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飛,馬海峰
(吉林師范大學(xué)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試析孟子對墨家思想的吸收與借鑒
郭小飛,馬海峰
(吉林師范大學(xué)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在戰(zhàn)國時期儒墨兩家都聲勢浩大,而且互相攻擊。尤其是儒家一代大師孟子,極力抨擊墨家。但實際上在孟子攻擊墨家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的受其影響,吸收、借鑒了墨家的一些思想。
孟子;墨家;吸收;借鑒
儒墨兩家在戰(zhàn)國時期都號稱“顯學(xué)”,墨家似乎還大有壓倒儒家之勢,以至于孟子大呼:“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盵1]155面對墨家咄咄逼人的氣勢,儒家一代大師孟子與墨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孟子在抨擊、批判墨家的同時,也在把自己原有的主張與墨家相應(yīng)的觀點進行比較,找出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以免在論戰(zhàn)中陷入被動。這樣孟子對墨家思想也就有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吸收與借鑒,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在墨家思想中,所有事物都應(yīng)該有利于人民百姓的利益。《墨子》一書中言及“百姓”一詞多達137處,[2]88統(tǒng)治者的一切言行主張都要符合民利。墨家主張“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三公、諸侯和正長,消除“一人一義”的混亂情況,使天下人皆“上同而不下比”。“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上之所罰,而百姓之所毀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天子則上同與“天之意”,而“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又欲上之強聽治也,下之強從事也?!瓌t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3]199-200由此可見,墨家的“天之意”是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天”是民眾利益的保護著。統(tǒng)治者上同于“天”實際上就是同于民。墨家否定了傳統(tǒng)的世親世祿制和血緣宗法制,帶有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
孟子在以民為本這一點上與墨家沒有太大分歧,甚至更為明確地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rèn)為是否得民心、為興民利是能否取得天下的重要依據(jù)?!睹献印芬粫袕娬{(diào)為民之“民”的說辭達到208處,[2]88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的重民思想。例如“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1]2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盵1]14他還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盵1]171可見孟子也不認(rèn)為血緣宗法制、世親世祿制是天經(jīng)地義的,能否取得天下依靠的不是出身而是能否取得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一點與墨家如出一轍。
墨家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非攻”。不過墨家雖然講“非攻”,但是并不反對正義的戰(zhàn)爭,他把正義的戰(zhàn)爭稱為“誅”?!敖襁e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e至乎夏王桀,天有誥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鬼呼國,鸖鳴十夕馀?!瓬铊畋娨钥擞?,屬諸侯于薄,薦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則此湯之所以誅桀也。遝至乎商王紂,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時,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遷止,婦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為男,天雨肉,棘生乎國道,王兄自縱也。……武王乃攻狂夫,……此即武王之所以誅紂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3]148、149、150、151、152、153
孟子與墨家一樣,并不一味地反對所有戰(zhàn)爭,而是反對兼并戰(zhàn)爭。孟子認(rèn)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同時還認(rèn)為施行仁政之國可以征討不得民心之國?!巴跞缡┤收诿?,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1]10孟子支持的這類戰(zhàn)爭就是墨子所謂的“誅”?!褒R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盵1]42可見孟子的“誅”與墨家的“誅”意義完全相同。
墨家與孟子的天命觀有所不同。墨家的“天”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而孟子的“天”則有多重含義,既具有道德本原的內(nèi)涵,也有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還有有人格神的含義。在后一種意義上,與墨家的“天志”說極為相似。
墨家認(rèn)為“天”是一位有意志的人格神,是世間萬物最高的主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3]198,“天”比天子還要尊貴,“吾所以知天貴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貴且知于天子者?!盵3]198“天”無比熱愛天下百姓?!叭粍t何以知天之愛天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食焉?曰:四海之內(nèi),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愛也?且吾言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殺不辜者誰也?則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則天也。若以天為不愛天下之百姓,則何故以人與人相殺,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也?!盵3]196因此,天意即是民意的反映,表現(xiàn)在墨家認(rèn)為天子是上天從賢能之人中選出來的?!笆枪蔬x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3]475,“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智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3]78上天為什么選擇這些人呢?“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賞焉,使之處上位,立為天子以法也”,[3]212可見墨家認(rèn)為天立君是要為人民百姓服務(wù)的。
孟子的天同樣也有至上神的含義,他也認(rèn)為圣王的天下是“天”給予的?!叭f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粍t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炫c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1]219孟子也認(rèn)為立君為民乃是天的旨意?!霸唬骸怪骷?,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盵1]219因此,“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328可見,在“天予天下”和“立君為民”等層面上,孟子有吸收、借鑒墨家思想的成分。
在《墨子》一書中,“利”字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統(tǒng)計《墨子》一書中最重要的“十論”里的所有“利”字的含義,主要有三層:一是“天下之利”,是公利;二是交相利,即愛人利人之利,是他利;三是私利。墨家認(rèn)為“仁人之事者,必務(wù)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3]115“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dāng)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盵3]220“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dāng)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盵3]127可見墨家始終心懷“天下之利”、“國家百姓之利”、“萬民之大利”,這些既是圣王之道,又是仁人志士所應(yīng)努力追求的目標(biāo),同時還是檢驗言論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墨家的三表法最后一表即“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3]266,可見墨家立論的根據(jù)即“天下之公利”、“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孟子強調(diào)義利的矛盾性與對立性,但同時又承認(rèn)人們都有追逐利益的欲望?!案?,人之所欲”,“貴,人之所欲”[1]206。在孟子看來,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是是人的天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1]333。這實際上就肯定了人們求利的合理性和正當(dāng)性。因此,孟子與墨家一樣,十分重視百姓的利益。他分析百姓的實際情況后,指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盵1]117因此,孟子要求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高度重視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問題。第一,統(tǒng)治者必須使百姓擁有足以維持最基本生活和生產(chǎn)的“恒產(chǎn)”?!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1]17。第二,百姓有了“恒產(chǎn)”以后,統(tǒng)治者不能妨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要做到“不違農(nóng)時”,同時還要引導(dǎo)、監(jiān)督百姓按時“深耕易耨”,發(fā)展生產(chǎn);還應(yīng)該“省刑罰,薄稅斂”[1]10,“取于民有制”[1]118。孟子這些主張對于抑制統(tǒng)治者的無限制的剝削、壓榨百姓,切實減輕人民負(fù)擔(dān),積極促進社會生產(chǎn),都有積極的作用。
由此可見,孟子在正分相對的抨擊墨子之時,實際上也自覺不自覺的受到墨家思想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鑒了墨家一些思想,從而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實際上不僅僅是孟子,其后的荀子、董仲舒等儒學(xué)大師也都從墨家思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墨家的一些思想、理論也由此不斷融入儒家學(xué)說之中,為儒家學(xué)說的發(fā)展繁榮注入了活力。秦漢之后,儒家獨尊,墨家衰微,但是墨家思想并沒有因此徹底消亡,而是通過部分地融入儒家之中的形式影響著后世的歷史。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155.
[2]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88.
[3]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99,200.
Mencius'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to the Mohism
GUO Xiao-fei,MA Hai-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Confucianist and Mohist all had enormous implications,and attacked each other.Especially Mencius who was the generation master of Confucian,strongly criticized Mohism.In fact,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ffected by the Mohism thoughts,Mencius absorbed and referenced from them while he attacked Mohism.
Mencius;Mohist;absorption;reference
B222.5
A
1008—7974(2011)05—0026—03
2011—02—28
郭小飛(1980-),河南登封人,吉林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馬海峰(1985-),新疆石河子人,吉林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