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朝鮮族學校 唐華
政治課一向被學生認為是“刻板枯燥單調乏味”的課,每屆新生入學,我都會做一次小小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持這樣看法的學生普遍存在。怎樣才能改變學生的這種印象,讓他們增強對政治課的興趣呢?作為一線教師,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逐步摸索出了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姑且把它稱為“聊天式教學模式”。
所謂“聊天式教學模式”,是指在寬松開放的氛圍中,圍繞教學內容及進一步生成的問題,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敘述自己的所見,表達自己的見解,在不同和見解的交流碰撞中最后達成共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就如同和對同一話題感興趣的人一起聊天,彼此交換看法一樣,因為是感興趣的話題,所以人人都想?yún)⑴c,人人都想表達,彼此間都會有“志同道合”之感,學生也不例外。當我們在進行聊天式教學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會很集中,每個人都想迫切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通過這種方式,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會變成一個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過程,與人為的灌輸、生硬的教化相比,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這是采用“聊天式教學模式”最為常見的一種做法,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制造出一個學生知道并想迫切表達的話題,然后在話題的敘述與討論中展開學習。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四單元的《在文化生活中選擇》一課時,可能更為理想的也更符合當下潮流的做法是:找?guī)讋t關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現(xiàn)”的情境材料,然后由學生歸納出“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繼而展開教學。
但我沒有這么做,而是嘗試著以復習上一框“文化生活中的‘喜’與‘憂’”這個內容為引子進行了導入:
“……我們這節(jié)課要著重分析文化生活中的‘憂’,尤其是‘憂’當中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首先請大家用具體事例來說明一下,你覺得什么樣的文化屬于‘落后文化’?什么樣的文化屬于‘腐朽文化’?”
問題一拋出,學生的發(fā)言就非常踴躍,結合他們的所見所聞,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舉了若干個例子,我一一進行了板書。舉例之后,我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對這些事例進行分類,說一說哪些是“落后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對他們自己所列舉的“非主流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分歧,班級里分成了兩大派,有的認為它是腐朽文化,有的則完全反對這一觀點,雙方唇槍舌劍,誰也不讓誰,有的甚至還當堂拿出手機進行“百度”……最后,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達成共識:“非主流文化”是不是腐朽文化,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此,教師在制造了話題后,完全是通過學生自己舉例,自己爭論,自己辨明而最終解決了問題,很顯然,這樣的“聊天”,比設置情境材料后歸納的做法更多了開放性,學生的主動性也就更強了。
這是采用“聊天式教學模式”的又一常規(guī)做法。教學情境因其具有生活化、形象化、情感性的特點非常適合“聊天”的展開。例如,在學習《民主管理: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角色情境:
“我們在學《民主選舉》的時候,知道了在農(nóng)村可以通過直接選舉來選舉村委會成員,也曾經(jīng)討論過應該選舉什么樣的人?!敲?,如果你心目中的候選人已經(jīng)當選了,你覺得怎樣做才能保證這個當選上的村主任以及村委會能為大家做事,并且不做壞事呢?”
結果,學生的發(fā)言讓我大為驚訝,因為,在他們不夠專業(yè)的回答中,卻包含了幾乎所有能解決這個問題有效的辦法。如“讓村委會成員對村主任進行制約”“開村民大會,一些重大的事要和大家商量,不能村委會一個人說了算”“成立監(jiān)督委員會,并且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不能由村干部擔任”,等等。而且,在這個“聊”的過程中,他們還彼此互相質疑,之后又一起將這些質疑一一化解。
例如,當有學生說出“定期向村民做報告,報告村里的錢是怎么花的”這個辦法時,馬上就有其他同學質疑:“那他(村主任)要是作假怎么辦呢?”短暫的思考過后,又有相應辦法產(chǎn)生,“把賬簿復印,給村委會成員一人一份”,質疑馬上跟進,“那要是集體作假呢?”“那就把賬簿復印給村委會以外的成員……”可以說,正是這種輕松隨意的“聊天”,使學生充分打開了自己的思維,不僅成功地解決了問題,內化了知識,而且對于他們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以上為“聊天式教學模式”的常規(guī)做法,除此之外,在課堂上通過“聊天”的方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還應運用各種手段使話題能夠“聊”得起來,聊得下去。
如教師可以用打比方的形式突破學生理解的瓶頸,突破難點,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一課時,有學生就提問道:“老師,所謂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是指生產(chǎn)資料每個人平均了嗎?”這就說明學生對這個“熟詞”還沒有真正理解。我就用了打比方的方式,說道:“比如在你們班級,有一筆財產(chǎn),這筆財產(chǎn)是公有的,那么這筆財產(chǎn)屬于誰?是平均分到每個人手里了嗎?”通過這個比方,學生一下就明白了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的真正含義。這里,教師的打比方也可以看作是促進“聊天”的一種形式。
教師還可以利用小故事小笑話,在“聊天”的過程中調動情緒,調節(jié)氣氛,從而對學生最終領悟相關的道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個知識點后,我講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有一天,阿匍肩扛一匹白布來到阿凡提家,想刁難阿凡提,讓他出一回丑。阿匍對阿凡提說:‘聰明的阿凡提,我知道您有非凡的才華。我想請你給我染一匹布。染的顏色既不是紅色,也不是藍色;既不是綠色,也不是黃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見到的顏色。阿凡提,您能辦到嗎?’阿凡提冷靜地思考片刻,就爽快地答應下來。在談到什么時候取貨時,阿凡提說:‘哦,高貴的阿匍,神明的真主告訴我,請您在一個星期的這一天前來取貨。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六,也不是星期日,也不是習慣的一個星期中7天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機智,使阿匍灰溜溜地走了?!?/p>
但教學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這個故事講下來,而是在講到“阿匍刁難阿凡提”那里就停了下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阿凡提是怎么應對怎么回答的嗎?”學生躍躍欲試,在屢猜不中的情況下,最后迫不及待讓我揭曉答案。然后我再順勢讓學生用所學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這個故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從教之初,學到《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一課時,我就曾設置了一個“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的話題,雖然進行了比如“如何看待克隆技術”“如何看待網(wǎng)絡技術”的提示,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還是幾度出現(xiàn)冷場。究其原因,一是話題過大,不容易找到切入點,同時每一個具體的話題又挖掘得不夠深入,使學生最后無話可說。但歸根結底,我認為更本質的原因還是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試問,如果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研究,有幾個學生會更多地了解“克隆技術”呢?不了解,又怎么發(fā)表看法“聊”得起來呢?
例如在前不久的一堂公開課《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中,我提供了關于“經(jīng)典文化作品和流行文化作品誰的價值更大”的話題,學生雖然積極發(fā)言,但話題始終也僅是圍繞“經(jīng)典文化作品和流行文化作品誰存留的更久”這一層面而展開。因為身為教師的我預設做得不夠充分,也就沒能在關鍵之處進行真正有效的引領,使得這場“聊天”最終也只是停留在了“聊天”的層面上,沒能繼續(xù)深入挖掘出這個話題應有的價值。
很難想象師生關系緊張的課堂,學生會愿意“聊”,同樣,也很難想象面對一個面孔冷冰冰,語言硬梆梆的老師,學生會有想“聊”的欲望。唯有老師具有親和力,師生關系友好,學生才能對老師產(chǎn)生親近感,課堂上才會有寬松民主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聊”,愿意“聊”,并且能真正地“聊”出水平。
最后,因為“聊天”本身具有讓人放松的特點,所以在“聊”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隨意、跑題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掌控整個“聊天”的節(jié)奏,聊得要適度,不能漫無邊際,這也是在采用“聊天式教學模式”時最應該警惕的一個問題,因為一旦超出范圍,既會浪費課堂時間,又會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同時,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會造成一定不利的影響。
當然,所有上述對于“聊天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自己的適用范圍,是否要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要受到來自教學內容、學生等因素的制約,更與教師自身的性格、行為方式、語言習慣等一系列因素相關。在教學中,每個教師都可以根據(jù)實際發(fā)掘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但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模式,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體驗情感,建立對學科的興趣,釋放對學習的熱情,最終成長為真正的有用之才。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我們的學生甚幸,我們的教育甚幸,我們又何愁新課程改革之樹結不出期待中的累累碩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