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丹(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模式及輿情應對策略
歐陽丹(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網絡群體性事件有其特有的傳播模式,而網絡輿情在其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政府應正確應對網絡輿情,以避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產生。
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模式;網絡輿情
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指某些群體為了實現某一目的,利用網絡大規(guī)模發(fā)布、傳播某一方面信息,以發(fā)泄不滿、制造輿論,是在相對自發(fā)的、無組織的和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因為某種普遍的影響和鼓舞而發(fā)生的集群行為[1]。近年來,網絡群體性事件呈上升趨勢,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網絡輿情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在網絡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初期,單個受眾得知相關事件,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個人意見。此時的意見雖然是零散的,但毫無疑問這些意見中包含著可能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議題。在此階段,眾多個人意見尚未形成合力,并未引起網民的普遍關注。由于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在其后網絡平臺的運作之下,借助于帖吧、論壇等形式,個人意見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當議題中的觀點與更多網民契合時,關注該事件的人群會呈幾何倍數增長。此時,意見傳遞初具規(guī)模,網民通過討論,甚至是爭論使得觀點進一步成熟,為形成網絡群體性事件做好鋪墊。流動中的個人意見形成了群體意見,并進一步演化為網絡輿情,使得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晰。在網絡輿情形成的過程中,新意見階層的作用不可忽視。新意見階層是用以描述關注新聞時事在網上表達意見的網民。近年來,他們憑借互聯網“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優(yōu)勢,對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種種問題暢所欲言,能在極短時間內凝聚共識,發(fā)酵情感,誘發(fā)行動,影響社會[2]。同時,熱點事件在網絡一經出現就往往會形成兩大對立的陣營,雙方激烈討論,并運用人肉搜索、上傳圖片、發(fā)布微博與微視頻等方式進一步形成對熱點事件的關注。當網絡輿情形成一定規(guī)模時,話題在網絡被引爆,成為傳統(tǒng)媒體爭相報道的話題,互聯網和傳統(tǒng)媒體相互借力,網絡輿情再次發(fā)揮重要作用,至此網絡已將熱點事件演化為網絡群體性事件。而在網絡輿情的強大壓力下,政府部門會介入其中展開相關工作。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網絡輿情繼續(xù)反映事態(tài)走向,做好監(jiān)督工作。此時,任何不合理的解決方案都可能引起網民的第二輪激烈討論,并使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直至合理的方案出臺、事件當事人得到公正對待,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過程才會走向尾聲。這一階段,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始末清晰、解決方案成熟。進入總結的環(huán)節(jié)后,網上評論和回顧性的聲音居多,網民更希望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徹底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處理好個案。至此,整個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過程完整結束。
以“釣魚執(zhí)法”事件為例。2009年9月8日,職業(yè)經理人張軍開私家車搭載一個聲稱胃疼的路人而“被釣”。12日他以“公子羿”為ID在天涯社區(qū)發(fā)帖控訴,起初并未引起網民的普遍關注。后經由“80后”著名作家韓寒在博客中轉述和評論后,引起了網民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形成幾乎一邊倒的輿論氛圍,將事件升級至網絡群體性事件。國慶節(jié)過后,傳統(tǒng)媒體開始大舉介入,挖掘出上海其他“釣魚”案例,某區(qū)對黑車罰款獲取天價收入,法院與交通管理部門串通制定審判指導意見,等等。特別是司機孫中界助人“被釣”后憤而斷指自證清白的事件發(fā)生后,傳統(tǒng)媒體在第一時間追蹤報道,把輿論推向高潮。最終該事件以上海浦東新區(qū)政府向社會公眾作出公開道歉并對當事人做好善后工作結束,事態(tài)逐漸平息。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有其自身的特點與過程,而網絡輿情在形成及解決網絡群體性事件中都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網絡輿情是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圍繞中介性社會公共事務,特別是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網民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政治態(tài)度、情緒和意見的總和[3]。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分為兩種:事件爆發(fā)于網絡的事件;事件產生于現實社會中在網絡引爆。而縱觀近年來發(fā)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則更多地表現為后者。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對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網絡爆料而引發(fā)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特別是在傳統(tǒng)媒體因為種種顧慮而缺席或反應遲鈍的情況下,互聯網孤軍深入,成為網民自發(fā)爆料和集結輿論的平臺[4]。網民會從眾多的消息中篩選出事態(tài)重大、點擊率呈升高趨勢的話題,作為討論的中心議題,網絡輿情初具規(guī)模。在這個篩選和點擊的過程中,議題自主設置完成。而其后主流媒體的報道更多地是受到網絡的引導而作出的后續(xù)報道,網絡成為了群體性事件的發(fā)源地。
網絡輿情既是網民關注熱點事件所形成的,在其顯示出對某熱點事件的青睞后,會引發(fā)更多的網民參與到此事件當中。網絡群體性事件最初可能僅僅是某個網民的偶然發(fā)現,但是當它以帖子的方式發(fā)布在網絡空間后,借由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而被更多的網友發(fā)現。網絡傳播的速度之快,使得短時間內網絡上就已經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網絡群體,網絡輿情初見端倪。其后,網民海量的回帖引發(fā)爭論熱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隨著網民白熱化的爭論,網絡輿情再度高漲,并最終將熱點事件演化為網絡群體性事件。
在眾多的網絡群體性事件中,人肉搜索最能體現出網民對網絡輿情的回應及對該事件的持續(xù)關注。例如杭州飆車撞人案,案件發(fā)生后當地多數報紙第二天未作報道。但當晚杭州著名論壇“19樓”發(fā)帖《富家子弟把馬路當F1賽道,無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后,回帖達到14萬條,網民對蔑視生命的“富二代”給予強烈譴責。BBS上網民“人肉搜索”肇事者背景,受害者譚卓的畢業(yè)院校浙江大學學子致杭州市長的公開信也從浙江大學內部論壇流傳到公網,飆車案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的公共事件。
在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的中后期,受網絡的帶動,傳統(tǒng)媒體會在爆發(fā)后加入進來。當網絡平臺上相關話題變成中心話題時,傳統(tǒng)媒體的介入會進一步擴大它的傳播范圍。此時,互聯網和傳統(tǒng)媒體相互借力,輿情從網上蔓延到現實生活中來。網上的爆料,由傳統(tǒng)媒體接手深入采訪和評論,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視;而傳統(tǒng)媒體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評報道,經互聯網的放大,迅速凝聚民意,產生強大的輿論壓力。由此推動了不少社會問題的解決。
在互聯網和傳統(tǒng)媒體的強大輿論壓力下,事件的公正與否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通過讓媒體對一些事件的互動報道,網絡群體性事件走向真正改變,輿論此時才真正形成一種力量,網絡輿情最終影響了事件的結果。而政府及相關責任人在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解決中,網絡輿情仍然起到了監(jiān)督促進的作用。如果處理結果能被廣大網民和社會認可,則網絡輿情歸于平靜,并期待政府此后對該類事件的徹底解決;如果結果不能讓人們認可,則可能在網上引起更大的輿論攻勢,直至事件的圓滿解決。
網絡輿情是民意的一種表達方式,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正確應對網絡輿情,既是對各級政府的網絡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考驗,也是反映社會公眾利益和情感訴求的一個晴雨表。因此,政府正確應對網絡輿情,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控制和引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而廣泛,對任何事情的隱瞞已不可能。政府必須面對來自網上各方的質疑。因此,一個權威信息發(fā)布交流平臺的建立對政府的管理過程十分必要,這一平臺包括權威網站的建立和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的完善。按照建設透明政府的要求,原則上只要不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yè)秘密的信息都應該向社會公開。公開透明是建設權威的政府信息發(fā)布平臺的前提。在此平臺下,才能有效而迅捷地呼應網絡輿情并消除公眾疑慮,使公眾樂于并善于參與到與政府的互動中來。如此有利于事件的進一步解決,也有利于樹立政府的權威,加強人們對政府的信任而不至于出現輿情危機。
網民對公共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促進某些問題的解決起到了相當程度的正面推動作用。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受眾面更廣,可能也會出現一些事情在沒有徹底調查清楚之前,就已經在網絡上形成了某種傾向性輿論的現象,而這種輿論傾向未必是理性的、符合實際的[4]。如遼寧阜新市的一位人大代表上官宏祥,網上實名舉報該市某領導多次組織聚眾吸毒、淫亂,經查為誣陷。網民在網上的行為具有非理性和從眾的心理,因此,政府應正確應對網絡輿情,查清事實,加強監(jiān)管。用事實和法律對網絡輿情進行正面的疏通和引導而不是遮掩信息和敷衍民眾,警惕虛假信息造成的網絡謠言,爭取在熱點事件還未演變?yōu)榫W絡群體性事件前將網絡輿情引導到解決事情的方向上來,并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事實證明,政府對網絡輿情的忽視或滯后應對,會造成輿情危機。輿情危機是指針對某一特殊刺激事項所產生的涉及民眾利益較深的輿情,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形成大量信息,這些信息撲向事項刺激方,并形成范圍更大、強度更強的社會反映,最終,與事項刺激方形成認識或觀點的對抗[5]。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fā)生,政府應著手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具體可借鑒《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危機分級,并且責成相關部門隨時做好啟動預案的準備。要建立專業(yè)隊伍監(jiān)管、反饋輿情,提高對網絡輿情監(jiān)控跟蹤技術。
隨著中國網民人數的劇增,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影響日益增大,在其傳播過程中網絡輿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重視并積極回應網絡輿情,正是預防和解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有效途徑。
[1] 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8-69.
[2] 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2009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R].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2009.
[3] 王來華.論網絡輿情與輿論的轉換及其影響[J].天津社會科學,2008(4).
[4] 鄭保章,王愛玲.網絡民意的失控及其輿論傳播影響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 王來華.政府如何應對輿情危機[J].決策,2007(7).
The Communication Mode&Coping Strategies of Public Opinion to Internet Group Event
OUYANG Da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special communication mode of the internet group event,an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ternet group event.At last,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be timely and correct response to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o avoid internet group event.
internet group event;communication mode;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912.63
A
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立項項目(L08AXW001)
歐陽丹(198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