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李全,唐 芬
(1.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 400047;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論高校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
阮李全1,唐 芬2
(1.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 400047;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其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之一。然而,法制教育收效甚微,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
法律基礎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
近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如“北大安然命案”、“馬加爵事件”等令人膽戰(zhàn)心驚。時下最引人關注的“李啟銘交通肇事案”和“藥家鑫交通肇事殺人案”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又扼腕嘆息。目前大學生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勢在必行而任重道遠。重視法制教育,要反思法制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切實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法律基礎課作為我國大學生的必修課,目的就在于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法律基本精神和制度,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但是,我國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普遍得不到認真、全面、深入的實施,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法律基礎課實效性令人堪憂。近年來頻頻發(fā)生大學生犯罪事件說明,現(xiàn)行的法制教育課,既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更沒有達到對學生予以“觀念改造”的效果,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實效性嚴重缺失。
法律基礎課程具有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在法律基礎課教學活動中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使學生的學習做到知行合一。課外實踐活動這種教學形式雖古已有之,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應試教育的教學體制約束著教學形式的發(fā)展。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法律基礎課仍然以教師講、學生聽,最后考試完事為最大特點,忽視法律基礎教育的“行”。知與行的割裂與脫節(jié),導致法律基礎課教學活動實效性微弱,多數(shù)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仍停留在日常的道德范疇內(nèi),停留在紙面上和教科書里,缺失應有的法律素養(yǎng)和思維。
一直以來,很多高校領導只重視對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的教育和培養(yǎng),而忽視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沒有配備專業(yè)的法律教學隊伍。許多學校要么是安排政治老師、要么就隨便安排一個行政工作人員講授該課程,安排專門的法學教師擔任此課程的教學微乎其微。領導不重視這門課程,導致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經(jīng)費一再緊縮,用心為學生提供好的實踐教學機會也就提不到議程上來。學生自身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考應付。領導、老師、學生三方都不重視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更無從談起。
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仍偏重于填鴨式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有針對性的以案說法的內(nèi)容,忽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給學生提供參加有關社會實踐的機會[1]。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除《法律基礎》課以外,缺少其他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就《法律基礎》課而言,教學方法簡單、手段落后,且因內(nèi)容龐雜課時少、教師理論說教為主,造成該課枯燥乏味,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
在各界的強烈呼聲中,目前已有學校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師將實踐教學、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簡單等同于課堂討論或觀看庭審,以至于目前一些教師將學生帶到一些法院旁聽庭審,就認為做到了實踐教學,這種敷衍了事、形式粗糙的實踐教學收效甚微。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表現(xiàn)在了解、參與到一個個的司法實例中,更主要表現(xiàn)在靈活應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用嚴密的邏輯推理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基本素質。
社會實踐是法制教育教學的生命線,通過各種實踐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處理、解決問題能力,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學生的法律知識得到普及,法律意識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法律知識競賽是一項學生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活動,對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和培養(yǎng)法律意識大有裨益。在組織“法律知識競賽”實踐活動過程中,要避免走形式走過場,必須圍繞“法律基礎”教學的內(nèi)容和目的,精心編寫考題,使其具有趣味性和實效性,做到既啟發(f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還適當?shù)剡M行點評、歸納、提高,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設計:一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出題。學生收集題目本身就是一種有效參與,是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對身邊發(fā)生的法律問題的思考,也是對從法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題目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法律基礎課和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密切聯(lián)系。這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必要的查詢、調查等活動,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三是競賽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案件,讓在場學生一目了然,方便其思考、作答,對有疑議的答案,評委老師應作出專業(yè)的解釋,充分保證活動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法治進程的推進,聽證會已成為公民民主參與國家、社會事務的管理,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重要形式。通過聽證會形式開展法制教育,讓學生親身、真切感受到聽證程序,使聽證制度的教與學既生動形象,又深刻豐富。在組織模擬聽證會過程中,在首席主持人主持下按聽證議題逐項進行陳述,首席主持人可以詢問申請人、陳述人、答辯人,各方可以相互提問并進行辯論;經(jīng)首席主持人同意,旁聽人可以向各方提問和發(fā)言。在聽證會結束后,指導老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座談交流、討論相關問題。指導老師對參加聽證會的陳述人的陳述意見和回應以及旁聽學生的提問作出評價,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和成功之處。還要總結、歸納聽證會的爭論議題的焦點和難點以及相關的法律依據(jù)。另外,還應要求學生寫出一份聽證會的相關報告或者書面意見,以進一步加深對聽證制度和聽證程序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聽證會實踐能讓學生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境界,不愧為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的理想途徑。
組織學生觀摩庭審是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極其重要的實踐教學形式,它可以使法制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經(jīng)過旁聽真實的法院庭審,在法庭上耳濡目染法官、律師等法律職業(yè)者的訴訟技能和職業(yè)倫理道德。對法律的適用和理論及審判程序,要比課堂講授感受得更直接、更具體,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扎實,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組織學生觀摩庭審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組織庭審旁聽要符合教學目的,結合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組織學生參加庭審旁聽,以便學生更深刻理解法律基礎制度和實務;第二,組織庭審旁聽的案件要有典型性,符合就近方便原則,精選當?shù)匕l(fā)生的、由當?shù)胤ㄔ汗_審理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案件;第三,學生旁聽庭審后,指導老師要求學生在撰寫出旁聽報告的基礎上,及時組織學生座談、討論,讓學生對案件進行具體分析、暢談各自見解,引導學生從適用實體法和程序法方面,評估法院審判活動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
模擬法庭訓練,是指由教師組織學生對訴訟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開庭審理進行模擬實踐,即模擬法庭審判的全過程,通過角色投入,實踐開展庭審中的各項工作,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2]。模擬法庭訓練是法學實務課堂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集中的模擬法律實踐的場所和機會,讓學生走出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條文和理論框架,在模擬的訴訟環(huán)境中熟悉、掌握具體的審判過程,直接面對法律實踐問題的考驗,切身體會法律的權威,理解法律精神。
模擬法庭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學生根據(jù)案例資料,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審判長、審判員、原告、被告、目擊者、證人等,依照訴訟程序,進行模擬演練或訓練。具體操作分為三個部分:(1)模擬準備。首先要確定案例,案例的選擇是一個模擬法庭成功與否的關鍵。對案例選取要考慮其效應性、專業(yè)性、疑難性、可辯性等要素。接著根據(jù)案情將學生分為審判組、原告組、被告組,分組討論,教師僅給予適當提示。各小組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撰寫出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訴訟文書,制作證據(jù)目錄等。(2)模擬訓練。法庭審判分五個階段: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后陳述、評議與審判。在模擬審判中學生的角色已經(jīng)不再是學生身份,而是法官、律師或其他法律工作者,不僅要處理法律問題,還要處理實務問題。在庭審中,最重要的是訴訟程序。在整個開庭過程中,使所有角色參與人員有一種真實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在“假戲真做”的過程中鍛煉應變能力和現(xiàn)場表達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的法律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倫理道德。(3)總結。模擬法庭結束后,教師以評判者身份指出模擬庭審中的成功與不足、優(yōu)點與缺點,并分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模擬庭審中的角色進行點評,并給予有指導性和提高性的意見或建議,同時還要明確指出模擬案件中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及法律依據(jù)或理論依據(jù)。綜合評價不僅可以深化模擬法庭庭審,使學生加深對庭審涉及的法律理論知識的了解,還可以掌握和應用法學實務知識,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的。正是由于模擬法庭提供的訓練更真實、更接近實際,更系統(tǒng)、全面,把經(jīng)院式的沉悶的法學教育教學變成了能動性的互動式生動活潑模式,給法學教育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1]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A].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03.
[2]楊榮新,陳桂明.論民事訴訟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完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62.
G621
A
1674-5787(2011)02-0123-02
2011-03-01
阮李全(1977—),男,廣西陸川人,博士,重慶師范大學,講師;唐芬(1976—),女,四川大竹人,西華師范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 閆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