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平
(九江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中日通用漢字字體的差異探討
鄒小平
(九江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中日兩國通用漢字字體有較大的差異,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文字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隨著語言中新詞的不斷產(chǎn)生,新字不斷出現(xiàn);隨著書寫習(xí)慣和書寫工具的改變,文字的形體和字體也有很大變化。文章主要探討中日漢字在字體上存在的差異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日本漢字;中國漢字;漢字字體
1.漢字的簡化
1964年2月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1986年重新發(fā)表時,對個別簡化字做了調(diào)整,調(diào)整后的《簡化字總表》共收簡化字2235個?!稘h字簡化方案》對漢字的簡化方法,可歸納為如下幾種:
(1)省略:聲(聲)雖(雖)際(際)
(2)改換聲旁:優(yōu)(優(yōu))種(種)潔(潔)
(3)草書楷化:東(東)長(長)專(專)
(4)換用簡單的符號:難(難)戲(戲)趙(趙)
(5)同音近音代替:谷(榖)丑(醜)姜(薑)
(6)采用筆畫少的會意字:滅(滅)塵(塵)筆(筆)
(7)另造:叢(叢)關(guān)(關(guān))態(tài)(態(tài))
2.漢字的整理
漢字的整理可以指對字量、字形、字音、字序等幾個方面進行整理,也可只指對字形的整理。新中國建立以來,在漢字整理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主要有:
(1)整理異體字。異體字指的是音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一組字。如:夠和夠、床和牀、窯和窰、窯等。這是因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在最初記錄某個詞時,創(chuàng)造、使用了不同的漢字。由于這些字的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形體不同,所以異體字的存在只會增加學(xué)習(xí)的負(fù)擔(dān),沒有什么積極作用。雖然在使用過程中已自然淘汰了不少,但為了促進漢字規(guī)范化,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lián)合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表內(nèi)收異體字 810組,共1863字。經(jīng)過整理,保留810字,停止使用1053字。例如(括號內(nèi)是停止使用的):布(佈) 杰(傑) 筍(筍)癡(癡) 巨(鉅) 淚(淚)脈(脈) 韻(韻) 掛(掛)貓(貓) 周(週) 跡(跡蹟) 升(陞昇) 注(註)
(2)整理印刷字體。印刷體主要有宋體、仿宋體和楷體三種。宋體字多保留篆書或隸書的痕跡,和仿宋體、楷體不盡相同,如:教、逾、益、兒、內(nèi)、羽、青、為、縣、鄉(xiāng)。即使是同一體式,也有很多同字異形的,如:敘敍敘、別別、羨羨等。為了克服這種分歧,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于1965年聯(lián)合公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以求整理印刷字體。《字形表》規(guī)定了6196個通用漢字的字形、筆畫數(shù)和筆順,確定了鉛字字形的規(guī)范。這次整理印刷字體的目的是:為了使?jié)h字印刷體的字形趨于統(tǒng)一,筆畫結(jié)構(gòu)力求與手寫楷書一致,以減少初學(xué)者閱讀和書寫的困難。人們習(xí)慣上把《字形表》中的字形叫新字形,《字形表》公布以前使用的與《字形表》不同的字形叫舊字形。如(括號內(nèi)的是舊字形):角(角) 吳(吳) 直(直) 骨(骨) 呂(呂)
1.漢字的簡化
日本對漢字的簡化,其方法和我國的大同小異,大致可分為同聲代替,同義代替,草書楷化,采用古體,更換、簡省偏旁,保留輪廓,記號代替等。
(1)同音代替。在不引起意義混淆或誤解的前提下,用一個筆畫少的字,或用一個筆畫多而常用的字,代替一個或幾個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稀”作“?!?,“悻”作“幸”,“焰”作“炎”,“聯(lián)”作“連”,“燈”作“燈”,是以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字。而“汎”作“範(fàn)”,“昏”作“混”,“抒”作“敘”,“叉”作“差”,是以筆畫多的字代替筆畫少的字,不過,前者占絕大多數(shù),后者只占極少部分而已。日本采取這種方法,大大減少了漢字的數(shù)量,達到了限制漢字的目的。
(2)同義代替。以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就是同義代替,例如:“必須”改為“必要”,“瀆職”改為“汚職”,“元旦”改為“元日”,“誕辰”改為“誕生”,“謙遜”改為“謙虛”,其中“須、瀆、旦、辰、遜”是筆畫多而又相對使用較少的字,所以就改用筆畫少而常用的“要、汚、日、生、虛”。同義代替和同音代替一樣,被代替的字,盡量淘汰不用,它的字義已由代替字兼任了,所以代替字的意義就擴大了,這也是精簡漢字?jǐn)?shù)量和限制漢字?jǐn)?shù)量的一個方法。
(3)草書楷化。中國的草書始創(chuàng)于漢代,盛行于東晉。草書不但筆畫鉤連,字間鉤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這樣才能寫得快。它一般保持了原字的輪廓,所以一般草體字不難辨認(rèn)。那些被大家熟悉的草體字,把它的連寫筆畫斷開,改為楷書的點、畫,這樣的簡化字叫“草書楷化字”。如:“樓”代替“樓”,“壽”代替“壽”,“裝”代替“裝”,“淺”代替“淺”,“変”代替“變”,“徑”代替“徑”,“児”代替“兒”字等。
(4)采用古體。漢字簡化字古已有之,根據(jù)約定俗成的原則,某些通行的漢字若繁簡并存時,就采用其中歷史上一直通用的,筆畫簡單的字作為正體字,例如:“処、戯、亂”等。
(5)更換、簡省偏旁。和我國的簡體字一樣,日本的這一類字多屬形聲字,要更換的偏旁,多屬聲符,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更換原字中筆畫較多的形符或聲符。例如:
①尺(睪):択(擇)、沢(澤)、釈(繹)
②旦(詹):擔(dān)(擔(dān))、膽(膽)
③正(登?徴):証(證)、癥(癥)
④丁(登?聽):燈(燈)、庁(廳)
⑤知(疑):癡(癡)
此外,把原有的漢字,省去部分結(jié)構(gòu)或筆畫,這類漢字的簡化方法,也和我國一樣,有的省略一邊或一角,有的則省略內(nèi)部、省略中間或重復(fù)部分,例如:
①省一邊:條(條)、県(縣)、余(餘)、余(豫)
②省一角:価(價)、隨(隨)
③省內(nèi)部:圧(壓)、応(應(yīng))
④省中間:蕓(藝)、恵(惠)
⑤省重復(fù)部分:畳(疊)、糸(絲)、蟲(蟲)
(6)保留輪廓。保留原繁體字的大致輪廓,省去其中復(fù)雜的筆畫,以簡略筆形取代原字,其中,有的是整體輪廓化,有的是部分輪廓化,有的則是由草書楷化而成,簡化后的輪廓字,與繁體字的外貌相似,而筆畫簡單明了,容易辨認(rèn),也易書寫。
①整體輪廓化:盡(盡)、麥(麥)、畫(畫)
②簡化左邊:拝(拜)、鶏(鷄)、帰(歸)
③簡化右邊:験(驗)、仮(假)、滝(瀧)
④簡化上部:豊(豐)、?。◣В?、斎(齊)
⑤簡化下部:霊(靈)、壱(壹)、実(實)
⑥簡化內(nèi)部:気(氣)、囲(圍)、関(關(guān))
(7)符號代替
2.規(guī)范漢字字形
日本漢字和我國一樣,長久以來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同一個漢字,形體往往不同。這不但表現(xiàn)在手寫體和印刷體上,就是同為印刷體有時也各不相同。日本規(guī)范漢字形體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1)采用手寫體或接近手寫體的字形。有些字若照印刷體書寫,不但繁難,而且不美觀,所以人們就略為變換筆形,以簡單的筆畫書寫,例如由“廿”字頭改為“艸”字頭后,可以省一筆,“難”也就改為“難”;從“爫”改為撇刀頭“ク”,可省兩筆,“爭”也就改為“爭”;“乘”改為“乗”,省一筆;“愒”改為“掲”,省一筆等。
(2)采用楷書體字形。日本的漢字大致可分為宋體、明朝體、楷體和黑體,但一般多用明朝體和宋體。這是因為宋體和明朝體的特點是字形端正,筆畫均勻,形款整齊。但有些字和楷書有些差別,有些則不符合手寫的習(xí)慣,相比之下,楷書較容易書寫,所以就把一些繁雜的筆畫,改為楷書的形式,使字形更加規(guī)矩漂亮,書寫方便。例如“辶”代替 “辶”,可省一筆,“辺、逃”就是如此;“示”改為“ネ”,類推的字有“禮、社”;“皀”改為“艮”,可類推出“即、概”。
(3)采用連筆組合的字形。由許多漢字的筆畫,由于分筆或連筆分不清,容易發(fā)生混淆,往往在印刷體中是分筆,手寫時卻成了連筆,為了簡化起見,這些字就采用連筆組合。如“黑”改為“黒”,“每”改為“毎”,“柬”改為“東”,都是把原來的兩點連成了一橫。
(4)省略容易遺漏的筆畫。許多漢字在書寫時,有的筆畫往往遺漏而造成錯字或別字,日本在簡化漢字時就把這些容易被遺漏的筆畫加以省略,如“犬”省去右上角的點,變?yōu)椤按蟆?,“戻、器、臭”等字都是如此;“廣”省作“廠”,例如“蔵、臓”等;“犮”省作“友”,如“抜、髪”等。此外,“德”省作“徳”,“隆”省作“隆”,“盜”省作“盜”,“逸”省作“逸”,“微”省作“微”,“滯”省作“滯”等。
(5)為統(tǒng)一偏旁而增加筆畫。在日語的漢字中,有些為了統(tǒng)一偏旁,在規(guī)范字形的時候,寧可選取筆畫多的字,以減少偏旁的分歧。例如某些從水的漢字,有的作兩點水,有的作三點水,字形有異,字義卻相同,為了統(tǒng)一偏旁,就規(guī)范為三點水,例如“涼、沖、決、浄”等。因為“吵、妙、抄、沙”等字的偏旁作“少”字邊,為了統(tǒng)一起見,“步、涉、陟”等字的偏旁也規(guī)范為“少”,成為“歩、渉、渉”,各增加一筆。
摘 要:傳統(tǒng)的數(shù)學(xué)組卷、閱卷以及試卷分析主要包含教師自行網(wǎng)絡(luò)搜索試卷、自行編輯試卷、手工閱卷、人工統(tǒng)分、機械化講評。應(yīng)用智學(xué)網(wǎng)可通過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組卷、網(wǎng)上閱卷、系統(tǒng)自動統(tǒng)分并自動生成校級報告、班級報告、教師報告以及學(xué)生報告。大幅度提高教師工作效率,同時讓學(xué)生直觀了解自身不足以及自己的考試成績、優(yōu)勢科目、薄弱科目、知識點漏洞。
眾所周知,日本的漢字是從我國傳入的,以后由于兩國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中日漢字的字形就出現(xiàn)了差異,而且中日兩國都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和整理,雖然采用的方法類似,但因為各自國情不同,簡化的范圍、對象及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使一些原來字形相同的漢字也出現(xiàn)了差異。所以,必須正確識別中日通用漢字的形體,區(qū)分兩者的不同。
1.簡化字體的差異
(1)我國有些漢字簡化了,而日本與之相對應(yīng)的漢字尚未簡化。這類漢字很多,我們先來看看偏旁,我國獨立不成字的14個簡化偏旁,有一大半在日本是未簡化的,而這一部分偏旁在日語中運用極廣(前面是我國漢字,后面是日本漢字)。
計記訂討設(shè)證評-計記訂討設(shè)証評
饑飲飾飽飼-飢飲飾飽飼
湯場楊腸揚-湯場楊腸揚
紀(jì)級紅約紡終細(xì)-紀(jì)級紅約紡終細(xì)
堅豎監(jiān)賢腎緊-堅竪監(jiān)賢腎緊
織職識-織職識
針訂釣鈞鈍鉛-針釘釣鈞鈍鉛
以上7個偏旁,我國現(xiàn)在采用的是簡化后的偏旁,而日本則使用簡化前的偏旁。
譯澤擇釋驛-訳沢択釈駅
學(xué)覺-學(xué)覚
勞榮營鶯螢-労栄営鴬蛍
輕徑莖經(jīng)-軽徑莖経
變彎蠻奕戀-変彎蠻奕戀
渦堝禍-渦堝緺禍
監(jiān)覽鑒-監(jiān)覧鍳
以上7個偏旁,中日兩國都進行了簡化,但簡化方式有所不同。
此外我國的《簡化字總表》中還有 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其中有少數(shù)是日本新字體中不包括的字),在日本新字體中很多都沒有簡化。
愛―愛 貝―貝 筆―筆 倉―倉 產(chǎn)―産 長―長
車―車 東―東 動―動 隊―隊 風(fēng)―風(fēng) 岡―岡
華―華 監(jiān)―監(jiān) 見―見 薦―薦 節(jié)―節(jié) 進―進
上面有很多也是在日本新字體中也常用的偏旁,如“貝、長、車、風(fēng)、門、頁”等。
我國《簡化字總表》中352個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其中一部分是日本新字體中沒有的字),在日語中也有很多是不簡化的。例如:
報―報 幣―幣 標(biāo)―標(biāo) 補―補 廠―廠 徹―徹
塵―塵 懲―懲 沖―衝 丑―醜 礎(chǔ)―礎(chǔ) 叢―叢
導(dǎo)―導(dǎo) 鄧―鄧 敵―敵 淀―澱 電―電 奪―奪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同音替代的一些字,如:復(fù)(復(fù)?複)、獲(獲?穫),蒙(曚?濛?懞),在日語中既沒有簡化,也不能同音代替。日本現(xiàn)行的新體字中沒有“懲、驢、鬱”等字。
(2)日語中簡化了,而我國對應(yīng)的漢字尚未簡化。這一類字不多,除了極少數(shù)字之外,一般都沒有簡省筆畫,正因為如此,這些漢字值得注意。例如(前面的是日本漢字,后面的是我國漢字):
恵―惠 徳―德 黒―黑 蔵―藏 壌―壤 黙―默
勤―勤 稲―稻 酔―醉 缶―罐 収―收 仏―佛
拝―拜 仮―假 器―器 微―微 焰―炎 渇―渴
上面的“德”去掉中間一橫,“黑”把兩點簡省為一橫,“勤”去掉一橫,“器”去掉一點,“藏、壤、稻、渴”改變一部分形體等,這些簡化都具有派生性。如“隆;毎、海、梅、贈;漢、難、謹(jǐn);逸、抜、掻;臓;譲、醸;陥;喝、褐”等。
(3)對同一個漢字,中日兩國都作了簡化,但簡化的方式不同。例如(括號內(nèi)前面的為我國現(xiàn)行漢字,后面的是日本漢字):
殘(殘?殘) 氣(氣?気) 廣(廣?広) 澤(澤?沢)單(單?単) 徑(徑?徑) 處(處?処) 應(yīng)(應(yīng)?応)
2.異體字整理的差異
我國漢字自古以來異體字就很多,有時日本采用的漢字是我國的異體字。有些異體字,我國統(tǒng)一為一個字,而在日本卻區(qū)別使用。如“并(併?並)、娘(娘?嬢)、果(果?菓)、棋(棋?碁)、周(週?周)、志(志?誌)”;我國選用了意義更廣的字,如“托(託)、采(採)、炮(砲)、游(遊)”;我國采用了歷史較久的字,主要是為了統(tǒng)一偏旁,如“強(強)、收(収)、效(効)”;我國按照形聲字的組合規(guī)律,選用聲符更為接近的字體,而日本除了慣用的“恥”之外,則選用符合日語讀音規(guī)律的漢字,如“韻(韻)、姊(姉)”;我國采用了筆畫少的簡易漢字,如“掛(掛)、杰(傑)、異(異)、吃(喫)”;中日兩國各自選用了慣用字體,如“脈(脈)、賴(頼)”;在沒有意義分歧的情況下,我國盡量采用兩點水,而日語多為三點水,如“冰(氷)、涼(涼)、決(決)、減(減)”。
3.印刷字體整理的差異
上面已經(jīng)提到中日兩國都本著印刷體和手寫體的一致性,對字形進行了整理,這些中日新體字有一致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
(1)中國簡省、連接,延長或縮短筆畫。
宮―宮 換―換 差―差 鬼―鬼 象―象 敢―敢 骨―骨
角―角 別―別 灰―灰 污―汚 才―才 改―改 晚―晩
(2)日本調(diào)整了筆畫或筆畫的長短等。
契―契 叫―叫 派―派 旅―旅 舍―舎 包―包 春―春
海―海 黑―黒 拔―抜 畫―畫 步―歩 所―所 冊―冊
我國統(tǒng)一用斜點,日本則既有豎點,又有橫畫和斜點。
涼―涼 產(chǎn)―産 庫―庫 言―言 今―今 戶―戸 主―主
(3)中日兩國都調(diào)整了偏旁和部首,但調(diào)整的方式不同。
吳(吳?呉) 默(默?黙)
(四)結(jié)束語
本文首先從中日漢字各自簡化的方法,漢字的整理方法入手分析,進而分析日語的漢字和中國的漢字由于上述簡化和整理的方法不盡相同而導(dǎo)致漢語的漢字和日語的漢字在最終的字體的不同點。在簡化的不同點上,存在著漢語的漢字簡化了而日語的漢字很多沒有作相應(yīng)簡化;也存在相反的情形:日語的漢字簡化了而漢語的漢字沒作相應(yīng)簡化,在字體的整理上,存在異體字整理的差異和印刷字體整理存在的差異。
[1] 黃來順.關(guān)于中日漢字詞的差異及其交流[J].外語研究,1994,(03).
[2] 陳飴媛.中日漢字字形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7.
[3] 徐燦.中日漢字詞比較[D].西南大學(xué),2006.
[4] 李莉.關(guān)于日語詞匯中的漢語詞[J].日語學(xué)習(xí)與研究,1998,(01).
[5] 鄒文.日語漢字詞與漢語相關(guān)詞匯的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3.
H12
A
1008-1151(2011)06-0240-03
2011-03-20
鄒小平,九江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