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薇(吉林財經大學外語部,吉林長春,130117)
李錫江(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格語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義貢獻
包 薇(吉林財經大學外語部,吉林長春,130117)
李錫江(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格語法”理論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菲爾墨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格語法理論旨在考察句法結構和語義釋義之間的關系。盡管格語法理論的研究在句法領域尚未取得豐碩成果,但對語義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幫助師生區(qū)分歧義句、糾錯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格語法;英語教學;歧義;糾錯
1968年,美國語言學家菲爾墨(Fillmore)首次在“Casefor Case”(譯作“格辯”)一文中提出了“格語法”(Case Grammar)理論。后來又形成專著加以論述。格語法理論為句法結構和句子的語義釋義搭建了一座橋梁。菲爾墨的格語法概念是建立在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基礎上的,并將轉換生成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在句法領域,格語法理論收效甚微,而在語義學領域,“格語法卻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其魅力”。[1]盡管在70年代末菲爾墨停止了對格語法理論的研究,多年來格語法理論卻因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專家和學者。
格語法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喬姆斯基所定義的主語、直接賓語或間接賓語等并非深層結構中的功能,深層結構的功能應該是語義角色(semantic roles)。在進一步介紹菲爾墨的不同格的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語義角色這個名詞在不同語言學家筆下的不同叫法:庫克對語義角色的叫法與菲爾墨相同;[2]喬姆斯基使用“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s)概念;[3]韓禮德則選用“邏輯成分”一詞。[4]根據菲爾墨的理論,不同的語義角色就是不同的格,深層結構中的動詞、名詞的語義關系應該是格的關系。
菲爾墨(1966)曾給出六種格的定義,它們是:agent(施事格),instrument(工具格),objective(客體格),locative(方位格),time(時間格),dative(與格)。到了 1968年,菲爾墨又添加了一個新格——“factitive”(使成格)。[5]1971 年,菲爾墨的格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發(fā)展到了九種:agent(施事格),instrument(工具格),experience(經歷格),goal(使成格),locative(方位格),benefactive(受益格),object(客體格),source(源格),temporal(時間格)。70年代末,菲爾墨的理論模式中關于格的表述經歷了若干變化,但后來研究者們關于格語法的討論基本集中在他1968年和1971年提出的兩種模式上。
菲爾墨非常關注句子中動詞的功能。他認為句子包含兩部分:介詞(preposition)和情態(tài)動詞(modality)。情態(tài)動詞包括時態(tài)、語態(tài)、語體和否定詞。每一個格包含一個名詞短語(NP)和一個格標記(case marker)。格標記通常用介詞來體現?,F以下例分析主語的語法功能:
(1)Tom opened the door.
(2)The key opened the door.
(3)The door opened.
三句的主語分別是Tom,Thekey和The door。據菲爾墨的理論,第一句中Tom是施事格;第二句中The key是工具格;第三句中The door是經歷格。通過格語法的理論分析,句子的深層語義關系得以細致解讀。
國內很多學者對格語法進行了探討。鐘守滿曾闡述了格語法理論的基本觀點,并與其他語法理論進行了比較,同時強調“格語法對語義結構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以及合理的內容為眾多的語言理論所接納”;[6]閻瑾對名詞動用進行了格語法分析;王惠討論了“格語法在自然語言的信息提取,語言互譯,機器翻譯等領域的貢獻”。[7]
早在1966年,菲爾墨便對喬姆斯基的標準理論提出了質疑。菲爾墨認為,主語和賓語的聯系只能表現在句子的表層結構,而深層結構中的動詞和名詞的語義聯系就是格關系(case relation)。格關系和格功能是普遍存在的。據此,菲爾墨認為主語、直接賓語或間接賓語屬于表層結構的語法現象,而施事格、客體格、經歷格則屬于深層的語義現象。菲爾墨堅信格語法理論在語義層面提供的深層結構要比喬姆斯基的深層結構理論更富于啟發(fā)性。
首先,前面提到的三個句子充分闡釋了菲爾墨的理論。相同的名詞詞組“the door”在三個句子中分別充當“賓語”、“賓語”、“主語”成分。盡管“the door”這個名詞詞組的表層結構不同,但其在句中的語義功能是相同的,即都是經歷格。不同的格可以顯示同一名詞詞組的不同深層功能。
其次,我們發(fā)現在喬姆斯基理論下有著相同功能的成分在格語法理論下卻有著不同的謂語和不同的語義價值。例如:
Tom kissed her.(Tom-subject-agent)
Tom got headache.(Tom-subject-experiencer)
Tom pleased me.(Tom-subject-instrument)
再次,格語法理論可以區(qū)分有著相同謂語、相同功能(喬姆斯基理論模式下的功能)的句子,找出語義價值差異。例如:
The coat is warm.(The coat-subject-instrument)
The boy is warm.(The boy-subject-experiencer)
The room is warm.(The room-subject-location)
最后,格語法可以區(qū)分謂語不同、語義價值相同、功能不同的句子。例如:
Lee enjoyed the rythm.(Lee-subject-experiencer,the rythmobject-instrument)
The rythmpleased Lee.(Lee-object-experiencer,the rythmsubject-instrument)
菲爾墨用深層格框架理論解釋動詞,將其歸類為:行動動詞(give)、變化動詞(kill)、經歷動詞(enjoy)等。不同動詞有不同格銜接,在句中發(fā)揮不同的功能。如,give的深層格框架是[+_AO(I)(S)(G)],(A-Agent,O-Object,I-Instrument,SSource,G-Goal)。其中,括號表示該項是選擇性的;下劃線指動詞位置。如,kill[+_(A)(I)O](“)和enjoy[+_EO]。其中,(”)的意思是兩格必須至少出現一個。利用框架結構,可以說出、寫出正確的句子。違背框架規(guī)則,句子就錯了。下面帶#的是錯句:
The boss gave me a book.[+_AOS]
#The boss gave.#[+_A]
Tom killed the frog.[+_AO]
#Tom killed.#[+_A]
Tom enjoyed the movie.[+_EO]
#The movie enjoyed Tom.#[+_OE]
在符合語法的句子中動詞遵循著格框架理論,而錯句中give和kill沒有賓語;enjoy不符合EO的正確順序??梢?,格框架起著決定作用。
請看歧義句:“Hecopied thenote.”如果提到“筆記”,我們不知它是原始的還是復制的。但利用格語法理論就可以解釋:如果筆記是原始的,它應屬客體格;如是復制的,應屬使成格。
首先,具備格語法知識,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英文句子,能夠進一步掌握名詞詞組及動詞的用法。因此,他們可以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時呈現出正確優(yōu)美的句子。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通常是使學生機械地接受語法知識,而格語法會在語義層面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會促進學生進一步地思考和實踐。
其次,具備格語法知識,學生能夠區(qū)分以前無法區(qū)分的句中歧義,同時幫助自己糾正句子中的錯誤,在考試中能夠自己檢測翻譯和寫作。
再次,格語法會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為格語法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把握文章句子的深層含義而非停留在表層含義中。通過對深層語義的理解,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某些動詞或名詞詞組的暗指含義所提供的線索。
一方面,格語法因其在區(qū)分歧義方面具有的突出作用,可以幫助教師向學生清晰講解句子的意義。例如這個帶介詞短語的句子“He hit the boy with a rock.”基于介詞詞組“with a rock”的雙重語義功能,我們可以將此句做如下分析:
(1)He是動作發(fā)出者,屬施事格,the boy with a rock是承受者。with a rock就是修飾the boy的介詞短語,它們一起構成承受者。該句釋義:“He hit the boy who is holding a rock.”(他打了那個手拿石頭的男孩。)
(2)with a rock還可看作hit的修飾語。the boy是承受者,with a rock是工具格。此句釋義為:“Hehit the boy by using a rock.”(他拿石頭打了那男孩。)
另一方面,格語法可以幫助教師提高糾錯能力,從而使教師更能說服學生,使自己更勝任課堂教學。糾錯能力是教師的必備能力,也是優(yōu)秀教師的評價標準之一。陸谷孫曾提出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26種能力。其中之一便是“具備糾錯的慧眼”(X-ray eye for error correction)。[8]如果具備格語法知識,教師的糾錯能力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通過不同格的屬性和功能給學生做細致講解,使其更加信服。教師從此可以告別經常令自己尷尬的解釋——“固定用法”。
綜上所述,盡管關于格語法的研究熱潮已經退卻,但它在語義方面的貢獻卻是不可泯滅的,并且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也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倡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今天,格語法可以幫助老師改進教學,幫助學生自我檢測,以此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1] Palmer,F.R.Semantic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 Quirk,Randolph.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Corp,1985.
[3] Radford,Andrew.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Fillmore,C.J.The Case for Case[M].Bach and Harms,eds.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68.
[6] 鐘守滿.格語法與當代語義分析理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7] 王惠.淺談格語法及其理論貢獻和應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3).
[8] 陸谷孫.英語教師的各種素養(yǎng)[J].外語界,2003(2).
On Semantic Contributions of Case Grammar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O Wei,LI Xi-jiang
Case grammar was first advanced by the American linguist Fillmore in 1968,aiming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Despite its dissatisfaction in syntax,it contributes to semantics.It is also applicable to English teaching as to error detection,disambiguation,etc.
case grammar; English teaching; disambiguation; error detection
H319
A
包薇(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和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