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紅
(河南工程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系,河南鄭州 451191)
“工布”泛指洋河流域以及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達、林芝、米林三縣區(qū)域,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屬于藏東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也是藏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由于自然環(huán)境相對閉塞,難以與其他地區(qū)交流,經(jīng)濟文化等發(fā)展緩慢,該地區(qū)保留了比較古老的服飾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飾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王勉之在《中國藏族服飾》中將西藏自治區(qū)及臨近的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的11個藏族自治州用圖例的方式列舉和描述了各地的藏族服飾。[1]安旭1988年主編的《藏族服飾藝術》,還首次將藏族的服飾按地域性分為六個體系。[2]國內(nèi)對西藏服飾史及服飾文化的研究雖然成果頗豐,但對于工布地區(qū)藏族服飾文化的專題研究還很少,對工布地區(qū)藏族服飾的專題研究更是屈指可數(shù)。
李玉琴2007年發(fā)表的《藏族服飾區(qū)劃新探》根據(jù)民族或族群的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語言的差異和文化觀念等因素,將藏族服飾區(qū)劃為13個類型區(qū),其服飾區(qū)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即衛(wèi)藏文化區(qū)、安多文化區(qū)、康巴文化區(qū)和嘉絨文化區(qū)。[3]工布藏族服飾文化屬于衛(wèi)藏文化區(qū)。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作為藏族服飾前身的有關部族的服飾就已經(jīng)具備現(xiàn)代藏族服飾的基本款式特征——肥腰、長袖、大襟,其面料敦厚粗獷,色彩鮮亮,且極為講究佩飾,男女皆辮發(fā)。這些服飾特征的延續(xù)足以說明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是形成藏族服飾特點和著裝習慣的基礎。[4]
藏東南考古發(fā)現(xiàn),在墨脫縣的馬尼翁、卡布、墨脫、背崩、格林、地東、西讓等地,發(fā)現(xiàn)有石斧、古鑿、古紡輪和手制繩紋陶片等新石器時代遺物,證明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峽谷地區(qū)并進行服裝制作。①見張虎生的藏族石刻文化學(稿本)。作者曾對西藏巖刻畫和巖畫進行過廣泛、深入的實地調(diào)查及研究。
唐朝時期吐蕃對工布藏族服飾的影響較大,衣著布料的種類和織物的紋樣豐富,金質佩飾的精美更使人嘆為觀止。文成公主由藏東南進入西藏,帶來了紡織技術,提高了這一區(qū)域紡織的工藝水平。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時期是元朝,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元朝,或直接為元朝贈賜。工布服飾中的武士服“扎規(guī)”,工布男子的紅纓帽子受蒙古服飾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元朝的服飾風格。
新中國成立后,面料有了很大的改變。夏季多用棉布、化纖、絲綢等面料,冬季除了用手工紡織的氆氌之外,又多了機織物的純毛料、混紡料等。面料花色的增多使原本單一色的主料變得豐富起來,使用的圖案也隨之增加。在款式上,已經(jīng)有許多人改穿褲子,上衣的款式和內(nèi)衣已由現(xiàn)代服裝所代替,只有在婚慶、節(jié)日期間才能看到本地特色的民族服裝——配戴華貴服飾的工布藏裝。
工布地區(qū)主要處在衛(wèi)藏文化的農(nóng)林地區(qū),因為交通閉塞,工布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整體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使得工布藏族服飾在總體上具有長期延續(xù)性。不論男女,工布藏族都愛穿一種自染的黑色或深褐色寬肩式無袖長坎肩,工布人稱做“古休”,是工布人的主要服飾。
工布藏族男子服飾分“贅規(guī)”(禮服)、“扎規(guī)”(武士服)、“勒規(guī)”(勞動服裝)三種。
男性“贅規(guī)”為節(jié)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致,是工布藏族服飾的精品。上衣分內(nèi)外衫。內(nèi)衫,藏語稱“對塘”,多選用絲綢和繭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紅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內(nèi)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堆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體現(xiàn)對生命和信仰的尊重。外衫樣式與內(nèi)衫相同,只是無袖?,F(xiàn)今根據(jù)流行時尚,年輕男子也會穿各種流行的立領或圓領襯衣,下身著褲子,褲腰、開檔和褲腳都很寬大,夏季褲子均為白繭綢縫制,冬季褲子均為牛羊皮革制品。
最外面穿大領開右襟、一般無紐扣的長袍,其長過身。長袍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豹皮、虎皮做裝飾鑲邊,鑲邊寬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沿鑲邊內(nèi)用窄于鑲邊的傳統(tǒng)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整個下擺幾乎都被鑲邊覆蓋?!百樢?guī)”作為工布男子節(jié)日的穿著,圖案精美,色彩華麗,用料講究,充分展示了工布藏族男子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
“扎規(guī)”為武士服,現(xiàn)在只有在節(jié)日的盛會中才能看到,為古時戰(zhàn)士的服裝。冬季面料多用皮毛,夏季一般都選擇氆氌。外穿一件錦緞面料的背心,上面繡有一些圖案,圓領或立領,鑲邊加襻扣,袖口用動物的皮毛加以裝飾,身穿豹皮鑲邊的氆氌,頭戴紅穗蓬式帽,腰系銀片裝飾的腰帶,前面斜插腰刀,左側插箭,右側掛弓,備顯武士英姿勃發(fā)的陽剛之美。
“勒規(guī)”為百姓在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的服裝,顏色大部分都是深色,黑色是主色。為了勞動方便,“古休”的長度都短至膝蓋。夏季內(nèi)穿白色襯衣,加無袖的長袍,過去一般用氆氌面料制成,現(xiàn)在大多選擇精紡毛料。因為是“生活裝”,所以“勒規(guī)”無論是圖案、色彩,還是款式、用料,都比較簡潔、實用,既不失民族特色,又方便日常勞作。
工布藏族女子服飾與傳統(tǒng)藏族服飾最大的區(qū)別是——在長袍前面不系“邦典”(“邦典”是裝飾在長袍前腰以下部分的彩條氆氌布),而只在長袍腰圍處系一條長腰帶,用紅、黑氆氌等做成。由于氣候潮濕溫暖,夏季長袍無袖,內(nèi)穿白襯衣或顏色艷麗的襯衣,面料多為錦緞等,冬季長袍有袖,面料也多是黑氆氌或毛皮等。長袍外都罩兩側無扣襻的“古休”,并且都愛肩挎大提包。與男裝“古休”把腰高高扎起、下擺在膝蓋以上不同,女裝“古休”下擺垂至腳面。
藏靴可分為“松巴”和“嘎洛”兩大類。松巴靴底都是用牛絨捻的繩納制的。其中較為高級的稱為“松巴梯呢瑪”,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線或棉線密密縫制,厚達1厘米多,靴幫色彩斑斕,分別用紅、黃、綠、藍等8種顏色的絲線在靴幫上繡出美麗的圖案,靴面也繡花,十分艷麗。這種靴,做工精致考究,喜慶日子里才穿用。工布藏族男女通行的自制長筒藏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嘎洛是一種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于冬天穿著。工布藏靴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穿著舒適,結實耐磨,故深受工布藏族及鄰近其他兄弟民族的歡迎。
工布藏族男女的飾品相對較少,大都胸前戴一串骨飾項鏈,腰前垂一十二生肖圓牌,佛珠是工布藏族不離手的宗教飾物。
工布藏族男性的首飾有嵌滿銀花的藏錢包、象牙手鐲、火鐮、針線和銀刀。銀刀要佩兩把,一把長約一尺,垂掛于右臀,一把長約兩尺,斜插于腹前。針線包的配帶主要是因為在工布藏區(qū)做服裝這種手工活基本上都是由男子來完成的。腰帶也是男子服裝中最重要的飾物,系紅色或其他多種顏色編織成的寬毛帶及金屬或皮革制品,長約2—3米,寬約0.2米。
由于長袍前面不系“邦典”,所以工布藏族女子很注重腰帶的裝飾,有用金銀或鐵銅煅造的金屬腰帶,有用牛皮縫制的皮腰帶,也有用貝殼和珍珠縫制在布面上的綴飾腰帶,還有用羊毛編織而成的編織腰帶。最早的編織腰帶的材料是純羊毛,毛線用手工捻制,色彩經(jīng)天然顏料染制而成,雖然單一,卻顯得非常厚重。
受歷史遺風影響,工布藏族在服飾的穿著禮儀上還在遵循一定的程式化。未婚的工布藏族女孩子只能編一根辮子,已婚的婦女都要編兩根辮子,從發(fā)辮的中段開始用一種藏語叫“扎休”(彩色的絲線)的發(fā)飾,跟頭發(fā)一起編成辮?!霸荨蓖ǔ_x擇三色,而且三種彩線粗細相同,每一條彩線都選用艷麗的色彩。對于這樣編成的彩辮,已婚的婦女往往要盤在頭頂,給人一種美感,而未婚的女孩子卻不能盤在頭頂。已婚婦女的帽子呈船形,不過帽檐剪成燕尾形,既美觀又別具一格。未婚的女孩可以戴熊皮帽,而已婚的女子不能戴。
此外,工布地區(qū)白氆氌一般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穿,一是表示年齡,二是表示人們對他們的尊重。老人一般戴圓形帽,稱為“加霞”,是用黑色氆氌和金絲緞縫制,既莊重又漂亮。
工布藏族服飾蘊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工布藏族崇尚自然,追求美好和崇高的精神在工布藏族服飾中都有突出的體現(xiàn),獨特的服飾文化內(nèi)涵對豐富現(xiàn)代服飾文化、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工布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工布藏族人民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因此,工布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
工布地區(qū)界于藏南河谷區(qū)和橫斷山區(qū)之間。這里是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yōu)榱诉m應這里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古休”。這種服裝一般用氆氌或皮革制成。由于是肩寬無袖,所以雙臂活動方便,適合林中伐木、抬運木材,還可防避小雨。這種獨具一格的服裝在當?shù)厝诵哪恐袩o疑是美好的,所以人們還在心愛的“古休”上鑲上金銀邊飾和織錦圖案。
在工布藏族繁衍不息的數(shù)千年中,由于特殊的地理歷史條件,工布文化在各方面沒有或較少受到外界影響而保留下來,體現(xiàn)出吐蕃及更早時期的文化遺存,因而給我們帶來許多珍貴的古代信息,為我們研究工布藏族古代服飾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生活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資料。
宗教信仰對民族心理的影響,在服飾文化方面主要反映在審美情趣上。在工布藏族人眼中,白色是釋迦牟尼的代表色,也是神靈的標志,是圣潔、純凈的象征。白色是藏族服飾的常用色調(diào),婦女的飾物大多都用白銀飾。在宗教生活中這種顏色更是隨處可見。還有一種獻給活佛和迎親時飾箭的五彩哈達,反映了工布藏族人民輕松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坦蕩率直、熱情豪爽、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達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社會物質文化的影響是絕對的。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工布藏族人的生存理念,他們的服飾文化不但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而且與現(xiàn)代服裝理念不謀而合。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響,藏族人民在同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生產(chǎn)生活中,始終將大自然視為他們賴以生存、充盈著生命與情感的家園。歸依自然、順天而行就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喜歡用取自自然的元素制作服飾。對大自然中動物圖案的使用,如大象、獅子、猴子等,都蘊涵著工布人對動物的崇拜、愛護以及對生活環(huán)境的無盡熱愛,體現(xiàn)了他們希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世代子孫都能夠幸福、和諧、美滿。這種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一體的生態(tài)觀念和藏族服飾所散發(fā)的拙樸、自然、平和、豁達的自然情調(diào)正迎合了當今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審美取向和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是我們在服裝設計中應深刻體會并加以弘揚之處。
工布藏族人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學會了在大自然中如何生存,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他們都會不斷選擇和調(diào)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適應環(huán)境。他們強烈的生命意識,使他們的服飾審美觀始終具有濃郁的生命氣息。相應的,藏族服飾那鮮純亮麗的色彩則是生命的力量與熱度。藏袍飾邊上對比、遞增、排比、粗細、疏密等形式的運用,恰似生命有節(jié)奏的強勁律動。
他們用藍、白、黃、紅、綠五種色彩裝飾自己。衣服的襟擺、袖口、領邊幾乎全是這五種顏色。鮮明的對比色之間,巧妙地運用復色金絲線和緩和色調(diào)等,或使色度遞增排比,或使色塊間巧妙過渡,色彩絢麗,美觀大方且極為明快、和諧、活潑、生動。有的是一組組遞增配置,有的為避免色塊的單調(diào)而在色條間穿插條形花紋、幾何圖案,“古休”領口和兩側邊緣連續(xù)圖案的裝飾既色彩絢麗,又美觀大方,頗具匠心。
工布藏族服飾對民族生命力的展示與張揚,正是我們在服裝設計中所要把握的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學習。
[1]王勉之.中國藏族服飾[M].北京:北京出版社,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5.
[2]安旭.藏族服飾藝術[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
[3]李玉琴.藏族服飾區(qū)劃新探[J].民族研究,2007(1):26-28.
[4]楊清凡.藏族服飾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