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中共蘇州市委黨??蒲刑?江蘇蘇州215021)
辛亥革命的民生理想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跨越*
劉小紅
(中共蘇州市委黨??蒲刑?江蘇蘇州215021)
在辛亥革命時期,以孫中山、黃興等為代表的革命領袖提出了“平均地權”、“興辦實業(yè)”的民生主義思想和主張,但因其理想主義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傳承與發(fā)展孫中山等的民生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宏觀與微觀相協(xié)調,成功地化解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種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民生思想從理想到現(xiàn)實的跨越。
辛亥革命;民生理想;中國共產黨;歷史跨越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無數(shù)哲人圣賢為解決民生問題付出了艱辛努力,并形成了連綿幾千年的民生思想。在我國,民生一詞最早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中提出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边@里的“民”,是指普通民眾和老百姓,“民生”指的是百姓的生活。而這種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則是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成熟于戰(zhàn)國時期,經過近兩千年的充實和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v觀古人對民生的闡釋和理解,大多指老百姓的經濟和生活。而把“民生”作為一種大眾觀念,為中國普通民眾所知、所用,形成具有完全意義上的民生理論體系,則是在辛亥革命時期由以孫中山等為首的革命黨人提出的民生主義而開啟的。正如列寧所評價的那樣,辛亥革命使“中國的政治生活沸騰起來了,社會運動和民主主義高潮正在洶涌地發(fā)展?!盵1]雖然辛亥革命的一系列民生主張因受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未能真正實現(xiàn),但它的開啟性作用深深地影響著之后的中國社會。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傳承與發(fā)展這一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宏觀與微觀相協(xié)調,實現(xiàn)了民生主義思想從理想到現(xiàn)實的跨越,從而成功地化解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種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
民生疾苦是每一次革命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也不例外。辛亥革命發(fā)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一方面,腐朽的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另一方面,為了支付巨額的賠款和擴軍以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對人民的榨取空前嚴重?!啊溆喔鞣N雜稅,省省不同,府府不同、縣縣不同,名目不下百數(shù)十?!盵2]67因此,尋求并許諾一種解決民生疾苦的理想方案便是辛亥革命領袖們不能回避的問題。在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一批革命志士為民生疾苦奔走呼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解決民生問題的思想主張和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以及黃興等人的民生思想。
(一)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他的革命綱領是盡人皆知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孫中山對“民生”的認識和論述,早期主要側重于物質方面,單指人民的日常生活。如1894年在上書李鴻章書中寫到“機器巧,則百藝興,制作盛,上而軍國要需,下而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財力,故作力所不作之工,成人事所不成之物”、[3]12“故泰西各國體恤商情,只抽??谥?只設入國之關,貨之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稅,貸之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輕其斂”。[3]13后來逐漸過渡到將社會經濟改革政策問題納入到民生主義范疇當中。如孫中山在1905年《〈民報〉發(fā)刊詞》中有這樣的記敘:“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fā)舒,百年銳于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盵3]71這是他首次提出“民生主義”。1906年在“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中,孫中山對民生主義的內容、目的、意義作了重點分析和介紹。他說:“民生主義,因這里頭千條萬緒,成為一種科學,不是十分研究,不得清楚。并且社會問題,隱患在將來”,[3]75“社會黨所以倡民生主義,就是因貧富不均,想要設法挽救”,[3]77“不愿少數(shù)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3]79“我們這回革命,不但要做國民的國家,而且要做社會的國家,這決不是歐美所能及的”,[3]77“歐美為什么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因為沒有解決土地問題。”[3]77其后相當時期里,他的民生主義思想無脫其臼。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所使用的“民生主義”即來源于此,主要指社會問題。這從他在民國建立之初在各地的演說中也可窺見一斑,如他多次強調,統(tǒng)一以后,則重心又移在社會問題。
而社會問題的解決要通過社會革命來完成。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提出了解決民生問題實現(xiàn)民生主義的具體辦法,即“平均地權”和“興辦實業(yè)”。所謂平均地權,就是“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盵4]538興辦實業(yè)是其另一民生主義之辦法。孫中山指出:“此后社會當以工商實業(yè)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4]547“夫民國新建,外交內政,百緒繁生”,[3]83“建設之事,更不容緩”,[3]84“現(xiàn)在民國大局已定,亟當振興實業(yè),改良商貨,方于國計民生有所裨益?!盵5]在這里,孫中山為我們描繪和設計了一幅“興實業(yè)以發(fā)達國家資本”、“均地權以實現(xiàn)國民共享”的宏偉藍圖。
然而,由于他的“平均地權”思想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初始目標,演變?yōu)橹貙矶皇钱敶?目的在于預防將來資本主義發(fā)展后城市中的地價問題,而不是解決當時農村中嚴重的土地集中問題。因此,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要解決的是理想中的問題,而不是實際問題。另外,孫中山在均地權中反對“奪富人之田為己有”。[3]78所以,在實踐中,就不可能像孫中山自己所想象的那樣,“若能將平均地權做到,那么,社會革命已成七八分了”。[3]86關于他的“實業(yè)救國”思想,盡管在當時促進并帶來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空前發(fā)展,但是,指望在辛亥革命后立即從事經濟建設的理想光環(huán),被隨之而來的政治風云所掩蓋。當孫中山致力于實業(yè)振興,大力宣傳民生主義的時候,袁世凱卻在磨刀霍霍,致力于篡權和復辟的活動。因此,中國要想通過充分興辦實業(yè)以發(fā)展中國獨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就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二)辛亥革命時期黃興等的民生主張
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齊名的另一位肇建民國的功臣就是黃興。他在關注民生、發(fā)展實業(yè)問題上同孫中山的認識總體上是一致的。在民生主義問題的認識上,他認為“共和政治達于完全,其進行方法甚多,但吾人夙所主張者,則民生政策”。[6]295又說:“茍實行民生主義,則熔政治社會革命于一爐而革之矣”,[6]294“采此政策,自可永享清平幸?!?。[6]295在民生主義的實踐上,一方面,他認為“民生主義繁博廣大,而要之則平均地權,反而言之,即是土地國有。”[6]240并提出采用地價增差稅的辦法,不論土地之大小,一概視其產量豐饒來定稅額,改變歐美各國土地為富豪所占有狀況。另一方面,他認為“民生主義的發(fā)展,當借助于各種實業(yè)”,[8]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業(yè)為發(fā)展國力之母”[6]243的思想,他說“今者共和成立,欲蘇民困,原國力,舍實業(yè)未由?!盵6]252而孫中山的另幾位親密戰(zhàn)友如于右任、胡漢民、朱執(zhí)信、馮自由等都在熱心地宣傳著他的民生主義,并且就社會革命的具體內容來說,也是非常一致的“平均地權”,即實行土地國有化和單一稅制。
然而,無論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還是黃興等人的民生主張,都不能解決當時中國的根本問題,其原因在于他們的民生理念形成于斗爭的需要,在認識和實踐的層面上尚有諸多局限。此外,還因為他們的思想和主張不是任何一個特定階級的階級意志的直接表現(xiàn),這對于清末的社會實際,對于革命黨人的實際革命運動來說,他們所提的“民生主義”或“民生思想”都顯得具有超越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時期的民生主張因其理想主義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的統(tǒng)治者們則因志不在于此而無心解決民生問題。因此,解決民生疾苦,實現(xiàn)民生主義這個重擔就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為解決民生、實現(xiàn)社會正義這一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而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借鑒、傳承與發(fā)展孫中山等的“民生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宏觀與微觀相協(xié)調,為不同歷史時期解決民生問題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實現(xiàn)了民生思想從理念到現(xiàn)實的跨越。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民生實踐
應當說,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對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盡相同,卻面臨著相同的社會任務,即要解決人民的疾苦,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對民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農民土地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就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926年他在《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中之地位決議案》中進一步指出,“半殖民地中國國民革命便是一個農民革命,換句話講,半殖民地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便是一個偉大的農民解放運動?!泵珴蓶|也認為農民問題主要是貧農問題,而貧農問題的中心問題,就是一個土地問題,如果不使農民得到土地,農民將不能擁護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關乎民生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政策。1927年11月,中共中央通過《土地問題黨綱草案》,規(guī)定無代價沒收一切土地歸公有,分給農民使用。這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時期制定的第一項土地政策。1928年中共中央通告規(guī)定,“沒收一切地主、寺廟等土地”,“一般土地實行公有后,重新分給農民耕種,由政府發(fā)給土地使用證,舊田契、佃契一概宣布廢除,土地不能買賣”;1929年4月紅四軍制定和頒發(fā)了《興國土地法大綱》,閩西“分田分地真忙”,廣大農民歡天喜地,積極從事生產,糧食產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8]進入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jù)抗戰(zhàn)的需要,制定了“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隨著減息政策不斷調整,減息工作走向深入,績效日彰,許多貧苦農民從中受惠。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7年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根據(jù)地的土地政策由“減租減息”轉變?yōu)椤皼]收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根據(jù)革命實際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從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黨的民生實踐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傳承了過去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到1952年底,打倒了地主階級,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使中國農民幾千年的夢想得以真正實現(xiàn)。隨后,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在農村搞互助合作社,在城市對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徹底掃清了民生建設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礙,不僅實現(xiàn)了孫中山精心設計的“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兩大目標,而且把他在《實業(yè)計劃》中描繪的藍圖變成了現(xiàn)實。特別是進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對農業(yè)、輕工業(yè)、重工業(yè)比例關系的正確處理,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大大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較以前也有了較大提高。但受歷史條件的局限,在隨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尤其是黨的“八大”后,無論是在民生認識上還是在民生實踐上都發(fā)生了偏差。在認識上,表現(xiàn)為把人們對正當利益的追求看作“每日每時都在產生著資產階級”的溫床,[9]這樣一來,抽去了個人利益的“人民利益”就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實踐上,明顯地表現(xiàn)出重精神輕物質,過多地強調奉獻,嚴重挫傷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停滯在維持生計的層面上。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民生問題總體上還處于摸索和探索階段。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民生實踐
進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國情,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了民生的內涵、目標、動力和戰(zhàn)略等內容,實現(xiàn)了民生建設從生存型民生——發(fā)展型民生——和諧型民生的嬗變。[10]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形勢新條件,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領導全國人民改革開放,改計劃經濟體制為更具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使生產力得到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大大提高,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在這一基礎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實施積極的舉措,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實現(xiàn)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穩(wěn)步增長,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衣食住行都有較大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明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日漸突出的貧富差距擴大,醫(yī)療、教育、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方面出現(xiàn)的新問題,總結國內外在發(fā)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十七大報告更是首次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任務,要求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11]37為此,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政策和措施,如加快推進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yè)、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等。[11]37-40民生舉措的有效推進,不斷滿足了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民生的新期盼。
綜上所述,較之辛亥革命時期的民生理想,中國共產黨在民生建設上的貢獻,正如宋慶齡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不僅把孫中山奮斗的理想變成現(xiàn)實,而且遠遠地超過了他的理想。”[12]
[1]列 寧.亞洲的覺醒//列寧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47.
[2]張永斌,竇重山.試探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國情觀[J].遼寧大學學報,1995(6).
[3]宋慶齡.孫中山選集: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 [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譯組.辛亥革命資料 [M].北京:中華書局,1961:217.
[6]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黃興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 (總64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4.
[8]孫藝兵.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改善民生的理論與實踐[J].唯實,2009(10):7.
[9]孫藝兵,孫志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改善民生的歷史經驗 [J].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
[10]龐 超.生存型·發(fā)展型·和諧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形成、創(chuàng)新與完善 [J].求實,2010(1):47.
[1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崔桂林.從民生主義到關注民生[N].文匯報,2008-01-21(5).
The 1911 Revolution’s Ideal Livelihood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ical L eap
L IU Xiao-hong
(Dep t.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Suzhou M unicipal and Committee Party School,Suzhou 215011,China)
In the Revolution period,Sun Yat-sen,Huang X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evolutionary leader’s“equalization of land rights”and“industrial establishment”,it’s too much idealism and stop at the ideal composition.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from Sun Yat-sen’s ideology,through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 and m icro,communists successfully resolved the 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blem 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eriod,and achiev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 across from ideal to reality.
Revolution of 1911;the ideal of people’s livelihood;the CPC;historical leap
劉志新)
D261.4
A
2095-042X(2011)03-0005-04
2011-05-05
劉小紅 (1977—),女,江西萍鄉(xiāng)人,講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