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淮海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
《伊凡雷帝殺子》和莎士比亞化
王萌
(淮海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5)
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畫家列賓的著名油畫《伊凡雷帝殺子》和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威尼斯商人》在詮釋“莎士比亞化”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的重要性方面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二者都是通過對文學藝術作品中典型環(huán)境和典型人物的描寫,重申“莎士比亞化”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的重要性。文學藝術的多樣性并不排除其創(chuàng)作原則在總體上的一致性。
《伊凡雷帝殺子》;《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化;典型環(huán)境;典型情節(jié);典型人物
深沉壓抑的暗紅色調(diào)籠罩著整個畫面,在背景陰暗的前景中,一塊深紅色的地毯上,一個長著鷹勾鼻子的老人一只手托著死去兒子的腰部,一只手無望地捂著兒子頭上還在流著鮮血的傷口,瘦瘦的臉上兩只大眼睛在極度驚恐中流露著不可逆轉(zhuǎn)的喪子之痛,這是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畫家列賓1885年創(chuàng)作的著名油畫《伊凡雷帝殺子》[1]。作品以寫實的筆調(diào)和生動豐富的情節(jié)再現(xiàn)了1581年11月16日俄國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在與兒子爭吵時用笏杖猛劈擊中兒子太陽穴的恐怖事件。
伊凡四世雖然在治理封建國家和擴充俄國軍事實力方面有一定的建樹,但他心狠手辣,極其殘暴,他毒死覬覦王位者,絞死主教,并一次次以狡黠的手段剪除持不同政見者,因此被人們稱為“雷帝”。畫家巧妙地繞過這些殘暴的事件,而選擇了他日常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矛盾性格的殘暴行徑,調(diào)動了全部的繪畫語言,沒有從抽象的歷史概念和人物概念而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通過典型環(huán)境、典型情節(jié)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表現(xiàn)出了伊凡四世在殘忍背后對自己根絕后嗣的暴行充滿了恐懼和極度緊張與痛苦的瞬間表情。他想請求兒子饒恕,但已難以挽回,一種人性的懺悔和對所犯下罪行的頓悟躍然畫面之上,使人的心靈為之震撼。這幅作品以對歷史的真實再現(xiàn)和對典型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以及對典型環(huán)境的生動刻畫從作品展出之日到今天一直受到廣泛的好評。
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藝術作品都是由于準確地展現(xiàn)了典型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情節(jié),并把人性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置于典型的環(huán)境中,從多層次、多角度、多種矛盾中去深刻揭示,從而彰顯出人性內(nèi)部的巨大張力和凹凸起伏的戲劇效果。距列賓生活年代大約280多年前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也是一位善于在作品中精細刻畫典型環(huán)境并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藝術巨匠。在莎翁一生創(chuàng)作的三十七部劇作中,無論是悲劇、喜劇,他都善于通過激烈的沖突刻畫人物豐富而鮮明的性格,他塑造的人物在思想、感情、性格以及在語言方面都是個性化的。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具備了現(xiàn)實中正常人的性格復雜性,充分展示性格的內(nèi)在張力,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變化和發(fā)展。比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一方面表現(xiàn)出是一個令人厭惡的高利貸者,有著自私殘忍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在《威尼斯商人》這部劇中,作者把理想人物鮑西婭所在的貝爾蒙特描繪成理想世界,拿它與充滿金錢罪惡的威尼斯現(xiàn)實世界對比。[2]在這美與丑鮮明的典型環(huán)境對比中,幾個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又以典型的語言風格和行為風格進行著對比,使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與情節(jié)的復雜性相輔相成。這一切說明作家對現(xiàn)實的認識已趨深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理想與殘酷的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這標志著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夏洛克這個人物的塑造和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喜歡莎士比亞的戲劇,除了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莎士比亞的作品和人物,還提出了“莎士比亞化”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即不以抽象概念而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通過生動豐富的情節(jié)去塑造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拉薩爾的信中說:“我覺得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xiàn)在他做什么,而是表現(xiàn)在他怎樣做;從這方面來看,我相信,如果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qū)別得更加鮮明些,劇本的思想內(nèi)容是不會受到損害的。古代人的性格描繪在今天是不再夠用了,而在這里我認為您原可以毫無害處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亞在戲劇發(fā)展史上的意義?!保?]344這一個“怎樣做”就做出了性格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吧勘葋喕本褪且ㄟ^對社會生活的真實表現(xiàn),通過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富的情節(jié),通過矛盾沖突來傳達作品的思想,只有這樣,才會引起觀眾更強烈的興趣和回味。
關于典型人物的根本特征,別林斯基曾做過明確回答:“什么叫做作品中的典型?——個人,同時又是許多人,一個人物,同時又是許多人物,也就是說,把一個人描寫成這樣,使他在自身中包括著表達同一概念的許多人,整類的人?!保?]24現(xiàn)實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定的具體人物關系中生存、活動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他活動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人物關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是典型化了的。它生存、活動的歷史背景,具體的人物關系,也仍然是典型的時代背景、典型的人物關系,統(tǒng)稱為典型的環(huán)境。所以,恩格斯指出,現(xiàn)實主義除了細節(jié)的真實以外,還要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活動的典型時代背景,集中概括了社會歷史某個階段的本質(zhì)和趨勢,成為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土壤和根據(jù)。[5]
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曾向人們訴說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大秘訣:貼著人物寫。[6]而貼著人物寫,并不是讓人物屈從于你的構思或提前設計好的思維和行動線路。而是要把人物放在他特定的歷史事件和典型及非典型的環(huán)境中,并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按照人的性格和發(fā)展邏輯去寫。寫人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寫人物的命運,一種是寫人物的性格。列賓的油畫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故事,既反映了人物的命運,又在典型的環(huán)境中準確地揭示了各類人物的性格。然而這些偉大作品中各類人物的性格一旦脫離了他們各自所處的典型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將失去鮮活的生命力和完美的藝術形象。
一個好作家在設計環(huán)境和人物性格時,如同建造一個實驗場,他的人物以各自的性格在這個特定的舞臺上表演,并以命運和自己的性格走向不同的方向。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并不都是在那些典型的、偉大的和絕妙的環(huán)境中得以充分地展示,更多的時候,一個人的性格常常在一些司空見慣的、非常渺小的事件中顯示出來。這同“莎士比亞化”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并不矛盾。典型環(huán)境并不等于偉大事件背景,并不等于重要的時代背景。典型環(huán)境可以是一個非常小的背景,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小的環(huán)境。但是在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中,一種小環(huán)境,一種小背景或一個小人物的命運和性格變化往往能夠非常準確地反映或折射出大時代、大背景?!兑练怖椎蹥⒆印匪幍沫h(huán)境只是皇宮的一角,既沒有俄羅斯的風雪,也沒有廣闊的原野和茂密的森林;既沒有兩個階級的對立,又沒有刀光劍影的廝殺。而這小小的畫面向我們展示,并引起我們聯(lián)想的往往比實際存在的更為深刻、更為集中、更為典型。莎士比亞的劇本所表現(xiàn)和反映的藝術形象和藝術環(huán)境更是如此。
著名劇作家曹禺的劇作《雷雨》就是一部很好地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化”創(chuàng)作原則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各類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劇中的矛盾沖突既突出了那個時代的特征,又突出了人物的共性和個性,整部作品使人感到一種明顯的時代壓抑感和人物性格矛盾的對比和巨大反差。典型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主要是他周圍的人物關系,這些人物的矛盾斗爭,以及由此造成的特定的情勢。典型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也應當是典型的,即應當是反映一定歷史、時代的斗爭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又獨具特色的。應該說,成功的典型人物就是寓藏著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的特殊性格。成功的文藝作品必須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同時,典型人物活動的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等,也是構成典型人物的富有典型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的內(nèi)容。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選擇俄國沙皇豪華、威嚴的宮殿作為事件的背景,畫面中奢華的地毯、高貴的裝飾無不透露出俄國沙皇生活的奢侈和所處時代的特征。而莎士比亞劇作中的背景既有資本主義早期的時代特征和風土人情的描寫,又有作者理想中烏托邦式的社會模式,在他的作品中,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也反映出了作者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其實作者自身的矛盾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者共同的矛盾,在這一點上也同時體現(xiàn)了人物的特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說法。曹禺作品中背景的選擇無論是解放前或是解放后都深深地帶著那個時代的明顯特征,所有這一切都直接為主題服務并深化著主題。
“莎士比亞化”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不僅適用于莎士比亞所處的那個時代,也適用于現(xiàn)代和今后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它不僅適用于戲劇,也同樣適用于一切文學藝術作品。即使在我們今天所讀到的一些現(xiàn)代派文學作品中,這個原則仍在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當然,經(jīng)典、傳統(tǒng)、嚴肅的文學作品與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在結構模式、存在模式、布局以及時空顛倒、心理獨白等方面的不同聲音應當屬于文本的實驗和某些新潮的理論所關注的,所以在本文中不便于全面論述。
有評論家認為電視劇《呂梁英雄傳》之所以獲得成功,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充分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化”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我們的文學藝術家在各自的創(chuàng)作領域都應該回過頭來,重溫一下這一原則,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作品來。
[1]列賓.列賓畫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M].第2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1581 and Shakespearean Standard
WANG M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Jiangsu 222005,China)
Russian critical realist painter Repin's famous work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1581 and the great English playwright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play a similar role in interpre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hakespearean standard".Both re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hakespearean standard"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ypical setting and typical character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The divers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does not exclude the unity of their writing principles in general.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1581;The Merchant of Venice;Shakespearean standard;typical setting;typical plot;typical character
I512.64
A
1008—7974(2011)05—0074—03
2010—12—20
王萌(1980-),女,吉林通化人,現(xiàn)為淮海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講師,碩士。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