會所需要的道德不只是純制度的道德文化,而是需要習得道德制度和文化的人對社會道德制度和文化的膜拜和維護?!暗赖轮猿蔀橐环N社會需要,一方面,是因為只有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因為道德與習俗、法律等社會規(guī)范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它對人的行為的調節(jié)有著法律和習俗無法代替的特殊機制?!盵1](P19)因此,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chǎn)物,道德產(chǎn)生于社會關系的內部張力。道德的產(chǎn)生并非著眼于個體的人,而是著眼于群體的生活,它是群體共同的價值規(guī)約,是群體和諧共生的基礎。個人道德的形成過程就是隨著他逐漸融入社會群體、適應社會群體的過程。在階級社會,社會道德先于個人道德存在。人出生的時候是純粹的自然人,此時,人只有動物性,并不具有道德,完全處于無意識的本能狀態(tài),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只有當他與社會逐步建立聯(lián)系,而且他自己也逐步意識到了這種社會關系的存在,他才能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這個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個人一旦要融入社會,那么,道德就成了個人跨入社會的門檻。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社會道德,實踐社會道德,并受社會道德所約束。人在理解和把握社會道德核心內容的同時,逐步形成個體自我的道德觀念。所以個人的社會化過程,是社會道德個體化過程,也是個體道德觀的形成過程。
無論是人的需要還是社會需要,道德和德育統(tǒng)一并服務于人的社會生活,生活是人與社會的聯(lián)結點。第一,社會人需要道德。社會人首先是關系人,社會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其必然處于社會關系之中,社會關系是一種復雜的“關系集”,其中,倫理道德關系是一種重要而基礎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一種被人類理性規(guī)約了的特殊的情感與意志關系,或者說,道德是維系社會關系的情感與意志張力。作為社會人,不僅要承認這種關系,而且要適應這種關系,而適應的程度與其自身德性有關。承認社會的道德關系并樹立自身的道德觀念是個體融入社會的通行證,否則,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作自然人,而不是社會人,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人就是道德人。第二,人的自我發(fā)展需要德育。社會人的道德觀念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受教育的結果。社會人的特征是人的社會化,包括人與社會生活與價值的統(tǒng)一與同化,人對社會關系與結構的確認與依賴,人對社會功能與意義的把握與理解,人對社會生活實踐的創(chuàng)造與體驗等,而道德教育是為了加快人的社會化進程,提高人的社會化質量。因此,作為社會人必須接受道德教育。人的自我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發(fā)展又為個體發(fā)展提供條件。所以,人的自我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的道德水平影響和依賴于人的道德素質,而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也影響并決定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但這并不表明,人需要道德和德育就說明道德和德育是人的目的,恰恰相反,“道德是為了人而產(chǎn)生,但不能說人是為了體現(xiàn)道德而生存?!盵2](P247)
道德是生活的需要?!暗赖聫膶嵸|上看,是人們?yōu)闈M足自身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用以認識、肯定、發(fā)展、完善、超越自我的手段?!盵3]生活需要道德是為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個體需要道德則是為了追求生活的幸福??档轮苯影训赖轮谏畹谋匦柚赶蛄松畹男腋?。雖然他認為道德學說并不是使我們如何“獲得幸福”,而是使我們如何“配享幸福 (worth of happiness)”,但是這并未否定道德對于生活的重要作用,相反,它進一步升華了道德之于生活的價值意義。而道德對幸福的意義在于通過對人的尊嚴和人的理性本質的確認,為幸福獲得合乎人性的發(fā)展方向提供擔保。[4](P268-269)生活與道德的關系還表現(xiàn)在道德來源于生活,又引領著生活,而生活的精神文化性質,不僅決定了生活的倫理與道德現(xiàn)象的必然形成,而且也決定了倫理與道德是社會精神生活的內在要求。因此,道德對于人和社會生活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人不僅是生活的主體,也是社會的主體,沒有人的理性及其對道德的體認,道德也不復存在。道德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同時,也在為個人創(chuàng)造生存與發(fā)展的和諧環(huán)境。所以,人是道德的終極目的。
(二)人是德育的主體 社會需要道德和德育只是維護社會自身的張力平衡,從而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結構。但真正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建立和道德教育的實施,不能依靠社會自身的力量來完成,它必須依賴于人的意識與理性來完成。所以,人既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又是道德教育的客體。
在德育活動中,社會只是規(guī)限著德育的價值方向,維系著德育關系的存在,雖然社會對德育提出了某種要求,但它并不直接參與德育活動。因而,社會不可能是德育的主體。從德育活動來看,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案的制定、德育活動的組織都離不開人,而且,德育的對象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從德育的目的看,德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造就與社會相適應的人。因此,人不僅是德育的參與者,而且也是德育的目的。德育活動實際上是人的活動,而且是人的高級精神活動。所以,在德育中,人的在場表明德育是人的德育,目的是育人,只有人才是德育的主體。
既然德育的主體是人,人又是德育的目的,那么,德育與人就是不可分割的。德育是一種教育,而“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5]如果德育拋棄了人的存在,就失去了目的和意義。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就是對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的不斷追求,這種追求的過程,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任何實踐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人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作為價值誘導和情感增值的道德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其主體當然還是人。其實,在任何實踐活動中,都存在著主體、客體和工具三個要素。在道德教育活動中,主體是人 (教育者),工具就是德育理論 (內容)與價值活動,客體就是教育對象,也是人,而且是人的精神領域。(在這里,把教育對象看作是客體,是基于教育活動的實踐性質而言,在任何實踐活動中,一切被動的、處于活動對象地位的要素,都是客體。但這并不表明,作為客體的人喪失了其主體性。他們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對教育內容的反思、過濾、吸收、轉化以及行為表達方面,這個過程雖然可能與教育過程同時或交叉進行,但它畢竟是教育對象獨立完成的活動過程,其主體就是教育對象自己。)從道德觀念形成和道德實踐的過程來看,其主體只能是受教育者自己。因此,道德教育活動是育人的特殊實踐活動。
既然德育的主體是人,而人又是生命存在,因此,現(xiàn)代德育必須要以人為本位,關注人的生命,即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為了生命、以生命的成長與自由為終極價值,這是現(xiàn)代德育回歸人性的內在要求。
(一)人的生命是德育的終極目的 德育是引導人的價值的活動,而人的生命是其價值的載體,也就是說,人的價值就是其生命價值,人的生命成長的過程也是其價值的選擇和確立的過程。人是生命存在,德育以人為本,就是要更好地幫助人實現(xiàn)其生命價值。人的生命是雙重生命,德育造就人,主要是造就人的精神生命。人在其物質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己,形成一種高于物質生命的精神生命,而在追求精神生命自由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目標。不僅德育的全部活動要依托人的生命而展開,而且德育的價值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因此,從價值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是德育的終極目的。
從社會的角度看,德育的目的是促進個體社會化。但個體社會化并不僅僅是使個體獲得超越自我的精神生命,而且也是賦予個體生命以社會意義,是引導個體生命獲得一種社會的價值確認。社會對個體生命的價值確認,實際上,也確立了個體生命在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德育在引導個體追尋和獲得一種崇善生活的同時,也使個體獲得更大限度的生命自由。這種對人的生命的終極指向,也是德育的根本目的。
(二)生命需要是德育的存在依據(jù) 需要是生命的本質屬性,不僅具有生命本體論意義,而且具有道德意義。一切需要都是與需要對象相伴而生的,需要的滿足過程就是獲取需要對象的過程,也是生命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一方面,這一過程對于具有社會生命的人來說,表現(xiàn)為利益的分配與調整 (需要對象對主體而言往往是利益存在);另一方面,人的意識不僅賦予需要對象以價值意義,而且也意味著對需要的主觀確認與控制。所以,人的生命需要不僅具有個體性、自然性和本體性,而且具有關系性、社會性和道德性。沒有生命需要,就沒有人對利益與價值的追尋,也就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與價值關系。德育對人的價值引導,也就是對人的生命需要的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生命需要是德育存在的重要依據(jù)。
(一)精神需要的動力學基礎與德育意義 “人的需要是改造過了的離開了純粹肉體的需要,它是人類精神的向外索求,擁有不可更改的精神本質。”[6](P23)需要是生命的本質屬性,也是生命的自利傾向。一切生物皆有需要,因為生命是生物的根本,生物的存在和發(fā)展也是其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在生物中,除了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只具有自然生命,唯有人具有雙重生命 (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不過,不同的人,對這兩種生命的價值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自然生命高于精神 (文化)生命,甚至把自然生命看作是唯一的生命,這種人與其它生物一樣,把自然生命的存在作為自身存在價值的唯一依據(jù)。而在有的人看來,精神 (文化)生命高于自然生命,只有精神 (文化)生命才是人的真正的生命。因為自然生命——肉體——是有限的,只有精神 (文化)生命才能夠永生!或者說,自然生命是有界的,精神生命是無界的。而精神的無界性,給欲望留下了生存的空間,因為精神的放縱直接催生了欲望。至于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熟重熟輕的問題,則完全依賴于人在道德世界建構中的價值支撐。真正的社會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無論這種德性的多少、方向如何,沒有德性的社會人是不存在的。人的德性引導著其從事追求至善價值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就是人的德性對象化的實踐活動。“人的德性是一種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能力。它的特點是從人的善惡觀念,也就是從一種內在尺度上把握現(xiàn)實世界。德性對世界的把握不僅表現(xiàn)在對善惡是非的識別上,更主要的還表現(xiàn)為對自我、他人、社會等等的致善上,即表現(xiàn)為道德價值世界的建構方面?!盵7](P281)
在人的動力系統(tǒng)中,始終存在著兩種力量,一種是自然本能的力量,另一種是精神的力量。這兩種力量不僅相互膠著,而且相互牽制與抗衡。弗洛伊德把由本我(id)需要而引起的緊張背后的力稱作本能,他認為這是人的個性行為的真正動力,“本能意味著表現(xiàn)在精神生活上的身體的需要,它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最根本的原因。”[8](P127)也就是說,本能需要是產(chǎn)生精神動力的根源,它對精神活動具有決定作用。雖然德性體現(xiàn)的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性質,但控制德性的是人的精神力量與自然本能力量的牽制與對抗。而抗衡的結果只能由人的需要來決定,當精神力量勝過自然力量的時候,就反映了其選擇精神生命的自覺性,說明人的精神需要在需要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反之,亦然。需要對精神的決定作用,也體現(xiàn)了人的需要的精神本質。
斯賓諾莎把人們利己和利他的行為歸因于兩種精神力量,即意志力與仁愛力。他認為:“從與能認識的心靈相關聯(lián)的情緒而出的一切主動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可分為意志力與仁愛力二種。所謂意志力是指每個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所謂仁愛力是指每個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扶助他人,贏得他們對他的友誼的欲望而言。故凡一切行為,其目的只在為行為的當事者謀利益,便屬于意志力,凡一切行為,其目的在于為他人謀利益,便屬于仁愛力。”[9](P149)無論是意志力還是仁愛力,都產(chǎn)生于人的欲望——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力學特征,在人的行為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精神的理性決定了人有自我選擇和控制能力,這種能力的社會意義在于人始終處于追求滿足和自我完善之中。由于精神需要的產(chǎn)生與滿足,不僅關涉實踐行為的價值取向與利益選擇,而且關涉超越自我的理想人格定位,因此,精神需要的動力性質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義。
從意識的角度看,人的行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識或潛意識行為,一種是意識行為。從行為產(chǎn)生的動力機制來看,任何行為的產(chǎn)生都要受到某種力量的刺激,對于人的具體行為而言,這種力量要么來自外部,要么來自內部,來自外部的力量對行為產(chǎn)生誘導作用,可稱之為誘因力。來自內部的力量對行為產(chǎn)生驅動作用,可稱之為內驅力。
赫爾 (C.L.Hull,1804-1952)把內驅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原始的內驅力,是先天的生物內驅力;另一種是繼起的內驅力,即后天習得的內驅力。在他看來,繼起內驅力具有人的需要滿足與否的經(jīng)驗性質。例如,兒童因生病注射感覺疼痛,產(chǎn)生了一種原始內驅力,要躲避注射,兒童看見穿白大褂的大夫就可能引起恐懼,這就是繼起的內驅力,它是在原始內驅力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內驅力與人的需要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有機體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在有機體的內部產(chǎn)生內驅力刺激,驅使有機體采取有意的行為去糾正這些身體的缺失或障礙,這種內驅力刺激反應的最終結果,就是使需要得到滿足。所以需要越強烈內驅力越大,一旦需要得到了滿足,內驅力的刺激也隨之消除。根據(jù)赫爾的觀點,原始內驅力是生理性的,繼起內驅力則是精神性的,只有精神性的繼起內驅力才是引起人的行為的真正動力。而從人的需要來看,人既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而且精神需要是人的更高級的需要。這就是說,人追求和滿足精神需求的行為產(chǎn)生于其自身的精神動力。
誘因力則完全來自于個體之外,其存在的前提也是個體的某種需要。如人饑餓時產(chǎn)生對食物的需要,而外在食物的質量好壞 (土豆、面包、牛排等)對個體滿足需要所引起的行為具有不同的刺激,當然,個體自身需要的強度也是刺激滿足需要行為的重要因素。誘因力是基于存在滿足個體需要的某種可能性,并以它來誘導個體滿足自身需要的行為選擇。誘因力不僅誘導人的行為,而且誘導人的需要。誘因力與內驅力一樣,既有物質的誘因,也有精神的誘因。物質的誘因僅僅是引導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而精神誘因則是引導追求價值與意義的行為。它們都具有極為重要的道德教育意義。
(二)德育:塑造人的精神生命 德育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教育,它一方面引導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在塑造人的精神生命?!暗掠ㄟ^發(fā)展與完善人的道德品質,滿足了人的一種需要。反過來說,道德的發(fā)展與完善是內在于人的一種精神需要,德育是滿足這種需要的一個主要途徑。”[7](P279)精神需要的目的是延續(xù)精神生命,而精神生命雖然以自然物質生命為依托載體,但它是對自然物質生命的超越,在僭越自然物質生命有界性的同時,追求生命價值的精神永恒,它是體現(xiàn)和承載生命意義的高級需要。所以,精神需要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德育不僅引導人們追求精神的自由與永恒,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追求精神的崇善價值。
德育塑造人的精神生命,必須從人的個性心理出發(fā),立足于人的精神需要。從個體外部來看,德育是對個體的認知、情感與意志的培養(yǎng)與訓練;從個體自身來看,德育則是對其認知、情感與意志需要的滿足與引導。認知是對客觀事實的了解和掌握,情感是個體根據(jù)事實確定的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取向,意志則是個體追求自身價值的實踐活動的精神力量。由于人的精神生命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生命,所以,認知、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精神生命的立體表征,也就是說,德育是從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塑造人的精神生命。
第一,滿足認知需要,增長知識技能,獲得生存優(yōu)勢。認知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是理性形成的基礎,是客觀知識內化的過程。知識本身是無限的,而人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但人的認知需求并不因認知的有限性而停止,相反,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增強了人對無限知識的渴求與欲望。人之所以有認知需要,一方面是因為知識是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它可以擴大人們的視野,極大地提高生產(chǎn)力;另一方面,人特有的意識與理性,決定了人既有創(chuàng)造、追求和運用生活經(jīng)驗的需要,也有這方面的能力。人們掌握知識的多少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決定了其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生活的主動性和個體的影響力。擁有更多的知識,可以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知識的多少決定了其生命力的大小。因此,人們要想獲得好的有意義的生活,就必須獲得更多的知識。然而,知識的獲得不像一般物質通過交換就能獲得那樣迅捷和完整,知識不能通過買書就能得到,知識獲得的前提條件是人的認知能力,包括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知識獲得的過程是知識獲得者與知識傳播者的相互交流,包括邏輯思維、理性抽象、意識認同、情感互動等方面。認知需要的滿足,不僅增長人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提高人自身的生存與競爭能力,也就是使人獲得相對的生存優(yōu)勢。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全面的道德認知,形成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既是德育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精神生命的內在需求。
第二,滿足情感需要,設定價值取向,增益行為動力。情感 (emotion)是以意識為主導的生理反應,或者說是人的生理反應經(jīng)驗的積累,是情緒化的態(tài)度或傾向,是意識的內聚,而情感的表達則是意識的膨脹。首先,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它產(chǎn)生于意識的內聚。所謂內聚,是指意識是基于一種普遍的邏輯理性,它一旦與人的價值取向捆綁在一起,就會使意識產(chǎn)生與理性相對抗的觀念自覺。人的意識在內聚過程中,伴隨著心理和生理的特殊變化。意識內聚就是對以“我”為利益核心的某種關系的確認與強化。所謂膨脹,是指這種意識通過內聚后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能量,而能量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要釋放。這種能量釋放的過程就是膨脹。意識產(chǎn)生的特殊能量是多種多樣的,其種類由意識所依據(jù)的思維邏輯的在場所決定。因為意識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與把握,而對不同的現(xiàn)實的反映與把握,往往會形成并遵循不同的思維邏輯,這些思維邏輯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復雜的。雖然情感的膨脹都是有條件的,然而,膨脹并不以意識產(chǎn)生的特殊能量的多少為極限,而是由外界的刺激來決定釋放能量的時間、空間、種類及大小,故事、語言、態(tài)度、環(huán)境、行為等都是刺激源。情感輕重深淺的表達由意識內聚和膨脹的時間以及刺激的方式共同決定。其次,情感是一種態(tài)度或傾向 (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非理性的力量,它以非知識的觀念的形式,把握基于個人核心價值標準的個人與客觀事物的關系所產(chǎn)生的意識內聚,情感的形成過程就是這種意識的內聚過程。如果說需要是人產(chǎn)生行為的“油門”,那么,情感就是人的行為的方向,而理性就是調節(jié)行為的制動系統(tǒng)。
情感對人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動力與非動力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首先,情感對人的觀念意識和行為選擇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與影響作用。其次,這種作用并不是主要作用,而是次要的輔助作用,或者說是助力作用或潤滑作用。它并不直接導致某種思想和行為的產(chǎn)生,但是,一旦有某種因素誘發(fā)了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此時,情感就會對思想和行為的變化產(chǎn)生程度上的影響。也就是說,情感是行為動力的增益系統(tǒng),它對行為動力有放大或阻礙的作用,正如斯賓諾莎所理解的那樣,情感是“身體的感觸,這些感觸使身體活動的力量增進或減退,順暢或阻礙,而這些情感或感觸的觀念同時亦隨之增進或減退,順暢或阻礙?!盵9](P98)
情感蘊涵著一種價值取向,正是因為這種價值取向才決定了行為的方向,情感由于其功利價值指向而與道德有直接和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每個人往往根據(jù)其生活經(jīng)驗都會內在地設定一個自己 (希望或者說愿意、喜好)的事物發(fā)展方向,這就是人的情感。當設定的方向與事物發(fā)展方向不一致時,就會引起情感的波動。一方面,情感以價值為基礎,并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另一方面,情感也反作用于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阻止、壓抑、誘發(fā)、轉移、強化或誘導人對某種價值的需要。在人們日常的道德評價中往往攙雜著情感因素,其客觀公正性也往往因此而受到懷疑,這就是情感與理性的矛盾所在。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評價和監(jiān)督作用。它對主體產(chǎn)生道德需要,形成觀念、信念起著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們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礎,是激發(fā)個體主體性發(fā)展的動因。從情感欲望論的觀點看,道德扎根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之中。道德信念是個體認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決心要去實現(xiàn)的信條,它不單是某種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個人產(chǎn)生道德行為的真正內在動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結構中處于中心環(huán)節(jié),自然它應成為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標。
第三,滿足意志需要,樹立理想信念,強化實踐精神。意志是人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愿望自覺地調節(jié)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活動,也是以理性意識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行動的心理現(xiàn)象。意志是精神生命的靈魂,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生命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它在引導生命追求自身價值實踐的過程中,強化著自身的實踐精神。意志使人的認識活動更加廣泛、深入,它調節(jié)著人的情緒和情感,同時,意志也受情感的影響,對人的自我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德育不僅影響人的觀念和情感,而且影響人的實踐行為。如果說人的觀念情感更多地是與人的理性有關,那么人的實踐行為則更多地與其意志有關。意志使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人們的意志需要反映著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人的精神生命追求精神自由,它以意志自由為前提,或者說意志自由決定著精神自由,而理想和信念是精神自由的目標。意志不僅是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以特殊的力量引導和推動著人們的實踐行為。意志對行為的影響是意志自由的實踐表征,它在強化人們實踐精神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著人的精神生命。
[1]曾釗新,呂耀懷.倫理社會學 [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
[2][美 ]威廉.K.弗蘭克納.善的求索——道德哲學導論[M].黃偉合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嘯.德育本質芻議[J].上海教育科研,1998,(5).
[4]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文輔相.我對人文教育的理解 [J].中國大學教學,2004,(9).
[6]蔣昌榮.需要 ……這世界 [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7]魯潔.超越與創(chuàng)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高玉祥.個性心理學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9][荷蘭 ]斯賓諾莎.賀麟譯.倫理學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G410
A
1003-8078(2011)02-077-05
2010-10-08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24
王仕杰 (1964-),男,湖北團風人,黃岡師范學院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 袁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