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周
(安徽財經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安徽蚌埠 230041)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成就,收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是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不斷創(chuàng)新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乃至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較為深入,但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研究則相對薄弱。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大歷史進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必然會“走出去”。學界應加緊對這一時代課題開展深入研究。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對的?!坝捎谑挛锓秶臉O其廣大,發(fā)展的無限性,所以,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變?yōu)樘厥庑?。反?在一定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為普遍性?!盵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深刻的中國烙印,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說,這是特殊性的一面。反之,相對于與中國具有類似國情的其他國家來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則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懊艿钠毡樾院兔艿奶厥庑灾g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系……,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么共性呢?”[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所驗證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具有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這種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同時反映和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共性,可以“走出去”。
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既有絕對性的一面,又有相對性的一面,絕對性和相對性是同一真理的兩重屬性,是真理本身所固有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2]即便是馬克思,其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認識,具有不確定性、有條件性。從認識的廣度看,馬克思的認識是對當時的認識對象一個部分、一個片段的正確反映,他的認識終歸是有限的。從認識的深度看,馬克思對認識對象的認識是一定程度、一定深度的正確反映。經典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對今天的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做出精準細致的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更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其相比經典馬克思主義而言,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意義,因而更具有“走出去”的價值。
“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本質決定的,它必然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從空間維度而言,表現(xiàn)為面向世界。反對那種限制在自己的狹小天地里,無視外面廣闊世界的狹隘的封閉主義。”[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從時間維度而言,表現(xiàn)為面向未來。反對那種安于現(xiàn)狀,滯于當下,無視未來的保守主義?!盵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開放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應當面向世界,反對狹隘的封閉主義;應當面向未來,反對保守主義。
科學是無國界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科學的思想體系,它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和發(fā)展的結果,它和馬克思主義具有同質性?;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中國的,但也是世界的,它可以也應當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盵4]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加快實施文化產品‘走出去’戰(zhàn)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4]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強調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工作。隨后,文化部出臺《文化建設‘十一五’規(guī)劃》提出要“推動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緊接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提出了文化軟實力概念,并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盵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盵5]“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大量有益的思想資料,使產生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體現(xiàn)時代性、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實踐檢驗并依然散發(fā)芬芳的優(yōu)秀理論果實,是中華民族可以奉獻給世界的文化瑰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應當“走出去”。
借鑒中國模式,必須消化吸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模式值得它國借鑒。中國模式對社會穩(wěn)定、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具有普遍價值,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中國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世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社會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行性發(fā)展路徑。[6]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季塔連科認為,中國模式不僅為發(fā)展中國家樹立了鮮活的榜樣,更為它們發(fā)展與中國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7]“中國模式的成功,充分表明社會主義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為歷經磨難的社會主義注入強大的發(fā)展活力……,中國模式的成功,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榜樣和啟迪?!盵8]中國模式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發(fā)展中國家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模式的思想母乳。”[9]學習并借鑒中國模式,需要消化和吸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10],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1]。因此,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必須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指出的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前提是準確理解和領悟其精神?!巴苿赢敶袊R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僅僅是指在中國推動。這個“大眾”,不僅包括中國的大眾,也應當包括中國以外的“大眾”?;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結果。
當前,時代潮流是和平、發(fā)展與合作。中國的發(fā)展需要和平與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和平與合作的背后卻是暗流涌動,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并未終結,只是改變了斗爭的方式和策略。要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制高點,必須在揭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欺騙性、虛幻性的基礎上展現(xiàn)中國所秉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針對西方“攻”過來的虛假的資本主義民主價值觀,我們“迎”出去的思想武器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莫屬。
建國六十年來,我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和社會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國際地位和威望空前提升。幾十年持續(xù)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國力提升,引起了許多國家的羨慕、反思和認真總結,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成了其研究和實踐的對象。這無疑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打造了堅實基礎。
早在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lián)及美國就展開對毛澤東研究。中國革命勝利后,前蘇聯(lián)將毛澤東思想納入馬克思主義研究范疇。日本大量搜集和編譯毛澤東著作,介紹毛澤東及其思想。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研究成為世界范圍的重要課題,在中國以外,有數十個國家、近百個研究機構,幾千名研究者從事毛澤東思想研究工作。[12]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國外鄧小平理論研究熱潮也隨之掀起。據統(tǒng)計,1995年以來,國外以英文出版的鄧小平理論相關研究專著達1283部,其中,2000年以來共出版671部,報紙、學術期刊或研究機構網站等媒體上所發(fā)表的論文、專題報告等研究成果的數量則遠大于此。[13]據報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也已經引起外國政界和學界的濃厚興趣。[14]雖然國外關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風格迥異、觀點不一,但此類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發(fā)展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作了充分地理論鋪墊工作。
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畫地為牢、自我孤立,而必須加快融入到開放的世界體系中去,積極地利用這種融合為本國的發(fā)展服務。在開放中尋求發(fā)展,這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必須順應的歷史潮流。這種大開放、大融合的時代特點,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營造了積極的時代氛圍。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已有“走出去”的成功實踐。尼泊爾共產黨 (毛主義)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實行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開展持久的人民戰(zhàn)爭,通過長期斗爭掌握了國家政權。越南受中國改革開放啟發(fā)并借鑒了改革開放的經驗,實施革新開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革新開放的理論淵源即鄧小平理論。這些在異國他鄉(xiāng)散發(fā)芬芳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必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
中國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戰(zhàn)略。一是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既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民可以貢獻給世界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國政府有權利、更有義務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使全世界人民能分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二是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必然會受到一些干擾甚至是抵制。
一是大力開展政府對外交往。經過六十多年的發(fā)展,政府已經具備了多種對外交往渠道,積累了豐富的對外交往資源,掌握了大量的對外交往技巧,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降低“走出去”戰(zhàn)略的交易成本、提供周到保障服務、搭建可靠信息平臺、完善中介服務和提高實施效率。[15]
二是積極開展政黨對外交往,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進程。積極開展政黨對外交往,包括執(zhí)政黨對外交往和其他黨派的對外交往,利用好政黨對外交往在塑造國家形象、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具有的獨特作用和優(yōu)勢。政黨對外交往能夠為“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發(fā)揮積累作用、補充配合作用、促進作用和橋梁作用。[16]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作為國家重大的長期戰(zhàn)略,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民主黨派應當視該戰(zhàn)略為己任,利用多種途徑和渠道,挖掘各類資源,積極開展政黨對外交往,有力推動“走出去”戰(zhàn)略。
三是有效利用民間對外交往,拓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渠道。民間對外交往具有高度靈活性,其內容豐富、渠道眾多、對象廣泛。在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民間社會”的作用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僅重視在國家和官方層面上開展對外交往活動是遠遠不夠的。[17]我國民間對外交往歷史悠久,成果豐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改革開放新格局形成后,民間對外交往更是發(fā)達。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民間對外交往作用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建議設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專門機構主抓這一戰(zhàn)略的實施。一是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意義重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戰(zhàn)略關系到中國模式魅力的進一步展示,關系到國際形象的進一步改善,關系到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二是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工作存在一些理論障礙和實際難題,非得專門機構來具體化解不可。該機構可以內設在中宣部、外交部或由國務院直屬,主要起計劃、實施、協(xié)調、服務和監(jiān)督的作用。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不可避免地會與人類其他質態(tài)民族文化碰撞與交融,要實施好“走出去”戰(zhàn)略,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傳入他國,為他國人民廣泛接受,并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就必須尋找到一種他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馬克思主義既不是純粹的科學,也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意識形態(tài)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18]同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也是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既是意識形態(tài)的“走出去”,也是科學理論體系的“走出去”。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發(fā)展處于關鍵階段,我們需要一個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因此,在實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過程中,要辯證地處理好革命性與科學性的關系,在堅持基本原則、立場的情況下,要更加注重其科學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鮮活實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意義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方法有待于進一步改進、措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路線有待于進一步設計,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于相關理論研究工作的扎實推進。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8,319-320.
[2]莊惠娟.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21.
[3]楊壽堪.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J].湖南社會科學,2003(5):4,5.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5]肖貴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1):27,29.
[6]楊永生,劉冰.中國模式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趨勢[J].求實,2010(4):32.
[7]季塔連科.論中國現(xiàn)代化經驗的國際意義[J].載2004年10月22日俄羅斯《遠東問題》雜志.
[8]王心富.論中國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8.
[9]央視國際.中國軟實力提升: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EB/OL].
[10]何懷遠.關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個問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3):15.
[11]劉建軍.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08(7):25-26.
[12]曾長秋.漸進與深化——國外毛澤東思想研究五十年[J].黨史縱橫,1994(6):43.
[13]高鵬淮.近十年來國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2):70.
[14]新華網.外國政黨、政要、政治組織領導人積極評價科學發(fā)展觀和學習實踐活動.
[15]邵寧.利用外交資源促進中國企業(yè)“走出去”[J].中國對外貿易,2004(12).
[16]周余云.論政黨外交[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7):19-20.
[17]王玉貴.論民間外交[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96.
[18]王晶雄.馬克思主義:科學抑或意識形態(tài)——兼論阿爾圖賽的“斷裂說”[J].理論月刊,200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