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影
(集寧師范學(xué)院,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論典籍英譯中文化負載詞翻譯之難
喬 影
(集寧師范學(xué)院,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負載詞從語言和文化視角下具有語言和文化的雙重性質(zhì),是文化在語言中的折射;在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困難探討的同時,其可譯性的探索尤為重要和迫切。
文化視角;典籍英譯;文化負載詞;文化缺失
如果從可譯性的角度來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就必然涉及到如何正確地看待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舍此而論,翻譯是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的。關(guān)于語言的定義,《牛津高階英漢詞典》給出如下的定義: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所使用的、由語音、詞匯及句子等構(gòu)成的系統(tǒng)”(“system of sounds,words,patterns,etc.used by humans to communicate thoughts and feelings”)。就功能而論,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其交流的內(nèi)容包括思想乃至愿望,可謂相當廣泛。
那么什么是文化?一些語言學(xué)家和人類文化學(xué)家認為,文化是指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當然,這是文化的廣義定義。就其狹義定義而言,是指教育、培訓(xùn)以及其他思想活動和這些活動所產(chǎn)生的產(chǎn)品,故論文將不涉及或討論。
就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尤金·納達曾經(jīng)指出:“也許最嚴重的誤解是每一種語言都或多或少地控制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有時可以表述為‘我們以我們的思維方式思考著,因為我們以我們講話的方式在言說’?!边@表明有人認為語言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由于思維方式潛藏于特定的文化、語言這種思維的工具之后,并且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模式、思維深度和視野,因此有些人認為語言實際上制約著文化。
那么什么是翻譯?尤金·納達在他與金緹合著的《論翻譯》一書中對翻譯給以非常科學(xué)的界定。該定義表述為:“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Translation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receptor's(target)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tyle.”)。由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絕對的等值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納達將翻譯的目標定為“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另外,他還指出了要求等值的方方面面,即意義和文體上的等值。
從以上所引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翻譯具有語言的性質(zhì)。與此同時,由于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翻譯又具有文化性。因此,當我們把信息從一種語言轉(zhuǎn)化為另一種語言的同時,我們也在兩種文化間穿梭。
當我們談?wù)撐幕撦d詞的定義時,我們很容易想到文化的其他定義,然而論文更傾向于接納廣義上文化的定義,因為文化負載詞幾乎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廣義地講,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總的生活方式,由習(xí)得而共有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道德標準以及物質(zhì)文化組成。著名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納達把文化負載詞看作是出現(xiàn)在文化中、容易被確認為某種文化所特有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可以找到類似的卻又得不到認同的詞。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理解中國文化特色詞是一些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詞匯和表達,這些詞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文化背景,在英語或其他語言中沒有等值詞。文化負載詞作為最敏感、直接的語言成分,反映著一個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語言發(fā)展史上,它們也是最活躍的成分。因而在翻譯實踐中,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關(guān)注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雖然文化負載詞不計其數(shù),但仍可以按時間出現(xiàn)的先后分為古代文化負載詞和現(xiàn)代文化負載詞兩類。論文不便涉及所有的文化負載詞,只討論中國典籍中出現(xiàn)的文化負載詞。
顧名思義,中國典籍是指19世紀40年代之前中國古代文學(xué)、哲學(xué)、歷史等方面的中國古典作品。如《易經(jīng)》、《詩經(jīng)》、《論語》、《孟子》、《莊子》、《史記》、《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在這些著作中,有大量的文化特色詞。這些詞,作為中國古典的一部分,代表性地反映著古典中國文化。
一些中國文化特色詞在英語中并不能找到概念的等值詞語,因為在英語中沒有等值的物體、事件或觀念,如一些與動植物、人類以及地理有關(guān)的詞匯。如松、蘭、梅、竹、雎鳩和荇菜(《詩經(jīng)·關(guān)雎》);物質(zhì)文化詞匯——人類文明的物化產(chǎn)物(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的)——包括生活用品(鼎、箏、瑟、簫、編鐘和景泰藍)、衣服(旗袍、馬褂)、食物(油條、粽子)、度量衡用具(寸、尺、丈、擔(dān)、斗和錢)、社會詞匯(科舉、狀元、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律詩、絕句和詞)。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宗教,中國又極大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因此我們還可以在中國文化中找到有關(guān)宗教的詞(玉皇大帝、佛、菩薩、悟和緣),以上所列舉的文化負載詞雖然有所指意義,但這一意義在目標語中并不存在。例如,在《紅樓夢》下列三個版本的翻譯中,我們很難想象:英語國家的人在沒有足夠注釋或背景信息的情況下能夠完全理解黑體字的所指意義。
原文:“哦,交杯盞還沒吃,倒上頭了!”(《紅樓夢》第二十回)
“Fancy!Doing her hair already-before you’ve even drunk the marriage cup!”(霍克思譯)
“Fancy!You haven’t yet drunk the bridal cup but already you are doingher hair.”(楊憲益譯)
中國古代女子在出嫁前把平日的辮子挽到頭頂上梳成發(fā)髻叫“上頭”,表示她已由姑娘成為媳婦。兩位譯者都把“上頭”直譯為“doingher hair”,僅表示梳頭之意,由于西方國家沒有結(jié)婚挽發(fā)髻這種婚俗,西方讀者也難以體會到這一中國古代文化內(nèi)涵。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相對較難,因為在目標語中在概念上既沒有可以等值的詞,在聯(lián)想意義上也沒有相同意義的詞。另外,有些文化負載詞特別是古代文化負載詞已經(jīng)隨著社會的變化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像“符讖”和“鐘律”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再使用。它們的這種歷史性變化給古典作品的英譯造成了極大困難。
1.語言差異
英語隸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前者是字母文字,后者是象形文字,因而它們在語音、構(gòu)詞及句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這種語言的差別在正式寫作或詩歌方面尤其明顯。例如,在保留結(jié)構(gòu)、意義和其他寫作技巧不變的情況下,把“駢文”譯為英語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困難的是,保持結(jié)構(gòu)和音節(jié)不變的情況下十四行詩的英譯漢。鑒于一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與其存在的文化融為一體,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說實質(zhì)是文化差異。
因此我們知道中文的漢字不同于英語的字母,漢字是圖形文字,最早是觀念或事物的圖形。雖然漢字現(xiàn)在不再是圖像書寫系統(tǒng),但它仍然是一種復(fù)雜的、以形象來生動地傳達思想的方式。例如,漢字的“人”確切地說其形象是站立并且兩腿分開的人,因而“從”字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人跟從另外一個人的情形。再比如“文”,“文”字本意是用線條編織而成的圖案。許多漢字都生動地再現(xiàn)著形象,而其形象僅僅傳遞著原語的意義和功能,但無法保存原語的形象。從以上我們知道,語言意義是指由語言內(nèi)部所攜帶的意義。一個語素的形式和音位可以代表意義或觀念,并且具有視覺、聽覺方面的修辭效果。一些文化負載詞可以在概念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層次上得到轉(zhuǎn)化,但是語言性質(zhì)的意義卻無法傳遞。于是,這種意義在目的語文本中走失了。
2.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
思維方式指某一個群體在接受、反應(yīng)、思考或加工外界信息的心理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趨勢或習(xí)慣性的模式。英語國家的人思維時通常富于邏輯性、分析性,而中國人富于抽象思維和整體性思維。受不同心理的影響,中國人強調(diào)具象性感知,傾向于喜歡細節(jié)。通過對個別實例的認知,中國人獲得直覺式的洞察或啟迪,這些難以用言辭來描述,只可以用古漢語的思維去感知。甚至在現(xiàn)代,中國人也是通過接觸日常的每一個特殊事物而認識世界。即使遇到抽象思維,他們的理論也常常獲益于以前遇到過的具體細節(jié)。這樣一種將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相結(jié)合的方式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藝術(shù)品味。
因此,漢語具有如下語言特征:喜歡形象、多于具象、重視先例、多用典故。與此同時,在措辭方面中國人習(xí)慣于對稱和平衡感,因此常用四字對偶結(jié)構(gòu),因其生動有力、雄辯而富于平衡感。在《建安七子集》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例子。
隼逝鷹揚。六翮將奮。(《孔融集·離合作郡姓名字詩》)
玟璇隱曜。美玉韜光。(《孔融集·離合作郡姓名字詩》)
與中國人喜歡具象的喜好相比較,英語國家的人受高度抽象思維的影響,擅長使用抽象表達。因此,古籍英譯的譯者自然常常在保留具象方面感到困難重重,因為這些具象,作為文化特色對中國人具有文化吸引力,但對英美國家的人并非如此。
3.生活經(jīng)驗方面的差別
一方面,講不同語言的人們由于對某些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jīng)歷而具有相似或相同的觀點。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和風(fēng)俗的影響,對同樣的涵義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donkey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to drink like a fish(牛飲);to talk horse(吹牛);to sit on the fence(腳踏兩只船)。
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兩種語言在詞匯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因為不同的民族其生活經(jīng)驗迥異。即使講同樣的語言,也沒有兩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是完全相同的。首先,因為地理和經(jīng)濟的差異中國人和英美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國農(nóng)業(yè)人口眾多,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國家,因而很多詞匯都反映農(nóng)業(yè)生活。英國是一個島國,所以很多詞匯都與海相關(guān)。其次,中國和英美國家的人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歷史文化是由特殊的歷史發(fā)展和歷史遺產(chǎn)形成的。
4.理論研究方面的缺失
許多翻譯理論家,如彼得·紐馬克、尤金·奈達和勞倫斯·韋努蒂對文化翻譯理論研究雖然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他們的理論只具有普遍意義。關(guān)于文化翻譯,奈達在1964年提出“功能翻譯”的概念,他在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從譯文讀者的角度提出“動態(tài)等值”一詞。這一理論強調(diào)了效果等值的概念。也就是說,譯文對譯文讀者的接受效果應(yīng)當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的接受效果大抵等值。彼得·紐馬克在他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中主張文化的近似等值。他把翻譯的步驟分為四步,其中功能法是適用于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方法。這一通用的方法,當應(yīng)用于文化詞翻譯時要求使用非文化負載詞,有時甚至是一個新的特殊詞匯,因此這實際上把原文的文化負載詞加以消除或者一般化了。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關(guān)于文化和翻譯的理論。他選擇“隱身”一詞來描述在當代英美文化中譯者所處的情景和活動,并以此來指英美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接受那種被譯文讀者認為是“流利”、“地道”和“可讀性強”的譯文。他提出“異化”作為文化翻譯中的主要策略。在“異化”問題上,他認為原文應(yīng)該免受譯文和譯語的暴力殖民化傾向,并堅持翻譯應(yīng)當注意譯者的工作和譯文。他也鼓勵使用詞匯手段,如那些明顯不利于使讀者驚異地發(fā)現(xiàn)譯者存在的詞。所以,他的翻譯理論實質(zhì)是一種旨在抵制優(yōu)勢譯語文化價值觀、彰顯譯文文本語言的翻譯理論。
國外這些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在翻譯界都很有影響。他們的理論為譯者的理論建設(shè)提供了方向。然而,這些理論的指導(dǎo)是宏觀的,它們并不是在每種文化中都適合幫助譯者。
許多中國學(xué)者,如嚴復(fù)、楊憲益、許淵沖、王佐良、劉宓慶、郭建中等也致力于翻譯和翻譯理論的研究。但不管是外國的或者是中國的翻譯家或翻譯理論家,雖然他們提出的翻譯理論都是合理有效的,但都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翻譯的。而這些理論對翻譯行為而言卻是失之籠統(tǒng)的。因為他們都沒有對文化負載詞的專門的、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所以,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之難仍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
翻譯是跨語言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目的語文本的成就有賴于在不同程度上語言和文化差異的解決。因為翻譯首先是在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進行的,所以翻譯行為具有語言和文化的雙重性質(zhì)。
文化負載詞,作為文化在語言中的綜合反映,是負載著大量文化信息的語言現(xiàn)象。由于英漢語之間存在極大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因此文化負載詞極具文化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由于語言、思維方式和生活經(jīng)驗方面的巨大差異,英漢之間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存在極大的困難。而且,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強有力的、能夠適合漢英語翻譯所有現(xiàn)象的理論。很難想象,某些漢語典籍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會使來自不同文化(如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讀者同時滿意。
然而我們并不是說,由于文化負載詞存在以上的難點,我們就該放棄對翻譯理論和翻譯行為規(guī)范方面的探索。相反我們堅信翻譯是架起不同社會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文化典籍中的文化負載詞是可譯的。在面對不同語言和文化間進行翻譯這種巨大困難的同時,我們也應(yīng)當鼓起勇氣,積極探索適合漢英、漢語和印歐語系其他語種之間翻譯特殊現(xiàn)象的規(guī)范、規(guī)律,積極探索文化負載詞的可譯性。這對光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進中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陳宏薇.文體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259.
H315.9
A
1673-0046(2011)01-01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