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876)
論虛擬社交網絡(SNS)中的自組織行為
王曉琳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876)
SNS是一種新興的交互形式,其間不乏自組織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SNS中的自組織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其交互的過程中用戶的自創(chuàng)生與自成長、自適應與自穩(wěn)定。人人網是一個在沒有外界特定干預情景下,便可以獲得互動的群體關系結構和滿足興趣需要的自組織系統(tǒng)。分析人人網的自組織形式為我們研究SNS中的自組織行為提供了一個平臺。
設計藝術學;自組織;虛擬社交網絡;開放性;多維度性 ;不平衡性;
當蕓蕓眾生游走于網絡上的時候,都有和他人建立社會關系的欲望,人們需要社會關系,需要交流,需要得到關注,還需要在交流互動中得到某些益處和回報。這些益處包括信息,社會支持甚至可能得到一些實際的幫助。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們的身份、性別、社會地位都隱于屏幕之后,變得虛擬,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中自由游走。當虛擬的人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構筑起各種虛擬的關系的時候,他們也在漸漸淡化自己的公民感,種族,性別等等特征。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現(xiàn)實的大眾正在趨向于虛擬的網眾。人人網作為中國最大的SNS社交網絡,已經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但是用戶群擴大到一定程度,必然遇到發(fā)展的瓶頸,所以對SNS中用戶的自組織行為進行研究,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是很有必要的。
在Web2.0時期,由于相應新技術的成熟,互聯(lián)網用戶有了新的找朋友的方式,而追求真實實用成為了相當一部分用戶追求社會關系的標準。這個時候,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s簡稱SNS)出現(xiàn)了。社交網站實際上是一種基于網絡提供社交服務的平臺,這個平臺能為個人在一定的系統(tǒng)內建立公共或者半公共的系統(tǒng)資料庫,內容包括 文字 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等,同時可以瀏覽其他成員的資料信息,并形成一個共享的圈子[1]]。它能清晰并且有邏輯的列出與個人有關聯(lián)的其他使用者的資料,并且讓系統(tǒng)中的其他成員可以自如瀏覽,在和自己有關聯(lián)的他人的信息中穿越,可以根據學校家鄉(xiāng)行業(yè)職業(yè)等關鍵詞檢索數(shù)量巨大的資料庫,方便結交新朋友建立聯(lián)絡關系,也可以方便快速的找到自己曾經的小學初中高中同學。社交網絡將互聯(lián)網上形成的社會網絡視為一種新興的網絡社區(qū),致力于其成員關系的建立和維護,它具有用戶真實性和用戶自主性的顯著特點。
1.SNS社交網站是用戶自我呈現(xiàn)和自我想象管理的平臺
人人網作為國內SNS的代表,是一種自我呈現(xiàn)的新形式,用戶通過發(fā)布狀態(tài),日志以及上傳照片,和朋友分享最近生活狀態(tài),所見所聞以及感想等等,從而達到自我呈現(xiàn)和自我形象的目的,并可以分享視頻以及相冊,來表達自己的喜好興趣思想等等。認識的,不認識的人與人之間,又增加了新的呈現(xiàn)平臺。
2.SNS社交網站用于管理
日本政府管理人員將SNS運用于進程,社區(qū)構建和災難管理,SNS已經成為政府和民眾交往的新媒介。在美國校園里,SNS已經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中,以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隨著SNS的迅速發(fā)展,使用SNS的政府以及教學機構會越來越多,也為政府與民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更現(xiàn)代更全面的的方式以及媒介。
3.SNS社交網站中線上線下關系的研究
到底SNS中,更多的用戶是使用這個網站來結識新的朋友還是維持和本來就認識的人的聯(lián)系,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國外有研究表明,人們更多地使用社交網站來和認識的人進行聯(lián)系,而不是結識新的朋友。這些在線上結識新朋友的用戶,可能是一種弱聯(lián)系,但是他們在線下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4.SNS社交網站的附加組件使用研究
網站的用戶可以通過使用組件來與他人互動,聊天,學習有趣的生活常識和小知識,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歡的明星等等。以人人網為例,組件主要表現(xiàn)為投票,測試,小游戲,送禮物,頁面裝扮等等。用戶不但可以自己發(fā)布投票,測試等等,還可以邀請好友使用這些組件。這些組件是用戶使用SNS的重要部分,是SNS的亮點之一[1]。其他關于SNS的研究還包括社交網站中的隱私保護程度問題,性別,種族等如何影響用戶在社交網站中的身份構建問題,社交網站中的文化沖突問題等等。
自組織的定義,眾說紛紜,各個領域也有各自不同的定義。有專家認為,自組織概念相對于被組織而言,是指一個社會系統(tǒng)保持系統(tǒng)自身的整合和連續(xù)性的功能狀況?!断到y(tǒng)科學大辭典》上給出的自組織定義是:自組織就是系統(tǒng)在演化過程中在沒有外部力量強行驅使的情況下,系統(tǒng)內部各成員協(xié)調動作,導致空間的、時間的、功能上的聯(lián)合行動,出現(xiàn)有序的活的結構[2]。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以給出一個更為簡潔明了的定義,自組織有兩種含義:1組織的從無到有;2組織的從差到好。
SNS是一種新興的交互形式,其間不乏自組織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SNS中的自組織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其交互的過程中用戶的自創(chuàng)生與自成長,自適應與自穩(wěn)定。自組織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組織的從無到有,一種是組織的從差到好。人人網是一個在沒有外界特定干預情景下,便可以獲得互動的群體關系結構和滿足興趣需要的自組織系統(tǒng)。
SNS具有開放性的特征,首先其信息的來源非常多樣化,可以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者感想,可以是從其他網站上看見的視頻或者照片轉發(fā)過來。其次,信息的展示也是公開化的,用戶發(fā)布的日志,上傳的照片或者分享的信息也是其他用戶都可以瀏覽的,除了一些有關個人隱私方面的信息,可以設置為只有好友可見,其他信息都是只要是人人網的用戶都可見的,正是因為SNS具有開放性這一先決條件,人人網內部才有可能發(fā)生自組織的現(xiàn)象。[3]
SNS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雖然立足于虛擬網絡,但是來源于真實社會的社交網絡,他不像真實社會那么嚴肅,他的開放性又決定了讓他遵循真實社會的倫理體系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用戶之間倫理體系的構建,是以達成共識為核心的自組織演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 自律和SNS內部的壓力,是維護SNS某一階段的穩(wěn)定性的決定性因素。在這樣的往復循環(huán)中,SNS逐漸形成一個自主,自治的具有開放性的交互平臺。
SNS內部的各個具有弱聯(lián)系或者強聯(lián)系的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的人員構成和創(chuàng)建時間,討論的內容也不一樣,而且同一個人可以參加多個自己感興趣的小組,這些小組不是同一時間發(fā)展起來的,參加的人也有自己各自的愛好程度,所以這些小組的發(fā)展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他們同處于SNS這個大的社交網絡中,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宣傳,相互包容,相互促進,使整個社交網絡趨于有序,這是人人網之中產生自組織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具有自組織耗散結構特征的SNS,其間必然不乏自組織行為。SNS中的自組織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其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系統(tǒng)的自創(chuàng)和自生長,自適應和自穩(wěn)定。SNS的多維度性,決定了他在發(fā)展完善自己的過程中,需要用戶不斷的通過自己的交互行為,促使自組織現(xiàn)象的發(fā)生.并在這個過程中,使用戶更加適應自發(fā)自在的多維度發(fā)展空間。
當一個組織處于平衡狀態(tài)下,這個組織是缺乏活力的,沒有生機的,而SNS是一個社交網絡,他是需要不斷運動,產生活力的,于是就體現(xiàn)了這些小組的重要性.這些小組的創(chuàng)建目的,人員組成區(qū)別都很大,正是這些差異,促進了整個組織的運動,積累越久,差異越大,就促進組織內部的變化由量變到質變,于是組織內部就重新趨于穩(wěn)定.這種過程就是SNS內部發(fā)生自組織現(xiàn)象的必要條件。
SNS的用戶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包括強聯(lián)系和弱聯(lián)系,也是用戶之間自組織形式的體現(xiàn)。SNS中用戶的自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之間認識的用戶之間,二是間接認識的用戶之間,間接認識的用戶之間又可以根據目的和內容分為兩個小類。
原本在線下就認識的人,包括中小學同學,大學同學,親戚等等,這些用戶之間的聯(lián)系,源于線下,但是可以延伸到線上。他們的聯(lián)系方式不再局限與電話短信和電子郵件,線上的互動和交流,可以令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頻繁更密切。現(xiàn)在多終端可以登錄人人網的界面,可以隨時隨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見聞,使這些用戶可以實時知道自己的動態(tài),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路歷程,并且發(fā)表感想或者給出回應,使這個小團體各個成員之間聯(lián)系更加緊密,也更加具有實時性。
原本不認識的兩個用戶,可能通過各自認識的朋友而認識,從而認識更多的朋友,使自己的朋友圈子擴大,就可以加為好友,這樣一個形式的互動,就形成了一個以某個人為中心的發(fā)散的社交網絡。
1.有共同的愛好或者有共同的偶像
有共同愛好的用戶可以加入和興趣有關的小組,更方便了志同道合之間的用戶交流,有更多共同話題可以討論.也可以推薦優(yōu)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賞,或者發(fā)表影評,給其他用戶借鑒,這些有共同愛好的用戶就逐漸形成一個弱聯(lián)系的圈子。
2.有共同的母校或者家鄉(xiāng)
有共同的家鄉(xiāng)的用戶,也稱為老鄉(xiāng),或者有共同學校經歷的用戶,也稱為校友,通過人人網這個平臺,可以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熱愛自己家鄉(xiāng)或者學校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表達,同時可以將自己家鄉(xiāng)的景點和特色美食分享給自己的好友。例如北京郵電大學這個小組,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認識更多同學朋友,分享學校發(fā)生的新鮮事,見證學校的成長和發(fā)展。逐漸形成一個存在弱聯(lián)系的人脈圈。
人人網中雖然有些內容不適合所有人觀看,甚至有些不符合實際的內容,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強化管理機制,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透明更加開放的交流平臺,使人人網的作用得到更大空間的更全面的發(fā)揮[4]。
不同性質內容的小組,可以使人人網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生動,讓人們在其中得到更多知識和信息,樂趣。我們應該鼓勵人人網內部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的小組,多個不同維度的小組的存在,給用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和交友范圍,也促進了人人網的進一步發(fā)展。
正是人人網的這種特性,促使了其間自組織現(xiàn)象的實現(xiàn),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使人人網這個平臺在不斷的平衡與不平衡之間更快成長[5]。
SNS中的自組織行為,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研究自組織現(xiàn)象,為我們研究用戶自組織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面對著動態(tài)的SNS,用戶其實存在著巨大的參與渴望與熱情,同時也可能伴有恐懼。這是這種矛盾的心理變化,讓我們有連接和參與的能力,也使以人人網為代表的SNS走向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未來。
[1]黃佩.網絡社區(qū) 我們在一起[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0.
[2]王文宏.網絡文化多棱鏡——奇異的賽博空間[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
[3]易徽.網絡虛擬社區(qū)的文化特色及其影響[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2,(1):23.
[4]武艷君,劉麗晶.論虛擬社區(qū)的自組織現(xiàn)象[J]系統(tǒng)科學學報.2007,(1):15.
[5]武艷君.試論高校虛擬社區(qū)的自組織演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8).28.8
Self-organization behavior on SNS
WANG Xiao-lin(School of Humanitie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SNS is a new form of interaction,during which reflects self- organization.The self-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SN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users’autopoietic and self-growth,adaptive and self-stab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eractions.Renren Network is a self-organizing system that can ge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groups without outside particular intervention scenario.So anaylizing the self- organization behaviors in Renren Network provides us a platform for searching on self-organization behaviors in SNS.
art of design;self-organization;vietual social network;open;multidimensionality;imbalance
C931
A
1673-9477(2011)03-0042-03
2011-06-16
王曉琳(1987-),女,河北昌黎人,碩士生,研究方向:人機交互、計算機應用。
[責任編輯:陶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