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時
(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伊壁鳩魯哲學思想的歷史淵源、形成原因及哲學影響
梁景時
(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伊壁鳩魯作為希臘晚期獨具特色的哲學家,有著重大的理論成就。在自然哲學方面,他發(fā)展并修正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最先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有力地批判了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的懷疑主義,從而成為原子辯證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自然哲學方面的思想深受馬克思的推崇。另外,他建立在感性認識上的認識論,即準則學以及關(guān)于詮釋快樂與欲望的倫理學思想,都給當時希臘社會以及后世帶來深遠影響。同時,伊壁鳩魯哲學思想中所體現(xiàn)出的對當時希臘社會及現(xiàn)世的進步意義,對我們也有所啟發(fā)。雖然在整個伊壁鳩魯哲學體系中有部分論點有失偏頗、甚至自相矛盾,但歷史的和總體看來瑕不掩瑜,伊氏哲學體系仍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伊壁鳩魯;本體論;人生觀;感覺主義認識論
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年~前270年),生于薩摩斯島,是希臘晚期著名的哲學家、快樂主義倫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同時也是伊壁鳩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繼承、修正和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哲學,建立起一個思想上統(tǒng)一的完整體系。他的學說的宗旨就是要幫助人們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tài)。
伊壁鳩魯?shù)恼軐W體系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部分:物理學,研究自然及其生滅;倫理學,主要研究人生及其目的;準則學,研究真理的標準。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想獲得靈魂的安寧,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須認識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學中,準則學和物理學是手段,倫理學是目的。他的學說在當時及他之后的幾百年里,廣泛地傳播在希臘化和羅馬時期,雖然他沒有發(fā)展成完備科學的體系,但他哲學中運用自由思維的態(tài)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推崇。而伊壁鳩魯?shù)膶W說也被他的歷代弟子奉為必須遵守的信條。在希臘化時代,伊壁鳩魯?shù)膶W說則作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在新老觀念碰撞、派系林立的八百多年的晚期希臘哲學史中延續(xù)了四個世紀,他所提到的一些觀點,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那么,想要系統(tǒng)了解伊壁鳩魯哲學體系,揭開其學說緣何有如此大的魅力的神秘面紗,必定離不開伊壁鳩魯哲學形成的社會背景和理論背景。
可以說,伊氏哲學體系得以形成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如新老思想的碰撞、社會意識的轉(zhuǎn)換、哲學理論的更替以及哲學家本身的素質(zhì)……但歸結(jié)起來,我認為以下兩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突出:
伊壁鳩魯生活在古代西方社會一個最大的歷史轉(zhuǎn)折期,即古代的城邦社會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巨大的馬其頓帝國,而那個帝國又不同于從前,是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世界。
在進入希臘化時期后,希臘人的城邦已經(jīng)名存實亡,這使得當時的希臘人存有一種失去了精神家園之感,他們從精神層面感受到了無家可歸的痛苦。盡管當時建立起的馬其頓帝國空前擴大了希臘人的活動范圍,可這世界對他們來說畢竟不屬于自己,充滿了不安定和神秘的因素,當時人們的生活境遇就好像“海洋里起了大風暴,在大風大浪中的一條小船”。[1]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希臘人必須適應(yīng)新的情況,除了實質(zhì)的生活,包括哲學在內(nèi)的精神層面上的生活,都要有所改變。伊壁鳩魯哲學就是在為了適應(yīng)這種社會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是希臘人及其哲學中追求的“自由”在新的社會勢態(tài)中的體現(xiàn)。
當失去了城邦獨立自主的自由以后,伊壁鳩魯堅持了“人有為自己贏得自由和快樂的權(quán)利”。[2]但是在那時,他只能以提出社會契約學說的形式作為解決問題的希望。所以說,我認為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以追求人的自由為目的伊壁鳩魯哲學,不能夠像后來很多人曲解的那樣,是一種自甘墮落的“享樂主義”價值觀,相反地,說它是一種比較積極的適應(yīng)當時世界以求得個人心靈寧靜的,同時力圖救人救己的救世良方式的哲學體系更為準確一些。
就理論形態(tài)而言,原來屬于哲學思辨范圍的某些對象出于實用的需要,從哲學中分化出去,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向著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幾何學、天文學、力學、地理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輝煌成就,堪稱學術(shù)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哲學更加注重專業(yè)性的學術(shù)研究所不涉及的領(lǐng)域,關(guān)注人生問題,朝向倫理化方向發(fā)展。伊壁鳩魯哲學思想的產(chǎn)生,也基于此。
可以說,伊壁鳩魯所建立的新的哲學體系并不是照搬照抄原有的學術(shù)理論,他更善于也更注重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舉個例子說,在伊壁鳩魯哲學產(chǎn)生以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占據(jù)主導位置。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看成是關(guān)于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學”,不以實用為目的,當時的各主流哲學體系也都是為求知而求知。而伊壁鳩魯所理解的哲學的本質(zhì)有悖于當時的各種學說,他認為哲學應(yīng)該是一種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實踐體系,在他眼里哲學應(yīng)該是有用的、可操作的,哲學的目的是幫助人擺脫痛苦、獲得快樂,“如果不是由于人們對天象的異?,F(xiàn)象、死亡等等的畏懼和憂慮有待消除,那么我們就根本無需研究自然哲學。我們研究它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心靈中純凈的快樂?!盵3]
從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伊壁鳩魯?shù)恼軐W思想或哲學觀則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更能體現(xiàn)其實用價值,且主張哲學應(yīng)該是為人們追求理想中的生活服務(wù)的。哲學的終極關(guān)懷不應(yīng)該是只追求智慧,而更應(yīng)該追求幸福、快樂。
綜合史料對伊壁鳩魯及其思想體系的記載與研究,可以概括出:伊壁鳩魯認為哲學的任務(wù)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獲得幸福生活。因此將他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物理學、倫理學和準則學。在此對這三部分主體思想作如下梳理和概述:
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是他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chǔ),也是最堅實的核心部分。他的有關(guān)自然科學的學說來源于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繼承與修正。伊壁鳩魯是一個唯物論者,但不是一個決定論者,他追隨著德謨克利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gòu)成的,但他并不像德謨克利特那樣相信原子永遠是被自然規(guī)律完全控制著的。
1.伊壁鳩魯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有了新的發(fā)展。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觀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觀一脈相承,都屬于原子論范疇,但相比之下,伊壁鳩魯對原子論有了更深層次的闡述,因而更為科學。
(1)伊壁鳩魯認為原子的性質(zhì)不僅僅是像德謨克利特認為的那樣有體積、有大小,而且還有重量,即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這一觀點的提出使得物體運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使偶然性有了理論基礎(chǔ),同時也為二者能實現(xiàn)辯證統(tǒng)一作出了理論鋪墊。
(2)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下落過程中不只是垂直狀態(tài)一種形式,更多的時候是會受到重力影響的,從而做偏斜運動下降。他認為原子有三種運動,即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運動、稍微偏離直線的偏斜運動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碰撞運動。這就克服了德謨克利特認為的原子運動時只能沿著它的軌道作直線運動的必然性缺陷,伊壁鳩魯?shù)脑釉谶\動時可能從它的軌道中偏斜出來,作偏斜運動看法的提出,這就給偶然性找到了科學依據(jù)。而且,偏斜運動是伊壁鳩魯全部哲學的基礎(chǔ),所以說其哲學體系中原子論部分的理論性最強。
此外,他認為原子相互碰撞組成了原子團,原有的事物無不過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團,都是無序的碰撞造成的結(jié)果。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首次闡發(fā)了伊壁鳩魯新貢獻的理論意義,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運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否認了目的論、宿命論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當作原子運動的結(jié)果。這些神遠離人和事,不干涉自然,所以沒有理由畏懼這些與我們的生活無關(guān)的東西。
(3)與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重量與自由下落的速度成正比的觀點相反,伊壁鳩魯認為原子的重量并不影響它在虛空中的運動速度,在伽利略以前兩千年就提出了自由落體的原理。他說:“當原子在虛空里被帶向前進而沒有東西與它們沖撞時,它們一定以相等的速度運動。因為當沒有東西與他們相遇時,重的原子并不比小和輕的原子運動得更快;而當沒有東西與它們相遇時,小的原子也不會比大的原子更快,它們的整個行程是等速的。”[4]
正是基于伊壁鳩魯這樣的自然哲學觀,使得此種原子論的影響更加深遠:由于原子有了“重量”這一性質(zhì),大大增強了原子運動的說服力;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運動,從而豐富了人們對原子運動形式的認識。另外我們了解到,德謨克利特只承認必然性,而不承認偶然性,結(jié)果走上了宿命論。相反地,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了由于它的重量而產(chǎn)生的垂直下落的運動外,“在極不確定的時刻和極不確定的地點,它們會從它們的軌道稍稍偏斜?!盵5]這意味著伊壁鳩魯在承認必然性的同時,也承認偶然性的存在。這個理論不僅用樸素的觀點說明了事物是怎樣由原子組合而成的,而且也直接反對了宿命論。正如青年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評價的“伊壁鳩魯把我們……拯救了出來,并使我們獲得了自由。”[6]
2.伊壁鳩魯認為宇宙作為自然存在的整體是無限的。伊壁鳩魯認為“宇宙作為整體是無限的。因為有限的就有邊界,就有別的東西從外面限定它,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宇宙就是萬有。所以宇宙沒有邊界,沒有限制,無限。”[7]這里說的宇宙無限性,包括物體數(shù)量無限和空間范圍無限兩方面,相互關(guān)聯(lián)。即物體數(shù)量無限而空間范圍有限,無限多的物體將沒有存身和運動之處;反之如果物體數(shù)量有限而空間無限,物體就會在空間中無限的分散,不能聚集成物體和適當停留。
這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可以看作是非常進步的自然哲學思想,是伊壁鳩魯從原子數(shù)目無限和虛空范圍無限中得到的一個推論,他認為這個假設(shè)是沒有矛盾的,因而可以成立。這是對前人的超越,也是對自然或宇宙無限性的進一步理解。他的這種看法對于受制于一定范圍的“世界”觀或比較狹隘的宇宙觀是一個突破。
按照感覺主義的原則,快樂不可辯駁地具有崇高的價值:感覺證明了快樂為善、痛苦為惡這一常識的正確性。感情顯示了趨樂避苦的自發(fā)性和自明性,快樂的倫理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真理。伊壁鳩魯?shù)膫惱韺W就是建立在感覺主義原則基礎(chǔ)上的快樂主義。
以往傳統(tǒng)的哲學家認為研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識,而伊壁鳩魯則不同,他認為人之所以要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原子論等等有興趣并加以研究,只是為了人生,為了使生活得到快樂。他的全部思想、實踐和哲學學說最后都是為他的倫理學服務(wù)的,都要落實到關(guān)于他的理想中的生活上來。他倡導以知足的生活、寧靜的心境為主要內(nèi)容的人生觀。其倫理學體系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伊壁鳩魯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快樂的活著,快樂區(qū)別于享樂和縱欲?!翱鞓贰笔且帘邙F魯學說的目的和核心,具體含義是沒有痛苦:包括身體健康在內(nèi),但主要指心靈的寧靜,即排除對神和死的恐懼。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肉體方面的痛苦不必看得過于嚴重,稍作忍受即可過去。總起來說,他認為快樂是容易達到的。伊壁鳩魯雖然把快樂、幸福相等同,但他的“快樂主義”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追求享樂之說,更不是“享樂主義”。他說“每種快樂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種善,但并不是每一種快樂都值得選擇”。[8]“當我們說快樂是終極的目標時,并不是指放蕩的快樂和肉體的享樂……他認為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不受干擾。構(gòu)成快樂生活的不是無休止的宴飲、美色和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而是清醒的理性,靠它清除那些使靈魂不得安寧的觀念?!盵9]在他的學說里,為了求得身體的無痛苦的靈魂的寧靜,就必須對三種欲望加以取舍:對自然而又必須的欲望,如饑渴時對面包和水的需求是要滿足的;對自然而非必須的欲望,如對高級食品的渴望、性欲等,可以偶爾順從;對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欲望,如權(quán)力欲、榮譽等決不能屈服。伊壁鳩魯認為,只要對以上三種欲望采取不同的三種態(tài)度,身體就有可能無痛苦,靈魂就有可能獲得寧靜?!八謪^(qū)分了強烈但不能持久的快樂與平靜而長久的快樂,還區(qū)分了動態(tài)快樂和靜態(tài)快樂: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無饑無渴、無欲無求的輕松狀態(tài)?!盵10]同時為了達到這一狀態(tài),他認為美德和相互約定避免彼此傷害和尊重相互利益是非常必要的。有了這樣一個約定,也就有了公正。人們就可以懲罰那些違反相互約定的人了。他的這個思想就是“社會契約論”的萌芽。這樣人們的生活才會有更多快樂。
2.伊壁鳩魯提出了靜態(tài)快樂與動態(tài)快樂的觀點。伊壁鳩魯在比較了各種快樂的得失之后,認為靜態(tài)快樂高于動態(tài)快樂。他的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減的,人們在動態(tài)快樂中得到的享受或強或弱,只有在靜態(tài)快樂中才能處于平穩(wěn)不變的幸福狀態(tài)。從歷史上看,把希臘哲學中流行的“不變高于變化”的觀點應(yīng)用于“快樂”概念,始于亞里士多德。他曾說,快樂更多地存在于靜止之中,而不在運動之中。伊壁鳩魯也認識到,享樂無止境,欲望對快樂的追求和滿足是貪得無厭的。他說:“你在需要快樂的時候,正是因為你缺乏快樂而痛苦的時候?!盵11]欲望的追求和滿足總是擺脫不了痛苦,過度的享受最終導致痛苦,這也是“欲壑難填”的道理。這一觀點與后來的叔本華悲觀主義人生觀思想極為相似。伊壁鳩魯所謂的靜態(tài)快樂指身體免遭痛苦和心靈不受干擾兩個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伊氏認為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身體遭受痛苦時心靈不能寧靜;反之,心靈受到干擾時身體健康也會受到損害。但是,他更加強調(diào)心靈的快樂?!皩庫o”的心態(tài)是靜態(tài)快樂的主要特征,伊壁鳩魯把它和審慎的生活相聯(lián)系,認為這種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對自己的倫理思想身體力行,一生過著幸福生活,贏得追隨者的信任和尊重。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而言,伊壁鳩魯都沒有提倡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然而,在歷史上,享樂主義的壞名聲和縱欲主義的不實之詞卻加在了他的頭上。這固然出自后人的誤解和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的曲解,但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確實包含某些易被曲解和利用的因素:
首先,伊壁鳩魯雖然區(qū)分了動態(tài)快樂和靜態(tài)快樂,但并沒有否認動態(tài)快樂。相反,他認為動態(tài)快樂增加了快樂的種類,豐富了快樂的體驗。人們在痛苦時主要通過對快樂的回憶和期待來擺脫痛苦,而動態(tài)快樂所提供的體驗是回憶和期待的來源,因而是達到靜態(tài)快樂的手段和途徑。
其次,他雖然強調(diào)心靈快樂高于身體快樂,但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并不排斥身體快樂,有時還把容許無害的盡情的享受當作擺脫痛苦的手段。伊壁鳩魯甚至說:“胃的快樂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和文雅也與之相關(guān)。”[12]必須強調(diào)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礙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的前提下才能被認作快樂。
3.伊壁鳩魯認為,快樂的活著是要追求自由。伊壁鳩魯“快樂主義”是以肯定個人的“自由意志”為基礎(chǔ)的。他所講的快樂是以個人自由,特別是以個人的意志自由為前提的,自由是他快樂主義的真正核心。
他的自由觀是一個希臘人在適應(yīng)希臘化歷史條件時的產(chǎn)物,而這里“自由”的實質(zhì)與他所提出的“快樂”是不可分割的,如其所主張的自由:“其一,在以個人心靈為最高點時,這種心靈自由是與心靈所感受到快樂寧靜為內(nèi)容的;其二,還要盡可能地使心靈的自由快樂和個人在物質(zhì)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快樂一致,把理性指導心靈自由貫徹到具體的感性生活中去,實現(xiàn)個人整個生活中的快樂和自由?!盵13]所以對于伊壁鳩魯來說,自由是不可能同快樂分開的,自由就在于人能夠自由地實現(xiàn)這種本性、去追求人生的快樂,孤立地宣揚快樂和孤立地講自由,結(jié)果既不是真快樂也不是真自由,這是他所反對的。
4.伊壁鳩魯認為,人們對神和死的錯誤看法是導致人生不幸的原因。從伊壁鳩魯生活的時代至今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位無神論者,但是考察原著可以發(fā)現(xiàn),伊壁鳩魯是肯定有神和主張對神虔誠恭敬的?!耙嘈派袷且粋€不朽和幸福的實體……而應(yīng)相信神能保持其幸福和不朽的一切。神靈是存在的……”。[14]
伊壁鳩魯將晚期希臘人因社會原因產(chǎn)生的迷失人生方向、心無所歸等病態(tài)生活診斷為“幸福缺失癥”,并針對當時人的“畏神”、“畏死”心理,力圖引導世人正確地認知宇宙自然,擺脫自認為不幸的生活。他一方面向世人宣告“神是存在的,我們對它的知識是清楚明白的;”[15]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反對公眾關(guān)于諸神與世界有各種關(guān)系的想法,認為神對自然界沒有干預行為,是“獨居他處而淡然超脫的”。[16]這樣,他既保留了對神的信仰,又引導眾人消除對神的恐懼,從而有利于人心的安定。
另外,在對死亡的看法上,他認為死亡是整個身體分解了,靈魂分散開了,所以,要習慣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兇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失去?!拔覀兓钪鴷r,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因而死亡對于生者和死者都沒有關(guān)系。對于生者來說,這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根本就是不死的?!盵17]
所以,伊壁鳩魯認為,有智慧的人非但不厭惡生存,也不會畏懼死亡。相反地,他們會從人生有終這一事實中獲取快樂。當然,這種快樂不是給生命增加無窮的時間,而是通過消除內(nèi)心追求不朽的那種不合理的欲望而獲取的。通過這些學說,伊壁鳩魯完成了其具有“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特點的倫理學闡述。
準則學是伊壁鳩魯哲學體系的入門,在這里,他研究了真理的標準和認識的途徑??梢哉f,準則學是認識論的主要部分,他的這部分理論是由“感覺”、“概念”和“意見”三個重要概念構(gòu)建起的主要框架。
在認識論上,伊壁鳩魯繼承和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影像論”,并借此闡述了感覺產(chǎn)生的外在原因:他認為堅固的物體放射出一些“影像”,這些影像具有稀薄的結(jié)構(gòu),保持自己以前在堅固物體中原有的位置和秩序。這樣一些影像不斷地從物體表面流出,按照它們各自的大小進入人們的視覺,因而產(chǎn)生了感覺。從伊壁鳩魯對感覺產(chǎn)生的說明中可以看出,他毫不懷疑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他認為,客觀存在的物體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正是因為這種感覺是對對象客觀實在性的認可,所以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確實可靠的,是不會有錯誤的。他認為感覺是“最初的確定性”,是一切真理的“基礎(chǔ)和奠基石”。“他(伊壁鳩魯)說,感覺不依賴記憶,沒有什么能否定感覺……的確,我們的所有觀念都源于感覺,靠著直接接觸,比較它們”。[18]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沒有什么能否定感覺,沒有看到感覺的局限性,總結(jié)起來說有四點,即同一感官的不同感覺彼此不能否定;不同感官的不同感覺彼此不能否定;理性不能否定感覺;任何一個感覺不能被別的感覺所否定。這種提法固然有其進步性,但也存在自相矛盾的一面,本文后面將提到。
伊壁鳩魯認為在感覺的基礎(chǔ)上會產(chǎn)生一種叫做“預想”的東西在認識層面的活動。他認為預想是那些對多次從外界出現(xiàn)在人面前的事物的一種回憶,即在我們之中形成的普通思想。比如說,當有一個人在我們面前說到“霧”時,即使現(xiàn)在在我們面前不存在那種自然現(xiàn)象,我們也會馬上知道他說的是什么,因為我們曾見過它,在我們思想中早就有了一個關(guān)于霧的“概念”。在他看來,概念恰恰是經(jīng)感覺多次重復得來的。既然感覺是真實的,那么概念也就應(yīng)該是真實的。所以,伊壁鳩魯認為認識在這個階段也不會發(fā)生錯誤。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認為人的感覺是可靠的,而概念又來源于感覺,所以就克服了德謨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學家對感覺不信任的傾向,反對了懷疑論,具有進步意義。
第三個重要概念是由把人們心中所具有的普遍的概念聯(lián)系到一類對象上去形成的,即意見。在伊壁鳩魯看來,意見實際上就是判斷,所以他認為意見也是有真假區(qū)別的。那么,判斷意見真假性的依據(jù)就是感覺了。因為一些判斷可以用感覺到的事實加以證實或取消。
綜上,伊壁鳩魯?shù)臏蕜t學歸根到底是以人的感覺為根據(jù)的,具有比較突出的感覺主義性質(zhì),是直接為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服務(wù)的。不可否認,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確有難辭其咎的缺陷,即他的個人主義傾向。他的倫理學關(guān)心的主要是個人的快樂,而不是社會的福利,達到個人快樂的途徑也與社會服務(wù)和利他行為無關(guān)。伊壁鳩魯所能想象的快樂的社會生活只是友誼,但這還不是相互幫助、濟貧救困式的友誼,而是悠閑的知識階層之間的愉快交往。
人類社會自走出伊甸園以來,幾乎總是在風浪中曲折的前行著。原來的希臘世界也不乏戰(zhàn)爭、沖突和風暴。伊壁鳩魯哲學是應(yīng)時代要求而產(chǎn)生的,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什么樣的精神需要,更指引當時人們應(yīng)該追求什么樣的精神生活。因此,其哲學體系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很多哲學流派或部分觀點也隨之深埋地下,但伊壁鳩魯哲學中積極的觀點依然對后世有借鑒作用。當然,其哲學體系中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忽略,在此部分按不同時期,將其學說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作一梳理:
有學者認為,應(yīng)該給伊壁鳩魯在哲學史上這樣一個定位:他既是希臘化時期新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又是一位希臘哲學的最后總結(jié)者。這種評價不無道理,因為伊壁鳩魯?shù)乃枷塍w系對當時希臘人的思想轉(zhuǎn)變做出了重大貢獻。
1.伊壁鳩魯哲學引導處于希臘化時期的希臘人追求自由、快樂的人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看,西方哲學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從純求知向關(guān)注人生倫理轉(zhuǎn)變。而此時產(chǎn)生的伊壁鳩魯思想體系如一泓清泉讓當時的人們感到耳目一新,他通過修正原子論闡明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guān)系;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打破了命運的束縛,反對宿命論,告訴人們神不足懼、死不足憂。他的理論體系更關(guān)注人生、重視友誼、講究親善,使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從而對去追求自由、快樂的人生充滿信心,也為哲學史上倫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2.伊壁鳩魯哲學存在的片面性引起了哲學界的爭論,促使哲學體系走向進步。在準則學方面,伊壁鳩魯認為“若不是從大小事物跑出的波流刺激我們的感官,我們就不可能認識事物,一切感覺都是真理的報道者。永遠要以感覺作為依據(jù),感覺是人們認識的基礎(chǔ)?!盵19]從中可以看出,他過分地夸大了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概念、認識是感覺的總和,所以排斥感覺就是排斥概念。顯然他在這個問題上是錯誤的,既混淆了這兩個概念,沒有肯定感覺的局限性,也夸大了感覺的作用。
在伊壁鳩魯?shù)恼J識論中,存在著自相矛盾的論證。事實上,他很清楚有一種感覺叫“錯覺”,提到過“一個人在旋轉(zhuǎn)中停下來時,會覺得周圍的大廳還在旋轉(zhuǎn),柱子在動搖,好象天會塌下來。”[20]他一方面承認有種“錯誤的感覺”,另一方面又認為“感覺是不可反駁的”。那么我們會問,如果任何一種感覺都是不可反駁的,那么我們怎么認定哪一感覺是錯覺呢?在這一點上,伊壁鳩魯似乎很難自圓其說。
在倫理學方面,伊壁鳩魯強調(diào)與他人友善,但這一觀點也只是建立在個人的幸福和自由這一方面而言的,“失去了這些個人之間原來存在的天然聯(lián)系的基礎(chǔ)”,[21]不可否認,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確有難辭其咎的一些缺陷,這是他的個人傾向。他的倫理學關(guān)心的只是個人的快樂,而不是社會的福利,達到個人快樂的途徑也與社會服務(wù)和利他行為無關(guān)。伊壁鳩魯所能想象的快樂的社會生活只是友誼,但這不是相互幫助、濟貧救困式的友誼,而是悠閑的知識階層之間的愉快交往。但能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這樣一些倫理思想在當時也可謂切合實際讓人們?nèi)菀捉邮?,可算難能可貴。他的這一友愛觀被后來的斯多噶學派發(fā)展和完善,雖然有不足之處,但其本身仍具有寶貴價值。
可以說,伊壁鳩魯哲學體系,尤其是他的物理學理論,即自然哲學思想,對近代認識論、本體論都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而要談到其哲學體系最大的價值,我個人認為則是他影響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本體論部分的形成。
我們知道,青年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中通過對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shù)谋容^研究,在自然界所有領(lǐng)域里得到進一步證實:伊壁鳩魯?shù)脑诱撨_到了自然科學客觀世界認識在當時的最高水平??梢哉f,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原子辯證唯物主義的鼻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向我們提供確鑿的證據(jù)證明他哲學思維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伊壁鳩魯?shù)恼軐W。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在伊壁鳩魯?shù)幕A(chǔ)上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形成的。馬克思認為“把作為‘本原’即原則的原子同作為‘元素’即基礎(chǔ)的原子區(qū)別開來,這是伊壁鳩魯?shù)呢暙I。”[22]
除了對馬克思的影響以外,伊壁鳩魯以他的全部思想向世人宣告他是一個無所畏懼反抗一個時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此后的馬克思馬上用行動證明自己同樣是一個對抗資產(chǎn)階級時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是一個“伊壁鳩魯?shù)诙薄;蛟S伊壁鳩魯不會想到,他的哲學體系竟如此深刻的影響了一位歷史巨人,“伊壁鳩魯?shù)脑悠睂W說就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因為通過偏斜,形式規(guī)定顯現(xiàn)出來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矛盾也實現(xiàn)了。”[23]另外,上文提到伊壁鳩魯?shù)恼J為“客觀存在的物體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的觀點,是非??茖W而且有價值的,對唯物主義的發(fā)展有啟示作用。
伊壁鳩魯所生活的時代雖與我們已有幾千年之遙,但在今天看來,他的一些理論觀點和看法并不過時,甚至拿到當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有些論點還具有借鑒意義?!翱鞓肥切腋I畹拈_端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快樂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們的一切追求和規(guī)避都開始于快樂,又回到快樂,因為我們憑借感覺判斷所有的好?!盵24]
1.伊壁鳩魯思想告誡人們,追求人生幸福要以不斷探索求知為手段。現(xiàn)在流行的一種提法是“活到老,學到老”,倡導繼續(xù)教育,而早在幾千年前,在《致梅瑙凱的信》中,伊壁鳩魯就勸告青年人不要耽誤學習,年老時也不要厭倦學習,因為要使靈魂健康,學習沒有早晚之分。就像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老年人學習可以使心態(tài)變得年輕,而青年人學習可以因充滿智慧而更加成熟。所以,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通過學習,可以懂得宇宙自然的奧妙,懂得生命的內(nèi)涵和強化控制欲望的修養(yǎng),從而提高人們的素質(zhì)。
2.伊壁鳩魯哲學告訴我們,人應(yīng)該理性把握欲望。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固然是善,但并不是一切快樂都是值得人們?nèi)プ非蟮摹.斈撤N快樂同時伴隨著更大的痛苦時,就應(yīng)果斷舍棄?!爸闶谴笊啤保琜25]只要內(nèi)心知足,靈魂就會獲得寧靜,就可以體會到一種獨特的快樂。在他看來,懂知足、知節(jié)制可以使人們抵抗各種欲望和誘惑,讓內(nèi)心獲得寧靜。而現(xiàn)階段我們更應(yīng)該清楚的認識到,欲望作為一種客觀條件和自身需求狀況差距的反映,我們必須認真處理這一對關(guān)系。
欲望實現(xiàn)則幸??鞓罚蛛y填就難逃痛苦的深淵。我們對欲望應(yīng)該有正確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既滿足又不滿足,對其追求要根據(jù)自身條件和社會大環(huán)境等情況,程度也要恰如其分。事實上,我們都應(yīng)該認識到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存在于為欲望實現(xiàn)而奮斗的過程中。所以,在人生旅程中,人們都有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要注意把握、善于調(diào)節(jié),做到知足常樂。
3.伊壁鳩魯哲學引導人們與人為善、珍惜友誼,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伊壁鳩魯認為,一個人為了獲得幸福,就應(yīng)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應(yīng)當慎重的選擇。真正的道德責任一定是產(chǎn)生于擺脫了外界規(guī)定性和命運決定作用的個人自由選擇。他強調(diào)責任意識,強調(diào)人們在滿足自身欲望時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這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仍然是人們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是道德范疇的起碼要求。
4.伊壁鳩魯哲學引導人們崇尚公平正義,號召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全社會的幸福。人具有社會性,而社會也存在于人與人的交往中。在伊壁鳩魯看來,最可靠的社會快樂就是友誼。在人的有限生命中,“友誼最有助于增強安全感”。[26]人作為個體,有對物的欲望,也有著對人的欲望,即被他人承認、尊重的欲望,同時,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也應(yīng)該意識到,人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利益從來都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同時,我們更需要真誠的友誼以溝通彼此的心靈,結(jié)交真正的朋友,構(gòu)成一種心靈的力量。
綜上,可以看出,伊壁鳩魯以其獨到的思維方式所創(chuàng)立的哲學體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哲學史上體現(xiàn)出了較為卓著的貢獻??梢哉f,其理論價值無論在當時社會還是在當今形勢下,都是寶貴且毋庸置疑的,在這種情況下,更應(yīng)將伊壁鳩魯哲學體系中的積極論點與我們的時代元素相結(jié)合,構(gòu)建更為高尚的價值取向。
汪釋:
[1][20]盧克萊修.《物性論》,方書青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2年,第49頁,第61頁.
[2][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第76頁.
[3][5][19]王太慶.《西方自然哲學原著選輯》(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204頁,第142頁,第109頁.
[4]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0頁.
[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譯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頁.
[7][14][18][2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第99頁,第99頁,第102頁,第118頁.
[8][15]苗力田.《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648頁,第115頁.
[9]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4年,第46頁.
[10][1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6頁,第97、98頁.
[12]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vol.end by A long Cambridge.1987年.第117頁.
[13][21]楊適.《伊壁鳩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789940100dctv.html第46行,第69行.
[16][17]田方林.《重新審視伊壁鳩魯辯證的倫理思想》,延邊:延邊大學學報,2008年(2).
[22][2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第49頁,第38頁.
[24][26]包利民.《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9頁,第52頁.
[2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第118頁.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4.
[3]包利民.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shù)恼軐W[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英]羅素.西方哲學史[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盧克萊修.物性論[M].北京:首都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太慶.西方自然哲學原著選輯(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9]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田方林.重新審視伊壁鳩魯辯證的倫理思想[J].延邊大學學報,2008(2).
[11]陳韻,廖菊紅.伊壁鳩魯?shù)纳罘绞接^及對教育的啟示[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999.
[12]松孫.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guān)于伊壁鳩魯?shù)脑悠x運動學說[J].寧德師專學報,1994(3).
[13]史南飛.伊壁鳩魯:量子力學的先哲[J].求索,1996(6).
[14]邵梅芳.欲望與快樂——淺談伊壁鳩魯快樂主義的現(xiàn)代啟示[J].湘潮(下半月).2009(2).
[1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16]D Sedley.Lucretius and the Trasformation of Greek Wisdo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Epicurus'Philosophic Thinking:Historical Origin,Causes and Philosophical Effect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As the unique philosopher in late Greece,Epicurus had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In natural philosophy,he developed and amended atomism which belongs to Democritus,and first brought up the concept of atomic weight.This theory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skepticism which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at the time,thus he became a founder of at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his thought in natural philosophy got very highly praise from Marx.In addition,his epistemology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brought far-reaching impact for the Greek society at the ti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Simultaneously,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Greek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urrent society embodied in Epicurus'philosophic thought had enlightenment for us.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views are shortage of accurate,and even self-contradictory,overall,the defects cannot obscure the virtues,Epicurus'philosophic system is still our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Epicurus;ontology;philosophy;sensory epistemology
B502.3
A
1008—7974(2011)05—0019—07
2011—01—05
梁景時(1955-),山東蓬萊人,現(xiàn)為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教授。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