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瓊芬
(牟定縣人民醫(yī)院,云南牟定 675500)
1例恙蟲病患兒的觀察及護理
董瓊芬
(牟定縣人民醫(yī)院,云南牟定 675500)
小兒;恙蟲??;護理
我院于2010年9月22日收治恙蟲病患兒1例,現將觀察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患兒男,8歲,因發(fā)熱3d,在當地診所治療無好轉到我院就診。以“發(fā)熱原因待查”收住院。入院時檢查T39.2℃,P92次/min,R21次/min,患兒意識清楚,急性病容。其母代訴病史,陣發(fā)性畏寒、寒顫、發(fā)熱反復發(fā)作3 d,自發(fā)病以來大便未解,小便量少,食欲不振。血常規(guī)檢查:WBC 4.5×109/L,GRA 61.1%,RBC 5.1×1012/L,HGB 134g/L,PLT 81×109/L。入院后給予頭孢噻肟鈉、炎琥寧等抗感染及對癥治療3 d發(fā)熱癥狀仍無緩解。熱型為稽留熱,體溫最高時達40.5℃,高熱時伴有頭痛、腹部脹痛,入院第3天解粘液便4次,化驗檢查大便潛血(+),尿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2+,蛋白質2+,白細胞1+。腹部B超提示“肝臟及脾臟腫大”。詳細詢問病史,其母代訴發(fā)病前1周患兒有被蟲叮咬史,體檢發(fā)現患兒左側腋下有直徑約0.8 cm大小焦痂,同側腋窩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面部可見紅色斑丘疹,診為恙蟲病。醫(yī)囑改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并給予對癥支持和護理,患兒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焦痂脫落,面部皮疹消退,住院13 d痊愈出院,隨訪1月無復發(fā)。
2.1 基礎護理 患兒因高熱出汗多,自感疲乏無力,囑臥床休息,以減少能量消耗,測量體溫q4h,體溫降至38℃以下改為qid,至正常3 d后改為bid,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面色、脈搏、呼吸和神志的改變。高熱后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分解代謝增加,糖、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大量消耗,應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鼓勵進食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2.2 心理護理 入院前3 d因診斷不明確,病情無好轉,患兒恐懼,家屬焦慮,我們通過多巡視、勤觀察、耐心解釋,指導家屬做好發(fā)熱時護理,鼓勵患兒訴說不適,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增強治療信心。診斷明確后向患兒及家屬講解本病發(fā)病原因、傳播方式、預后等,說明本病雖然是傳染病,但在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播,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2.3 焦痂創(chuàng)面處理 焦痂為本病特征,發(fā)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紅色丘疹,不痛不癢,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鮮紅色小潰瘍,邊緣突起,周圍紅暈,1~2 d后中央壞死,成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圓形或橢圓形,一般直徑約0.5~1cm,痂皮脫落后形成潰瘍,其底面為淡紅色肉芽組織,干燥或有血清樣滲出物,偶有繼發(fā)化膿現象。焦痂局部忌抓撓,不要強行撕掉痂皮,可用2.5%碘酊涂擦,每日2次,防止繼發(fā)感染。
2.4 用藥護理 傳統方法中,強力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等對本病病原體有特效,但因其副作用較大,易造成肝腎損害,氯霉素可致發(fā)生骨髓抑制,對小兒不宜使用。近年來臨床上使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恙蟲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有效率幾乎達到100%。本例患兒用阿奇霉素治療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24 h內體溫控制在39℃以下,3 d后降至38℃以下。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半合成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抗菌譜廣,臨床上廣泛用于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治療,主要不良反應是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2.5 并發(fā)癥觀察 恙蟲病主要并發(fā)癥有心肌炎、腦膜炎、支氣管肺炎,腎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等,是該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護理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注意患兒有無頭痛、惡心、嘔吐、嗜睡、昏迷,頸項強直等腦膜炎癥狀;了解大小便的量、顏色、性狀,觀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征象;詢問有無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等表現,及時控制肺炎等并發(fā)癥;控制液體入量及輸液速度,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強心利尿劑或心肌營養(yǎng)藥治療。
2.6 疾病知識指導 在病情穩(wěn)定后應根據患兒的理解能力簡要地向其講解本病相關知識,如鼠類是主要傳染源,恙螨幼蟲是本病傳播媒介。恙螨多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灌木叢邊緣,預防措施為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洗澡、勤換衣服,在流行季節(jié)避免在溪邊草地上坐臥、玩耍,防止恙螨叮咬。
(責任編輯 張 煥)
R513.2
D
1672-2345(2011)02-0097-01
2010-11-18
董瓊芬,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