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俊霞
(山東英才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時俊霞
(山東英才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yǎng)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實用型高級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要適應本科教學要求。在此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師隊伍建設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課;教學改革;思考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從三個方面對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進行了重大改革,包括將原來的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現在的以聽說為主;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將被動模式轉變?yōu)榫C合應用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使我國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yè)時都能達到基本聽懂英文廣播、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和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大學公共英語課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公共英語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語言運用是個整體概念,是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我們應注意聽說能力的提高比讀的能力提高更困難,提出加強聽說能力,決不是忽視或要削弱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第二階段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多媒體課堂教學”;第三階段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多媒體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第二課堂活動”。因此,建立計算機+網絡+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勢在必行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兼顧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反饋評價及時,同時保證了聽說能力的訓練。
首先,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實用型高級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院應增加資金投入,增建、改造網絡語言實驗室,添置教學設備,開發(fā)基于網絡的課程教學資源,保障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需要。
其次,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教學與在校園網上運行的英語教學軟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主要發(fā)展方向,教師精心選擇基于計算機軟件的英語學習系統(tǒng),讓學生在電腦上直接實現人機交互。利用人機互動、語音識別、流媒體控制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突破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施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和實境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再次,可采用國際上先進的“素質+外語+專業(yè)技能”的教學模式。應用型本科培養(yǎng)目標是逐步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使學生成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的復合應用型人才。英語能力是個人素質的一種體現,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公共英語課也可以象其它專業(yè)課一樣設置一定的實訓課時,課堂教學和實訓課訓練相結合,以類似真實情景為依托,用英語進行交際,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職場氛圍,逐步能用英語就職場問題進行口頭的和書面的交流;還可與具有一定外事業(yè)務的企事業(yè)單位簽訂人才培養(yǎng)合同,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發(fā)展的道路;還可以利用網絡連通學生、教師和企業(yè),建立教學與就業(yè)的直接聯(lián)系,使教學、實踐、服務一體化,為學生獲取更多的資源,創(chuàng)造更好的就業(yè)條件。
應積極利用整合開發(fā)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如對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利用報刊中適合學生閱讀的英語材料,影視作品中語速適中的英語素材等,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盡量真實的場景中進行互動學習,及時反饋,不斷激勵,促進學生的英語習得過程。
其一,通過英語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英語課程相結合改革英語課程設置。有條件的高??梢赃x用各專業(yè)相應的原版教材,也可使用自編的相關專業(yè)的外語教材,使用雙語教學。開設專業(yè)英語如“計算機英語”、“環(huán)境英語”、“旅游英語”、“文秘英語”、“會計英語”、“商業(yè)英語”、“經貿英語”、“財會英語”、“營銷英語”等英語課程,并開設英語口語強化訓練班、四級六級考試輔導班、英語應用文寫作、翻譯、英語文學賞析等課程,堅持面向社會需求,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fā)展道路。
其二,教材不能窮盡我們要學生學的東西,不應把教材中的內容當作學習的全部目的,而只是提供語言的樣品,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材是手段。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來源,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及英語的運用,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合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加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如建立英語廣播電臺,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英語比賽、英語歌曲欣賞、編排英語舞臺劇,指導學生組織英語部落、英語吧等,逐步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學生畢業(yè)后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重視書面,忽略聽說,培養(yǎng)了應試能力,忽略了交際能力,從小學到大學,苦讀十多年英語,到用時卻依然是會看不會說,這種“聾啞英語”的現象,使很多人苦惱不已。語言學家Hymes認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交際能力。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英語教學中的“交際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交流興趣,及時引導和解決學生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難,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講練結合、學用結合,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接近真實交際的情景并可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大量言語交際活動培養(yǎng)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
首先,學學生以專業(yè)劃分,在英語學習方面,學生的知識儲量、認知水平、學習方法、思維習慣以及對教材內容的已知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英語教師應從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了解和研究學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整合教學內容,確定編排順序,教學重點、難點等教學實踐活動,確定教學目標時要體現層次性,設計有梯度的知識目標、語言目標和文化目標,可采用分層教學,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其次,對于一個成功的英語習得者,除了熟練的語言知識,文化素養(yǎng)也是必不可少的。應用型本科公共英語課相對有限,若要在有限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創(chuàng)造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內容可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滲透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還可在課堂上引入英語諺語、成語或流行用語等,地道上口的句子在吸引學生的同時,也滲透著西方文化的點滴。對英美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學習,還是將來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有利前提,也是社會所需人才的特質。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逐步以職業(yè)崗位的要求為標準,以就業(yè)為取向,實現多元化的能力考評辦法,實行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并重,使用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
其一,從“單一評價”轉為“多元評價”。用人單位的人才測評手段多樣化、標準化、國際化,因此傳統(tǒng)教學中只重視終結性評價是不能適合學生的就業(yè)要求的,按照就業(yè)對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要求,在公共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量化管理,如形成性評估可由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三部分組成,終結性評估分為筆試和口試兩種,筆試用來考查學生的聽、讀、寫、譯能力,口試主要考核學生說的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可適當增加聽力,口語的測試力度,用學分或等級的方式予以記錄,結合期中、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再綜合評價。教師要客觀分析和認真研究評價結果,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并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提出建議,給予指導。
其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市場和企業(yè)的需求,定制人才培養(yǎng)計劃。由于應用型本科生強調專業(yè)素養(yǎng)和英語技能,因此學生可以認證四六級證書,也可以認證其在所學專業(yè)領域里所取得的職業(yè)英語技能證書,而后者在應聘、就業(yè)方面應更具有優(yōu)勢。
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剛升格的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育的經驗不足,容易使講授的知識和學生的專業(yè)、將要從事的職業(yè)聯(lián)系不緊密,為培養(yǎng)合格的應用型本科畢業(yè)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成為應用型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
第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隊伍應是一支能夠培養(yǎng)從事生產、教學、服務、管理等各種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優(yōu)秀高校教師隊伍。大學英語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公共英語課教師應具備傳授基礎知識的能力,廣博的知識面,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自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公共英語課教師也應積極進行學歷學位的提升,向專業(yè)英語教師和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還應定期到相關專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實踐學習,以便及時更新觀念,獲取市場的最新信息,為學生掌握該專業(yè)或崗位所需的英語應用能力打下基礎;教師還應在上好課的同時,爭取做導游、商務員、翻譯等的機會,努力成為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
第二,院校應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占了很大比例,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院校應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提升青年教師的整體素質;院校還可為英語基礎較好的教師提供國內、國外的培訓;聘用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從事各專業(yè)的雙語教學;各院校之間應加強合作,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實現優(yōu)質師資資源共享。
總之,英語教學改革是綜合性的改革,它要求我們既要遵循外語教學的理論,又要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應用型本科公共英語教學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并始終抓住學生這條主線,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整合學校資源,加強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實現“教和學”良性互動。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 劉紹斌.對“以就業(yè)為導向”內涵的再認識[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4(1).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EB/OL]. www.zjol.com.cn.
[4] 楊琪.知名國際化人才談企業(y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EB/OL].Chinabyte.com.
[5] 熊蕾.就業(yè)導向與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研究,2008:10.
H319
A
時俊霞(1977-),女,碩士研究生,中級,研究方向為英語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