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
(安順學院 政史與法律系,貴州 安順 561000)
中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對比研究
江濤
(安順學院 政史與法律系,貴州 安順 561000)
當下學界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歷史文獻學兩者的認識存在爭議,沒有形成定論。文章從兩者的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目的3個角度出發(fā),對二者加以對比研究。
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對比研究
(一)“文獻”釋義
“文獻”二字聯(lián)成一詞,現(xiàn)存的典籍中,最早見于《論語?八佾》。該篇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1]何晏《論語集解》引東漢鄭玄注云:“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盵2]這里鄭玄以“文章”、“賢才”解釋“文獻”,其意義是比較明確的。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八佾》這段話說:“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3]朱熹的解釋表面看似與鄭玄的解釋相一致,但如果細細推敲,卻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因為他這里所說的“獻”即“賢”,既可理解為“賢人”,也可理解為賢人的言行。清代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中的解釋可是與鄭玄的解釋相一致,他說:“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1]我們從這里可看到,賢才是指那些博學多識而又知禮儀規(guī)則的人。所以,對“獻”的解釋,更側重于強調(diào)它的知識層面上。我們的理解是,“獻”即“賢”,但“賢”真正所表達的是賢人的言行,他們通過傳授知識和自已的行為示范表達規(guī)定出禮儀規(guī)則。
最早以“文獻”名書的是宋元之際的馬端臨,他寫了一部關于歷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命名為《文獻通考》。他在《文獻通考?自敘》中解釋道:“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盵4]在這里,馬端臨仍然把“文”與“獻”相對而言,其實區(qū)別僅在內(nèi)容上,這里的“文”和“獻”皆是文字材料,“文”主要指歷代可信典籍,供客觀述事用,然而“獻”主要是指不太久遠的人物言論,可以作為主觀評價事物準則的記錄性材料。馬端臨對“文獻”的解釋與孔子所講的“文”和“獻”,只不過在范圍和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不同罷了??鬃铀v的“文”包括敘事性的文字資料,所講的“獻”也涵蓋賢人對歷史和時事的評論。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也常使用“文獻”一詞,同樣是指文字材料。如在《方志立三書議》中,就有“方志不得擬于國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遷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紀其元于書耳。其文獻之上備朝廷征取者,豈有異乎?”[5]的句子;在《州縣請立志科議》中,有“州縣既立志科,不患文獻之散逸矣”[5]的語句。
現(xiàn)今學術界對“文獻”的理解和使用顯得并不協(xié)調(diào)。如在中國學術史上第一部以“文獻學”名書的著者鄭鶴聲、鄭鶴春兩兄弟認為:“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盵6]王欣夫說:“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盵7]杜澤遜也稱:“文獻包含著所有歷史資料?!盵8]王余光先生則認為:“‘文獻’指的是文字資料和言論資料?!盵9]張舜徽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文獻’既是一個舊名詞,自有它原來的含義和范圍。我們今天既要借用這一名詞,便不應拋棄它的含義而填入別的內(nèi)容。近人卻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繪畫,概稱為歷史文獻,這便推廣了它的含義和范圍,和‘文獻’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當然,古代實物上載有文字的,如龜甲、金石上面的刻辭,竹簡繒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書籍,是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重要內(nèi)容,必須加以重視。至于地下發(fā)現(xiàn)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或牙齒,那是古生物學的研究范圍;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沒有文字的陶器、銅器、漆器等實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時代和手工藝的發(fā)展情況,那是古器物學的研究范圍。這些都是考古學家的職志,和文獻學自然是有區(qū)別的?!盵10]白壽彝先生認為:“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是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重要的書面材料?!盵11]本人非常贊同張先生與白先生這種看法,這將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文獻”的含義和范圍。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獻的解釋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碑敶掇o海》(1979年版)對文獻的解釋是:“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薄吨袊蟀倏迫珪钒盐墨I定義為:“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983年頒布的中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GB37921-83),把文獻界定為:“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這樣對“文獻”的解釋,很明顯是當代人站在當代科學技術與信息化背景下對“文獻”含義的一種理解,概括性與普遍性更加明顯。
(二)“文獻學”界說
張舜徽先生說:“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而有從事于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學者”[10]。“文獻學”一詞始見于1920年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文“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獻學者宗焉”。而作為一門學問的名稱最早用“文獻學”命名的專著是鄭鶴聲、鄭鶴春的《中國文獻學概要》(1928年),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在《例言》中說:“本編亦采其誼,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定、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盵6]二鄭重在探討文獻的形成及傳播、流傳的全過程,對文獻學學科有開創(chuàng)之功。1982年,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出版,成為我國文獻學領域的奠基性著作。該書論述了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作了這樣的表述:“對那些保存下來了的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的圖書、資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簡、帛書),進行整理、編纂、注釋工作,使雜亂的資料條理化、系統(tǒng)化;古奧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進一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條別源流、甑論得失,替研究工作者們提供方便、節(jié)省時間,在研究、整理歷史文獻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這是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10]從張先生這席話里,我們概括文獻學的內(nèi)容為:一曰整序化;二曰通俗化。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古代文獻學問的概括。
20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圖書館學、圖書情報學的產(chǎn)生與興起,現(xiàn)代文獻學的提法開始流行,圖書館學、圖書情報學界學者紛紛加入文獻學研究行列,特別是1992年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92),將“文獻學”列入從屬于一級學科“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的二級學科之后,一些學者試圖將文獻學(傳統(tǒng)文獻學的簡稱)與現(xiàn)代文獻學糅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其實這是對文獻學與現(xiàn)代文獻學界限的混淆?,F(xiàn)代文獻學主旨是收集、典藏、分類、檢索、傳播、利用圖書資料中的學術內(nèi)容,最大限度地提供給讀者利用為終極目標。文獻學以文獻文本形態(tài)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文本的整理研究為目標,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宗旨[12]。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綜合運用版本、???、目錄、注釋、考證、辨?zhèn)?、輯佚、編纂、檢索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獻,進而探討古代文獻的產(chǎn)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規(guī)律,并總結對古代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規(guī)律與方法的學科。[13]簡言之,就是關于中國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學問。
(一) 研究對象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以古典文獻和古典文獻發(fā)展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古典文獻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興起以后產(chǎn)生的文獻。”[14]
(二)研究內(nèi)容
無論從學問上來說,還是從學科上來講,中國古典文獻學應至少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古典文獻理論研究;二是古典文獻整理與利用的實踐。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理論研究包括傳統(tǒng)古文獻范圍內(nèi)的研究,如目錄、版本、校勘、辨?zhèn)?、輯佚、注釋、標點等,另包括一些新的理論研究,如古典文獻的保存與復制、古典文獻的檢索與利用、古典文獻學的編制理論研究等、古典文獻的收藏、出土文獻研究、考據(jù)研究、古典文獻研究發(fā)展史的研究、少數(shù)民族古典文獻研究。古籍整理與實踐包括傳統(tǒng)的古文獻整理、古籍保存與復制、古典文獻的檢索與應用、古典文獻學工具書的編制與出版、出土文獻整理、古籍電子化等。
(三)研究目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就是要綜合運用古典文獻理論知識與古籍整理與實踐知識,對中國古文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考鏡源流的工作,力圖通過對古文獻的整理、解釋,準確、系統(tǒng)而全面的介紹有關古文獻的內(nèi)容,幫助人們正確閱讀和利用古文獻,有效而科學地推進學術研究。
歷史文獻學是對文獻的產(chǎn)生發(fā)展、表現(xiàn)方式、流傳情況,以及文獻的內(nèi)容類別、整理利用乃至文獻數(shù)據(jù)化進行探討和研究,并闡述其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其實踐經(jīng)驗,進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廣闊發(fā)展前景的學科。
(一)研究對象
歷史文獻學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歷史價值的漢文與民族文字的歷史文獻。曾貽芬、崔文印更加直白的講:“中國歷史文獻學,簡言之,就是研究對我國歷史上的各類文獻進行注釋、著錄、???、辨?zhèn)?、輯佚等的一門??浦畬W。”[15]
(二)研究內(nèi)容
歷史文獻學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歷史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包括學科屬性之確定、學科體系之建設及文獻學方法等。其二、歷史文獻學史:包括文獻學產(chǎn)生、發(fā)展、繁榮、變化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的成就、特色等。其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學術思想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各個階段特別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其四、文獻整理:包括目錄、版本、???、輯佚、辨?zhèn)我约拔墨I數(shù)據(jù)化等。
(三)研究目的
歷史文獻學是綜合運用歷史文獻理論知識與古籍整理與實踐知識,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考鏡源流的工作,力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整理、解釋,準確、系統(tǒng)而全面的介紹有關古文獻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幫助人們正確閱讀和利用古文獻,有效而科學地推進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
綜合以上中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目的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實際上是沒有區(qū)別的。從研究對象上看:中國古典文獻學是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典籍,主要是以書籍形式出現(xiàn)的傳世文獻;歷史文獻學是各類歷史文獻,既包括書籍形式的文獻,也包括非書籍形式的文獻;既包括傳世文獻,也包括出土文獻。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中國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都包括古文獻理論、古籍整理與利用研究,如目錄、版本、???、辨?zhèn)?、輯佚等文獻整理所涉及的內(nèi)容。從研究目的上看:中國古典文獻學主要是為其他涉及古文獻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的方法;歷史文獻學重于對歷史文獻的整理,為其他文化學術研究尤其是歷史科學提供豐富可信的資料。這只是今人的劃分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模糊性、抽象性相沖突,在古代典籍里是沒有此疆彼界的學科之分的。如果硬是要區(qū)別:那就是現(xiàn)行國家教育系統(tǒng)學科分類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分類中,中國古典文獻學屬于文學大類,歷史文獻學屬于歷史學大類。
[1] 劉寶楠.論語正義(上)[M].中華書局,1990.
[2] (魏)何晏,(梁)皇侃.論語(上)[M].中華書局,1998.
[3]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
[4] 馬端臨.文獻通考[M].中華書局,1999.
[5] 章學誠.文史通義[M].中華書局,1985.
[6]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7]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8]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中華書局,2001.
[9] 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10]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11] 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J].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M].中華書局,1999.
[12] 董恩林.中國傳統(tǒng)文獻學概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3] 郭英德,于雪棠.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4]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5] 曾貽芬,崔文印.中國歷史文獻學[M].學苑出版社,2001.
Z42
A
1008-7427(2011)04-0088-02
2011-02-27
作者系安順學院政史與法律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