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蓮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西語言差異對比研究及原因初探
——中英文詞匯文化意蘊對比*
楊宜蓮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而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文化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詞匯又是組成語言的基本元素,文化差異又會影響詞匯的內涵,所以理解不同的文化詞匯內涵,對于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以對比為研究方法,對中英文詞匯文化內涵進行對比,最后以跨文化為視角對其差異進行原因分析。
對比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詞匯文化;文化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簡而言之,跨文化交際指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所進行的交流。隨著政治,經濟,教育的全球化,世界各國相互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廣泛。但是很多時候,由于文化差異,在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中,會遇到一些障礙,因此,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
對比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我們可以從語言的文化、心理以及民族等角度進行對比,從而更進一步理解不同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蘇聯語言學家B·Tak指出:“比較是語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可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蓖ㄟ^對比,我們才能理解不同語言的內涵和文化差異,從而以客觀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兩種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的非常重要的媒介,可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而語言的基本元素又是詞匯,所以文化形態(tài)上的差異一般表現在最基本的語言層面——詞匯,所以將中英文的詞匯內涵進行對比分析尤其重要。即使是表達同一概念的詞,因為不同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宗教信仰,因而所表達出來的意義也會截然不同。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從而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文將以對比為研究方法,對中英文詞匯文化內涵進行對比,最后以跨文化為視角對其差異進行原因分析及對比。
每一個詞匯都有它的意義,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聯想意義,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本文將會摘取中文和英文中動物、植物、顏色、數字詞匯來進行對比,分析它們的指示意義和不同的聯想意義。
在中英文表達中,有的動物類詞匯雖然指示意義相同,但是聯想意義完全不同。在中文中,“龍”這個單詞有著非常積極的含義,龍是“真龍?zhí)熳印钡南笳?。而在英語中,龍(dragon)雖然和中文的指示意義一樣,但是聯想意義截然不同,龍是殘害生靈的龐然怪物。從這可以看出,有些動物類詞匯在中英文中所表達的含義恰恰相反。在中英文表達中,有一部分動物詞匯指示意義相同,聯想意義有一部分相同,也有一部分不相同,比如貓頭鷹(owl)這個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不吉利、兇兆、死亡的聯想意義。但是在另一方面,貓頭鷹在西方文化中,又有表達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身邊站著的就是一只貓頭鷹。因此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諺語as wise as owl來表示人的智慧,這說明貓頭鷹也是智慧的象征。在中英文表達中,也有一部分詞匯指示意義和聯想意義基本相同。比如,“蜜蜂”在中文中是勤勞的象征,在英語中也有這樣的諺語,比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這說明在中英文中也有聯想意義相同的詞匯。
在中英文中,有一些植物類的詞匯指示意義和聯想意義基本相同。在中文中自古就有很多描寫“玫瑰”的詩句,比如來自唐朝時期的詩句“秾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一直延續(xù)到現在,玫瑰都是美好事物和美好愛情的象征。在西方國家,“玫瑰(rose)”也是美好愛情的象征,例如來自著名的英國詩人Robert Burns所寫的詩歌A Red,Red Rose里面就有“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這樣的詩句。
不過,在中英文中也有一些植物類的詞匯的聯想意義不完全相同,但是比較相近。“荷花”一詞,在中文中是清白純潔的象征。近代,由于“荷”與“和”、“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團結等的象征。在英文中與荷花相對應的單詞為“l(fā)otus”,“荷花”和“l(fā)otus”雖然指示意義一樣,而英語中“l(fā)otus”(蓮花)的聯想意義主要來自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含義是忘憂果。
在中英文也有聯想意義完全不同的表示植物的詞匯,比如“柳樹”在中文中表示分離的不舍,因為“柳”和“留”諧音。而Willow在英語中卻與中國文化中“柳樹”有著截然相反的含義,它所表達的是一種憂傷與悲哀之情,失去心愛的人?!傲鴺洹痹谥杏⑽闹械暮x完全不一樣,一個是中性詞,另外一個卻是完全表示消極情感的詞。
在中國,顏色的意義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在有些國家,顏色的內涵都是意味理性的教育,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顏色內涵,有助于我們翻譯中英文中不同的顏色詞匯,而進行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凹t色”在中文中大部分都是表示十分積極的含義,在中文中代表著吉祥、喜慶、熱烈、奔放。而在西方國家“紅色(red)”一詞是一個貶義非常強的詞,通常讓人聯想到流血,是危險和恐怖的象征色?!八{色(blue)”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沒有什么聯想意義,但它在西方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聯想意義。它能象征高貴、深沉、嚴厲;它又象征憂郁、沮喪。
在中西方文化中,數字最開始都是一種計數符號,沒有特殊的聯想意義,但是由于中西方歷史和價值觀的不同,數字在中西方國家就形成了它們各自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文化中,“四”會讓人聯想到不好的一面,因為“四”和“死”諧音,有不吉利的一面。這和西方人迷信“十三”,忌諱“十三”是一樣的,尤其是十三號恰好和星期五剛好是同一天。據《圣經》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共是十三人,在絞刑處死之前吃的“最后的晚餐”恰逢星期五。因此在西方人的觀點里,“十三”是一個非常避諱的數字。而在西方文化中,“四”的象征意義最初來自四方形和四臂十字架,代表穩(wěn)固、全面和無所不在,同時也是組織、正義和全能的象征。當然,“四”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著積極的一面,“四德”是“清廉、謙遜、責任和重禮儀”;“四種高尚真理”構成佛教基石,這些都是表示十分積極的意義。又比如“六”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象征著走好運。但是在西方國家,“六”卻是魔鬼的象征,是個兇兆。
影響詞匯文化差異的原因:
第一,宗教信仰
在中國,人們宗教觀點比較單薄,這是因為我們各派宗教都是在以漢族為主體發(fā)展起來的。先秦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觀點,對中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強調了人和自然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而在西方國家,他們信奉的是基督教,教徒們都把圣經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作為信仰、生活和一切言行的依據,區(qū)分是非、善惡、真假的標準。
第二,民族性格
了解以價值觀念為基礎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它同價值理念一起構成文化結構,對交際行為起著支配的作用。中國人最顯著的民族特點為勤儉耐勞,反恭修己,中庸謙恭,而西方人的民族特點表現為崇尚變化,個人主義,實用主義,講究幽默。從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可以看出,中國人重視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發(fā)展,強調的是集體主義。而西方人重視的是如何張揚自己的性格特質,用獨特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強調的是個人主義。
第三,思維方式
由于不同的歷史和人文因素的沖擊和沉淀,中國思維和西方思維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圓形思維和直線型思維,中國人總是習慣先將思想發(fā)散出去,最后將思想收回來,做一個總結。而英語文章總是開門見山,整個語篇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屬于直線流動式。第二,整體性思維和解析性思維,中國人注重的是整體思維,而西方人重視將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各自的特征做深入的研究,探究事物的根本屬性和特征。第三,經驗主義思維和邏輯思維,中國人善于根據自己的感性思維和經驗來判斷事物的特征,而西方國家善于通過邏輯、判斷和推理來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
第四,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包括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思維方式,道德標準等等。價值觀念和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了解不同的國家的價值觀念,才能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中國文化中,強調的是天人合一,集體主義,求穩(wěn)不求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發(fā)展是核心,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民族,階級和國家的利益,追求穩(wěn)定的環(huán)境;而西方國家強調的是天人相分,個人主義,求變不求穩(wěn)。他們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分開的,人的成功在于自己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強調個性的張揚以及不斷的創(chuàng)新思想。在時間觀念上,中國文化強調的是過去時間取向,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未來時間取向。
語言的對比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對兩種不同背景文化下的語言進行研究,從而使得我們更好地了解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語言和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只有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內涵,才能幫助我們理解各自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文通過對動物類詞匯,植物類詞匯,顏色類詞匯和數字類詞匯在中英文語言中涵義的對比,分析總結出不同國家形成不同文化內涵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之間的差異造成的。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G434
A
1006-5342(2011)08-0077-02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