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朝陽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科舉制度的作用與影響
盧朝陽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科舉制度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人們的社會心理等各方面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科舉制度廢除一百年的2005年再一次引起國人的熱議,而當今考試制度出現(xiàn)的問題使人們再一次想起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作用;影響;考試制度
早在西周前,中國已經出現(xiàn)了“選賢任能”的觀念和根據(jù)考績黜陟官員的做法?!对娊洝ご笱拧分姓f:“濟濟多士,文王以守?!闭f明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已經認識到人才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隋唐時期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科舉時代,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直至清代1905年9月2日科舉制度被廢止。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效法中國實行科舉制度,越南科舉開始于1075年,廢除于1919年,是全世界科舉制度廢除最晚的國家??婆e制度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現(xiàn)。也有學者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科舉制度的影響是廣泛的,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借鑒和發(fā)展,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都對科舉所體現(xiàn)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則驚嘆和折服。美國漢學家卜德認為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制度,規(guī)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取了科舉的優(yōu)點。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xù)。我國雖然廢除了科舉制度但考試制度沒有廢除仍在繼續(xù),只是在考試的內容和方式上做了改變。
布勞指出,“社會結構”的定義是由下述這些基本要素所確定的:不同的社會位置、社會位置占據(jù)者的數(shù)量以及位置分化對社會關系的作用。富永健一說在社會階層定義中所使用的關鍵概念是“社會資源”。主要也就是布勞所說的政治權利、經濟財富、社會聲望的不斷再分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斷在生產。從個人角度來說就是,個人在一個社會中所能有的合理期望,個人所不斷尋求的上升途徑和發(fā)展機會。布羅代爾也認為,把布迪厄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應用于過去,并從一開始就承認任何社會的基本任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上層的再生產。秦王朝的迅速滅亡并不能全部歸于暴政,他沒有能夠給精英階層一個合法的向上流動的機會,這也是其滅亡主要原因。陳勝曾做雇工為人耕田,但他不是一個安于現(xiàn)狀、甘于平庸的人。他自比鴻鵠,懷有強烈的追求富貴之心。然而作為貧者,他又如何能達到富貴呢?在當時,除了革命,仿佛沒有其他可行的辦法。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著當政者發(fā)現(xiàn)自己、重用自己,實在太難了。懷有像陳勝這樣的野心的人大有人在。劉邦、項羽見到秦始皇出巡的儀仗,都羨慕得不得了,一個說“大丈夫當如此”,一個現(xiàn)場就說要“取而代之”。秦始皇沒有給大家以分享榮耀的機會,加上暴政失去民心,終于被野心家“取而代之”了。劉邦建立漢朝后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實行“察舉制”。察舉就是要求地方官留意并發(fā)現(xiàn)這些人推薦給中央。漢武帝曾下詔訓誡地方官員:一郡之內人口眾多,不可能沒有人才,察舉不到只能認為官員失職。以后就形成了各郡都有一定的察舉名額。漢代有一百多郡,據(jù)此每年察舉的孝廉就在兩百人以上。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材的基礎,還讓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通過科考擠進上層社會。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wěn)定起了相當?shù)淖饔?。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梢哉f,科舉制度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人們向上流動鞏固其統(tǒng)治制度。當今的考試作用也是如此,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如果沒有一種合理的向上流動的途徑,那么多人閑人整日無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是考試制度促使人們?yōu)榱烁淖冏约旱牡匚欢τ谧x書參加各種考試。財富、權利、聲望的吸引人們去讀書做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夢。
布勞認為人們渴望社會對他們的決定和行動、意見和建議表示贊同。別人的一致贊同有助于肯定他們的判斷、證明他們的行為的合理性以及證實他們的信念。[1]社會贊同可以在我們的價值準則上蓋上同意的印記,正是這種印記證明了我們價值準則的正確。[2]科舉制度和考試制度給人們一個平臺去贏得社會贊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而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映像,“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文化氛圍,使得讀書考試是一件無尚光榮的事情,一旦依靠科舉考試取得成功就會受到社會的標榜,贏得人們的贊同。在中國“馬太效應”大行其道。“馬太效應”指這樣一種社會心理慣性,那就是對已經成名的“顯人才”,社會加給他們的榮譽、利益、地位、掌聲越來越多,而歷經千辛萬苦創(chuàng)造出成果但尚未成名的“潛伏人才”卻很少有人問津。正是這種馬太效應才使得讀書人感到“一網復一網,終有一網得,笑殺無網人,臨淵空嘆息”。難怪江寧鄧廷楨少時屢躓于童試擬聯(lián)自警云:“滿盤打算,絕無半點生機,餓死不如讀死;仔細思量,仍有一條出路,文通即是運通。”成功后不但自己惹得眾人夸,贏得社會的贊同,而且揚名聲顯父母,一鳴驚人天下知。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并不是對知識的崇拜而是對權利和特權及物質的崇拜。通過童試考取秀才是士邁向漫長的科舉之路的第一步,他們已經跨入了中國紳士社會的門檻,從外表上看,秀才已經換上了“青衫”,并且頭上還戴一頂方巾,這方巾成了“秀才”的身份的標志,類似與今天的學士學位帽。不僅外表有了顯著的變化,而且地位比普通人高出一等,享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在政治上他們見了知縣不需下跪,官府也不能隨便對他們用刑,一般人見了秀才要稱老爺。此外,秀才家的房門總比別人家的高出三寸,這已經成為明清來呢古代的民間習俗,也成為其光耀門楣的具體表現(xiàn)。在經濟方面,秀才人家可按朝廷規(guī)定免除部分地丁錢糧,甚至差賦徭役。在鄉(xiāng)間,除了進士、舉人之外,秀才是地位最高的人。秀才在準備鄉(xiāng)試的同時,多數(shù)人都成為私塾老師。舉人要必秀才的地位高些,舉人已經是一種正式的科名和資格了,即使會試未能考中進士,也可以通過吏部銓選而做官。明代舉人一般擔任地位較低的地方官吏和地方官學的教官。盡管如此,考中舉人還可以使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質的飛躍。舉人在社會上也是威風八面,聲勢顯赫。舉人見知縣,與秀才只能拜見不同,舉人則是會見,這就意味著舉人有與縣官平起平坐、地位相等的身份。舉人犯了罪,也必須先向學政報告,先將功名革去后,然后才能按平民進行審理。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的南方成了典型的科舉社會,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社會中,讀書成了一種社會風尚,“為父為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3]這種社會風氣的長盛不衰,有力的推動了宋代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發(fā)展,一直出現(xiàn)了“讀書人人有份”[4]的觀念,甚至連偏遠的村落也是如此,故有“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5]的詩句。科舉成了讀書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成了讀書人謀生的手段。然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落第者大大多于中第者,許多人衣食無著,窮困潦倒。一千多年的科舉演繹著人間悲喜劇,吳敬梓在《儒林外史》描寫范進中舉狂喜而瘋,并非夸張。時至今日,這些悲喜劇仍在上演。科舉自創(chuàng)制的考試制度以來,科舉考試制度就成為中國社會最牽動人心的一件大事。清人王士禛的筆記《池北偶談》中,記載了許多科舉狀元、解元、探花的姓名,凡同鄉(xiāng)無不津津樂道。中國兒童從小就聽說那些借月光或螢火蟲而刻苦讀書的榜樣??婆e發(fā)展至后來,已形成對讀書求學的一種病態(tài)的熱愛。
科舉制度曾有極大的歷史進步性,它為中國長期的繁榮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做出的重大貢獻,但同時它給中國社會和國民性格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俗話說凡事必有利弊。制度也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婆e制完善了官僚制度,成為官僚體制密不可分的一個組成部分。士人在慶幸取得考試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機會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誘入了專制主義的金絲籠??婆e造就了中國的士人社會,士人為天下人之表率??婆e所選拔出的,既有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海瑞、包公、張居正這樣的忠直耿介定國安邦的能臣,也有秦檜、和珅、嚴嵩這樣的巨奸??婆e可以判斷人的才華,卻不能評判人品。四書五經背誦如流者,未必就懂得何為忠義廉恥。中國人的性格確實已經被科舉制度塑造。中國讀書人憂國憂民、匡時濟世的從政之風,特立敢言人所難的議政之風,縵胡之纓、化為青衿的勸學之風,甲科爭路的投機拍馬奔競之風,滿城冠蓋九逵塵的結黨之風,無不因科舉而形成。讀書人或現(xiàn)代所稱知識分子,是中國科舉社會造就的一個特殊群體,西方國家歷史上是找不到的。通過考試來求顯名、求發(fā)達、求富貴,也是中國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科舉有成功者也有不成功者。得水蛟龍失水魚,其命運及感受之差別,天壤殊異。中國社會重讀書、重仕宦而輕農工商,使人們?yōu)槌鋈祟^地,必得讀書。而讀書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科舉做官才是目的。其積極方面是使教育空前的普及,消極方面是阻礙了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在其他各業(yè)中發(fā)揮作用??婆e之讀書,不重實用,也是現(xiàn)在應試教育的根源。中國的出路,在于廣開顯達之路,改變官本位的觀念,改變以官求富的傳統(tǒng)觀念,讓有才能之人到農工商實業(yè)中發(fā)展。這樣社會繁榮才有扎實的基礎。美國因有了洛克菲勒、卡耐基、艾柯卡、比爾.蓋茨等才成其為今日之美國,非因有布什、克林頓。一個國家,如果最顯貴者是官僚,最豪華的辦公樓是政府,這個國家是虛弱的??婆e制下,欲富貴必得考試,要考試必得聽命于政府,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喪失,這是科舉最終成為社會發(fā)展障礙的原因。自從國務院正式批準教育部意見,宣布立即恢復高考以來,我們重新迎來了改頭換面的“新科舉考試制度”。當然,兩者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有人甚至會拿出“科舉考試”不是教育制度,而是“選官制度”來反駁。可是遺留下來的這種考試這種形式畢竟是相同的。所差的僅僅是是否完全與做官相掛鉤而已。我國出臺的公務員法中雖然沒有規(guī)定公務員的學歷,但是沒有任何學歷的人卻完全不可能出任公務員,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為此我們應當做的,不是如何取締制度本身,而是如何以其他手段來約束人為的任意性。考試制度設計的初衷好比是一根線,而人為設計的規(guī)則制約則應當使人在行使這項制度時盡量貼近于這條線,便可以使制度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了。毫無疑問,對于科舉這種制度,考試這種形式,中國也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與分析。而今針對于科舉的弊端做了進一步的改進。比如考試制度保留了考核這項形式卻摒棄了脫離實際的考察內容,這點就無疑是對科舉這種制度形式的認可。另外,因為考慮到科舉制度產生的固守、僵化等問題,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又實行了薦舉與考試并行。從這點上來看,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當然,任何一項制度都有其難以解決的缺憾,考試留下的許多問題也仍然存在??婆e考試這種制度,歷經隋朝的開端,唐宋的成長變化,到清朝的滅亡。到了今天,仍然留有它的影子。甚至可以說存有整個制度的骨架。古之所謂“物盈則虧,法久終弊?!苯裉斓奈覀兏鼞撟龅幕蛟S不是如何來抨擊這種制度的弊端毒害,而是如何做到揚長避短何來改進它,改進教育制度以及用人制度。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用來。
[1] [美]彼德?布勞著.孫非,張黎勤,譯.社會生活的交換與權力[M].華夏出版社,1988.
[2] [美]萊昂.費斯汀格.社會比較過程論[J].人類關系,1954,7.
[3](宋)洪邁.容齋四筆[M].
[4](南宋)施彥執(zhí).北窗灸輠錄[M].
[5](宋)晁沖之.夜行?卷12[M].
C961
A
1008-7427(2011)04-0077-02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