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蓮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外語系,遼寧 阜新123000)
RICH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研究
張洪蓮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外語系,遼寧 阜新123000)
RICH教學模式是外語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一次革新,在英語課堂中具有其獨到的優(yōu)勢。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新的評價方式。本文在對終結性評價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形成性評價更適合對RICH教學模式進行評價,然后闡述形成性評價在課堂上的具體實施方法。
RICH;終結性評價;形成性
RICH教學模式是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批教育先行者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課程改革模式。RICH是美國的教育家Cliff博士對他們的教育模式的概括,四個字母分別代表:Research based(以小型學生課題研究為基礎),Integrated curriculum (語言基本技能綜合訓練課程),Cooperative methodology(合作學習方法),Humanistic outcome(人文素質的提高)[1]。這種教學模式自下而上由教師發(fā)起,主要對教學材料、教學方法、教學評估進行革新,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本文建立了把學習和評價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體系,闡述了該評價體系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教育評價是指依據教育方針、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規(guī)范標準,以期改進教學工作,就是運用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利用現代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手段來評量根據教育目的所要求的一切教學效果。教育評價是以學生為對象,就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給以價值上的判斷,是對利用所有可能的評價技術對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等做出價值上的判斷,通過各種測量,系統(tǒng)地收集數據,從而對學生通過教學發(fā)生的行為變化予以確定。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泰勒教授于1930年提出的。他認為對于教育的成果,不能單單測量受教育者的某些能力和其他特征,也應該評價受教育者由于教育的作用而向著教育目標的成長和發(fā)展。1956布盧姆教授發(fā)表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奠定了教育評價的重要理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工作的研究不論是在研究的范圍,還是研究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各種教育評價的研究中心在世界范圍內紛紛建立起來了。
現代教育評價的發(fā)展,形成了幾大趨勢:一是從早期的終結性評價過渡到形成性評價;二是從他人評價過渡到與自我相結合,評價從絕對性的評價過渡到相對性的評價;三是從定量分析到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終結性評價又稱結果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后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做出的評價。它要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考查學生發(fā)展達成目標的程度。終結性評價的次數比較少,一般是一學期或一學年兩三次,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進行。其內容范圍較廣,考察學生群體或每個學生整體的發(fā)展水平,總體把握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發(fā)展水平,為教師和學生確定后續(xù)教學起點提供依據。
但是終結性評價體系以考試作為衡量學生英語學習的唯一依據,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缺乏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點,忽視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評價過程中只重視老師的評價,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只重視評價和測試的甄選和選拔功能,忽視為學生成長、發(fā)展服務的功能;只重視對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考查,忽視對學生情感、文化意識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查;而終結性評價忽視的評價的方面正是RICH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體性和學習過程的教學活動所看重的方面,因此,為了有效地發(fā)揮評價機制在整個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有必要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進行當中,即學生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形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jiān)控與評價,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并將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需求及提高教學質量。這種評價使教師有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種學習環(huán)境中監(jiān)控并指導學生的表現,幫助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幫助學生監(jiān)控記錄自己的學習進展。[2]
(二)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
1.形成性評價具有人文性。RICH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需求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教學模式。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評價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將學生作為有個性特征、有不同興趣特點和需要的個體,承認他們在發(fā)展水平上的個體差異,對他們的知識、智力和情感因素等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在評價學生的同時,教會學生自我評價,這種評價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RICH教學模式的特點,使他們成為學習和評價的主人。
2.形成性評價具有過程性。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性評價,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它的目的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來監(jiān)控、反思與調節(jié)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形成性評價能對RICH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全面評價,并在評價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反思能力。
3.形成性評價具有多元性。形成性評價的多元性表現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標準等幾個方面。在內容上,它不僅評價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還評價個體的興趣、態(tài)度、策略等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和改進;在評價的主體上,它變單一的教師評價為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使學生由被動受試者變?yōu)橹鲃訁⑴c者,在評價的標準上,它既有以課程目標為參照的統(tǒng)一標準,又有以學生的縱向發(fā)展水平為參照的個人標準。二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共同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RICH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態(tài)度基礎上的,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學生為主體,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協商確定,這種評價的多元性符合RICH教學模式下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主體評價的需要。
(一)設定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系到形成性評價的成功或失敗。目前我們所知的評價項目包括:學習態(tài)度、階段測評分數、學習表現(包括紀律、活躍程度、課堂積極性、作業(yè)完成情況等),思維能力、文化理解、道德品格等。
(二)確定評價標準
在RICH這種開放型學習活動中,評價標準能起導航作用。教師要向學生說明教學活動的目標以及學生應達到的水平。第一份學習活動參考標準和學習項目分數的比例一般由教師制定,但必須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認可方能實施。以寫作或現場演示任務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什么樣的表現是好的,什么樣的結果是差的,從哪些角度來評估,制定直觀的評價表,使學生能夠逐步理解評價的方式。隨著學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成熟,原先的評價標準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參與制定新的標準。RICH綜合英語課中的學習作業(yè)形式和成績分布旨在使學生對每一項學習活動都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確定評價主體
1.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形成性評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形成性評價區(qū)別于終結性評價的重要特點。學生參與對自己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使他們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學習,總結經驗教訓,為新一輪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反映出他們的認識、判斷、鑒別能力,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Ross通過大量研究,肯定了學生自主評價的信度和效度。他指出,自主評價體現了學生監(jiān)控和分析自己學習行為的三個過程:第一,學生利用自我監(jiān)控有意識地審視主觀成功標準下自己的某些學習活動;第二,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并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及實現情況;第三,學生的自我反應,也就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滿意程度。因此,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估,可以使學生將學習過程看作是自己不斷掌握知識的過程,這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3]
2.同學評價。同學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評價標準,同伴之間對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所作的評價。學生對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學生學會信任、公正地對己和對人”。與自我評價成功一樣,學生互評的成功需要教師提供榜樣,展示優(yōu)秀的范例。通過評議,學生可以充分理解評價的標準,逐步增強“我也能行”的信心。學生互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對方包括學習經歷在內的各方面有關情況,讓學生意識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和諧友好的氣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ピu鼓勵學生合作和向他人學習。通過與同學討論,學生可以說出自己的憂慮、困擾和問題所在,聽取他人的觀點,從而制定自己的改進措施、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4]
3.教師評價。在RICH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教師要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從多方面把握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教師的評價一般具有全面性、客觀性與權威性,這是公認的。因此,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都必須與教師的評價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師要示范學習方法和評價方法,管理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自評;當學生制定和應用評價標準時,教師還必須給予指導和支持,與學生一起反思學習,確定目標,組織學生收集和編輯檔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習的目的,定期評價學生的進步,檢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仔細檢查他們自己制定的改進目標,并給學生提供反饋意見。
(四)確定評價的方式
1.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觀察在形成性評價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講課和學生做演示、表演和練習活動中觀察學生的語言使用,還可以觀察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應及他們在小組活動中的參與情況。通過這些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安排接下來的教學活動;2.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目的的需要,設計諸多問題,通過書面回答的方式,咨詢調查所要索取的信息資料。在綜合英語課評價的范圍內,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愛好、態(tài)度、習慣、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及課程標準等方面收集評價信息一般采用調查問卷;3.日記 (或周記)。日記(或周記)可以看成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書面對話,它能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讓教師了解學生取得的進展和遇到的困難,并由此調整課堂討論的內容;4.學生檔案袋(portfolio)。學習檔案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把一段時期內的學習產品有選擇性地進行歸類、編輯、反思、整理而成的一個集合體。它能夠給人提供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檔案是一種學生自我表達、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工具,它能培養(yǎng)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的能力。
RICH教學模式是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一次重要革新,需要相適應的評價模式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地評價。本文在對終結性評價進行總結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更有利于對RICH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并總結出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形成性評價本身還存在著信度低的問題,如何克服這一問題,使其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努力探索的問題。
(注:本文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立項課題 “綜合英語課程中RICH教學模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黃愛鳳,鄭志戀,胡美馨.RICH教學模式——高師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課改革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2000,(6):7-13.
[2]郭茜.楊志強.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及測試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5):1O3-105.
[3]張潤.形成性評價對學生自主性的促進機制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9):99-101.
[4]吳殿龍.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中具體方法的探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09,(3):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