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前鋒
(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5)
蔣介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表現(xiàn)考略
范前鋒
(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5)
本文通過追述青年蔣介石在辛亥革命時期的幾件頗具傳奇色彩的事件,客觀地還原了那一段歷史真實,并不涉及到對辛亥革命以后蔣介石政治立場改變的任何評判。
辛亥革命 青年蔣介石
蔣介石無疑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深刻影響兩岸關系及陸臺現(xiàn)代化的一位重量級人物,而研究辛亥革命及其前后他的早期活動的成果在大陸卻不多見。本文力圖還原歷史真相,梳理出,蔣介石(1887-1975)在辛亥革命前后,作為一個有著一腔青春激情的激進民族主義愛國青年的活動軌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fā)后,陳其美(1878-1916)即奔走于江、浙,積極策動南京、杭州的新軍起義,后因江蘇南京方面的新軍起義條件不成熟,遂開始籌劃先光復滬杭之策。辛亥年八月二十一日(1911年10月12日),陳其美親赴杭州,次日召集浙江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顧乃斌、褚輔成、吳思豫等人密議。因軍中人士分成了“急進”與“緩進”兩大派別,意見不一且難以調和,于是陳其美決定由上海、杭州各自分頭著手準備。到了八月底,陳其美因忙于籌組上海的起義,無法分身前往杭州,于是派姚永忱去杭州聯(lián)絡新軍。顧乃斌等人表示,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對于起義是意見堅決、意志堅定,但是由于有兩標新軍駐在杭州城外,每一名士兵配給子彈不足五發(fā),而在城內駐防有清軍旗營,加上撫臺衙門駐防的一個巡防營、兩個衛(wèi)隊連,可謂兵多械足,確實占有優(yōu)勢,所以新軍中的顧乃斌等人不愿冒險,主張緩進;認為如能組織一定數量的敢死隊員配合新軍起義,則勝算較大。并且杭州方面已派人分頭赴寧波、紹興、臺州、金華等地招募敢死隊員,不過要到一個月之后才能開赴杭州集結,也就是說起義時間須定在武昌首義過后的一個月即九月二十日以后。此時,漢口已失,陳其美接到黃興自前線發(fā)來的加急電報,說馮國璋正在急攻漢陽,若再失漢陽,則武昌危殆乎。催促滬、杭新軍盡快起義,以聲援武昌首義。陳其美十分著急,于是把上海起義的時間提前至九月十三日(1911年11月3日)。還決定杭州起義也不能再拖了,必須派得力人士赴杭籌劃。恰在此時,黃郛、蔣介石兩人相繼抵滬。
黃郛,字膺白,杭州人,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后來任滬軍參謀長兼師長的黃郛和舉事后任上海滬軍都督的陳其美、滬軍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一團團長的蔣介石當時是換貼拜把的弟兄,陳居長,黃次之,蔣第三。后來,黃與張群也換過帖,拜過把。黃郛畢業(yè)后到北京,被派到軍諮府第四廳供職,與陳其美的弟弟陳其采同僚數年。武昌起義后,軍諮府要挑選合適的人選到南方調查革命黨人的活動,竟選中了黃郛,他便趁此機會從北京來到上海。當蔣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后,與同學張群等人,九月初七打點行裝出走長崎,登輪返國,于九月初九抵達上海。黃郛和蔣介石的到來適逢其時,陳其美十分欣喜,立即派他們倆人去杭州,好利用他們在浙江軍界的人脈和影響,組織杭州起義。
吳原在《辛亥革命在浙江》一文中記載:“陳英士(其美)先生派蔣中正、黃郛、陳泉卿等同志到杭,在顧乃斌家舉行會議。經陳先生前此指定的各位代表都親自參加。當時重要的決議案是:(一)推舉童保暄為臨時司令;(二)葛敬恩等為參謀;(三)朱瑞為一標司令;(四)顧乃斌為二標司令;(五)定于九月十三日(1911年11月3日)至十七日為舉義期間。接下一天又在臨時司令童保暄家開會,詳細分配工作?!瓡h之后,蔣中正先生回上海向陳英士先生報告一切?!保?](P57-58)褚輔成在《浙江辛亥革命紀實》中記載:“九月初,陳其美派黃郛、蔣中正來杭,與各同志相見并催促舉行起義……”[2](P58-59)褚輔成的這篇文章發(fā)表在1945年2月15日的《浙江通志館館刊》的創(chuàng)刊號上。上海史學會于1956年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七冊)”[3](P154)在刊用此文時在“陳其美派黃郛、蔣中正來杭”一句中刪去了“蔣中正”三字。
“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打前鋒,然后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第一、二隊各隊由隊長張伯岐率令,第三隊由隊長董夢蛟率令,攻擊撫署。以十五人為一隊,每隊手槍手十名,炸彈手五名,先后魚貫繼進……第四隊由隊長王金發(fā)率領,攻打軍裝局……第五隊分布于旗城門下,各門下附屬五名,出入于彈雨之中,而無一有懼色也。凡直接參戰(zhàn)各將校,無不深為感心也。”[4]蔣介石擔任浙江新軍敢死隊隊長后,分別給母親、家兄致信訣別,告之誓言要為革命犧牲,并勸母勿念兒及安排死后家事之處置,語極悲壯凄切。蔣母接信后曾托王良岳到杭州勸慰鼓勵蔣介石說:“死生一視與義,勿以家事為念。”
褚輔成在《浙江辛亥革命紀實》中記載:“迨午夜一時,陸軍等八十二標由顧乃斌、吳思豫協(xié)助,周承剡率陸軍,口口口率敢死隊進城,直撲撫署駐軍,同時陳占芬所部持炸彈,擲中撫臺上房,頓時著火延燒。敢死隊遂沖入撫署,撫臺大門衛(wèi)隊略事抵抗,旋即降服,浙江巡撫增韞本人及其眷屬皆被擒獲?!保?](P155)
蔣介石本人在其所寫《為<杭州光復記>復顧子才(乃斌)書》中亦有相同的描述:“……攻擊之初,先由陳濟汾、沈筱九二君投擲炸彈于撫臺署側楊馥齋樓窗之下,署前之部隊,隨響而攻擊,二標隊伍亦相繼前進,霎時間,彈聲震地,火光灼天。署中衛(wèi)兵,聞警即潰。杭州全城光復,在此一決戰(zhàn)也。”[1](P78)通過對照上下文,陳占芬與陳濟汾應是同一人,褚輔成文中略去的“口口口”當為“蔣中正”三字。
辛亥老人應夢卿在上海起義的前后,住在德福里一號的同盟會總部,擔任印信、檔案的保管員及撰擬文書等工作,對許多事情都是親歷、親聞、親見的。他在所寫《奉化漁民任光復杭州的敢死隊隊員記》一文中沒有刻意隱諱蔣介石的活動事跡。他回憶說,“我”奉命去奉化以招“滬杭鐵路工人”之名在當地漁民中招募了一百二十名敢死隊員,先乘船把他們送到上海,當日再轉乘火車把他們送到杭州,“到了杭州,將漁民們分別安置在杭城火車站附近的高升客棧、大方旅館、平安旅館和下城的奉化會館,由蔣介石、張伯岐、王季高(金發(fā))三人點驗接收,并交由沈昌鑫、陳夏生負責具體生活上的管理事務。我隨即與蔣介石、張伯岐、王季高(金發(fā))等同往白云庵召開秘密會議,商討以后的行動計劃?!保?](P7-8)
“……浙省既下,公(筆者注:蔣介石)又返滬助陳其美謀定全省。編練步兵一團,是為滬軍第五團(后改為陸軍步兵第九十三團),陳其美任命公為團長,公推黃郛為滬軍都督府參謀長兼第二十三師師長?!保?](P78-79)
褚輔成在《浙江辛亥革命紀實》中記載:“……光復杭州之軍事行動,至是雖告結束,而上海尚未穩(wěn)妥,傳浦上駐防有旗營欲反攻省城之謠言,故由□□□等回滬,協(xié)助陳其美、黃郛策應各省革命,鎮(zhèn)懾淞滬,籌組都督府與大本營諸事……”
我通過對比上下文內容,可以確定上段文字中“□□□”當為“蔣中正”三字。
“滬軍最初下轄三個師,其中有第五團,這個團后來改編為第九十三團,由蔣公中正一手練成,紀律嚴明,最為精銳。團里的官兵,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間,有不少已經成為廣東黃埔建軍時期的各級重要干部。”[7](107-108)
據上海起義時擔任敢死團團長兼憲兵司令的徐棠(字計生),在1938年撰寫的《辛亥敢死隊的緣起與滬軍革命史略》中記述: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任滬軍都督,黃郛任參謀長,“參與戎機者有蔣介石、何應欽……陳其采等”。1982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七集)收有徐棠的另一篇文章——《辛亥上海敢死團述略》。編者根據前述《史略》一文,做了刪節(jié)編修,但因時序已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編者的思想觀念已較“文革”前解放和開放,故保留了“蔣介石”三個字。
辛亥革命時期,青年蔣介石所做的最驚人之舉莫過于1912年元月14日(此時正是武昌首義爆發(fā)后約三個月,上海光復后兩個多月)凌晨,在上海法租界廣慈醫(yī)院病房里刺殺同為革命黨同志的陶成章君。
陶成章,字煥卿,浙江會稽人,生于光緒四年(1878年)。1904年蔡元培、章太炎、龔寶銓等人在上海發(fā)起成立光復會,邀陶入會。光復會的日常會務及與各省會黨的聯(lián)絡實際由陶成章在具體負責。1905年他參加同盟會。清末會黨中的光復會與同盟會本為同根并蒂的合流共體,威震東南,不分伯仲。陶有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但他有個很大的缺點:有濃厚的宗派思想和強烈的排他性。他與章太炎多次在同盟會中掀起“倒孫”風潮,大肆攻擊孫中山,甚至到處散發(fā)《孫文之罪狀》的小冊子,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丁未之后,同盟、光復兩會的首領齟齬不斷,但為反清大業(yè),尚還能共事。1910年陶、章兩人又公然成立新組織,與同盟會分裂。武昌首義后,他又和以陳其美領導的江浙同盟會爭奪權力。后來斗爭愈來愈激烈,竟發(fā)展到不擇手段、互相仇殺的地步。“俟辛亥后,兩會矛盾日深,不可調和?!睕_突排斥,終致火并。光復會領導人李燮和遭狙擊未死,陶成章更成為同樣具有政治上的狹隘性與排他性的陳其美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對象。
對于刺陶一事,尊蔣捧蔣人士毛思誠給出的解釋是:“是時,陶成章回國蓄意破壞同盟會,擁戴章炳麟,抹煞孫、黃,并謀刺陳其美而欲以光復會代之為革命正統(tǒng),還游說(蔣)公,公聞言大駭。默忖若陶計付行,則滬軍無主,長江下游必復陷入混亂狀態(tài),而當時東南人心未定,各級軍官皆為淸室遺孽,江浙將為滿清及袁(世凱)賊所陷落,故權公私利害,決計除陶,以定革命大局,事后再自承其罪。蓋其用心出于至誠,絕非對陶個人有好惡焉。此為辛亥革命成敗最大關鍵,亦即(蔣)公光榮革命歷史之重要一頁也?!保?]
刺殺陶成章案發(fā)后,孫中山、黃興先后致電上海軍政府的都督陳其美,要求嚴查兇手。刺陶案后,蔣介石辭職,陳其美批示慰留:“稟悉。該團長(指蔣介石)病仍未痊愈,應準請假調養(yǎng)以期全治。所請準予辭職各節(jié),可勿庸議。并仰第二師切實挽留,以資襄助。”稍后,“蔣中正辭去滬軍第五團團長,舉張群代之。遂赴日創(chuàng)辦《軍聲》雜志?!笔Y體面地“被迫”避往日本。然而,明眼人都知道,陳其美所做的一切只是遮人耳目的表面文章,因為暗殺陶的幕后主使正是陳其美本人。
蔣介石在日記里并不諱言自己刺陶的動機:“余之除陶,怒而殺之,乃出于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概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之意。然而總理最后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p>
蔣介石冒險犯難,刺殺革命元勛,主動承擔罪責,為孫中山鏟除了最具威脅的政治對手陶成章,瓦解了光復會,做了孫中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孫自然心知肚明,兩人彼此心照不宣。民國二年,反袁失敗,孫、黃分道揚鑣,黃興出走美國,孫中山、陳其美等人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作為孫中山的左右手,陳其美預感到自己隨時有犧牲或被刺的可能,便向孫中山力薦小自己九歲的蔣介石做自己的接班人。他集清人詩句請孫中山手書一聯(lián)贈蔣:“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笨梢娖錅蕚浣话嗟脑⒁馍趺鳌JY介石刺陶時表現(xiàn)出的非凡眼光、魄力、果敢和勇氣,贏得了孫中山的信任。日后,蔣介石備受重用、倚為中堅柱石,刺陶事件以及蔣之“大哥”陳其美的極力舉薦當是蔣能在以后十余年間超越國民黨內眾多元老而捷登大位的兩個重要原因。
在辛亥革命史上,一方面,蔣介石刺殺革命元勛之罪不可能湮滅,然則又不能放得太大,畢竟當時只有26歲的他,還沒資格和資本對革命同仁“怒而殺之”。他只不過是奉命行事的“槍手和殺手”而已。另一方面,他因殺陶而摧毀光復會之功亦不能高估,因為他不過是為孫、黃同盟會扮演了一個小角色,為“大哥”陳其美盡到拜把小兄弟的職責而已。事實證明,“刺陶”是陳其美一生中所犯的一個最嚴重的錯誤。陶案發(fā)生后,很快真相就被披露出來。它不僅沒能消弭革命黨內部的分歧,反而加劇了黨會矛盾和斗爭,破壞了革命陣營的團結統(tǒng)一。
辛亥革命前夕的1907年,蔣介石遠赴日本振武學校學習炮兵科,研讀軍事。其間由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參加反清革命活動。蔣介石生長的時代,外患頻仍,國力式微,正值近代民族主義勃興,在空前激烈的內憂外患形勢下,仁人志士的救亡圖存意識特別強烈。蔣介石身處其時,身歷其境,具有民族主義精神和愛國熱情,原是順理成章的事。在獲悉武昌首義爆發(fā)的消息后,即很快從日本歸國,投身革命軍,促成浙江新軍起義。在攻打杭州城的戰(zhàn)斗中,他有膽量勇力,身先士卒,指揮敢死隊員驍勇善戰(zhàn),立下首功,開始顯露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擔任滬軍第一團團長時,蔣治兵有方,軍紀嚴整,顯示出年青的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才干。陳其美被刺后,由于孫中山惜才愛才,對他委以重任,以致蔣后來逐步發(fā)跡。這當然是后話了。
[1]吳原.辛亥革命在浙江[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2]褚輔成.浙江辛亥革命紀實[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3]辛亥革命:第七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浙江敢死隊之壯觀[N].上海:民立報,辛亥年九月十九日.
[5]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八集[M].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6]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7]潘公展.陳其美傳[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8][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事記.
K25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1-2803(2011)05-0005-04
2011-03-12
范前鋒(1968—),男,湖北武漢人,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武漢中華文化學院)副研究員,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國共兩黨關系史與海峽兩岸關系史”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理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