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譽中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公園環(huán)境與行為的研究
——以昆明翠湖公園為例
諶譽中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從公園環(huán)境與行為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環(huán)境心理對人們的行為活動的影響,以對翠湖公園進行的調(diào)研分析為例反映了設計應以人為本,并從設計者的反思和對使用者的引導等方面探討了公園中環(huán)境與行為的發(fā)展趨勢,同時提出了無論是設計者還是使用者,都應維護身邊的公共環(huán)境,只有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讓周邊的環(huán)境更加生態(tài)。
公園; 環(huán)境; 行為; 心理
Abstract:In this article,we expoundon the necessityof the research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k and action,and we analyse how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ffect the behaviors.Take the Kunming Cuihu Park for an example,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design of the park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Then we hav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behavior from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signer and the conduct fot the clients.At the same time,we put forward that both the designers and the clients have to protect the public environment which can only be realized through mental heath of the people.
Key words:park; environment; behavior; psychology
近年來,許多公園的環(huán)境越發(fā)令人擔憂,是使用者的不當行為所致,還是設計者的自我表現(xiàn)的缺失,這都應當是每個人需要去思考的一件事。倘若在今天的公園設計中再有人懷疑或忽視人的行為因素,那么他將被人認為是淺薄無知的。
1.設計者的主觀缺失 公共環(huán)境空間無時無刻不包圍并充斥著每一個人,其中伴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需求,正是這種行為需求反應出了人們對環(huán)境要素在意識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活動,環(huán)境空間除了影響人的心理外,還影響人的知覺和行為。[1]在公園中當然也是如此,公園中的各要素的組合形成了封閉、半封閉、開放的戶外空間,而各種類型的空間又會對人們的心理形成各種不同的反應,有舒緩的、焦躁的等等。當人們在陌生的、公開的環(huán)境中時,這種心理需求往往就會無意識地表現(xiàn)成為多種多樣的行為舉動。所以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分析并考察該公園的使用行為類型,群體行為特性以及人們對環(huán)境的需求,然后再來發(fā)揮其獨到的設計魅力。
現(xiàn)階段而言,公園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有著較大的局限,那就是設計者往往一味傾心于主觀的美感意識,追求神韻和風格,抒發(fā)詩情畫意,卻往往對使用者的空間行為缺乏考慮。他們醉心于自己暢想的藍圖中,自信使用者將循其意圖去體驗、感受和享用空間,然而牽強附會的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這種舍本逐末的孤芳自賞,無疑更加疏遠了設計者和使用者本應默契的關系。
2.使用者的行為過失 公園的設計一旦落成,游客也將陸續(xù)參與使用,可是兒童們會不會忽視娛樂設施的存在,而在座椅周圍淘氣,并且用手或木棍之類的工具在座位底下翻弄土壤或觀賞植物;年輕人會不會在樹干上或者圍墻上隨手用鋼筆或小刀亂寫亂畫;成年人是不是見到年輕人這樣的一些舉止而深表感嘆,只能站在一邊角落牢騷一番,然后退避到一些清靜處;他們究竟能從陽光和空氣中獲益多少呢?諸如此類的情況,在實際的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無人問津的雜亂、遭人破壞的殘痕、令人不滿的抱怨,所有這些都可能追溯到與設計相沖突的行為活動。有人爭辯說,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使用者——那些樂與自行其是的人。
然而,要反問一下,這些問題有多少能被設計者預見到呢?盡管行為活動明顯地帶有人們意志的自由選擇,但是對某些常發(fā)生的行為來說,確是能在事先預料,并在具體設計時加以考慮,因為在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人可以改變環(huán)境,反過來人的行為和經(jīng)驗也被環(huán)境所改變。[2]如果設計者在設計中能夠預料使用者的行為趨向,他就能夠避免設計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反之,如果設計者違背或忽視了人的行為,那么,失敗的責任就不應歸咎于用者,而應歸咎于設計者本身。
1.公園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 在公園的設計和規(guī)劃中,首先在地形上不會做很大的起伏,較大起伏的山坡反而會降低使用者的活動空間范圍,因為在山坡上人們的活動往往只局限于觀賞或者小坐,而在稍平緩的地形空間中就可做很多地面娛樂活動。
公園中的設施遠比步行街和廣場上豐富,公園設施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到不同使用人群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3]就拿“坐”來說:廣場上可坐的地方一般只有幾個座椅、臺階、花壇邊和水池邊緣上,而公園中則更加豐富,條椅、多人圍坐式桌椅、草地上、景觀石、各種形式的園林小品中等。在植物配置上以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草本、水生為主,且配置方式多種多樣,孤植、群植、散植都有,這就在空間上形成了很多封閉、半封閉空間。水景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溪流、瀑布、水池、噴泉等。再者是公園功能分區(qū)的明確性,以至于公園活動滿足了大多數(shù)人的使用要求,這就引申出人們?yōu)槭裁匆ス珗@,其目的、心理需求等一系列問題,也體現(xiàn)出了人們環(huán)境心理和行為活動的一致性。
2.公園環(huán)境應具備的行為條件 外界的刺激會使人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往往這些方式又是下意識的,非刻意的。在公園中由于功能分區(qū)明確,游客總是快速、準確地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求其過程要方便、安全,也就是交通系統(tǒng)的順暢非常重要。而使之有效、有序進行的一個必然要素就是環(huán)境的空間導向性設計的合理。良好的空間導向性對人們的行為活動起到指導性作用,而空間導向性主要有視覺導向,如:明確的交通走向,一目了然的地形,適用于規(guī)則式園林,或以大型喬木、灌木等種植所做出交通導向。其次是文字導向,如文字、圖形等標識可引導游客快速到達目的地。行為時常伴隨著目的性,因此,“行為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過渡行為狀態(tài)?!?/p>
3.游客對公園環(huán)境的需求 游客來公園大多數(shù)是為了休息放松,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是要求公共環(huán)境應在滿足人們對舒適度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施工,這種舒適度分為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身體上的舒適度應多靠觸感來實現(xiàn),如:公園中高大的喬木給人遮陰效果好的感覺;地面鋪磚給人硬朗的感覺,踩上去很踏實;木質(zhì)座椅給人親近自然細膩的舒適感;石板座椅給人堅硬、粗糙的質(zhì)感和冰冷的感覺。心理上的舒適度則基本靠眼睛來獲取,整體的色彩和空間感等都要靠視覺來體現(xiàn),而人望人的最合適觀察距離則為12 m,超過這個范圍的話看不清動作表情,而低于這個范圍則可能讓人生畏。人們總希望減少環(huán)境刺激,保護“個人空間”及“人際距離”不受侵犯。[4]
1.活動人群分析 翠湖公園作為一個開放式公園,里面主要人群集中在老年人以及老年人所帶幼年兒童,在天氣好的時候,很多老年游客會來公園里休息,他們大都有固定的娛樂項目,例如: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等;場所一般都在有休息設施的地點,一般會從早上一直呆到晚上,還有部分老年游客會帶著小孩來公園里散步和娛樂,這部分人一般會在公園外圍的兒童游樂區(qū)和翠湖邊,時間上不是固定的。
除了老人以及幼年兒童之外,還有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和學生,學生一般會在課后或者是傍晚來公園里散步或聊天,他們沒有固定的娛樂項目和場所。通常會幾個人坐在一起讀書或交談,周圍居民因為居住在附近,基本上每天都會在公園休閑,早上會有人在公園鍛煉身體(慢跑,做操等),傍晚大部分居民會出來散步,有的還帶著狗出來遛狗等。
其次就是外地的游客,這些人多會選擇適合拍照的佳地,一般是僻靜的小路上或者是湖邊的翠柳下,一邊享受著徐徐的微風一邊構想著拍攝的藍圖,他們要的是美好的記憶和對生活的品位。
翠湖公園的地理位置和其完全開放式的性質(zhì),帶來了它服務對象的階層豐富以及人數(shù)的眾多,就此不同的分區(qū)顯得十分的重要,而翠湖公園在各個年齡階層的分區(qū)不是很明顯,混合的太雜亂,無障礙設施不健全,人性化強度不夠。
2.綠化配置對行為活動的影響 景觀園林中,綠化配置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種生命活力的象征,有人們渴望的自然氣息,可以給人們帶來清新的感覺。在景觀的規(guī)劃和設計中,應當根據(jù)各項活動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進行綠化,以適地適樹為原則考慮景觀的需要,與景點的色彩感覺和季相變化。
文化娛樂區(qū),地形要求平坦開闊,綠化以花壇、草坪為主,以此便于游人集散。還可在適當位置點綴幾株常綠大喬木,不宜多種灌木,以免妨礙游人視線,影響交通。在此區(qū)域中,翠湖公園給出的空間是可以滿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但是周圍的樹木偏矮,讓人們在活動中(唱歌、跳舞、表演)有些別扭,但是種植的密度還是讓人們可以接受的;兒童活動區(qū)可選用生長健壯、冠大濃蔭的喬木來綠化,忌用有刺、有毒或有刺激性反應的植物,四周應栽植濃密的喬灌木,與其他區(qū)域隔離?;顒訄龅刂幸m當疏植大喬木,供夏季遮陽。在出入口可設置雕塑、花壇、山石或小噴泉等,配以體型優(yōu)美、色彩鮮艷的灌木和花卉,以增加兒童活動的興趣。游覽休息區(qū)的綠化種植以生長健壯的樹種為骨干,突出周圍環(huán)境季相變化的特色,在植物配植上根據(jù)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和天際線的變化,采用自然式配植樹木。在林間空地中可設置草坪、亭、廊、花架、坐凳等,在路邊或轉(zhuǎn)彎處可設置牡丹園、月季園等專類園,并設置適當?shù)乃矫芸臻g。在休息區(qū)的綠化,翠湖中的選擇比較單一,除去可以接觸的草坪和少數(shù)的亭子外,大部分的休息區(qū)域是在栽滿垂柳的湖邊,經(jīng)常在水中可以看到樹上飄落的樹葉和樹枝,況且一些有安全隱患的地方還沒有設置護欄,這些還有待改進。
每逢冬季,還有大量的紅嘴鷗自西伯利亞來此越冬,增加了翠湖的靈性,但隨之而來的是湖里的水質(zhì)問題,人們與海鷗的互動也增加了湖水的污染程度,因此,合理的在可以種植的地方大量種植水生植物,使水的自凈能力和污染能力相平衡,并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
翠湖中綠化總體給人的感覺是不錯的,湖面露著婷婷的荷花,茂密的蘆葦和菖蒲;岸邊青青的水杉和茂盛的垂柳,道路兩旁挺立著粗壯的云樺、高大的古樹和成群的棕櫚……但在現(xiàn)代社會里,植物景觀僅僅只局限于經(jīng)濟使用功能還是不夠的,它還必須是美的、動人的、令人愉悅的,必須滿足人的審美需求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熱愛的心理需求。例如:單株植物有它的形體美、色彩美、季相變化等。而叢植和群植的植物通過形狀、線條、色彩、質(zhì)地等要素的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綠地的背景元素的搭配,既可美化環(huán)境,為景觀設計增色,又能讓人在未意識的審美感覺中調(diào)節(jié)情緒,陶冶情操。[5]
3.道路系統(tǒng)與行為引導 道路系統(tǒng)能夠引導人們方便的到達各個景區(qū),座位區(qū)或者觀看區(qū);道路組織能夠為游客提供抄近路穿過公園的機會以及能夠讓行人經(jīng)過而不參與到社交活動中去;公園中設計考慮到了老年人及幼年兒童,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或多條坡度變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步道的鋪裝用了防滑,防目眩的材質(zhì)。
但是,公園的硬質(zhì)鋪裝過多而且單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沒有利用鋪裝的變化來顯示高度的變化,道路的交叉口及用途的改變。
比如上述的圖片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橋上的臺階還是湖邊的步道或者園中小道,其鋪裝材質(zhì)和色調(diào)的差異都不大,沒有較好的體現(xiàn)出區(qū)域感,以及道路周邊的路標指示不是很明確,只有在進入園區(qū)的各個門口有大致的方向標示,雖然有的道路能夠引導人群到達指定的區(qū)域,但是過于單一,缺乏散步線路,缺乏一條能夠貫穿整座公園的道路。人在游覽公園時,不能夠輕易地把整座公園看完,常常會暈頭轉(zhuǎn)向,感覺不知道到哪了,從而讓游客在逛公園的時候感到十分茫然,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一些躁動。
1.設計者需反思 一旦跨入設計這個行業(yè),其身的責任是要扮演預言家的角色,而一個無愧于預言家職責的設計者,至少應該對工程竣工后所發(fā)生的事情感興趣,不能無動于衷。設計者應該充分發(fā)揮直覺,盡管一些人似乎天生就富有直覺才賦,但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這種才賦卻獲之不易,它需要持久的培養(yǎng)。直覺信息的獲取不需要神秘的儀器,也不需要像拍電影那樣排場,尤其不需要昂貴的花費,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只調(diào)好焦距和快門的眼睛。
而現(xiàn)在許多對于環(huán)境的設計都無視使用者的需求,致使許多外表精美絕倫的環(huán)境也不過是流于表面,使用起來十分不便,從而很多新建筑、新設施不得不摧毀重建,引起了使用者的強烈不滿和社會的指責。設計師們逐漸意識到,設計出具有高適應性和生機勃勃的環(huán)境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除了要對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和原則進行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了解使用者的心理和需求,充分地尊重人性,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所設計的環(huán)境能夠得到使用者的信任,形成共鳴,真正地實現(xiàn)設計的意圖。
2.使用者需引導 對使用者明顯的不良行為,設計者除了堅決杜絕之外,還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辦法,比如提供某些設施來滿足使用者更為緊迫的需要,從而讓他們放棄原來的行為方式。每當設計者采取拒絕提供方便,或者是設置障礙的方式去阻止一個習以為常的行為時,實際上設計者就是在引導使用者改變他們的行為習慣。設計者若想順利地引導使用者改變行為方式,那么,他就必須把物質(zhì)環(huán)境設計作為整體策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來考慮。
利用實質(zhì)性的暗示手段,可以改變?nèi)藗兊男袨榉绞健@?通過物質(zhì)激勵和通過社會輿論壓力,公共場所的不道德行為就可以受到抑制。人們可能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認為用金錢收買人心的做法是貶低了人的價值,然而你得承認:金錢仍然是一種有效的刺激手段。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園已從原有的孤島模式向分散化、多樣化、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人們需要合理完善的戶外休閑空間系統(tǒng)與其不同層次的休閑活動相適應。將公園的概念不斷地建立在系統(tǒng)的觀念和為人設計觀念的基礎上。
長此以往,以人為本的未來也許是以自然為本,以人為本它事關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真正歸屬問題。希望以人為本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但在以人為本的年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綠色設計也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何塞·盧岑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書中認為,生態(tài)絕非僅僅是自然的問題,也是人自身的問題。人既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也應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甚至可以說,人類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問題,才會對整個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健康的認識態(tài)度,也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
[1]魏志芬,王玉潔.淺談環(huán)境設計中的心理因素[J].中國園林, 2000,(4):35-36.
[2]劉建新,高嵐.簡述環(huán)境心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J].學術研究, 2005,(11):10-12.
[3]石洋,閆紅偉.淺談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6,(1):21.
[4]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5]車生泉,鄭麗蓉.環(huán)境心理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園林,2004,(5):22-23.
Research of Environments and Behaviors in Park——Take the Park of Green Lake in Kunming for Example
CHEN Yu-zhong
(Design College,Yunnan Arts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X32
A
1671-9743(2011)01-0020-03
2010-12-08
諶譽中(1985-),男,湖南溆浦人,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碩士生,從事藝術設計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