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清,葛 超
(1.常州工學院 體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02;2.綿陽師范學院 體育與健康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體育賽事球迷騷亂管理機制及對策研究
呂傳清1,葛 超2
(1.常州工學院 體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02;2.綿陽師范學院 體育與健康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球迷騷亂是現(xiàn)代競技運動的負面伴生物,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棘手的體育社會問題,該行為的發(fā)生給社會文明帶來了不良的后果.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總結了球迷騷亂的研究成果,以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為主線,對該現(xiàn)象的成因進行了進一步剖析,并探討了其危害及防治措施.
球迷騷亂;成因分析;危害;防治措施
在競技體育比賽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參加者的攻擊性行為.然而不幸的是,一些最糟糕的攻擊行為和暴力事件卻發(fā)生在觀眾席上[1].球場觀眾暴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研究課題,也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棘手的體育社會問題,其為追求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和體育運動的開展蒙上了陰影[2].球迷騷亂和暴力已經(jīng)成為不可回避的一種社會問題[3].因此,世界各國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觀眾暴力這一社會現(xiàn)象[4].每一項體育運動都有可能慫恿觀眾暴力[1],但在同場對抗性的球類比賽[5]中這種現(xiàn)象更為普遍,稱之為球迷騷亂.騷亂是群體行動的一種常見形式,是一種暴力和破壞欲的集體爆發(fā).騷亂人群一般是臨時集合起來的,他們的行為違背了社會常規(guī),又缺乏結構性、目的性和統(tǒng)一性[6],其發(fā)生時往往具有爆發(fā)性[7].
球迷騷亂事件屢見不鮮,國外球迷騷亂現(xiàn)象尤為普遍.在歐洲最為臭名昭著的球迷暴力事件之一發(fā)生在1985年.在我國球迷騷亂也時有發(fā)生,如西安的“3.24”球迷騷亂事件,北京的“5.19”暴力事件以及沈陽的“5.24”事件等.這些本不該發(fā)生的事件的發(fā)生的確令人痛心,也與體育運動的宗旨完全相悖.
關于球迷騷亂雖然在理論上進行了許多研究,提出的相關對策也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其效果也在實踐中有所體現(xiàn),但還有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目前研究中尚存的不足,對該現(xiàn)象的成因進行了進一步剖析,并探討了其危害和防治措施,旨在為減少或控制球迷騷亂提供參考.
球迷騷亂的產(chǎn)生和泛濫有極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相當復雜的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方面的原因[2].本文試圖從新的視角即以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為主線,對該現(xiàn)象進行進一步地剖析.
社會心理學有一種理論認為: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攻擊性,與一切動植物的攻擊性一樣,是一種保護自我存在的必要條件[8].本能理論也認為攻擊的傾向是人的天生的、獨立的、本能的傾向[1,9,10,11].球迷騷亂的發(fā)生必須有一個“可見性刺激”,比如裁判的誤判、球員之間或球迷之間或球迷與球員之間的攻擊行為等因素刺激.許多研究表明,引起騷亂行為的刺激性因素要通過他們的生物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該行為是在特定情況下發(fā)生的一種復雜行為,大腦有促進騷亂行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人在被激怒時以及缺乏控制時更可能產(chǎn)生騷亂行為.另外在比賽場上,由于刺激是在信息相對封閉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它與觀眾產(chǎn)生順向反應,于是會激活人們的神經(jīng)機制,使大腦皮層興奮.若興奮至極,必然導致意識和注意的相對狹窄.因此球迷騷亂的發(fā)生一般是以一定的刺激為先導的.此外,球迷在觀看比賽時容易出現(xiàn)緊張、憤怒等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的出現(xiàn)容易使大腦分泌5-羥色胺的水平降低,而該物質具有抑制攻擊性的作用.
球迷在球場上看球,懷著各種各樣的心理態(tài)勢.從其在現(xiàn)場看球的目的和從個體心理視角出發(fā)對球迷騷亂現(xiàn)象做出解釋,可將在現(xiàn)場看球的球迷劃分為求知型、審美型、娛樂型、求同型、發(fā)泄狂熱型及不法分子六種[2].上述各類球迷,除肆意違法的不法分子外,其余均寄情于比賽或某一球隊,心理傾向極為強烈[6].尤其是發(fā)泄型球迷,他們的個體失范行為既是無意識的自我表現(xiàn),更刺激了周圍球迷的情緒,進而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互動,一旦受到不良誘因的作用,有時就會形成球場暴力或球迷騷亂,因此他們是影響賽場秩序不穩(wěn)定的關鍵群體[6].而不法分子更是借助于比賽的特殊環(huán)境從事違法亂紀活動的球迷典型[2],因此他們往往是球迷騷亂的罪魁禍首.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講,球迷騷亂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集體越軌現(xiàn)象,亦即集群行為.集群行為是指在特殊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一些不受通常的行為規(guī)范所指導的自發(fā)的、無組織的、無結構的同時也是難以預測的群體行為方式[2,3].參與者受一定事件刺激,而一時性的近乎失去理智,產(chǎn)生了具有群體性、盲目性的破壞行為.比賽中處于興奮狀態(tài)下的球迷,其自控能力因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和比賽氣氛的引動而削弱,部分激進球迷形成了情感互動,致使球迷在情緒上產(chǎn)生共鳴,形成一呼百應的集群行為,最終導致球迷騷亂現(xiàn)象[2].
從眾是指人們放棄自身的思想和行為而跟隨他人思考和行動的反應形式.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行為現(xiàn)象,是行為個體對周圍人行為的一種消極的、盲目的認同[3,15].在可以統(tǒng)計到的信息中,球場騷亂絕大多數(shù)是屬于事前無預謀策劃,事中無明顯指揮的從眾行為.從眾者不是受他人指使、命令或強制,而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由自主地與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如果現(xiàn)場整個人群激動起來,熱烈的氣氛籠罩著整個人群,這時只要有一個人扔礦泉水瓶或其它物品,其他球迷就會受到暗示或感染,接著就會有響應者蜂擁而至,整個集群狂呼亂喊,爭相發(fā)泄已調集的激情,球迷騷亂就此產(chǎn)生.
另外,Bond&Smith(1996)研究發(fā)現(xiàn),在提倡個人主義的文化氛圍中(如西歐以及大部分講英語的國家),從眾的發(fā)生率較低.而我國是典型的倡導集體主義的國家,所以球迷騷亂應大都是球迷受“從眾心理傾向”的影響引起的.
Russell&Arms(1995)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錯誤的評估效果鼓勵個體產(chǎn)生暴力傾向,并且使這些個體相信其他的觀眾會理解和加入他們斗毆的狂熱氣氛中,對他們的爭吵打斗推波助瀾[1].這些人沉迷于暴力和在觀眾中打架斗毆,他們錯誤地認為其他觀眾會加入到騷亂行為中來.
科技的發(fā)達使得文化的傳播更加快捷,西方不健康的文化也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到世界各地.比如西方的球迷騷亂事件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傳播到其他國家,由于該行為很容易在球迷中產(chǎn)生共鳴,從而被各地球迷模仿,使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再如,我國球迷以前沒有在臉上涂油彩的傳統(tǒng),但是這種現(xiàn)象卻隨著足球文化的傳播越來越普遍.
根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顯示,裁判問題是引起賽場秩序混亂、球迷騷亂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裁判問題是指裁判員在比賽中出現(xiàn)的錯判、漏判等行為的問題.根據(jù)心理學的意識理論,裁判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即有意識的故意行為和無意識的客觀行為.其實無論哪種行為都會使球迷和球員的喚醒水平提高,使原本激烈的比賽氣氛更加激烈,從而導致球員對裁判的判罰不滿而產(chǎn)生暴力行為,場上秩序混亂繼而產(chǎn)生球迷騷亂.
在比賽激烈競爭的氣氛中,球員與球迷的生理及心理喚醒水平都較高,緊張程度明顯高于平常,注意的范圍也相對較狹窄,尤其是在大型比賽或兩隊比分相當接近時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稍有不良誘因(如謾罵、扔東西、裁判問題等)影響就極易爆發(fā)球迷騷亂.
在大型比賽中,各國或各地球迷都會為本國或自己喜愛的球隊歡呼、吶喊,希望他們能有出色表現(xiàn).然而,球迷之間由于種族、民族、宗教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再加上在觀賽過程中一些不良刺激的影響往往會發(fā)生球迷騷亂事件.
酒精容易使人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球迷如果賽前或賽中酗酒,隨著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上升,其道德判斷標準也會變得越來越不成熟,當受到不良因素暗示或激惹時,他們在酒精影響下會比平常更可能以攻擊行為作為回應.另外酒精會使他們僅僅關注于當前的情境而不考慮任何未來的后果,這可能強化他們原本可以抗拒的強烈欲望而產(chǎn)生騷亂現(xiàn)象.
球迷騷亂像瘟疫一樣在世界各地蔓延,其后果有時是非常嚴重的[19].
在騷亂過程中,球迷很容易受到其他球迷的人身攻擊,另外在騷亂中很容易發(fā)生踩踏事件,如1991年1月13日在南非奧克尼發(fā)生的一起球迷騷亂中有40多人被擠死或踩死.
球迷騷亂往往是突發(fā)性的、集群性的,該現(xiàn)象會嚴重破壞競賽的良好秩序,使比賽無法正常開展,進而影響場上球員正常水平的發(fā)揮,也違背了競技運動的宗旨.
球迷騷亂過程中,球迷往往借助于毀壞球場設施或燒毀路邊車輛等手段來發(fā)泄不滿情緒,這樣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如1998年6月在德國發(fā)生了6000多名球迷參與的惡性斗毆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
球迷騷亂從一定程度上講屬于違法亂紀行為,該行為對社會文明和社會安定團結顯然是不利的,而且這也與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完全相悖的.
球迷騷亂不僅影響本國的社會穩(wěn)定,而且有損國家在國際的聲譽和形象,從而使該國各方面的發(fā)展受其影響和制約.
球迷騷亂大都是集體越軌現(xiàn)象,并非無規(guī)律可循的純自發(fā)現(xiàn)象.既然如此,也就是可以找到管理對策,力爭控制騷亂的發(fā)生和擴大.了解潛在的制造麻煩者的身體和心理的特征有助于體育運動比賽組織者采取措施阻止球迷騷亂的發(fā)生[1].
加強防范措施,以預防為主.比如,每次比賽前安保人員都要對看臺區(qū)、運動員休息室等重點部位進行全方位的安全檢察,還要對體育場館本身存在的薄弱部位進行安檢或封鎖,對臨時搭建的看臺或觀眾席進行徹底的安全清查;要加強警力部署,合理地布置警戒線,并劃定必要的警戒區(qū)域,是有效預防球迷騷亂和順利處置騷亂事件的必備條件[4],要加強警民聯(lián)合,發(fā)揮球迷組織的積極作用,共防球迷騷亂;另外要密切監(jiān)控潛在的鬧事者,切實加強防范措施,例如可實行球迷登記制度;對觀賽資格做出限制;改進售票辦法,嚴格控制球場售票;加強信息情報工作也不容忽視,因為信息情報工作是控制球迷騷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7].
裁判問題一直是一個嚴肅而又敏感的話題.如果一旦出現(xiàn)裁判問題, 就極易成為球迷騷亂的導火索[3].因此,必須提高裁判員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和執(zhí)裁水平,對于出現(xiàn)裁判問題的裁判員要給以嚴懲,審查他們的執(zhí)裁資格,甚至暫?;蛉∠鋱?zhí)裁資格.
從球迷入場到比賽開始以及比賽間的休息時間,他們焦急地等待比賽開始或下半場比賽,難免有些過激行為;另外球賽結束之后,既是球迷們欣喜若狂或憤慨不平之時,又是急于出場的擁擠高峰之時[7].該時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穩(wěn)定球迷情緒,緩解出入場擁擠,例如可在每場比賽前后在賽場內安排演出文藝節(jié)目來調整球迷的激動情緒;在大型比賽期間,賽場周圍的相關單位可根據(jù)比賽時間表調整上下班時間以保證交通安全暢通,避免同比賽前后的高峰時刻沖突;另外,安保人員要沉著有序地疏散因球迷騷亂造成的恐慌人群,防止其在出口處形成危險的擁擠堵塞.
新聞媒體要起到積極正確的導向作用,要大力宣傳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宗旨.還可對警方的反暴力實戰(zhàn)演練進行報道,以對有鬧事傾向的球迷產(chǎn)生震懾作用[7].此外,新聞媒體不應過度渲染賽場上的攻擊行為,挑起兩隊球員和觀眾的對立情緒以致產(chǎn)生摩擦,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觀眾更有責任心[1].
如果有關各方都認真地去抑制球迷騷亂行為,那么該行為就能夠得到控制,或至少減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各方要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和懲處力度,例如對慫恿球迷騷亂的組織或個人要予以嚴懲;在加強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時,可專門頒布法律來強化對球迷騷亂行為的懲治;另外,針對球迷嗜球如命的特點,可規(guī)定對球迷騷亂累犯者取消其以后觀看球賽的資格等.
作為球迷,我們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共同維護球場秩序和確保比賽和平、友好而順利地進行,做文明觀眾文明觀賽,真正體會比賽中的樂趣.另外,有關各方要多方位、多層次地分析球迷騷亂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其重復上演,不能讓其成為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隱患,更不能因為球迷騷亂而玷污我國的體育大國形象.
〔1〕Richard H.Cox.Sport Psychology:Concept and Applications[M].Liwei Zhang et al.Beijin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2〕劉媛媛,李驍天,王大安.身體之維——以全新視角審視球場觀眾暴力現(xiàn)象體育[J].文化導刊,2007(7).
〔3〕趙建安,張鯤.足球賽場球迷騷亂和暴力成因的社會心理學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6).
〔4〕陳天勛.試論球迷騷亂事件防控體系的構建[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7(1).
〔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張延妍.足球比賽觀眾心理類型透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2.
〔7〕金光澤.國外控制球迷騷亂的若干經(jīng)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4(6).
〔8〕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9〕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0〕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1〕Robert S.Feldman.Essentials of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M].Beijing:Posts&Telecom Press,2005.
G80-05
A
1673-260X(2011)08-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