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娜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編排設計呼喚音樂美感
郭 娜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一個有良好節(jié)奏感的設計作品是把平面上的元素群組織在一起,有輕重緩急,有高低起伏,從而產(chǎn)生“動聽”的旋律。這個視覺旋律能引導讀者的閱讀順序,把畫面調整到一個使人最感舒適的程度。我們的設計作品應當具備這種音樂的旋律特性和旋律美感,這樣才能打動人心,才能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
編排;設計;音樂;美感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震驚了世界,它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仿佛命運敲門的聲音,這便是音樂的主旋律。我們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的、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整曲交響樂主旋律突出,高潮迭起,圓號的低沉凝重伴隨著中提琴、小提琴、銅管樂器時而輕快時而安詳?shù)墓?jié)奏變化,便產(chǎn)生了音樂抑揚頓挫的美。這樣的美使人心情愉悅,使人充滿激情,我們熱愛這樣的旋律。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音樂的旋律美來組織我們的畫面,把聽覺轉化為視覺以獲得同樣的美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國外的一些平面設計工作者已做出了成績。
Cyan工作室經(jīng)常為一些實驗音樂領域的項目提供設計,《格式5》便是其中頗為出色的一個。只不過,跟接受大多數(shù)此類項目一樣,Cyan工作可以享受更加獨立、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卻要承受更為有限的成本預算。這是一個主題為“電子聲響藝術之訊號”的國際音樂節(jié),于2001年在柏林老中心區(qū)的帕羅夏教堂舉辦。教堂在二戰(zhàn)時期遭到了破壞,經(jīng)過臨時修復,如今的它已被當作一個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場所。音樂節(jié)包括音樂會、聲響裝置和電子音樂研討會三部分,“格式5”這個名字的來由也同音樂有關:空間中存在著五點——聲音是靠這五點的不同組合來識別的(就像音樂簡譜一樣)。
受到音樂節(jié)內容的啟發(fā),通過對色彩空間的規(guī)劃,Cyan建立了一種類似于摩爾斯電碼的版式結構,以體現(xiàn)樂譜的節(jié)奏。聽覺被視覺化了,熒光黃的明亮奏出來畫面的最高音,連白色都顯得安靜了許多,再加上冰冷的銀色,從不同角度觀察,會體驗到空間與視覺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色彩配置的對比關系是如此的富有表現(xiàn)力,文字更像是聲音的符號,而那些代碼式的畫面結構也演化成了色彩的載體。你會深切感受到那種莫名的距離,而這正是電子音樂的特征。其實,畫面的建構非常簡單,色彩也是只有兩種(白色不包含在內),但恰當?shù)纳逝渲觅x予了畫面強大的視覺個性,無論內容、媒體、開幅如何變化,這件“音樂作品”都將延續(xù)下去。
我們發(fā)現(xiàn)音樂中旋律的編排與平面設計的編排有許多相似點:元素上,音樂中的音符相當于版面中的圖片文字元素;五線譜的五根線相當于我們的紙張或其他設計載體;而音樂的各種標記符號相當于版式中用于平衡畫面的元素符號。編排上,在音樂中無所謂哪一個音好聽與難聽,音符一定要放到一起去,才能叫音樂,否則“叨”“叨”“叨”一直按下去一定是噪音,“叨”“咪”“索”放在一起就變成了和弦“C”。這好比顏色中紅藍白的搭配一樣,永遠和諧。和弦可以繼續(xù)往里添加新的音符,比如加個“來”這個和弦馬上變了情緒,變成了一個7和弦。如果把“咪”換成降“咪”就更是大相徑庭地跑到藍調里去了,就好像在紅藍白的組合中,配上紫色或桔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和弦一直可以添加音符進去,成為9和弦,13和弦……在色彩上就好比我們常說的高級灰。
想要利用音樂美感來做編排設計就應該先弄清音樂的旋律是什么。
旋律也稱作曲調,是一連串音樂的有組織地進行。與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任何人在聽了一首作品之后,首先記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們哼唱出來的,而其他要素如單純的音區(qū)、力度、節(jié)奏,離開了旋律,就無法獨立存在,旋律是音樂的靈魂。
旋律和我們的日常語言關系十分密切,最早的音樂,其旋律的曲折變化,是依附于語言本身的,它是將語言中的音高加以夸張得來的。比如我們中國人的吟詩,就是將詩句用較為音樂化的調子朗讀出來,西方古老的圣詠也是這樣。后來漸漸地有了不依附于語言的音樂旋律,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旋律仍然和語言有著深層的關系,比如曲折婉轉的旋律,猶如親切的談話;短促有力的旋律,很像是命令或驚嘆的口氣;下行的旋律就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嘆氣聲,它往往用來表現(xiàn)哀傷的哭泣或沉重的嘆息。
正因為旋律具有情感色彩,它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作曲家就利用這一特征,來寫作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情緒。就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的開始部分,它的旋律是由主和弦分解而成的號角音調,棱角分明,具有英雄氣概。這種旋律特性是貝多芬的一個鮮明的標志,是他的個性語言。
旋律在平面設計編排中同樣有很好的體現(xiàn),一個有良好節(jié)奏感的設計作品能引導讀者的閱讀順序,平面上的元素群組織在一起,有輕重緩急,有高低起伏,產(chǎn)生“動聽”的旋律。
視知覺是視覺旋律設計中很重要的部分,它的自然法則與音樂中的自然法則具有完全的同構性:整個視知覺與視覺藝術活動是在律式、調式、和聲、旋律、對位等要素基礎上發(fā)生的。視知覺與視覺藝術活動不但在系統(tǒng)整體上與目前音樂理論體系完全同構,而且在所有的細節(jié)——諸如和聲、旋律的進行、連接法則、移調法則乃至各種變化和弦、色彩修飾等細節(jié)上都表現(xiàn)出高度、驚人的一致性;音樂中的每一個和弦——包括一些不常用的和弦——均在視知覺活動中有著其專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盡管音樂藝術與色彩藝術在自然邏輯上有著同構性,但是,音樂發(fā)生在一維時間坐標上,而色彩知覺發(fā)生在三維空間坐標上,利用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將一些音樂旋律運用到視覺設計中,將它們立體化、物質化。
音樂藝術與視覺藝術都是以波為媒介的,從整體層面上的律式、調式、調集團,直至細節(jié)上的和聲、旋律、對位、各種變化和弦、各種修飾手法,都是各式各樣的類量子化的頻率組合,每一個頻率組合都充當著特定的視覺語句,并高度的專門化,甚至是唯一性的指向特定的視覺對象、視覺含義。藝術在視覺藝術中,當視覺語句與其指向的視覺對象達到一致時,便表現(xiàn)為和諧,相反的,便表現(xiàn)為張力。當我們進行視覺設計的創(chuàng)作時,如果忽視了設計中旋律性的東西,依靠本能創(chuàng)作,作品的節(jié)奏很可能就會混亂,讓人覺得不舒服。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視覺旋律性,比如,高架下川流不息的車輛,商業(yè)區(qū)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會因為形狀、色彩、速度等各種屬性的差異產(chǎn)生旋律性。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視覺設計很多方面忽視了對于旋律性的運用,很多設計看似顏色艷麗形式新穎,但是由于沒有把握住作品的旋律性所以就顯得雜亂無章。音樂中有十二平均律,在視覺藝術中也有十二平均色律,但是事物過于規(guī)律性會顯得呆板,怎樣將這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運用到視覺設計中而又不顯得呆板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所以對于視覺設計的旋律性還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其實在我們很多的優(yōu)秀設計中就已經(jīng)存在音樂的旋律美,設計師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打破“平面”從而產(chǎn)生空間和韻律。如:打洞;夸張暗影效果;使用極具真實性與質感的圖象;實物元素與繪畫元素的對比使用;利用色彩之間的反差效果;利用線與色條的疊壓效果;利用文字與圖形、文字與文字的疊壓效果;文字之間大小比例關系的對比等等。
《嘹歌》是筆者近期做的一套概念書籍裝幀,主要介紹壯族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書以壯族獨特的清唱歌曲為主線串起壯家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色彩方面,我們從其民族的圖案里,從當?shù)刈匀痪拔镏刑崛☆伾?,然后在實際的工作中使用。比如第一本書《布洛陀》每一章節(jié)的背景色就是從章節(jié)里最有代表性的一張照片中提取的,因為我們需要一套一眼看過去就很有民族的色彩。但問題很快就來了,許多我們在名家的好設計里總結出的顏色組合,再經(jīng)過我們使用后就變了樣,沒了神兒,這是為什么呢?真讓我們苦惱了一陣子。
起先我們還以為是在顏色記錄時出了問題,查對的顏色不夠準確,再后來的很多次實驗都不成功,但幸運的是疑惑了很久還是讓我們找出了原因。原來色彩的使用與音樂中的節(jié)奏一樣,需要比例,許多好看的色彩組合還需要合理的色彩比例控制,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顏色的使用面積一定要大,某一顏色就要小,某些僅僅是為了透氣,某些就是為了壓沉,再往下我們就沒有信心繼續(xù)尋找規(guī)律了,實在是變化無常。但可以肯定的是平面作品一定需要一種節(jié)奏的控制。
通過對Cyan工作室《格式5》的研究,我們理解了顏色是應該分組使用的。這些組合的基礎應該像和弦C、D、E、F……一樣,有一個最原始的搭配,設計師想不斷變化,就可以在這些組合里求變。當把沒關系的顏色放在一起,就像“發(fā)”和“?!闭l也不挨著誰,兩者之間沒關系,畫面一定平淡;當把敵對的顏色放在一起,準會難看。運用和弦的道理去理解色彩,會立刻使我們跳出色彩貧乏的誤區(qū),發(fā)現(xiàn)眼前可用的顏色太多也太美了。合理搭配的色彩組合把畫面的視覺空間不斷拉伸,讓畫面不僅絢麗而且厚實,這就是色彩和弦的作用。
J5
A
1673-0046(2011)05-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