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熙,王 瀟
(1.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2.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醉酒駕車行為定性分析
——以孫偉銘案為例
1高 熙,2王 瀟
(1.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2.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孫偉銘案在四川高級人民法院的審判中已經結束,但對于孫偉銘案的定性問題在法學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應該是“交通肇事罪”,根據(jù)刑法基本原則、民眾的接受程度以及社會效益,筆者認為應該以“交通肇事罪”定性,但鑒于法律的適用性和醉酒駕駛的危害性,應該對《刑法》133條的“交通肇事罪”及相關法規(guī)進行修改。
酒后駕車;交通肇事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近年來,酒后駕車所造成的事故頻頻發(fā)生。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孫偉銘案。2008年12月14日,孫偉銘在中午在大量飲酒后,仍駕車在成都市區(qū)內穿行往來。17時許,孫偉銘在一路口從后面沖撞與其同向行駛的一輛轎車尾部后,繼續(xù)駕車超速行駛,在往龍泉驛方向行駛過程中,孫偉銘嚴重超速并越過道路中心黃色雙實線(黃色雙實線表示禁止車輛跨越超車,壓線行駛和向左轉彎),先后撞上反向正常行駛的4輛轎車,致使一轎車內4人死亡、1人重傷,公私財產損失共5萬元。后經公安交通部門鑒定,孫偉銘屬于醉酒駕駛。2009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孫偉銘死刑,孫偉銘不服,以“交通肇事罪”提出上訴。9月8日,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同樣的罪名判處孫偉銘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孫偉銘案雖然塵埃落定,但是,本案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并未停止,目前學界對本案定性存在以下幾種典型觀點。
一部分學者對法院的判決持否定觀點,認為應該判“交通肇事罪”,其中就以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仁文為例。他認為從廣義上說,“交通肇事罪”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實踐中,“交通肇事罪”之所以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發(fā)生糾葛與博弈,與我們立法上存在“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這樣一個兜底條款有關。他認為可以把“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這類行為納入相關的具體罪名中去處理,如“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以及“殺人罪”、“傷害罪”、“重大責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因為,按照刑法總則確立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法治社會的可預期性原則,刑法分則中的罪名和罪狀應當盡可能明確化,惟此才能達到規(guī)范公眾行為的目的。四川鼎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也持這種觀點。
另一部分則是公訴方持肯定觀點,代表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的兩位十佳公訴人始終抓住孫偉銘長期無證駕駛,放任的心態(tài)主張“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他們認為孫偉銘購置汽車后未經正規(guī)培訓長期無證駕駛,并多次違章,雖然醉酒駕車會對自己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有所減弱,但作為受過一定教育,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明知國家關于醉酒駕車的規(guī)定,仍無視法律、漠視社會公眾的安全,追尾后不計后果,放任惡劣后果的發(fā)生,以至最后造成 4死 1傷得重大交通事故。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1.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這里的“交通運輸”是指航空、鐵路運輸以外的公路交通運輸和水陸交通運輸。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體必須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財產的安全。兩罪的犯罪客體有一定的區(qū)別,前者侵犯交通運輸安全,后者侵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但兩罪也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某一行為嚴重侵害交通運輸安全就有可能侵害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即侵害交通運輸安全為侵害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手段之一??v觀孫偉銘案,孫偉銘最后造成4死1傷,這毫無疑問侵犯了交通運輸安全。同時,孫侵犯交通安全的行為亦足以對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財產的安全構成威脅。由此觀之,孫案不宜從兩罪的犯罪客體上區(qū)分。這也是實踐中“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經常發(fā)生糾葛與博弈的原因之一。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主要分為以下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1)必須有在交通運輸過程中,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這是導致交通肇事的原因,也是構成本罪的前提條件。違反交通運輸法規(guī)的表現(xiàn)形式有酒后開車,超速、超寬、超載行車、強行超車、發(fā)錯信號等。(2)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還必須造成重大事故,導致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這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條件之一,即違章行為必須與嚴重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雖有違章行為,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后果的,或雖有違法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但沒有造成任何后果,或雖發(fā)生了嚴重后果,擔不是有違章行為引起的,均不構成本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觀方面必須具有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同時,必須嚴格“其他危險方法”的適用范圍,刑法對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危險方法概括規(guī)定為“其他危險方法”,只是指那些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方法的危險性相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孫偉銘醉酒駕車發(fā)生追尾交通事故后,以超過限速兩倍以上的速度駕車在公路上穿行,又違章跨越道路黃色雙實線,沖撞車輛,造成四死一傷、公私財產損失數(shù)萬元的嚴重后果。首先,孫的醉駕行為發(fā)生在交通運輸過程中,并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其次,孫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還造成重大事故,導致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孫的醉駕行為與4死1傷及重大財產損失崔在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完全符合交通肇事罪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
孫案中孫偉銘的醉駕行為是否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呢?孫案公訴方認為,孫偉銘長期無證駕駛,多次違章,造成4死1傷得重大交通事故。筆者認為,第一,其行為的危險性是否屬于“其他危險方法”的適用范圍,是否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方法的危險性相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刑法只是對其予以概括性規(guī)定。第二,孫的醉駕行為是否屬于“駕駛機動車高速撞向人群”,或者“在繁忙的交通道路上飚車(如北京二環(huán)“十三郎”,13分鐘駕車跑完二環(huán)路)”,或者“駕車高速沖撞其他車機動車輛”尚有爭議。孫以超過限速兩倍以上的速度駕車在公路上穿行,又違章跨越道路黃色雙實線,沖撞車輛的行為顯然不宜定性為“撞向人群”或者“飚車”?!榜{駛機動車高速撞向人群”中“高速”和“駕車高速沖撞其他車機動車輛”中的“高速”的標準具體是多少,目前我國法律還未有具體規(guī)定。由此,孫的醉駕行為是否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觀方面的構成要件存在爭議,不宜以此罪定罪。
3.犯罪主體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交通肇事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在司法實踐中主要是從事交通運輸?shù)娜藛T,非交通運輸人員也可成為本罪的主體。例如,未取得駕駛資格而駕駛機動車的;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行人唆使交通運輸人員逃跑的情形等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孫偉銘無證駕駛,在犯罪主體上,孫案既符合交通肇事罪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亦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體的規(guī)定。
4.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抱的心理態(tài)度。交通肇事罪主觀方面是出自過失,可以是疏忽大意,也可以是過于自信,即行為人對自己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導致的嚴重后果應當預見,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預見,或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造成了嚴重后果。至于對違反交通管理法規(guī)本身,則可能是明知故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觀方面為故意,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據(jù)專業(yè)計算機分析專家分析事發(fā)現(xiàn)場錄像得出結論,孫偉銘在案發(fā)時并非故意跨越雙實線,而是為避讓其他車輛和行人才呈“S”形高速行駛,才撞上死者車輛的。由此可見,孫偉銘是過失而不是故意。
還有一個方面,“交通肇事罪”是結果犯,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危險犯,如果孫偉銘醉酒駕車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性,也就是說,只要實施了這種行為,即使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也構成犯罪。這顯然不符合刑法罪刑法定的原則,而目前現(xiàn)實中也不是這樣處理的。
1.在刑法中增設“危險駕駛罪”
根據(jù)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犯交通肇事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本罪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由此觀之,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處罰最高位為死刑,交通肇事罪最高為有期徒刑,而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為15年。孫偉銘案若按“交通肇事罪”判顯得較輕,若按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又顯得較重,在偏輕的與較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沒有一個中間地帶。這說明我們的法律存在罪名之間缺乏層級遞進的缺陷。有必要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尤其是刑法層面的規(guī)制。因此,可在現(xiàn)行刑法中增設“危險駕駛罪”,將酒后駕駛、醉酒駕駛、無證駕駛、道路飆車、吸毒后駕駛、邊駕駛邊打手機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性駕駛行為納入,作為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之間的過渡性罪名。如果發(fā)生嚴重后果的,最高可判無期徒刑。
2.對交通肇事案件作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 8日就醉酒駕車犯罪的有關問題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表明今后醉酒駕車,肇事后繼續(xù)駕車沖撞造成重大傷亡的,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人民法院統(tǒng)一法律適用,依照刑法第115條第1款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以便統(tǒng)一這類案件的裁判標準。
3.借鑒其他地區(qū)或國家對酒后駕車的處罰
如臺灣地區(qū)的“重大違背義務致交通危險罪”,按照臺灣地區(qū)的刑法,酒測值超過0.55就可以構成“重大違背義務致交通危險罪”,司法實務中對初犯者一般判處3~4個月的徒刑,可易科罰金;再觸犯者,判刑6個月以上,不得易科罰金,必須坐牢;若酒駕致人死亡,還要追究過失傷害,過失致死等罪責。加拿大法律規(guī)定,凡酒后開車者,罰款1470美元,監(jiān)禁6個月,造成人身傷害的,監(jiān)禁10年,造成死亡的,監(jiān)禁14年;澳大利亞,醉酒駕駛重犯者,判刑10年;美國有些州規(guī)定酒醉駕車是“蓄意謀殺”;法國對酒后駕車的司機,除了罰款和監(jiān)禁外,甚至可能要沒收車輛等等。[13]而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血液中酒精含量20毫克/100毫升〈含〉以上80毫克/100毫升〈不含〉)以下處500元罰款,記6分,駕照暫扣1個月至3個月;醉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血液中酒精含量80毫克/100毫升以上130毫克/100毫升〈含〉以下的)處以 8日至10日拘留,暫扣駕照5個月,并處1800元罰款;醉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血液中酒精含量 13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處以13日至15日拘留,暫扣駕照6個月,并處1800元罰款,記12分;飲酒后駕駛營運機動車的暫扣駕照3個月,并處500元罰款,記6分;醉酒后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13日至15日拘留,暫扣駕照12個月,并處2000元罰款,記6分;一年內因醉酒駕車被處罰2次以上的吊銷駕照。其后果是被交警查獲后僅僅是交納小數(shù)額罰款,暫扣駕駛證,從而缺乏震懾力。以及《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133條“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算算一般也就是3年有期徒刑或拘役,最高不過7年以上有期徒刑。顯而易見,我國關于酒后駕駛的處罰遠不能打消那些愛酒之人酒后仍駕車的想法,因為,在不少駕駛者的潛意識中,酒駕只是“輕微的危險”,大可不當回事,由此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所以建議對《交通運輸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稍作修改。比如,延期禁假期、延長拘留期、提高罰款數(shù)額,也可以學習外國的,嚴重時一次就吊銷駕駛證或沒收車輛;再者,對《刑法》133條之規(guī)定作出司法解釋,對其規(guī)定的刑期適當提高,提高到10年或15年。這樣孫偉銘案也能適用其中了。
D924.3
A
1008-7427(2011)02-0070-02
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