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銀球
(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我國封建社會農地制度歷史流變及其當代啟示
陶銀球
(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在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長廊中,朝代的更替伴替著土地制度的變革與轉換。回溯我國封建社會的農土制度的演進,解構這一時期農地制度的形成、發(fā)展、發(fā)達與覆滅,總結其中的實踐主題、時代背景與演變規(guī)律,凝練出可值借鑒的對策建議。
封建社會;農地制度;當代啟示
早在春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即可渡到了封建制為主導的戰(zhàn)國時代,諸侯各國為了求生存并在競爭中壯大自己而爭相變革圖強,變革的主要內容大多與土地制度相關,如魏國的李悝提出“盡地力之教”、韓國由申主持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其中商鞅變法最具代表性。公元前350年,商鞅發(fā)動了圍繞土地所有制的系列改革,其主要內容有:(1)“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即打破劃分井田界限的各種田界,重新劃分田界范圍。(2)“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各田宅,臣妾、衣服,各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鄙眺钡淖兎ㄍ耆饤壛伺f的井田制度,開始推行新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開啟了我國封建土地多元所有制結構的局面。商鞭變革后40年,秦王朝即為西漢所替代,但商鞅變法所確立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制度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強化,并最終使得我國封建土地所制的基本品格是得以形成,具體表現(xiàn)在:(1)有關授田與土地還授。從秦漢簡冊中有關土地法律,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漢時授田制與戰(zhàn)國的授田制是一脈相承的。[1]今睡虎地秦墓竹筒、田律第3條:“當傾芻稿,以其授田之數(shù),無墾不墾,頃入芻三石,稿二石”。秦《田律》明確表明每傾田應繳納的芻稿,按照所授田地的數(shù)量繳納。又漢《田律》有關授田的條文:“田不可田者,勿行,當受田者欲受,許之。”講的是老百姓不能耕種的土地則不能頒授,但是如果受田民戶愿意領受,官府也可以頒授,土地頒授相較于井田制的經營方式而言是一大進步,其大大激發(fā)了生產活力。(2)有關土地所有權的規(guī)定。商鞅變法正式確立了土地的私有權并允許其自由買賣,正所謂孟康所言:商鞅相秦、復立爰田,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復易居也。秦漢繼承了土地私有與國有并存并允許私有土地買賣的制度。國有土地即所謂“公田”,它由前代遺留的公地、山林川澤地、罰沒地、戶絕田、無主荒地以及國家開拓的土地等構成,是國家授田的“本錢”,也是國家扶弱抑強進行“宏觀調控”的憑借。私田則由皇帝賞賜的土地、將非法占有的土地變成私田,買賣獲取私田及私自開墾形成的私田等。據文物出版社《居延漢簡釋文合?!罚?987年版)一書中記載:置長樂里樂奴田卅五彼,賈(價)錢九百,錢已畢。文田即不足,計反數(shù)環(huán)(還)錢。足見當時土地買賣之頻繁發(fā)達。(3)保護小農利益,打擊土地兼并,抑制大土地占有制的發(fā)展。經過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紛爭,統(tǒng)治者已清醒地看到農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政權的穩(wěn)固、國家強盛之間的關系。秦始皇二十八年,他在瑯邪刻石,召示他的大政方針: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漢代建立之初也休養(yǎng)生息,減輕小農負擔,但是土地的私有及買賣的盛行使得土地呈無限集中的趨勢,而破產農民一旦出賣了自己的土地就會衣食無著甚至落草為寇,特別是非法買賣,從根本上削弱統(tǒng)治階段的政權基礎,因此,漢代政府采取十分嚴厲的手段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嚴格控制土地的非法占有,但是到了漢末,隨著中央政府日漸失去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和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以土地國有為“本錢”的授田制在土地私有制已經形成足以瓦解土地國有制的時候,再也難以為繼,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新一歷史階段的歷史演繹。
秦漢以后,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存在著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三種形式,此三種所有制密切聯(lián)系,長期表現(xiàn)為此消彼長互為轉換的關系,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政權成立之初,大多是經過長年的戰(zhàn)亂,大多農民流離失所或死于戰(zhàn)爭,或死于饑餓,待新的朝代建立,大多呈現(xiàn)人少地多的局面,且有大量的無主土地,這時國有土地(國家將無主土地收歸國有)在量上占有很大優(yōu)勢。新生朝代為了穩(wěn)鞏政權大多會將土地授給農民耕作,甚至還減輕稅賦,以期休養(yǎng)生息,如此一來,人口不斷繁殖,數(shù)量大為增加,同時種地可以獲得額外的剩余從而帶來不盡的財富,吸引了地主對土地的兼并,久而久之,政權初始的人少地多變?yōu)檎嘀衅诨蚰┢诘娜硕嗟厣?,新一輪的政權更替由此開始。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其社會發(fā)展階段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旦他們掌握政權,往往會采用自己習慣的土地制度?!白詰?zhàn)國到西晉,中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制基本上一脈相承,東晉南朝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制仍然沿著秦漢三國西晉的道路發(fā)展?!盵2](P1)但是到了北魏時期,鮮卑族拓跋部武力統(tǒng)一了北方,起初北魏政府采取游牧部落方法對其他民族進行財富的掠奪以滿足其政權的運行,但這種暴政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北魏政權岌岌可危,為了挽救北魏的統(tǒng)治,北魏實施了“計口授田”制度,將土地授給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氏族耕種,變掠奪獲取財富為從農業(yè)生產中獲取財富。到了孝文帝拓跋宏時期,北魏政權將“計口授田”向前進一步推進,此即影響我國封建社會300余年的均田制。均田制的其本內涵是政府將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程序與規(guī)定直接授予生產者耕種(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然后按授予土地的數(shù)量向受田者課取租、調、力役的一種國有土地的經營方式。均田制的實施一方面保障了國家稅收,‘均田’的出發(fā)在財政,而施行‘均田’的落腳點也在財政。對于政府來說,最為緊要的還是確保財政收入,是否‘均田’,乃在其次?!盵3]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的土地兼并的弊端,實現(xiàn)“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儲蓄既積,黎元永安”的治理目標。當然,均田制并非把所有的土地變成國有土地,而是把無主地、荒地等收歸國有后再進行分配,在均田制下,整個國家的土地分為露田與桑田,前者作為國有土地用來授與還授,收受露田者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故禁止買賣,后者則是私有的,可以買賣,可以繼承,是所有者“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的財產。因此,均田制兼具保護土地國有制與土地私有制的作用,并兼顧了地主與農奴的利益,對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持續(xù)的推動作用。從北魏到唐代中期,盡管歷經朝代的變化,但是均田制仍然得到延續(xù),直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后,傳統(tǒng)的以國有土地為主的土地制度已轉變成以私有土地為主要形式,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莊園開始在我國出現(xiàn),莊園或莊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租佃關系的廣泛出現(xiàn),莊園主與佃客之間依靠租佃契約關系維系,人身依附關系大幅減少,標志著我國封建生產關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到了宋代,國有土地制度逐漸衰落,土地的私有制開始占絕對的支配地位,加之宋代一反歷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轉而奉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大土地所有制進一步發(fā)展,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北宋中期約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只得依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使得租佃關系十分發(fā)達,如宋代已開始把土地所有權分割為“田骨”、“田根”和“田皮”、“田面”,不同的權利用人可以分別享有田骨、田根、田皮或田面的權利,使得一田兩主甚至一田多主的現(xiàn)象發(fā)生,而其中一主對田骨、田根的買賣并不影響另一主對田皮、田面的經營,使得土地交易制度異常發(fā)達。盡管如此,宋“不抑兼并”,鼓勵土地買賣的政策為人地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豪強兼并所引發(fā)的矛盾在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得以顯現(xiàn),當“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形發(fā)生,宋政府欲采取措施予以改進時,已是積重難返,其欲抑制大土地主的舉措更加速了南宋的崩潰。[4]
元朝是蒙古族人民建立的國家政權,如同遼的契丹族,金的女真族一樣,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其在建國之初,他們的部落還處在奴隸制時代,因而其土地政策還帶有濃厚的奴隸制色彩,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將掠奪的大量土地作為官府所有的國有土地,但這畢竟與中原封建土地制的發(fā)展難相符合,土地私有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就使得元代的土地制度呈現(xiàn)出“官田逐漸擴大”、“私田大量存在”的情形,其實這是并不矛盾的,因為官田的逐漸擴大表明元朝在逐漸完成征服后將所獲取的土地擴充為官田,但是隨著蒙古貴族參與官田的經營管理,又不得不受中原傳統(tǒng)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響,甚至放棄奴隸制的生產方式轉而適用更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封建租佃制生產形式,從而使得私田有增無減。
自1368年明王朝成立至1644年明王朝滅亡,它對我國有效統(tǒng)治了270多年,在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濃墨重彩的角色??v觀整個明王朝,其頗具特色的土地政策表現(xiàn)在以下二個方面:其一,在質上抑制土地的兼并,在量上擴充可供耕種的土地,明初,人地關系的矛盾并不突出,元末軍閥摧殘之處多為“兵后田荒,居民鮮少”之地,連揚州這個素來繁華的都市在朱元璋奪取它時竟“城中居民僅余十八家”。盡管如此,明統(tǒng)治者還是采取了具有前瞻性的兩項土地政策:(1)明令禁止土地非法兼并,洪武四年曾下令規(guī)定:“富者不得兼并”官私土地,“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為已業(yè),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①明大祖宗錄,卷六十二。此后又頒布了《鐵榜》九條,嚴禁公侯與功臣之家強占或非法侵奪公私土地田產。(2)頒布墾田法令、屯田法令,明朝政府一方面鼓勵流民積極參與荒田開墾,另一方面推行屯田法,采用民屯、商屯、軍屯三種形式大規(guī)模屯田,墾田與屯田制度的實施,大幅增加了明王朝的可耕土地面積,使元末凋敝的社會經濟得以迅速復興。(3)核田法的實施與“魚鱗圖冊”、“戶籍黃冊”的編制。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先后清丈核查各地土地田產和普遍整頓登記全國戶籍的基礎上,第一次完成系統(tǒng)編制農戶土地田產簿籍亦即魚鱗圖冊的任務,戶籍黃冊與魚鱗圖冊的編制以國家法律文書的形式,正式確認和鞏固了核田法的實施成果,二者互相參照,經緯配合,共同發(fā)揮著管理、控制、調處土地田產制度與賦稅財政制度的法律作用。[2](P426)
清朝是繼遼、金、元后又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清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其存續(xù)了260多年,其在土地政策方面保留了諸多明朝的土地制度,如有關墾田的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中“官田”、私有“民田”的規(guī)定及戶籍黃冊與魚鱗圖冊的運用等,但其有兩點卻是比較特別的,其一,清軍入關后所推行的圈地法,即為了滿足南下諸王、勛臣、八旗兵丁人等的土地需求,圈占民間土地,并輔之以撥補、投充制度。圈地法的實施,不僅使得廣大農民破產失業(yè),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而且也稍弱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使得國庫長期虧空,社會經濟遲遲不能恢復,盡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令“嗣后永不許圈田”,但其消極影響仍延續(xù)了較長時間。其二則是《大清現(xiàn)行刑律》的制定,對于我國這樣一個長期以來“民刑不分”的法律制度的國家,在其法律中有關土地紛爭方面的條款,不再以刑科罪而代之以諸如罰金的經濟性處罰,從而使得我國的土地法律制度邁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四、民國時期的農地產權制度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而這一勝利的取得是與孫中山系列革命理論特別是有關土地政策的理論密不可分的??v觀孫中山的土地政策及指導思想,大致可分為土地制度改良思想及土地制度改革(革命)思想。其改良思想表現(xiàn)為:(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說:“地盡其利,在農政有官……在開荒地、興水利、盡山林川澤之利,使土地之生產無限增加,以與人口增殖相調劑。”[5](P3)明確表明了通過清政府組織開荒,興修水利以達到物產豐富,人口增加的理想;(2)1905年,國監(jiān)會成立,孫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平均地權的綱領:“平均地權,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革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在此綱領性文件中,明確表現(xiàn)有地價仍屬原主,表現(xiàn)出對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維護;(3)在辛亥革命后的1919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并論道:“平均地權者,即井田之遺意也,井田之法,既板滯而不可復用,則惟有師其意而已。中國今工商尚未發(fā)達……,即若私相買賣,則以新增之價,悉歸公有,地主只能得原有地價,而新主則照新地價而納稅?!盵6]孫中山平均地權是在“地主只能得原有地價”即保留地主利益條件進行的,即并沒有從根本上打擊封建地主的勢力,而封建土地的地主占有已成為解決我國農民問題的根本。到了1924年,孫中山有關土地改良主義的思想逐漸轉向改革: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蓋釀成經濟組織的不平等者,莫大于土地權之為少數(shù)人所操縱,應當由國家規(guī)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用法及土地價稅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征稅,并必要時依報價收買之,此則平均地權之要旨也?!北M管孫的宣言仍有“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的話語,但已將革命的矛頭指向“莫大于地權為少數(shù)人所操縱”之地主,而對佃戶的態(tài)度則為“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并為之整頓水利,”明確表明了為窮苦佃戶謀利益的思想,而這種思想的最終成熟則是在1924年8月,孫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提出,他說:“中國以農立國,而全國各階級所受之苦,以農民為甚。……民生主義真是達到目的,農民問題真是完全解決,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們對于農民問題的最終結果?,F(xiàn)在我國改良農業(yè)政治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國的田地,都分給農民,讓耕者有其田,我們現(xiàn)在的革命,要仿效俄國這種公平辦法,也要耕地有其田,才算是徹底的革命?!盵5](P937-940)推翻一般大地主“以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這是孫中山土地思想與理論的一次質的飛躍。
盡管孫中山制訂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基本農地產權制度綱領,但他的繼任者蔣介石并沒有使這一綱領得到很好的實施,執(zhí)掌國民政府政權的22年,國民政府舉的是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先進旗幟,喊的是維護佃農利益的動聽口號,而國民政府的政權依靠力量卻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因而其農地產權制度在封建地主土地所制面前表現(xiàn)出如下特色:(1)政策實施軟弱乏力。1926年10月國民黨在《中國國民黨最近政綱》中正式提出:“減輕佃農田租25%,”到了1927年推行中遇到實際困難,隨即不再實施。1943年陳誠在鄂西實施“二五減租”以刺激農民耕種熱情,但遭到各縣政府士紳的反對,基于戰(zhàn)爭中政府對地主的依賴,陳誠的減租政策不得不就此屈服、半途而廢;(2)基本農地政策與先進農地綱領日趨背離。蔣介石在取得國民黨和政府的控制權后極力維護封建地主地土地所有制,甚至在1933年提出:“今日中國之土地不患缺乏,并不患地主把持。不苦人不得地,唯苦地不整理”。其對堅銳的農地矛盾視而不見,逐漸走上背棄“三民主義”的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基本要義;(3)制定法律、政策表里不一。蔣介石對“三民主義”的背棄并不是公開的、公然的,其表面上是甚至還要大張旗鼓的宣揚、維護“三民主義”。在農地產權政策、法律的制訂方面的反映便是表里不一,1930年6月民國政府《土地法》頒布,盡管其規(guī)定地租不得超過耕地收獲總額的37.5%。并對私人或團體所有土地面積加以限定以表達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的理想,但該法第七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領域之土地,屬于中華民國國民全體。其經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權者,為私有土地。這就明白無誤地確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權的合法地位,使得平均地權成為一句空話。
通過對我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全景式的梳理與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封建歷代王朝更替的歷史幾乎也是農地制度變更與發(fā)展的歷史,民國前,農業(yè)是經濟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支柱,而農地制度則是農業(yè)經濟政策的核心,在明國前的2000多年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里,我國有過彪炳史冊的土地變法(如商鞅變法),也有過加速王朝徹覆的土地制度(如宋“不抑兼并”);有過土地制度大跨步向前演進(如井田制的瓦解),也有過停滯與反復(如清初的圈地法);有過催生盛世繁榮的土地制度(如唐初的均田制),也有過對積重難返的土地制度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如民國政府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難有作為),我國歷代土地產權演進的歷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它的研討與體悟必然有助于新世紀、新情勢下形成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科學設計,并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有關農地產權的合理配置。其最為基本的衡量標準是有效地化解人地矛盾,在我國歷史上,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的情形都有過,甚至交替出現(xiàn),但一旦人多地少的情形過于激化甚至出現(xiàn)大量的人多地無的局面,將嚴重威脅政權的穩(wěn)定,從史初的“井田制”到孫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其共通的基本點是滿足耕者的農地需求。就當代而言,土地的均等分配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政治意義,而且還具有濃厚的倫理意義,從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耕者有其田,均分土地關涉黎民百姓對政權是否認同。
其二,一方面,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會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團,而不同的利益集團的訴求可能會存在矛盾。盡管在封建社會皇帝被認為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但皇帝長治久安的基本訴求與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的訴求甚至難以調和,因此,統(tǒng)治者防微杜漸,堅持政策的底線尤顯重要。另一方面,農地政策的貫徹實施,需要強大的、有效的政府的推動與保障,一旦政府失去控制,土地兼并就會盛行并加速政權的崩潰,土地買賣必須限制甚至禁止,自由的土地買賣必然導致無遏制的土地兼并。
其三,農業(yè)生產率與產權安排密切相關,但并不是惟一相關,生產組織形式,生產技術與工具也影響著農業(yè)生產效率,我們一方面要追求適度的土地規(guī)模經營,另一方面也要優(yōu)化經營組織以及適度地開展農業(yè)的集約經營。最后,我國歷代土地制度呈現(xiàn)出黃炎培先生所言的“歷史周期律”,黃炎培曾言道:“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不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huán)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并且無法補救……艱于應付的時候,環(huán)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于薄弱了?!笨v觀我國各朝代,大多在建國之初均分田地,抑制土地兼并,但隨著生產,日趨穩(wěn)定,土地產出豐富,兼并日趨頻繁,統(tǒng)治基于自己的短期利益也不強力抑制,甚至加入其中,至大量農民破產,物產減少,稅賦不保,農民不滿甚至揭桿起義時,統(tǒng)治階級內部已經分化,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為消弱并導致政權的更替。對于如何跳出歷代土地制度的歷史周期律,是一個永值探究、日久彌新的課題,但確保耕者有其田該是應對這一周期律的最為基本的對策。
[1]吳榮曾.戰(zhàn)國授田制研究[A].先秦兩漢史研究[C].北京:中華書局,1995.82.
[2]蒲堅.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3]楊際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M].長沙:岳麓書院,2003.388.
[4]梁方仲.中國歷史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甲表1)第4-8頁.
[5]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孫中山.三民主義[M].長沙:岳麓書社2000.246.
Key works:feudal society;land system;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 of the Feudal Societ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TAO Yin-qiu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410205)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the feudal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land systems.This paper aims to look back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 systems,analyse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booming and ending of rural land system of the Feudal society to conclude its practical themes,backgrounds and evolutionary laws to get valuable advice for reference.
D929
A
2095-1140(2011)06-0046-05
2011-10-20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項目(2010YBA129)
陶銀球(1974- ),男,湖南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政府經濟管理與法治研究。
王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