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朱 哲
(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關聯(lián)翻譯理論指導下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
郭 華,朱 哲
(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英漢動物習語是語言的精髓,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正確理解和翻譯英漢習語是十分重要的。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絕非易事,而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出現(xiàn)正好為翻譯英漢動物習語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關聯(lián)翻譯理論強調交際信息的傳達,為解決英漢動物習語的跨文化翻譯提供了最佳理論指導。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要達到翻譯的最佳交際效果,譯者必須綜合考慮原文讀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使英漢習語的譯文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因此,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提出了四種翻譯英漢動物習語的方法:直譯、直譯加解釋、替代和意譯。
關聯(lián)翻譯理論;動物習語;文化內涵;翻譯方法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動物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物質基礎。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記錄著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進程。因此,語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和動物有關的詞匯,這些動物習語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是語言的精髓,因此,正確理解和翻譯英漢習語是十分重要的。英漢語言中都含有大量和動物有關的詞語、習語和表達。它們的詞義、文化內涵及其應用范圍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一方面,它們有共同或相似之處,這是因為人類有相似的思維能力,共同的認知規(guī)律,一些動物在漢英兩大民族生活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及這些動物本身的固有屬性和特點;另一方面,由于漢英兩大社會群體在各自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自的宗教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不同,習俗不同,又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在翻譯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動物習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傳譯出源語的真正意義和風格,促進兩國的跨文化交流。
格特(ErnestAugustGutt)在其《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一書中提出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他認為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的大腦機制。推理的基礎是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處理努力和語境效果。一般來說,語境效果好,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小,關聯(lián)性就強;語境效果差,推理時所付出的努力就大,關聯(lián)性就弱。而最佳關聯(lián)性是譯者努力的目標,也是翻譯研究的原則標準。因此,作為交際者,譯者首先必須通過原文或是所謂的交際線索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然后了解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使得譯文既能傳達出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又不使不同認知語境下的目的語讀者花費不必要的處理努力。譯者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源語交際者的交際意圖與目的語讀者的期盼相契合?!白g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的接受語語段”。[1]在其理論中,格特提出了兩種翻譯方法,即直接翻譯與間接翻譯。直接翻譯要求譯文準確傳達原文的交際線索,而間接翻譯則意在傳達原文的明說與暗含意義。明說意義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句子的字面意義,而暗含意義或交際線索相當于一個句子的隱含意義。因此,格特的兩種翻譯方法實際上考慮了原文的字面意義與隱含意義的傳達。
關聯(lián)翻譯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刷新了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國內對于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難在《中國翻譯》上發(fā)表的《翻譯與關聯(lián)》的書評,對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進行引介。1999年趙彥春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于翻譯的解釋力》一文發(fā)表后引起了學者對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廣泛關注。此后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圍涉及廣告、幽默、文學、話劇、口譯、教學、文化、可譯性、評估、譯學范式、隱性連詞、話語標記、網絡新聞、科技、習語、雙關語、互文性、隱喻、連貫、回譯等20多個大大小小的課題[2],大大推動了國內的關聯(lián)翻譯研究。筆者注意到雖然很多學者對關聯(lián)翻譯理論及其在翻譯實踐的運用作了細致研究,但只有少數學者將其應用到諺語的翻譯,很少有對于漢英動物習語的專項翻譯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框架下研究漢英動物習語的翻譯,探討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策略。
眾所周知,動物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在英漢語言中有著大量與動物有關的習語。由于人類有著相似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一些動物在兩個民族人類生活中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及其本身的固有屬性和特點,一些動物習語在英語和漢語中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內涵。同時,由于兩個社會在宗教、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社會習俗上的差異,有些動物習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
1.同一種動物,文化內涵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類有著相似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同時有些動物在兩種社會中有著相似的貢獻,因此中英人民對于這些動物有著相同的認知,因此與這些動物有關的習語在漢英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基本相同或相似。例如:狼是一種貪婪野蠻兇惡的動物,因此在漢語中有“狼心狗肺”,“豺狼當道”,“如狼似虎”,“狼狽為奸”,“狼子野心”諸如此類的習語。狼的這種特性在英語中也有著生動的體現(xiàn):“awolfina sheep’s clothing or a wolf in lamb’s skin”(披著羊皮的狼),“wake a sleeping wolf”(自找麻煩),“hold a wolf by the ears”(騎虎難下,進退兩難),“keep thewolffromthe door”(勉強度日)。以下這些也是英漢語對應的動物習語:“make an ass of oneself”(做蠢事),“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鸚鵡學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as cunning as a fox”(狡猾如狐貍)。
2.同一種動物,文化內涵不同或相反
不同的居住環(huán)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不同國度的人民對于同一種動物有著不同的情感感受也很常見。在不同語言文化中,同一種動物的文化內涵會有褒貶之別。在漢語中,“猴子”通常代表“聰明”,是褒義,而在英語中,“monkey”通常指詭計多端的人,例如:“The man is as tricky as amonkey”(那人詭計多端,極為狡猾)。因此,在英語中與“monkey”相關的習語是貶義的。如:“monkey business”(搗鬼,騙人的勾當),“monkey around”(閑蕩,瞎弄),“monkey meat”(美俚:劣等牛肉),“suck the monkey”(英俚:酗酒)[3]。
3.不同動物,文化內涵相同或相似
例如,對于中國人來說,“虎”是百獸之王,代表著力量雄心和勇敢,因此有很多與虎有關的短語:“生龍活虎”,“虎視眈眈”,“虎口脫險”,“如虎添翼”,“虎父無犬子”等。但是在英語中“l(fā)ion”被認為是百獸之王。英國人認為獅子是大不列顛民族的象征,而“TheBritish Lion”通常用來指代英國。他們用“as bold asa lion”來形容勇敢的人。英語中也有很多與“l(fā)ion”相關的短語:“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l(fā)ike a key in alion’hide”(狐假虎威),“thelion’s share”(較大或最大的部分),“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4]。
以下這些例子也是同一種動物在英漢語言中具不同的文化內涵:“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l(fā)ike 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牛),“wet as a drowned rat”(落湯雞),“goose flesh”(雞皮疙瘩),“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殺雞取卵)。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與動物相關的習語,這是源于人類數千年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也是語言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象征。然而,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從而導致中英之間的巨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文化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生產活動和社會習俗。
1.文化傳統(tǒng)
文化傳統(tǒng)包含了文學、藝術、宗教、歷史,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動物的文化內涵。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昆蟲“蟋蟀”,它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意義大不相同。在漢語文化中,“蟋蟀”指代“悲傷”,“荒涼”和“煩惱”。在《詩經》中,蟋蟀的叫聲被用來比喻年末農民的悲慘生活,從那以后,蟋蟀在中國文學作品中通常以悲傷和荒涼的意象出現(xiàn)。例如宋玉所著的《九辯》中“獨身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但在英語中,自從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中使用“asmerry as crickets”(快樂似蟋蟀)這一表達,英國人就用“蟋蟀”來象征“喜悅”和“幸?!保?]。
2.地理環(huán)境
在影響動物習語文化內涵的因素中,地理環(huán)境占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英國是個典型的島國,航海業(yè)和海洋產業(yè)發(fā)達。因此,許多動物習語都與海洋相關。但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主要局限于陸地,相比較而言,關于海洋的動物詞匯很少,有時甚至導致在翻譯中出現(xiàn)文化空缺。例如:在英語中“fish”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漢語中卻沒有,如下面這些表達:“a prettykettleof fish”(一團糟),“to fish in the air”(水中撈月),“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別的事要干)。在英語中,“fish”還可以用來指代“人”:“an odd fish”(怪人),“a loose fish”(放蕩不羈的人),“a poor fish”(可憐蟲或倒霉的家伙),“a fish wife”(沒教養(yǎng)的女人),“a cold fish”(冷酷無情的人),“a big fish”(大人物)[6]。
3.生產活動
在中國,最初的生產活動主要靠“?!保虼恕芭!痹谥袊且环N“勤奮,堅韌,任勞任怨”的動物。在漢語文化中,有“牛勁”,“牛脾氣”,“孺子?!?,“牛刀小試”等習語。而在英國的早期階段,繁重的農活主要是依靠“馬”,因此在英語中有許多與“馬”相關的習語:“horse doctor”(蹩腳的醫(yī)生),“horse laugh”(縱聲大笑),“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4]。
4.社會習俗
在漢語文化中,狗通常是貶義的,特別是用來指代人的時候,一般來說,中國人在心中是討厭這種動物的,他們養(yǎng)狗只是為了打獵和看家。然而,在英語國家,狗是人類的忠實伙伴,只有少數狗是用來看家的,狗常常享有特殊待遇甚至特權,因此英語中大多數與狗相關的習語都是褒義或至少也是中性的。例如英語中有“big dog”(重要人物),“top dog”(優(yōu)勝者),“l(fā)ucky dog”(幸運兒)等此類表達。此外,“to help alame dog over the stile”指“幫助有困難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有好運”,這些習語都未含貶義。但是這些表達在漢語中是不妥當的,因為“狗”在大多數漢語習語中是貶義的,正如以下這些習語所示:“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頭軍師、狗腿子、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喪家之犬、狗嘴吐不出象牙”等[8]。
動物習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人類聰明與智慧的結晶,由于兩國在文化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生產活動和社會習俗上的差異,兩種語言中的動物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信息,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語境在翻譯動物習語時會帶來很大的困難。
根據關聯(lián)翻譯理論,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這就從根本上抓住了翻譯的實質,并提供了靈活翻譯動物習語的視角。為了獲得一定的交際效果,譯者需要根據特定的交際線索來進行推斷,這些交際線索包括語言、語法、語義和源文本的形式。譯者不僅要通過原文或是所謂的交際線索理解原文交際者的意圖,而且要了解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譯者應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盡可能與原文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和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選擇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與最佳語境環(huán)境的翻譯。因此,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框架下,限制動物習語翻譯的基本因素是“相關性”。譯者作為介質,需要全面了解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和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盡量使譯文達到最佳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與目的語讀者的期望意圖相一致。根據特定的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和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譯者可以分別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由于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大致相同,中英兩國在認知語境上存在一些相似性和兼容性。如果源語交際者與目的語讀者對某些動物習語擁有相同的認知語境,這就是說,目的語讀者只需要很少的處理努力就能獲得源語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和足夠的語境效果,因此直譯的方法就足以很好地體現(xiàn)其文化內涵。例如:“as ugly as a toad”(像癩蛤蟆一樣丑陋),“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拿人當猴耍),“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此外,有些動物習語相關的動物形象只存在于漢語或是英語中,但是直譯也能使另外一個民族的人清楚地了解它們的字面意義和文化內涵,為了保持源語文本中的意象和風格,我們也可以使用直接翻譯。
例如:“paper tiger”(紙老虎),“l(fā)amb duck”(跛腳鴨子),“as pure as aswan”(像天鵝一樣圣潔),“when thefox preaches,then be aware of your geese”(狐貍說教時,要當心你的鵝),“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小雞未孵出,不要急著數雞數),“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而有些動物習語有其約定俗稱的含義,它們已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可以不經解釋就能被理解,我們也可采用直譯的方法,例如:“a dark horse”(黑馬),“a hot dog”(熱狗),“a cowboy”(牛仔),“a net worm”(網蟲)。
直譯不僅可以使譯文形象生動,保持源語特色和風格,也能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期望,同時也體現(xiàn)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所要求的最佳關聯(lián)原則。
如果源語交際者與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不同,源語交際者希望目的語讀者全面了解這些習語的意義、形象以及語法結構,而目的語讀者只期望知道習語的意義,譯者可以采用直譯加注釋的策略,換句話來說,就是先直接翻譯,然后給出簡短的補充解釋。例如:“The best fish swimnear the bottom.”(好魚兒游水底—好東西難到手),“As the old cock crows,so does the young.”(子女學父母—亦步亦趨)
有時采取直譯策略的譯文的習語形象和表達讓目的語讀者很難理解,有時甚至會導致誤解,而意譯雖然能使譯文易于理解,但缺失了習語的生動形象,在這種情況下,直譯加注釋的方法能使直譯和意譯相互補充,從而使譯文準確忠實。
有時,在英語中存在的動物形象在漢語中缺失,反之亦然,從而導致其中一種語言中的認知語境缺失。不是所有的動物習語都能在目的語中找到確切相同的意象,但是同時在目的語中有其它動物習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與源語的文化內涵相同或相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目的語中等值的意象來替代或取代源語中的動物形象。
如前所述,虎在漢語中指代“勇猛,莊嚴,尊貴,權威”。漢語中有許多與虎相關的習語,如:“虎虎生威,龍騰虎躍,虎踞龍盤”等。但是在英語中等值的意象是“l(fā)ion”,象征著“courage,dignity,royalty”(勇氣,尊嚴,權利)。例如:“the British lion”(大英帝國),“a literary lion”(文學界名人),“the lion’s share”(最大的部分,最好的部分)等等。因此在翻譯中我們可以用漢語中的虎來替代英語lion的形象,例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翻譯這類動物習語,譯者需要更多的處理努力才能把握交際者的以圖。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指導下,譯者應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和能力,尋求源語與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和文化的相關性,使用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中具有相似意義的意象來取代源語意象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實現(xiàn)最佳關聯(lián)。這樣,我們不僅要傳遞源語交際者的交際意圖,而且要使目的語讀者花費較少的處理努力來理解西域的文化內涵。但是使用替代策略翻譯時,在避免誤解的同時我們必須盡量保留源語的民族特性。
有時,某種動物形象只存在于源語或目的語言中,我們也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等值的意象。在這種情況下,源文本所傳達的信息在目的語讀者的現(xiàn)有認知能力下達不到足夠的語境效果。但在目的語中有些特定的信息或表達具有相同的語境效果,我們只要把源語的意義轉化為目的語的表達,保留或是舍去動物形象都可以。
例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It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揚),“wake a sleeping dog”(惹是生非),“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the third runs away with it”(鷸蚌相爭,漁翁得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使用意譯策略時,我們深刻理解源文本的意義,并努力使源文本的語境盡可能接近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以幫助目的語者易于理解源文本交際者所傳達的語境效果。
本文分析比較了英漢語言中的動物意象及其文化內涵并發(fā)現(xiàn)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異同。因此,翻譯動物習語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兩種語言中動物習語的文化內涵,考慮兩民族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沖突及源語的意象和喻義,而且要反映目的語讀者的民族特性、地理特點、接受心理以及目標語的表達習慣。而以關聯(lián)翻譯理論為基礎的英漢動物習語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對源文本進行明示—推理語言交際活動。關聯(lián)翻譯理論以認知為起點,對于翻譯動物習語的策略給出了動態(tài)的定義,翻譯時既要考慮源語交際者的意圖,又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依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因此,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提供了理論方向和實踐指導。在此基礎上,本文總結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指導下翻譯英漢動物習語的幾種策略,并指出譯者應正確判斷源語交際者的意圖,使之與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相關聯(lián),從而使源語交際者的意圖與目的語讀者的期望相融合。
[1] 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71-177.
[2] 王建國.關聯(lián)翻譯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2005,26(4):21-26.
[3] 李秀萍.動物名詞中的中西文化內涵意義的對比分析[J].丹東師專學報,1999,21(4):86-89.
[4] 黎健敏.從英漢文化背景看動物的文化內涵差異[J].College English,2006,3(1):164-167.
[5] 蔡薇.英漢帶動物詞習語的比較[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18(4):48-49.
[6] 劉鐵鎧.英漢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與差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0(2):66.
[7] Yang Shu.Language and Culture:A comparative study[M]. 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2007:125.
H315.9
A
2009年度中國礦業(yè)大學社會科學基金(OW 091204)
郭華(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