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庭
(信陽師范學院 大學外語部,河南 信陽 464000)
體裁教學法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張耀庭
(信陽師范學院 大學外語部,河南 信陽 464000)
本文嘗試把體裁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介紹了體裁教學法的概念、流派和一種體裁教學法應用于英語教學的模式,并通過對一篇傳記文章的課堂教學把體裁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把體裁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特定體裁的語篇結構進行分析,以便在頭腦中形成特定體裁語篇的“圖示結構”,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體裁;體裁教學法;閱讀教學
在大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盡管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總是不斷地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法和模式進行閱讀,但學生的閱讀能力仍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在閱讀英語語篇時,只停留在對字、詞、句的理解階段,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難從整體上把握一篇文章的結構和主旨,這必將妨礙他們對語篇的理解。筆者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就經常被學生問及“為什么每個單詞都認識,還是不懂整個文章在說什么”之類的問題。為了盡可能避免此類問題的再現(xiàn),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本文將介紹一下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流行的體裁教學法,并嘗試把體裁教學法應用到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去,從而提高其閱讀速度和效率。
體裁教學法即Genre-based Teaching Methods,顧名思義,這種教學法是建立在體裁和體裁分析基礎之上,體裁即genre,是個文學和修辭學常用語,最早是被人種學家正式引進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國內語言學者對genre一詞有不同的翻譯,比如翻譯成語類(方琰,1998),翻譯成語體(許力生,1997)等,本文采用最普遍的一個譯名:體裁。
根據Swales(2004:1),在專業(yè)語言教學和職業(yè)交際技巧發(fā)展方面,人們對體裁這一概念的興趣與日俱增??傮w上看,近年來體裁研究和體裁分析和分為兩個主要學派:以Swales 和Bhatia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 和以Martin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根據Swales(2004:3),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中第一次使用體裁一詞是在1981年。他認為,體裁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Bhatia在此基礎上又作進一步闡明(韓金龍,秦秀白,2000)。秦秀白(1997)對Bhatia的定義做了較為詳盡的總結,有以下4點。(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這種交際事件常出現(xiàn)在特定的職業(yè)或學術社團,其顯著特點是具有能被該社團確認和理解的一整套交際目的??梢姡浑H目的是區(qū)分語篇體裁最重要的標準。(2)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組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3)建構語篇時要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因為體裁對語篇的建構具有約定俗成的制約力。(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規(guī)定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
Australian School 的學者們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框架內研究體裁,對體裁有著不同于Swalesian School 的解釋。Hasan 認為,體裁是語篇的類型(type of discourse),體裁的確定主要取決于語場(方琰,1998)。在她看來,體裁、語域和語篇類型三個概念似乎可以交換使用。而Matin對體裁的定義和看法不同于Hasan。他同意Halliday關于體裁與語場、語旨和語式有關的看法,但他認為體裁與這三個變量配置所產生的總體目標密切相關(方琰,1998)。在Martin(2007:7)看來,體裁是一種有步驟的、以交際目的為導向的社會過程(a genre is a staged,goal-oriented social process)。Martin認為,語域和體裁本身都是隱含符號系統(tǒng),語域是情景語境,包含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量;體裁是文化語境,由語域實現(xiàn),語域又由語言實現(xiàn)(李美霞,龐建榮,2006)。
由上述陳述不難看出,兩個學派對體裁的界定本質上是一致的,其共同之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兩者都認為交際目的決定體裁的存在,有什么樣的交際目的就有什么樣的體裁。(2)他們都強調體裁的常規(guī)性和制約性,認為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重復性和習慣性,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改動。(3)同一體裁的語篇之間存在差異性。比如,學術論文的摘要部分通常有六個要素構成即主題闡述、背景信息、目的陳述、方法論和語料、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和研究所帶來的啟示或結論(黃國文等2007:10)。但也并非每個論文摘要都非得包含這六個要素,有些如最后兩個要素是可以不出現(xiàn)在摘要中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說它不是摘要。Bhatia(2004:23)也給出了兩個學派關于語域理論的六大共同之處如體裁是可以辨認的交際事件,是高度結構化和規(guī)約化的建構,特定職業(yè)社團中的內行人比新成員或圈外人士更懂得體裁的使用,所有的體裁都有其自身的完整性等。
體裁教學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建立在語篇的體裁分析基礎上,把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自覺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圍繞語篇的圖示結構開展教學活動。體裁教學法的目的有以下三點:(1)讓學生了解不同體裁的語篇有不同的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2)讓學生認識到語篇不僅是一種語言建構,還是一種社會的意義建構;(3)讓學生即掌握語篇的圖示結構,又理解語篇的建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或寫出某一體裁的語篇(Kay et al 1998轉引自韓金龍,秦秀白,2000)。
根據Swales(2004:1),在專業(yè)語言教學和職業(yè)交際技巧發(fā)展方面,人們對體裁這一概念的興趣與日俱增。總體上看,近年來體裁研究和體裁分析和分為兩個主要學派:以Swales 和Bhatia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 和以Martin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秦秀白(2000)認為,體裁教學法在國外有三個流派。(1)ESP 和EAP領域的體裁教學法。體裁教學法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領域內十分流行。從事這方面教學和研究的人認為,通過對專門用途英語語篇進行體裁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語篇謀篇布局的機制及其文體特征。在進行分析時,Swalesian School常把語步(move)和步驟(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fā)點。(2)新修辭學派的體裁教學法。新修辭學派指在北美從事修辭、作文研究和職業(yè)寫作教學的一批學者,他們推崇體裁教學法是為了幫大學生和從事某一職業(yè)的新人了解特定體裁的社會功能和它的使用場合。這一流派對傳統(tǒng)的ESP EAP教學產生了很大影響。(3)Australian School 的體裁教學法。在澳大利亞,體裁教學法主要用于中小學的寫作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以便幫助學生掌握特定體裁的語篇圖示結構,從而指導以后的寫作實踐。
王士先(1998)曾介紹過美國密歇根大學Sunny Hyon(1996)在Swales指導下以體裁為基礎進行的閱讀教學實驗,這一實驗取得了很好的結果。運用體裁教學法來教授閱讀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特定體裁的語篇結構進行分析,并將體裁分析運用于閱讀理解活動之中,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其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A)體裁分析:通過實例討論news story這一體裁的“圖示結構”,得出下圖:
(B)模仿分析:給學生第二篇news story,讓其按上述原則進行分析。
(C)小組討論:給學生第三篇段落打亂的news story,讓學生按這一體裁的圖示結構把它正確排序,組成連貫的語篇。
(D)獨立分析:讓學生自己找一些此類體裁的語篇來分析和評價。
(E)深入分析:分析這一體裁的語言和風格。
(F)模仿寫作:通過寫作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體裁的結構特征和語言風格。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著不同的交際目的,因而有不同的語言和結構特征,會使他們在再次接觸到同類體裁的文章時更自信地投入到閱讀中,并且,大腦中儲存的相關“圖示結構”使得他們很快地抓住文章的結構特征和中心思想,最終達到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的目的。比如,在講解議論文、說明文時,用“一般—特殊型”和“問題—解決型”分析模式,在講解記敘文時運用Labov的敘事結構模式,會有助于學生認識和了解語篇結構。一旦掌握了語篇結構,就等于把握了整片文章的命脈,在閱讀過程中就能成功地預見接下來的內容,也就能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下面就嘗試用體裁教學法來教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泛讀教程1》中的一篇傳記類文章(Reading Course 1,Unit 5,Text 1:Levi Strauss & Company)。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并沒有一步步按照Swalesian Shool所提出的閱讀教學模式,而是針對實際情況有所改動。這篇課文以時間順序介紹了牛仔褲發(fā)明者Levi Strauss 的一段生平及他所創(chuàng)辦的公司的發(fā)展情況。教學步驟如下:
(1)導入:教師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對牛仔褲的發(fā)明者產生興趣。
(2)體裁分析:在說出傳記這一體裁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一些簡單的有關該體裁的大體結構和語言特征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在頭腦中有這種體裁的“圖示結構”。
(3)閱讀語篇,分組討論分析該語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給段落標上序號,找出表示時間的詞和短語,分析該傳記的語言特點和交際目的。
(4)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這篇文章共9個自然段,按時間的先后順序記錄了Levi Strauss一段生平及他所創(chuàng)辦的公司的發(fā)展情況。時間線索如下:In 1847—in 1850—Later—Eventually—in 1873—After the 1906—During World War II—in 1950—By the late 1960s—In the mid-80s—Today。整個語篇有非常清晰的時間上的先后順序,讀起來一目了然。傳記類體裁的語言淺顯易懂,也不乏對所傳之人的溢美之詞。此種語言使用主要考慮到此類體裁語篇的交際目的即讓讀者很快了解所傳之人的不凡成就和光輝業(yè)績。
(5)模仿分析:發(fā)給學生第二篇Abraham Lincoln傳記類文章,讓他們按上述步驟進行分析。
(6)小組討論:發(fā)給學生第三篇段落打亂的Reagan傳記類文章,讓學生把它正確地排序,組成連貫的語篇。
(7)獨立分析和模仿寫作: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找一些傳記類文章來分析和評價,并結合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關于自己親戚、朋友或自己本人的傳記,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體裁的結構特征和語言風格。
運用體裁教學法進行英語閱讀教學,能使學生掌握相對穩(wěn)定的、可以借鑒的語篇模式,從而增加其閱讀同類體裁語篇的信心和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但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體裁種類繁多,課堂教學難以一一呈現(xiàn),使得體裁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總的來說,在學生英語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普遍偏低的今天,體裁教學法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通過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特定體裁語篇的“圖示結構”、語言特點和其交際目的,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符合特定體裁的語篇,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1] Bhatia,V.K. 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M]. London: Continuum,2004.
[2] Swales,J.M. Research Genr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 Martin,J.R. and Rose,Davi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 方琰.淺談語類[J]. 外國語,1998,1.
[5] 韓金龍,秦秀白. 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法[J]. 外語界,2OOO,1.
[6] 黃國文,葛達西,張美芳.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7] 李美霞,龐建榮. 話語類型概念探疑[J]. 外語教學,2006,1.
G642
A
1008-7427(2011)01-0134-02
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