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立智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昆明 650031)
白居易詩歌與“云”有關的意象詞語的語言分析
喬立智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昆明 650031)
對白居易詩歌中與“云”有關的意象詞語進行語言分析,意在從語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闡釋這些意象詞語背后的“隱含意義”,揭示其間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積淀,從而為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新思路作出嘗試。
白居易詩歌;意象詞語;語言分析
作為我國文學寶庫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它文獻類型的詞語,如意象詞語,我們將此種類型的詞語稱之為“特有詞語”。我們知道,漢語詞匯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是詞語的考釋,因為只有對詞語進行逐個細致的考察與研究,才能對漢語詞匯史作出科學、系統(tǒng)的描述。不過,除此之外,詩歌作品中的諸如意象詞語之類的“特有詞語”,理應也當成為漢語詞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漢語史的研究才會日趨完善。由于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高、作品數(shù)量多(現(xiàn)存共二千八百多首)且保存完整,因而可以作為唐詩特有詞語特別是詩歌意象詞語研究的一個典型。
“意象的本質(zhì)是寄托隱含,委婉不露,不直接言意而將意寄托隱含于象中,因而意象具有雙重意義,即外意和內(nèi)意,也稱字面意義和隱意。不具有雙重意義的詞語……不是意象”,“就鑒賞而言,只有尋繹出意與象的聯(lián)系,才能識別理解意象”[1]。因此,所謂“詩歌意象詞語”,即同時具有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雙重意義的詞語,從語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闡釋它們的“隱含意義”,揭示其間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積淀,對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新思路之拓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以“白居易詩歌與云有關的意象詞語的語言分析”為例展開嘗試性的探討。
(一)偏正結(jié)構
其中,“云”修飾或限制“X”(“X”為名詞,是整個結(jié)構的中心語)。白居易詩(以下簡稱“白詩”)與“云”有關的意象中,這種結(jié)構相對較多,可見的有“云帆”、“云路”、“云衢”、“云隊”、“云山”、“云壑”、“云?!薄ⅰ霸弃Q”、“云鵠”、“云島”、“云渚”、“云景”、“云露”、“云扉”、“云貌”、“云心”、“云濤”等等。下面一一分析討論:
1.云帆。即“船帆”,亦泛指“船”。稱“帆”作“云帆”,與視覺特點有很大的關系:遠望之下,行駛的船只展開的帆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舒卷飄忽的云朵——如果帆船成群結(jié)隊,這種視覺特點會更加明顯,且極富詩意。此語此義唐前已有用例,例不贅。唐詩中,“云帆”已是一個很常見的意象。白詩中共3次:
《新構亭臺示諸弟侄》:“南檐當渭水,臥見云帆飛。”(頁548)
《東樓南望八韻》:“鹢帶云帆動,鷗和雪浪翻?!?頁1625)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煙渚云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頁1896)
2.云路。云中本無路,用“云”修飾“路”,乃詩文中幻化的修辭手法,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如夢如幻、飄渺無際、莽莽蒼蒼、可望而不可即的景象。因之,一切令人難以企及卻欲罷不能的想望之所在,皆可用“云路”稱之,其具體意義則應當根據(jù)詩情詩意而靈活領會。此組合唐前已有用例。后世詩文中,“云路”常被作為意象使用,《全唐詩》中,“云路”共見約80次。白詩共見1次:
《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泥泉樂者魚,云路游者鸞?!?頁626)
3.云衢。字面意義即“云中的道路”,喻指渺遠幻化之所。較之“云路”,其所涵括的意義要狹窄些,主要偏向于表達神仙幻化之境。唐前已見此組合,如晉左思《白發(fā)賦》:“英英終賈,高論云衢?!碧圃娭?,這一組合作為詩歌意象,比較多見。白詩中共2次:
《和鄭方及第后秋歸洛下閑居》:“云衢日相待,莫誤許身閑?!?頁994)
《和張十八秘書謝裴相公寄馬》:“丞相寄來應有意,遣君騎去上云衢?!?頁1502)
4.云山。指“云霧繚繞之山”,因其間的意境如夢如幻,幽清渺遠,因此亦常用于喻指隱居之意或阻隔之悲,關于這一點,相信讀者自可想見,卻很難用語言和邏輯準確傳達出來。此組合作為意象,較早見于東漢蔡琰《胡笳十八拍》詩之二:“云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薄度圃姟贰霸粕健惫惨娂s140次。白詩中共1次:
《送張南簡入蜀》:“君獨南游去,云山蜀路深。”(頁1012)
5.云壑。指“云霧遮覆的山谷”,其間的意境極為清幽隱秘,常用來指代遼遠幻化、間隔塵世之景象,從而表達作者某種高遠無暇之情懷。此組合唐詩不乏用例。白詩中共1次:
《山路偶興》:“捫蘿上煙嶺,蹋石穿云壑。”(頁673)
6.云棧。“?!奔础皸5馈保冈谏窖律霞苣緸槁?,用“云”修飾“棧”,為的是進一步突出棧道之險峻。據(jù)粗略調(diào)查,此組合唐前尚無用例,自唐代開始,常被當作詩歌意象,用來表達險峻挺拔或清幽寂謐之景①,例多不贅。白詩中共2次:
《長恨歌》:“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頁944)
《送武士曹歸蜀》:“鄉(xiāng)路通云棧,郊扉近錦城?!?頁1040)
7.云鶴?!苞Q”性高潔,神話傳說中或為仙人之伴侶,故常被當作詩文意象,以寄托人的不屑于世俗塵囂之情懷;之前用“云”作修飾,為的是進一步突出或強調(diào)。因之,所謂“云鶴”,就其意義而言,可實指,可喻指;實指時,“云鶴”即“鶴”,喻指時,則用來比喻渴望遠離塵世喧囂之情。此組合唐前已有,唐詩中較多見。白詩共1次:
《晩秋有懷鄭中舊隱》:“長閑羨云鶴,久別媿煙蘿。”(頁1069)
8.云鵠。“鵠”通稱天鵝,羽毛潔白,善飛翔,能夠一舉千里;之前用“云”作修飾,為的是進一步突出其高飛遐舉之特性。不過,“云鵠”作為意象,多喻指渴望或決定遠離塵世紛爭之人內(nèi)心超凡脫俗的情懷。白詩中共1次:
《送王處士》:“王生獨拂衣,遐舉如云鵠。寧歸白云外,飲水臥空谷。”(頁103)
9.云島。云霧籠罩的江、河、湖、海中的島嶼。作為意象,其間涵括著飄渺、清幽、夢幻及恬靜之美。此組合唐前已見,北齊祖珽《望?!吩?“云島相接連,風潮無極已?!碧圃娭袑乙?。白詩共見2次:
《秋江晚泊》:“扁舟泊云島,倚棹念鄉(xiāng)國?!?頁1044)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舟船轉(zhuǎn)云島,樓閣出煙蘿。”(頁1926)
10.云渚。原指銀河,如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詩之《七月》:“星依云渚冷,露滴盤中圓?!鼻逋蹒鶇R解引宋吳正子曰:“云渚,天河也。”白詩中共1次:
《題王處士郊居》:“半依云渚半依山,愛此令人不欲還?!?頁1225)其中“云渚”所指的大概是“山澗”,以比喻兼夸張來突出“王處士”郊居之清幽高遠。
11.云景??赡苁欠褐笧闊熿F籠罩的模糊或蒼茫的景色,蓋遠觀之下,視野所見的大都如此。姑存疑,以待博識君子指正。此組合唐前已見,如南朝齊謝朓《奉和隨王殿下》詩之三:“時惟清夏始,云景曖含芳?!雹诖苏Z此義唐詩中多見。白詩中共見1次:
《百花亭晩望夜歸》:“百花亭上晩徘徊,云景陰晴掩復開?!?頁1293)
12.云扉。指山野間的門扉,喻指遠離人世紛擾的幽居之所;以“云”修飾“扉”,為的是突出居所之清幽雅靜,所呈現(xiàn)的意境極為高遠。此組合唐前未見,唐詩中“云扉”用例極少,宋代以后的詩歌中則比較常見?!度圃姟贰霸旗椤惫?例,見于白詩:
《重題》:“泉石尚依依,林疎僧亦稀。何年辭水閣?今夜宿云扉?!?頁1594)
按:“云扉”當即“白云扉”之省稱?!鞍自旗椤币徽Z,唐詩中屢見,所呈現(xiàn)的意境與“云扉”完全相同,如吳融《和睦州盧中丞題茅堂十韻》:“獨開青嶂路,閑掩白云扉?!饼R已《送唐稟正字歸萍川》:“霜須蕓閣吏,久掩白云扉?!?/p>
13.云貌。指外表高潔,行為舉止之間毫無世俗風塵。以“云”修飾“貌”,正出于“云”的高遠潔凈、無塵無染、如仙如幻等特性。此組合唐前已見。白詩中共2次:
《舟中李山人訪宿》:“軒軒舉云貌,豁豁開清襟。”(頁703)
《閑居偶吟招鄭庶子皇甫郎中》:“玄晏風韻遠,子真云貌孤。”(頁2729)
14.云心。意謂如云朵一般高潔幽遠、自由自在、無染無著的心;其中“心”指“心態(tài)”或“意向”,而非“心情”③。以“云”修飾“心”,正出于“云”的無可替代的特性。此語此義唐詩中屢見。白詩中共4次,如:
《酬楊八》:“閉門足病非高士,勞作云心鶴眼看?!?頁1843)
《初夏閑吟兼呈韋賓客》:“雪鬢隨身老,云心著處安?!?頁2436)
(二)并列結(jié)構
整個結(jié)構所呈現(xiàn)的意義有時偏于“云”,有時偏于“X”(“X”為名詞)。白詩中可見的有“云泉”、“云嵐”、“云林”、“云樹”、“云日”等。
1.云泉。字面意義即“白云清泉”,喻指遠離人世紛擾的山山水水,其間寄托著人的渴望遠離俗塵的情懷,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幽遠、清逸、自由自在的境界。據(jù)調(diào)查,此組合真正被用作意象是從唐詩開始的。白詩中共5次,如:
《游仙游山》:“自嫌戀著未全盡,猶愛云泉多在山。”(頁1036)
《送張山人歸嵩陽》:“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辭君且歸去?!?頁907)
按:有時“云泉”指“瀑布山泉”,“云”與“泉”之間是偏正關系,一定要注意區(qū)分。此種意義和用法唐詩中亦屢見,如沈佺期《辛丑歲十月上幸長安時扈從出西岳作》:“云泉紛亂瀑,天磴屹橫抱?!眱怍恕端腿藢づ犰场?“遲君千里駕,方外賞云泉。”
2.云嵐。山中的云霧之氣。此組合唐前未見,唐詩中“云嵐”用例極少(白居易詩外,《全唐詩》僅1例,即鮑溶《秋暮山中懐李端公益》:“我恐云嵐色,損君鞍馬光?!?宋代以后的詩歌中則比較常見,例不贅。白詩中共1次:
《春游二林寺》:“熈熈風土暖,藹藹云嵐積?!?頁609)
3.云林。云霧與林木繚繞交互之所在,必為清幽之處。渴望遠離塵世喧囂,求得身心自由、高潔、寧靜者,這是一個很好的歸宿。唐詩中,“云林”常被當作詩歌意象(《全唐詩》“云林”共見約50次),用來表達詩人崇尚或渴望無塵無染之情懷,其所涵括的意義頗為廣泛,不一定專指某一歸所或去處④,應當根據(jù)詩情詩意靈活領會,如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月隨碧山轉(zhuǎn),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敝盖鍍?、雅潔之所。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一:“江漢終吾老,云林得爾曹?!敝高h離人世之所。白詩中共5次,如:
《過紫霞蘭若》:“朝市日喧隘,云林長悄寂。”(頁665)
《哭崔常侍晦叔》:“晩有退閑約,白首歸云林?!?頁2259)
4.云樹。很難用邏輯或理性意義準確表述其間的絕妙之境,且遠觀之下方能有此稱;平望或仰望之間,云霧與樹木交互而齊入視野,極富詩意。又,“云”與“樹”在表達整體意義的能力上有時平均,有時不平均:當整體意義偏向于“云”時,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虛渺遼遠的意境;而當整體意義偏向于“樹”時,呈現(xiàn)出的則是一種高潔清幽的意境。此組合唐前已見。唐詩中,“云樹”這一意象比較常見。白詩共見10次,如:
《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月隱云樹外,螢飛廊宇間。”(頁1044)
《早春西湖閑游》:“云樹分三驛,煙波限一津?!?頁1808)
(三)主謂結(jié)構
其中“X”為形容詞,充當整個結(jié)構的謂語??梢姷挠小霸破啤?、“云深”、“云濕”、“云冷”、“云斷”、“云埋”等。
1.云破。天空、山野、湖泊等處密集的云霧散開。此組合唐代始有用例,后世詩歌中常見。白詩中共2次:
《祇役駱口因與王質(zhì)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頁460)
《池上早春即事招夢得》:“云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頁2542)
2.云深。云霧彌漫的范圍比較廣。其間涵括的意境或虛渺飄忽,呈現(xiàn)迷茫無際之感,或高遠清幽,呈現(xiàn)如夢如幻之思。此組合唐前尚無用例,唐詩中比較常見。白詩中共1次:
《游襄陽懐孟浩然》:“舊隠不知處,云深樹蒼蒼。”(頁760)
3.云濕。雨季時,雨過天晴后,山野或林木之間往往有或薄或密的云霧飄動;這種景象,能夠增添人對于外界的濕潤之感,同時呈現(xiàn)出一種清幽雅靜的意境。唐前尚無此組合,唐詩中屢見用例。白詩共1次:
《栽松二首》之一:“蒼然澗底色,云濕煙霏霏?!?頁805)
4.云冷。從理性的角度,人不可能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云的溫度,因此所謂“云冷”,是一種主觀的想象性襯托(為映襯外界溫度之低)。白詩共1次:
《南秦雪》:“三時云冷多飛雪,二月山寒少有春?!?頁1103)
5.云斷。集結(jié)的云霧散開。此種用法唐前已見,如北朝周庾信《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撫節(jié)而歌,行云幾斷?!碧圃娭?,此語此義屢見。白詩共1次:
《南湖早春》:“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眀?!?頁1360)
6.云埋。某種事物被云覆蓋或遮蔽而曰“埋”,這是一種明顯的詩歌修辭手法,能夠給人以新穎奇特、超凡脫俗之感。此組合唐前尚無用例,唐詩中比較多見(例不贅)。白詩中共2次:
《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之一:“云埋水隔無人識,惟有南賓太守知。”(頁1441)
《登閶門閑望》:“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頁1881)
1.“X”為形容詞,偏正結(jié)構??梢姷挠小扒嘣啤?37次)、“黃云”(3次)、“碧云”(12次)、“彩云”(3次)、“白云”(20次)、“彤云”(3次)、“緑云”(3次)、“油云”(1次)、“孤云”(2次)、“凍云”(1次)、“濃云(1次)”等等;其中“X”從視覺的角度來修飾、點化“云”,使整個結(jié)構顯得鮮活多變,進而同人的各種情感產(chǎn)生關聯(lián)。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一看即知,其間所寄托的情感亦容易領會,具體分析從略。
2.“X”為名詞或動詞??梢姷挠小跋脑啤?4次)、“秋云”(4次)、“暑云”(1次)、“火云”(4次)、“野云”(1次)、“邊云”(1次)、“宿云”(2次)等等。這種結(jié)構比較簡單,其間所寄托的情感則應當根據(jù)“X”這個時間或方位而定(若作更細致的劃分,此結(jié)構中的“X”為時間名詞或方位名詞),具體分析亦從略。
注解
①《大詞典》“云棧”條釋作“懸于半空中的棧道”,欠妥當。
②《大詞典》“云景”條引此例,釋作“云的影翳”,欠妥當。
③《大詞典》“云心”條義項②釋作“形容閑散如云的心情”,不妥。
④《大詞典》“云林”條義項①釋作“隱居之所”,首引唐王維《桃源行》詩作書證,釋義過于狹隘。
[1]屈光.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17-22.
[責任編輯張燦邦]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mage words concerned with "Yun"in the Bai Ju-yi's poetry
QIAO Li-zhi
(Humanity acaderny in Yun nationakities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The article is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mage words concerned with"Yun"in the Bai Ju-yi's poetry.Those examples and analysis explain the hidden meaning behind the image words from the aspect of linguistic study.And revealed human factors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m.Thus it contributes to apply the new thoughts.to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research
BaiJu-yi's poetry;Image words;The linguistic analysis
H158
A
1008-9128(2011)01-0078-04
2010-10-02
喬立智,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研究方向:近代漢語詞匯、漢語史、??睂W、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