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旭,崔亞云
(1.綏化市公路工程造價站;2.綏化市綏慶養(yǎng)路段)
路基翻漿是指路基出現(xiàn)彈軟,瀝青路面出現(xiàn)龜網(wǎng)裂縫、車轍痕跡,從裂縫中冒出泥漿。由于降水下滲使地下水位升高,進入冬季,當路基表面開始結冰時,土孔隙內的自由水在首先開始結凍,形成冰晶體,當溫度繼續(xù)下降時,與冰晶體接觸的弱結合水被吸引至冰晶體上凍結,于是與冰晶體接觸處土粒上的水膜變薄,由于水分子的吸引作用,路基下溫度高處的水分不斷向上移動,當水源供給充足時,發(fā)生連續(xù)移動,就使路基上大量聚冰,形成聚冰層,如果聚冰層過厚,路基中水分凍結后體積膨脹,如超過孔隙所能容納的數(shù)量,就要引起路基冰脹,嚴重時造成路面隆起開裂。春季氣溫回升,路面結構層及路基開始化凍,由于路面結構層的吸熱和導溫性較強,使結構層本身及路基上面的土層融化,因而冰凍層上即融化水分不能向下或兩側排出,使路基上部處于過濕狀態(tài),當溫度繼續(xù)升高,融化至聚冰層時,路基溫度更大,有時甚至超過液限,這樣路基化凍過程中的強度顯著降低,以至喪失承重能力,在行車作用下依次發(fā)生鼓包、彈簧、開裂、車轍冒漿、路面大量破壞,形成翻漿。路面嚴重破損,路基翻漿主要發(fā)生在季節(jié)性冰凍地區(qū)的春融時節(jié)。
秋季(聚水)——冬季(凍結)——春融(含水量增加)——強度降低——行車荷載翻漿。
(1)地下水、地表水和汽化水是影響路基翻漿的內在因素。當公路穿過濕地時,由于長期受到地下水影響,通過土壤的毛細作用,土基含水量偏高,土質潮濕,從而引起翻漿;另外,進入雨季,公路邊溝往往存有大量地表水,在路基排水不暢的地段形成積水泡,由于水壓的作用,路基含水量增高,也會導致翻漿。
(2)公路施工和交通量等是影響路基翻漿的外在因素。公路施工時遇到降雨,路基土層的含水量由于雨水的滲透而增高。盡管會有蒸發(fā),但其含水量應會高于路基施工時的含水量指標,引起路基翻漿。此外,交通量增大也是產(chǎn)生公路翻漿不可忽視的因素。一般地,交通量越大,公路產(chǎn)生翻漿的可能性就越高。
(3)土質。粉性土是最容易翻漿的土。
(4)溫度。一定的凍結深度和一定的冷量(冬季各月負氣溫的總和)是形成翻漿的重要條件。
(5)人為因素。①設計不當;②施工質量有問題;③養(yǎng)護不當。
總之,翻漿的產(chǎn)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路基含水量、公路交通量和公路建筑材料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春融時期的晝夜溫差較大,土壤的解凍在由地表向下層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路基的凍融現(xiàn)象交替出現(xiàn),路基含水量較大的路段內會形成一定數(shù)量的冰晶水。這時,土基因含水量偏大而出現(xiàn)彈軟。有行車荷載作用時,路面就會凸凹不平,在行車帶處形成車轍,路面表面的裂縫內出現(xiàn)濕痕,這樣就形成了翻漿。
按照對路面的破壞程度,翻漿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類型。
(1)保持路面表面平整堅實、無坑槽轍溝,路拱及路肩橫坡度符合規(guī)定標準,路肩上無坑洼、堆積物、邊溝順暢不積水。對路肩上易于積水處及路面上的裂縫,應在雨季前修理完整,防止地表水滲入路基。
(2)秋季必須疏通排水設施,使排水暢通;冬季要及時掃除積雪,使路面頂面不積雪,防止雪水滲入路基。
(3)發(fā)現(xiàn)路基有翻漿的苗頭時,可在路肩上每隔3~5m交錯挖溝深30~40cm的橫溝,深度可按路基土層的解凍深度而定,并隨解凍的深入逐步向下加深,橫溝底面要做成向外傾斜的坡,出口應高于邊溝溝底或加深邊溝。
(4)如條件允許應控制重型車輛通過或令車輛繞道行駛。
(1)挖滲水坑。在翻漿路段上,順路向4~6m挖一個圓坑,直徑30~40cm,將坑深要挖到凍土層以下約10cm左右。挖滲水坑的目的,是把融化的冰水引到坑內,集中加以掏除,邊化邊挖。
(2)挖換土。把已翻漿路段上的土挖出來,挖到穩(wěn)定土層,然后把挖出的土攤在路肩晾干再回填或換填一層水穩(wěn)性好的土。
(3)換鋪粒料。挖除淤泥換填碎、礫石、磚或爐渣等粒料,表面平整后可直接通車。
(4)摻石灰。在翻漿路段上,摻石灰塊,并夯進路基里面去。
(1)加高路基。按實際情況加高路基,使路基上部土層遠離地下水位,路基需要加高多少,可按土地凍土深度、路基土質和水文情況而定。
(2)降低地下水位。為了不讓地下水大量上升到路基上部土層,設置盲溝或有管滲溝以降低地下水位,截斷地下水潛流,使路基保持干燥。
(3)設置透水性隔離層。其位置應在地下水以上,一般在土基50~80cm深度處,用粗集料(碎石、礫石或粗砂)鋪筑,厚度10~20cm,分別自路基中心向兩側做成3%的橫坡,隔離層上部與路基邊緣之高差不小于50cm,底部高于邊溝20~30cm。
(4)設置不透水性隔離層。設置不透水性隔離層的深度與透水性隔離層相同,不透水性隔離層所用材料和厚度:①瀝青含量為8%~10%的瀝青土或6%~8%的瀝青砂,厚度2.5~3.0cm。②乳化瀝青直接噴灑,厚度2~5mm。
(5)設置隔溫層。為防止水的凍結和土的膨脹,可在路基中設置隔溫層,以減少冰凍層,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隔溫材料可用泥炭、碎磚、爐渣等,直接鋪在路面下,寬度每邊寬出路面邊緣30~50cm。
(6)用石灰樁、砂樁、石灰砂樁加固濕軟土基。
(7)改善路面結構。①鋪設砂(礫)墊層以隔斷毛細水上升,增進融冰期蓄水、排水作用,減少凍結或融化時水的體積變化,減輕路面凍脹和融沉作用。②鋪設水泥穩(wěn)定類、石灰穩(wěn)定類、石灰工業(yè)廢渣類等路面基層結構層,以增強路面的板體性、水穩(wěn)性和凍穩(wěn)性,提高路面的力學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