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晶
(渤海大學 高職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高校日語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解 晶
(渤海大學 高職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現(xiàn)今高校的日語教學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的灌溉語言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在滿足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的未來需要,日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的日語教學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遵守學以致用的原則。通過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授,并結(jié)合新型的教學方法來注重培養(yǎng)學生日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高校;日語教學;中日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新型的教學方法
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應用語言學家,語言教學交際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門語言意味著既掌握其詞匯、句法,又會在語言交際中進行恰當?shù)膽谩?0多年后的今天,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知識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各個領域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外語凸顯的重要性在國際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中進一步加強。由于高科技和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外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意識到,掌握外語不僅是為了考試,而且是進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僅僅掌握外語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具備實際運用外語能力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社會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現(xiàn)實的要求。
長年以來,學日語的學生學習日語的單純目的就是為了考級,語言的教和用之間存在著脫節(jié)現(xiàn)象。高校所開設的日語課程以傳統(tǒng)的基礎課和聽說課為主,由于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所用教材的統(tǒng)一性,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很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還表現(xiàn)為教師機械地灌輸語言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最終的評判標準則是由考試一錘定音,而不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很多學生盡管具有極大的詞匯量和較高的閱讀能力,但不能清楚得進行專業(yè)的口語表達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寫作技能,如求職信、履歷表等仍然是讓學生難以應對的問題,寫學術文章、論文摘要和專業(yè)論文就更難上加難了。歸納起來,我認為目前日語教學的問題在于:
(1)忽視了語言的實際應用;
(2)所選教材內(nèi)容陳舊過時;
(3)常規(guī)課程設置不合理;
(4)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無法適應形式的發(fā)展。
按照我國目前的發(fā)展趨勢,大學生畢業(yè)以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僅具有好的閱讀能力和基本的聽、說、寫、譯能力是不能勝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語教學的目標應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高的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能力,而且日語教學應該遵守學以致用的原則,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從新時代對高素質(zhì)外語人才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看,高校的日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正如上述所述,教學具有很濃的應試性和短視性,沒有把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提高到相應的高度去實施。結(jié)果,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被動盲從;教師疲于應付,教學缺乏創(chuàng)造性,很少注重實際運用能力??梢哉f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同時也培養(yǎng)了眾多的日語交際“聾啞”學生,學生很難適應新時代國內(nèi)外交流與交際的需要。
我們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談教育,就教學論教學的思維模式,把日語教學改革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審視以往教學中的得與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徑,應時而動,才能對改革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改革也將具有持久的動力,日語教學也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有“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變。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建構(gòu)新型的教學方法
多年來,日語教學一直遵循“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言知識教學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在課堂教學中語言知識的講解幾乎占去了所有的時間,“填鴨式”、“注入式”的語言知識教學成為其主要特征;而學生接觸中日文化知識的機會則很少,學生缺乏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yǎng)與提高。
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是指將中日文化知識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實際的文化需求,營造和諧的文化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文化交際活動,使其課堂語言訓練和文化交流最大化,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日語學習自信心和日語交際應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完全不同于舊有模式中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是課堂活動中中日文化知識的組織者,也是學生中日文化知識學習活動的觀察者、激發(fā)者和引導者。教師擔負著組織課堂中日文化知識教學活動及其正常運行的全方位職能;而學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識的接受者,也是參與者。
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課堂活動具有交際性,而交際的主要特征是:實際交流、信息空白、選擇和反饋,就是說交流雙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雙方間交換某種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據(jù)實際進行選擇的余地,說話人可以通過對方的反饋評價自己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而語言教學中的句型操練和“明知故問”式的問答都不具有真實交際功能。實現(xiàn)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合理選用有關中日文化對比教學的素材,精心設計并且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是學生在富有真實交際意義的活動中掌握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中日文化的異同。
在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幫助解決問題,了解學生課內(nèi)外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需求,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作學生的引路人和導師;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自主地進行中日文化知識的學習,從而使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得以不斷地提高。
2.處理好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的關系,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多年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日語教學一直存在著重語言知識講授,輕中日文化知識傳播的傾向。這種傾向不符合日語語言學習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日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其實,傳授語言和培養(yǎng)中日文化素養(yǎng)并不矛盾,語言知識是構(gòu)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則是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具體運用于實踐,這兩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掌握語言知識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又促進語言知識的更好吸收和內(nèi)化。因此,要學好日語,首先應掌握日語語言的基礎知識,在日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這種堅實的基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無從談起。對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既要重視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輸語言知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把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教學活動成為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活動,確保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養(yǎng)。
外語教學應充分挖掘?qū)W生潛力,除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對學生進行多渠道培養(yǎng)。日語第二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措施。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進行有限的語言知識和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播,為學生指出自學語言與文化知識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將學到的語言和中日文化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才能實現(xiàn)。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語學習的各種有利條件,把中日文化知識的學習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種場合中去,努力營造一種近乎于母語學習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經(jīng)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學內(nèi)容,增強實用性和時代性
更新教學內(nèi)容應以下列幾點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識的教學內(nèi)容能夠滿足時代變化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要求;
(2)不僅要注意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播,而且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日本文化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
(3)教學內(nèi)容要多元化,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
(4)能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等相適應,便于現(xiàn)代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5)教學內(nèi)容必須具備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中日文化知識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日語教學,應配合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授,徹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消極學習語言知識的局面,豐富教學內(nèi)容,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日語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倡導體驗與參與,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和使用日語,切實掌握語言技能。這便是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
[1] 陳巖. 文化與翻譯[J]. 日語學習與研究,1994,3.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陳舒. 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 國外外語教學,1997,2.
[4] 羅傳偉. 跨文化交際及語言表達表態(tài)方式的差異[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
[5] 何冬梅. 淺議中日文化比較法在大學日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 劉慧. 論中日文化差異與日語教學[J]. 北方經(jīng)貿(mào),2010,5.
[7] 徐燦. 論中日文化差異與日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Thinking and Practices on Colleges Japane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XIE J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argely to be solved on college Japanese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not meet the future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and Japanese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College Japanese teaching must adapt to new times, and make practical use of the knowledge . By the Sino-Japanese cultural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new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Japanese, and getting the best teaching results.
college; Japanese teaching; Sino-Japanese cultural knowled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new teaching methods
G642
A
1008-7427(2011)06-0117-02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