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福州350008)
探析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與路徑*
陳寧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福州350008)
隨著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fā),美國經濟的萎靡不振與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也不斷高漲。然而要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采用區(qū)域化至全球化的步驟逐步實現。同時通過加大國內經濟建設、推進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和逐步實現外匯管制松綁的方式,三管齊下,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這一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危機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性高速增長,以及經濟危機爆發(fā)以來中國經濟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發(fā)展自我調節(jié)能力,與美元所表現出的日漸貶值的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高漲。這一方面是中國國力增長的側面證明,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下中國經濟雖然取得一定的發(fā)展成就,但距離貨幣國際化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如火如荼,在此,筆者淺述己見,意在拋磚引玉。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作為一國貨幣的人民幣,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逐漸通過國際貿易結算、對外貿易和貨幣兌換等方式,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逐步成為國際認可的流通與支付手段,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具備保值增值的投資作用,被國際貿易伙伴普遍接受。
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回顧世界歷史,但凡實現貨幣國際化的國家,無一不是在所處時代影響世界格局的國家:遠有曾稱雄于世的雅典和羅馬,它們創(chuàng)造貓頭鷹銀幣和迪納里厄斯銀幣;近代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創(chuàng)造的沙弗林金幣;當代的美國則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頭號強國,其貨幣——美元則成為了全球的主導貨幣。由此可見,貨幣國際化是國家實力發(fā)展的結果,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那么,為何要在此時討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呢?這是因為研討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在演進規(guī)律和條件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經過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這三十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中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8%,長期保持在高速發(fā)展的軌道上,是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2010年更是一舉超越了日本,經濟總量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二。同時,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也成為人民幣支付能力的強有力的保證。
2、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所謂經濟國際化程度,指的是一國的經濟貿易對外依存度。在這三十年的發(fā)展中,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種明顯特征:中國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發(fā)展速度要快于國內經濟發(fā)展速度。早在1980年,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僅為9.8%,仍然是一個較為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而在2004年,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約70%,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而在日益龐大的對外貿易規(guī)模中,作為媒介的人民幣被越來越多貿易伙伴所接受,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經濟接軌這一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一種必然,而大規(guī)模的國際貿易規(guī)模,以及作為“世界工廠”的制造業(yè)中心地位,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客觀基礎。
按照常理,一種貨幣的國際化至少應當滿足三個條件:其一,它能夠承擔和實現國際貨幣應當具備的各種職能(功能),即計價和結算職能、流通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儲藏(儲備)職能和投資職能等;其二,它的幣值和匯率應相對穩(wěn)定,不能大起大落,應成為國際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支柱;其三,它的流通量在國際貨幣流通總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其能量足以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目前,人民幣改革正在逐步有序的進行,第一項條件正在逐步滿足;而當前人民幣在匯率市場進入了升值通道,距離穩(wěn)定仍需時日,而從“十一五”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可以得知,在“十一五”期間,中國GDP占世界GDP總量從2005年的第5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位。中國GDP相當于美國GDP的比例從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由此可見,中國經濟正在逐步發(fā)展,初步具備了流通量在國際貨幣流通總量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條件,但其比重仍然較輕,需要進一步發(fā)展。
人民幣只有達到上述三個條件,即具有了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其幣值又比較穩(wěn)定,流通量的比重達到目前歐元、美
國家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經濟狀況決定貨幣政策,而貨幣通過自身作用的發(fā)揮,又能反過來影響經濟,促進經濟發(fā)展。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在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如何,只有經濟建設工作取得成效了,國家實力增強了,人民幣才能實現“走出去”,才能夠成為國際化的貨幣。因此,加強經濟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工作。
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逐漸擴大,金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人民幣將更多的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更容易受到國際“熱錢”的沖擊,因此,金融改革并不僅僅意味著放寬貨幣管制政策,同是地意味著加強金融監(jiān)管和宏觀調控,避免人民幣因為受到國際貨幣市場的波動??v觀世界歷史,韓國、日本等國的貨幣國際化,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步的、階段性放寬的過程,期間均經歷了長達20余年的時間。可見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是穩(wěn)健的、逐步的,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漸深入,松緊結合、發(fā)展有序。
蒙代爾認為市場的廣度、深度是衡量一種貨幣利用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程度,流通區(qū)域越大,貨幣對付沖擊的能力就越強。隨著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民幣的結算范圍也日益擴大,目前,中央銀行已與10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簽訂了邊界貿易本幣結算協(xié)議。另外,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提出將人民幣作為一般貿易支付貨幣,至2011年人民幣已經越來越多地用于跨境貿易結算,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投資功能也在迅速成長。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然而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同時對于貨幣國際化這一艱巨的工作,我們仍然缺乏經驗,因此需要分步驟、分階段的逐步實施貨幣國際化,依筆者看來,人民幣的國際支付結算路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范圍上從局部走向全球,這就需要在中國的周邊區(qū)域推廣人民幣,尤其是那些與中國有著較多的經貿往來的國家,如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進行重點推廣,這些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較多,同時對于中國的產品有著較高的依存度,通過對這些貿易伙伴推廣人民幣結算支付,逐步積累經驗,掌握貨幣國際化的尺度與方法,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逐步擴大人民幣的影響力,成為亞洲地區(qū)的主導貨幣之一,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深入做好準備工作。二是按貨幣職能以先后次序漸進式推近。比如,首先使人民幣承擔國際貿易的計價與結算職能,再讓人民幣具備國際投資的職能,最后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經過這些階段,最終使人民幣成為完整的名符其實的國際貨幣或全球貨幣。
通過發(fā)行以人民幣標價的各類金融產品,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版在中國上市,能夠幫助人民幣更加平穩(wěn)順利的溶入全球金融市場,發(fā)揮自身的影響力,將國家經濟實力投射至國際金融市場中去。中國政府已經于2009年9月28日開始在香港首次向海外投資者發(fā)行人民幣主權債券60億元人民幣,此外,世界銀行2011年1月在中國香港發(fā)行首只人民幣債券,這正是強勢人民幣主權信用的充分體現,也將促進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fā)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當前,人民幣仍處在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一些貨幣國際化所需的條件仍未完全具備,如本國資本賬戶開放,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完善等,這些條件的具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主動規(guī)劃、穩(wěn)步前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國際化之路。
[1]張沐.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利弊權衡[N].國際財經時報,2009,(3):2-11.
[2]童年成.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中國流通經濟,2007,(12):22-138.
[3]魯政委.人民幣國際化:歷史潮流與政策選擇[J].中國金融,2009,(10):19-115.
2011-07-19
陳寧(1955-),男,福建福州人,碩士,副教授。元的程度,才能說它已經國際化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實現的過程,從不完全可交易貨幣要完全可交易貨幣,再到全球重要的儲備貨幣,這個過程將面臨重重困難,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可以借鑒日元國際化的經驗和教訓,依靠自身金融市場改革發(fā)展來推進,包括:第一通過政府順應潮流的政策選擇而得以加快;第二,鼓勵貿易中的本幣結算;第三,完善本幣金融市場,提高市場流動性,使得國外居民參與本幣金融市場。這些是隨著國力的增長而逐步實現的,并不存在明確的分界線,在到達分界線以前不屬于國際化、到達后才是國際化,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階段,是動態(tài)的、逐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