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
(云南省紅河州第四人民醫(yī)院 紅河661600)
2008年6月~2010年7月,筆者采用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81例,并與采用電針、牽引治療的81例對照觀察,獲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62例病例均來自本院康復科,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1例,男36例,女45例;年齡26~65歲;病程最短5 d,最長3年。對照組81例,男35例,女46例;年齡29~69歲;病程最短7 d,最長2年7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1)頸痛,頸旁壓痛或胸、肩、背及上肢等處放射痛,上肢、手指麻木,頸部僵硬和活動受限;(2)神經(jīng)根緊張試驗酸痛或麻痛加?。唬?)影像學檢查示骨質(zhì)增生、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椎體不穩(wěn),椎后項韌帶鈣化。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1)針刺療法:取穴:根據(jù)X線片或CT片提示的病變部位及臨床癥狀選用相應的夾脊穴[1]為主穴;配穴:風池、肩井、天宗、肩髃、肩貞、曲池、合谷、外關(guān)、后溪、病變側(cè)手阿是穴。操作方法:病人俯臥位,主穴用0.30 mm×50 mm毫針,進針后針尖向椎體方向深刺至骨,得氣后接G6805型電針治療儀,用疏密波,頻率2次/s,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配穴每次選用4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即可,同時并用WS-101D頻譜多功能治療儀照射局部,留針30 min。起針行頸椎牽引(間歇式牽引)20 min。(2)穴位注射:取穴:病變頸椎夾脊穴,曲池或外關(guān)、后溪或病變側(cè)手阿是穴。操作: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分別抽取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針頭刺入穴位后得氣,回抽無血注入藥物,出針后用棉球按壓,穴位注射每次取4穴,病變頸椎夾脊穴每穴注射藥物1 mL,余穴各注射0.5 mL。治療10次為1個療程。囑患者在治療期間盡量臥床休息及頸部制動,患肢不得過度提重物。
1.3.2 對照組 單純采用針刺、電針加頸部牽引,取穴、操作、療程、醫(yī)囑與治療組相同。
1.4 療效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減輕,頸肩疼痛減輕,肢體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1.5 統(tǒng)計方法 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1.6 治療結(jié)果 經(jīng)治2個療程后,治療組81例中,治愈29例,好轉(zhuǎn)4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30%;對照組81例中,治愈22例,好轉(zhuǎn)46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83.9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中醫(yī)學無頸椎病一名,本病當屬“痹證”范疇,《濟生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夯實而成痹也?!遍L期從事伏案工作,易使頸部肌肉、韌帶等勞損,出現(xiàn)椎間盤退化、椎間隙變窄、骨質(zhì)增生、椎體錯位、韌帶鈣化、椎間盤脫出等病理性改變,使脊神經(jīng)受刺激或直接受壓。針刺直接作用于頸椎病變部位,起到行氣活血、通絡(luò)止痛作用[2]。穴位注射療法是選用西藥制劑注入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既有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治療特點與作用途徑,又有現(xiàn)代醫(yī)學的藥理作用特點及治療途徑。筆者認為,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重視頸部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勞作及頸部活動,其后要作頸部功能鍛煉,治療期間盡可能臥床休息。
[1]羅永芬.腧穴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6.235
[2]張吉.針灸鎮(zhèn)痛機制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3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