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尤金·奧尼爾劇作中的大海"/>
肖啟芬
(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 衡陽 421008)
憎恨與迷戀交織的迷惘之網(wǎng)*
——解讀尤金·奧尼爾劇作中的大海
肖啟芬
(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 衡陽 421008)
尤金·奧尼爾的劇作始終貫穿大海形象,其對大海情感很復雜,交織著恨與愛。在奧尼爾的劇作中,“大?!奔仁橇钊丝謶趾秃ε碌内ぺぶ姓莆彰\的某種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也是撫慰拯救心靈的愛的家園,投射了劇作家的信仰矛盾和尋求精神慰藉的愿望。
尤金·奧尼爾;大海;憎恨;迷戀;迷惘
現(xiàn)代美國戲劇的創(chuàng)始人尤金·奧尼爾曾說過:“我作為一個劇作家的真正起點,是在我離開學院和置身于海員中開始的?!保?]奧尼爾從小與大海有著自然的親近,航海生活影響了他一生,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從早期的航海短劇《渴》、《鯨油》和《加勒比海之月》到中期三部獲普利策獎的《天邊外》、《安娜·克里斯蒂》和《奇異的插曲》,以及為他獲諾貝爾獎奠定堅實基礎的《悲悼》,直至晚期再獲普利策獎的《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大海都是劇中的故事背景或主題意象。奧尼爾生性敏感,富有詩人氣質,年輕時當過水手,在海上和碼頭漂泊為生,后來又長時間居住在海邊,對大海情感很復雜,交織著恨與愛,這些對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尤金·奧尼爾的祖父是愛爾蘭人,1854年前后帶領全家乘坐一首輪船的下等艙,渡海來到美洲這個“新大陸”。父親詹姆斯·奧尼爾是一個享有盛譽的浪漫派演員,到處巡回演出。尤金·奧尼爾生性好靜、內向沉默,從小就和母親、哥哥們一起跟隨父親的劇團走南闖北,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童年的暑假,父母會帶兒女們到在靠近泰晤士河的新倫敦或康涅狄格的別墅度假。奧尼爾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河邊巖石上,手里拿著童話書,用他強烈的眼神注視著流向大海的河流。1909年10月,奧尼爾去洪都拉斯作探險旅行。出海前,他閱讀了杰克·倫敦、康拉德和梅爾維爾等的航海小說。1910年6月,奧尼爾以一名水手的身份簽訂了合同,登上了挪威的三桅帆船“查爾斯·拉辛”號,駛往布宜若斯艾利斯。該船在海上走了65天,奧尼爾干的是擦洗甲板、絞接纜繩、攀緣桅索、登高瞭望等雜活,吃的是硬餅干、鰻魚干等讓人倒胃的食物。后來奧尼爾還在英國貨船“伊卡利斯”號和美國班船“紐約”號等船上作水手,足跡遍及南美和非洲,最終以美國大西洋航運公司的一等海員身份結束了航海生活。在海上的那些日子,是他生命中最愉快的記憶。1931年5月,奧尼爾在佐治亞州海島城的海邊買地建屋,一直住到1936年。1945年,奧尼爾搬到舊金山的一個旅館套間,但他多次表達渴望回到大海的愿望。1948年,深受疾病折磨的奧尼爾放棄寫作,在大理石岬城海邊購買住房。再次回到大海母親的懷抱讓他“感到好像找到了根?!保?]大海養(yǎng)育了水手奧尼爾,也哺育了戲劇家奧尼爾。作為大海的兒子,奧尼爾迷戀大海,然而也正如康拉德說:“對于一個水手來說,沒有什么東西是神秘的,除非是大海本身。大海是支配他存在的霸主,像命運之神一般不可思議?!保?]很多時候無論水手們如何努力,始終都無法擺脫冥冥中大海命運的安排。他們要么帶著遺憾死在海上,要么歸途迢迢,望洋興嘆。奧尼爾在海上也吃盡了苦頭,難免對大海不心生憎恨。
大海賦予了奧尼爾無窮的創(chuàng)作靈感,那些關于大海、波濤、甲板和碼頭的豐富知識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養(yǎng)料。奧尼爾談論海洋和他的同船水手,就像海明威談論打獵和斗牛一樣,以至于他曾自豪地說道:“大海是我的天地。我曾親身經(jīng)歷,因而我了解這一切。我曾身臨其境,因此我最有資格向你描寫所有這一切”[1]。
1916年,奧尼爾出版航海系列劇《〈渴〉與其它獨幕劇》,第一次表明把大海視為“神秘大寫”和上帝替身的藝術構思。《渴》(Thirst,1913)的場景發(fā)生在一艘救生筏上。劇中的三個人物:西印度的混血水手,金發(fā)舞蹈演員及中年紳士。海難后,他們同在一艘救生筏渴得奄奄一息,等待救援。救生筏在兇險的大海上漂流。紳士和舞蹈演員都懷疑水手喝了藏在筏子某處的飲用水。舞蹈演員先是提出用他的項鏈換取飲用水,后來又提出愿意獻出自己的身子作為交換,遭到拒絕后她饑渴而死。隨后紳士和水手為了搶水喝進行了一番打斗,最后雙雙跌入海中。大海作為憤怒的上帝執(zhí)行了對劇中人的審判。1917年,奧尼爾又出版了《捕鯨記》(Ile,1917)一劇,再一次直白地展現(xiàn)了殘酷的大海對人類命運的主宰,表達了劇作家對大海的憎恨。劇本主人公基尼是一艘新英格蘭捕鯨船的船長,他自詡為大海的主宰和船上的法律。在船員和他簽約的兩年合同即將到期的時候,只完成了捕獲量的一小部分??菰锓ξ兜暮胶I?,難以忍受的艱苦勞動,使海員們的思家之心越來越切。他們產(chǎn)生了嘩變情緒。船長的妻子也因為海上生活的極端孤獨而瀕臨精神崩潰。劇本表現(xiàn)了人的貪欲和功名心對人性的戕害。對于仇殺水手的基尼,復仇的大海也沒有罷休。
奧尼爾早期創(chuàng)作(1920年以前)中,共有習作26部,其中至少有12部以大海為背景或包含大海成分。這些短劇中,主人公大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者、物質主義者和拜金主義者,他們在大海上或追名逐利、爾虞我詐,或自高自大,企圖剝奪和控制大海,最終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大海上帝的嚴厲懲罰:要么葬身海底,成為鯊魚的獵物;要么精神失常,成為大海上帝的活祭品。
在中期劇作《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1920)中,人對海的無可奈何,對自然的無能為力體現(xiàn)的愈加明顯。劇中的克里斯是一條煤駁船的船長,他一生漂泊海上,海洋生活的枯燥、單調,使克里斯對海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15年前他的妻子因為他生活飄忽不定而跟他離異,他只得把五歲的女兒安娜送到一位親戚的農(nóng)莊寄養(yǎng),為的是讓她遠離大海這個“惡魔”。但是命運就是如此的捉弄人:安娜孤苦一人在農(nóng)莊受盡了虐待,后來又遭到表兄的奸污,最后淪落風塵。后來安娜來到父親的駁船上,天天隨船出海,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和深沉,愛上了海員伯克。但最終,又是無情的大海使他們分離:伯克與安娜的父親同受雇于一條船,踏上了去往非洲的迢迢之路。安娜只得獨自忍受寂寞的煎熬,苦苦等待他們的歸來。劇本帶有宿命論的色彩,劇中的大海是一種神秘力量的象征,它顯示了人在神秘力量的控制支配下,是如此的無助、彷徨、迷亂和恐慌,在注定了的命運面前,無論你怎樣反抗,一切都是徒勞的。無論如何努力、身處何方,都逃脫不了那種神秘力量的控制。
奧尼爾曾說:“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戲劇都是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可我對此毫無興趣,我只對人與上帝的關系感興趣。”[3]在很多劇作中,大海成為他心目中不可揣測的這一神秘力量的象征。任何試圖征服和駕馭大海的行為,必將遭到失敗和懲罰。大海對渺小而無助的人類懲罰是如此嚴厲,奧尼爾對大海的恨無可言語。
奧尼爾對大海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憎恨大海的同時對海又有著無限的依戀。雖然神秘的大海掌控人的命運,無情的吞噬著人的夢想與生命,但是人又無可奈何、甘心情愿的受他的折磨。人生活在海上是痛苦的,但又離不開它,因為新生還是要在海上去追尋。《加勒比海之月》(The Moon of the Caribbean’s,1918)中的“?!?,顯得非常溫情而富有人情味,“海”成為親情的載體和另一種替代。在海上航行的途中,水手們在清冷的月光之下,在甲板上或坐或躺,懷著迷惘默默地思念著遠方的親人。此時“?!蓖V沽伺叵p輕地起伏著,仿佛怕驚擾了這深切動人的思念。奧尼爾運用慘淡的月光和傷感的歌聲,再現(xiàn)了水手們內心的痛苦,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甲板上那些歇息的粗獷的男人們是永遠無法與大海分離的,他們的命運已經(jīng)和“?!本o緊地交織在一起。在中期劇作《天邊外》(Beyond the Horizon,1918)中,主人公羅伯特是個充滿幻想、富有詩人氣質的青年。他從小就夢想離開閉塞、單調的田莊出海遠航。然而因為錯誤的愛情抉擇,羅伯特選擇了鄰家女露絲,留在農(nóng)莊務農(nóng)。由于羅伯特生性懶散,不諳農(nóng)事,整天耽于幻想,空下來就讀書消遣,農(nóng)莊日益衰退。在生活陷入窘迫之際,在身患重病之時,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一生所苦苦追求的夢想—去大海遨游?!昂!痹诤芏鄪W尼爾的劇作中,代表了充滿希望的自由世界,是無拘無束、冒險、美好及詩意的象征。“大海是一個天邊外的夢,一個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所在?!保?]在那里沒有了痛苦、失望和貧窮,人們可以去追尋自由與歸屬的夢想。在《悲悼三部曲》(Mourning Becomes Electra,1931),克里斯丁與情人布蘭特及奧林與萊維妮亞計劃從那個“地獄”般的孟南家庭的牢籠中逃脫開始新生活時,第一選擇都是大海。這個象征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意象在三部曲中都出現(xiàn)在人物的對話中。先是卜蘭特詩意的描繪,然后同樣的話又出現(xiàn)在萊維妮亞的口中,都是對過去的甜蜜回憶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澳敲唇獏s又遠在千里之外!月光下面溫暖的土地,可可樹叢里沙沙作響的貿易風、珊瑚礁上的波濤在你的耳朵里低唱,像一支催眠曲……”[4]奧尼爾借助人物的獨白和對話,盡情描繪了“?!钡拟耍c劇中現(xiàn)實的殘酷、冰冷、陰暗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奧尼爾的劇作中,“?!奔仁橇钊丝謶趾秃ε碌内ぺぶ姓莆彰\的某種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也是撫慰拯救心靈的愛的家園,這也投射了奧尼爾的信仰矛盾和尋求精神慰藉的愿望。
對于宗教信仰的探求、肯定和懷疑,牢牢地貫穿在奧尼爾的戲劇創(chuàng)作和他的人生中。為了探究生命的意義,找尋家庭悲劇的根源,早年的奧尼爾接受了自然主義,因為只有自然主義者所倡導的生命背后的無形力量才可以解釋他在現(xiàn)實生活里的種種遭遇。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他內心世界的浪漫情結卻驅使他去追求天主教義中預示的一個生活幸福的完美世界。相信還是懷疑,他在他的精神仿徨和流浪中痛苦不已。為了逃脫這種困境,奧尼爾選擇寫作,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現(xiàn)實里的許多問題,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把現(xiàn)代社會人的生存困境表現(xiàn)出來。
在奧尼爾以海洋為題材的劇中,主人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自己的追求,雖然這些追求最終都是以失敗或者是死亡作為終結。通過對他的有關海洋的劇作進行研究,便可以看出一位被兩個看似矛盾的理論所深深折磨的戲劇作家,這兩個理論即是自然主義的宿命論和浪漫主義的完美情結。同時,他的生活經(jīng)歷也明確無誤地表明,他一直在探尋上帝是否真實存在,并且畢生陷于這種困境里。奧尼爾通過自己的海樣系列劇作,表現(xiàn)社會與人的本質。在劇中通過描寫悲劇人物的痛苦、內疚、悔恨、怨憤及彷徨復雜的內心世界,驚破對美國當時現(xiàn)實的、不合理的社會的迷夢。他的劇作表明,他是在不斷的努力尋找“我們這個支離破碎、喪失了信心的時代”背后的深刻意義。雖然奧尼爾在描寫人與自然的抗爭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悲壯與崇高的悲劇性,但是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與反撥,表現(xiàn)出奧尼爾對美國當時現(xiàn)狀的擔憂及社會發(fā)展的憂慮。
[1]克羅斯韋爾·鮑恩.尤金·奧尼爾傳——坎坷的一生[M].陳淵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
[2]約瑟夫·康拉德.康拉德小說選[M].袁家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Sheaffer,Louis.O’Neill:Son and Playwright[M].Boston:Little,Brown,1968.
[4]奧尼爾.奧尼爾劇作選[M].荒蕪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010-11-19
肖啟芬(1973-),女,湖南衡陽人,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