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琉,程德才
(文山學院音樂系,云南文山 663000)
云南壯劇是云南壯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戲曲劇種,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三個分支。主要產生和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州的富寧、廣南兩縣的壯族村寨和文山市的樂西村。云南壯劇是壯族人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文化生活元素,在流行地區(qū)的壯族人民心目中十分神圣,壯劇老藝人在鄉(xiāng)村倍受尊重,在一年一度的 “隴端街”上,必有壯劇的演出,各鄉(xiāng)鎮(zhèn)間相互比賽、學習,形成了 “隴端必有戲,無戲不隴端”的民俗。在近 200年的悠悠歲月中,壯劇在壯族的群眾文化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類娛樂形式沖擊、改變著壯族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視、電腦的普及,流行音樂的浸染,使壯劇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被擠到了鄉(xiāng)村文化娛樂活動的邊緣。這一現象引起了各級文化工作者的重視,2008年 6月,在《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國發(fā) 〔2008〕19號)中,形成并流布于云南省文山州境內的云南壯劇赫然在目。作為云南四大少數民族劇種之一的云南壯劇,得以躋身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國家級權威性確認。以后,每年均有國家和省政府的專項基金補助,這就為推動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梢哉f,在客觀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對云南壯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已成為本省和本州文化建設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下,通過一些有志者的努力,云南壯劇在理論研究方面實現了新的開拓,躍上了新的臺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 2007年第一期開始,《文山學院學報》(原《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開設了“壯劇研究”欄目,每期刊發(fā)壯劇研究文章 2~3篇。該學報是云南省教育廳主管、文山學院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作為一個高校的學報,能開設這樣一個研究地方民族戲劇藝術的專欄,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新鮮事,這一欄目也成為高校開展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亮點。2.黎方、何樸清編著的《云南壯劇史》,于 2008年10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云南第一部民族戲劇史。該書以科學的態(tài)度、務實的精神和翔實的史料記述了云南壯劇的產生、流行和發(fā)展的歷史,為今后開展云南壯劇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可鑒的藍本。3.劉詩仁編著的云南地方戲劇叢書之一《壯劇》,于 2010年 9月由云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此書從當代的視角,以清新的文筆,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統(tǒng)地對云南壯劇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展示了云南壯劇獨特的藝術魅力。4.文山學院支持的《云南壯劇田野調查及研究》、《云南壯劇的保護與傳承》這兩個科研課題也正在進行中。高校開展地方民族戲劇藝術的研究,這也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從以上這幾方面的情況看,對于云南壯劇來說,全國的大氣候和本州的小氣候都算是比較好了,也可以說,云南壯劇在歷史的進程中碰到了一個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但為什么云南壯劇實際上的情況仍然是停滯不前,步履艱難呢?通過主持 “云南壯劇的保護與傳承”課題以來的大量走訪、調查,筆者認為促進云南壯劇發(fā)展的外在因素雖然已經初步具備,但制約其發(fā)展的各種因素也不容忽視。那么,制約云南壯劇發(fā)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壯劇的主創(chuàng)人員包括編劇、導演、主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方面的人員。過去,農村壯劇班的演出大多是由老藝人口傳心授,這些老藝人在非嚴格意義上既是編劇,又是導演,有的還可以同時兼任主演、音樂唱腔設計和舞美服裝設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藝人相繼辭世,在農村戲班中,能這樣發(fā)揮主創(chuàng)人員作用和領軍作用的人才,早已經寥寥無幾。故農村壯劇班社現在想排演壯劇,一是劇目丟失較多,二是缺乏創(chuàng)作和指導人員。所以,每排演一個戲都十分困難,要么就是憑著記憶老戲老演,要么就是請縣上的專業(yè)人員去幫助和指導排練。
再看專業(yè)劇團。專業(yè)劇團與農村業(yè)余班社不同,劇團在各種專業(yè)的分工上是十分明確的。先說編劇,作為一度創(chuàng)作的編劇,可以說是劇團的靈魂。在戲劇界,有這樣的俗語: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團劇團,無劇不團”。甚至可以說,沒有劇本作為基礎,劇團的業(yè)務工作就無從談起。十分遺憾的是,文山州壯劇團自成立以來,基本上沒有培養(yǎng)出自己的編劇。1962年創(chuàng)作演出的《螺螄姑娘》,雖說編劇署名有周冠鰲、李貴恩、黎方 (執(zhí)筆)三個人,但主要卻是由省文化局派下來指導工作的黎方老師創(chuàng)作的。在上世紀 80年代初期,劇團里好不容易調進了何樸清、普鳳坤兩個編劇,這兩個編劇在劇團工作期間,曾經創(chuàng)作了《把關》、《鷂鷹巖》、《姆秀招親》《卜荷戲土司》、《野鴨湖》等劇本,可惜時間不長,這兩個編劇便先后調離了劇團,一個調到州上,一個調到玉溪去了。從上世紀 80年代后期至今,劇團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編劇,每次排演新戲,都是到州上去請外單位的老師幫助創(chuàng)作劇本。原州文工團編劇陳彤彥,原州文化局副局長何樸清、閆金仲,原文山州藝術研究所所長劉詩仁等,都是文山州壯劇團特邀和聘請幫助編寫劇本的老師。這幾位老師先后創(chuàng)作了《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岔河漲水》、《彩虹》、《阿壽還鄉(xiāng)》、《白云村姑》、《曼布依之歌》、《曼瑞畢儂》、《憨憨戲主》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壯劇作品,并分別獲得了國家級和省州級的各類獎項,使云南壯劇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種情況從上世紀 80年代后期一直延續(xù)到2004年,這些老師相繼退休后,云南壯劇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后繼乏人,劇團就沒有再排演新戲,造成了目前專業(yè)劇團壯劇演出活動停滯不前的狀況。
再說導演。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的導演,他的工作是把平面的劇本轉化為立體的舞臺演出。在劇團里,導演實際上是開展業(yè)務工作的領軍人物,主要演員的創(chuàng)造和其他演員的表演,音樂唱腔設計和舞美設計等各部門的工作,都得在導演的總體構思和具體指導下進行??梢妼а菰趧F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文山州壯劇團最初的導演,可以說是在外請導演的基礎上帶出來的。在劇團成立之初,省滇劇院的王少培老師在導演《螺螄姑娘》和《換酒牛》時,做了很好的示范,在后來的日常工作中,少數有經驗的演員和編劇也摸索著承擔過導演的任務,但遇上重大演出活動,如參加省州文藝會演調演等,還是以外請導演為主。通過外請導演的傳幫帶和劇團送出去培養(yǎng) (即到藝術院校進修)出來的本團導演,當數儂占成老師最有成就,他在外請導演的帶動下?lián)瘟藥讉€大戲的副導演之后,便獨立導演了《岔河漲水》、《彩虹》、《阿壽還鄉(xiāng)》、《白云村姑》、《曼布依之歌》、《曼瑞畢儂》等多部劇目,參加省州會演和展演都獲得了獎勵。可惜在他退休之后,劇團內能承擔導演這一任務的人才也就沒有了。
演員的情況放到后面再談,這里,我們先看看音樂設計和舞美設計的情況。音樂唱腔是區(qū)分戲曲劇種的主要標志,音樂設計在劇團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山州壯劇的音樂設計人才自上世紀80年代初便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鄒漢松、許六軍兩位老師,從 1982年擔任《野鴨湖》和《和睦皈朝》的音樂設計開始,便表現出了較為成熟的技巧和功力,之后一直延續(xù)到 2002年,劇團所有上演的劇目,都是由他們二人負責音樂設計。他們退休之后,能擔任壯劇音樂設計的便只有長期在樂隊工作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呂成全一個人了。雖然力量比較起原來是削弱了很多,但畢竟還有一個人抵在那里,也算是很不錯了。舞美設計是舞臺演出的門面,特別是在文藝演出十分講究包裝的當今時代,舞臺美術的重要性更是突出。文山州壯劇團在這一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從上世紀 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內,劇團曾經擁有兩個舞臺美術人員和一個專職的服裝設計人員,可現在這些人員有的早已調離劇團,有的已經退休,劇團里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年輕的、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兼職舞美設計人員了。
先說農村戲班。隨著外出打工潮的興起,流行音樂、流行歌舞等五花八門的外來文化、現代娛樂形式對農村的浸染和沖擊,使得傳統(tǒng)的以戲劇為主要娛樂形式的鄉(xiāng)村文化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戲劇漸漸退到了鄉(xiāng)村文化娛樂活動的邊緣,相當一部分壯族青年對壯劇越來越不感興趣,年輕人參與演出的比例大大降低,即使有一些年輕人對壯劇仍然興趣未減,但也因要外出打工而很難參加戲班的排練和演出。仍然酷愛壯劇這一藝術形式的多數是 5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因家庭拖累難以離開鄉(xiāng)土的農村婦女,多數戲班演員老化,演唱表演水平不僅沒有提高,還反而有所下降。雖然近年來出現了像富寧縣皈朝鎮(zhèn)孟村戲班那樣組織少年班演壯劇的可喜情況,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在也是因為中青年這一層演員難以組織和鞏固下來,壯劇演員形成斷代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再看專業(yè)劇團。由于人員調動頻繁和前些年提前退休政策的實施,致使劇團內上世紀 80年代進入劇團,參加過省、州戲劇調演、展演的同志只剩下五六個了,在這幾個老同志中,能上臺擔任角色的演員也只有兩三個,在樂隊還有兩三個。眾所周知,戲曲劇團最講究的是生、旦、凈、丑各種行當搭配齊全,行當不齊,就難以組合成戲。文山州壯劇團最可惜的是:原來在上世紀 70年代和 80年代培養(yǎng)起來的兩個小生演員和一個丑角演員,一生一丑已經因病辭世,另一個生角也于前幾年調離了劇團。劇團沒有生角和丑角,這戲就很難再排演了。其他近年來招收的人員,大多是來自文山的大中專畢業(yè)生,部分來自教師隊伍,基本上都是沒有受過戲劇專業(yè)訓練,進團后由于經費原因,也沒有機會外出學習和接受專業(yè)訓練,短期內想讓他們成長為“角”,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了。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造成目前劇團內能演戲的人極少,演員行當不齊,青黃不接的狀況愈演愈烈。由于演員行當不齊就很少排戲,由于很少排戲,年輕人得不到鍛煉機會,就更難成長為能擔任角色的演員。這種情況已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得大多數演員只能在劇目中擔任一般的群眾演員和參與一般性的歌舞節(jié)目演出。
從農村業(yè)余戲班和專業(yè)劇團這兩個方面的情況看,云南壯劇的演員斷代,行當不齊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戲劇演出的質量最終總是體現在演員身上,如果說編劇和導演還可以外聘,演員也要外聘就說不過去了,因為如果演員也從外面聘請,且不說很難保持劇種的特色和風格,日常的演出也就不好辦了。故此可以說,演員隊伍的問題,事實上已成為制約云南壯劇提高和發(fā)展的瓶頸。
戲曲演出與歌舞演出不同,歌舞的演出可以用錄音帶或碟片,戲曲演出卻必須由樂隊現場伴奏不可。通常戲曲的樂隊必須有文場和武場,壯劇的文場樂器有馬骨胡、二胡、大胡、笛子、嗩吶、揚琴、月琴、琵琶、三弦等,武場有板鼓、小鼓、大鑼、小鑼、芒鑼、釵、鈸等。農村壯劇班社的樂隊不可能配備得十分齊全,但過去的壯劇老藝人由于長時間從事壯劇排練、演出伴奏可以一人兼用幾件樂器,成竹于胸、信手拈來,與演員配合極為默契,雖然樂器不多,演奏起來也還是有板有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農村壯劇班社的樂隊也出現了斷代的情況,會玩樂器的老藝人已為數不多了。又因為演奏員的培養(yǎng)訓練,較之于演員需要更多的時間,年輕人一時也很難學會,有的戲班甚至還出現了雖然有一些樂器卻無人會演奏的情況。
專業(yè)劇團在樂隊的配置上雖然也從來沒有齊全過,但在上世紀 80年代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劇團內也還可以湊上十多個人的樂隊,能擔任主奏樂器的,也基本上是本團人員,但凡有重大演出活動,還可以從本州內其他團隊,如州歌舞團、廣南縣文工隊、硯山縣文工隊、邱北縣文工隊等單位借調一些樂隊人員來參加伴奏??蛇M入新世紀以來,本團內大部分擔任主奏樂器的人員相繼退休,劇團樂隊拼拼湊湊,最多也只能湊上五六個人,能操主弦馬骨胡,能吹嗩吶的人也沒有了。又由于經費的原因,想從其他單位抽調人員來參加伴奏也很難實現。即便經費問題通過努力可以解決,其他單位的樂隊人員,也已經沒有幾個在職可供借調了。故此,作為一個專業(yè)戲曲劇團,樂隊的組織和器樂人才的培養(yǎng)訓練,也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上述諸多問題,說到底都是人才問題。鑒于這樣的情況,談起云南壯劇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往往會出現一些悲觀的論調。有人認為,時代已經發(fā)展到今天,古老的云南壯劇已經難以適應時代需要,逐漸衰亡是難以避免的;也有人認為,既然各種行當都后繼乏人,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壯劇搞不出什么名堂,讓它自然淘汰算了,何必要再花心思去進行保護和傳承呢。這些論調貌似有理,其實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現??陀^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喪失了奮發(fā)有為、圖強進取的意志,喪失了最為可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云南壯劇真的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嗎?那為什么劇團創(chuàng)作上演過的一些現代戲,例如《阿壽還鄉(xiāng)》、《曼瑞畢儂》等劇目會大受群眾歡迎呢?既然知道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yōu)槭裁床慌θ?chuàng)先爭優(yōu)呢?誠然,壯劇需要改革,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發(fā)展,需要與時俱進,需要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但哪一種藝術不需要這樣呢?在這里,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所作的論述:“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地方民族劇種是在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經過生活在這一地域環(huán)境內的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創(chuàng)造和積累而形成的,它是一個地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淀,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風情、歷史神韻的重要載體。云南壯劇不同尋常的藝術特色和它曾經在當地社會歷史發(fā)展中起到的凝聚人心、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必將在新農村文化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中繼續(xù)發(fā)揮。云南壯劇是文山州一個非常寶貴和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放棄和忽略了這一資源,那將是對人民的犯罪。在全世界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高度重視的今天,在云南從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到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進程中,在云南壯劇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關心和愛護它呢?故而筆者認為,保護、傳承、發(fā)展云南壯劇的信心只能增強而不能削弱,我們應當鼓足發(fā)展民族民間藝術的信心和決心,致力于培養(yǎng)薪火傳承的一代新人,對于制約云南壯劇發(fā)展的因素,我們應當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不斷加以克服,以期讓壯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云南壯劇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得以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