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珺
“以人為本”的本質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人格尊嚴的關心和關注,應該說“以人為本”與醫(yī)院過去提的“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弘揚白求恩精神”、“以患者為中心”等是一脈相承的,但同時又有新發(fā)展,它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內容,體現著與時俱進的精神,“以人為本”要求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具體到醫(yī)院——就是把患者看作是服務對象,要熱情相待,“以人為本”要求對患者高度負責,千方百計減輕患者的痛苦,滿足患者的需求。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及社會老齡化的進展,老年患者相繼增多,其特點:體弱多病、行動不便、多病種并存等,在工作中應根據這些特點運用“以人為本”護理內涵,即護理人員持尊重、關愛的心,以主動積極的精神和親切的態(tài)度,從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關愛、護理患者,給患者人性化關懷與照顧,在我院門診輸液中心“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具體落實在以下環(huán)節(jié)。
護士要主動熱情接待患者,禮貌的稱呼患者,注意說話聲音要輕柔、和藹,充分體現對患者的尊重和關心,認真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與醫(yī)囑核對無誤后,填寫輸液單,向患者講解治療藥物名稱、用量、有無續(xù)接液體。
護士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檢查液體、無菌操作、配伍禁忌。根據藥物性質選擇合適的輸液器,有學者[1]研究發(fā)現,精細過濾輸液器能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與過濾輸液器能有效過濾輸入液中的微粒有關。
護士有效執(zhí)行查對制度,防止輸液發(fā)生差錯,給老年患者輸液前做好對血管的評估工作。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膚松弛,皮膚韌性曾強,皮下脂肪減少,血管淺易滑動;血管彈性降低,變脆變硬,硬化甚至鈣化[2];管腔狹窄,多彎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較快;加之輸液頻率高、時間長,血管損傷多,修復慢等原因,所以要經驗豐富操作熟練的護士為其進行穿刺。穿刺前充分暴露血管,看清走行,摸清深淺和粗細,爭取一次成功。在行穿刺時,對于皮膚松弛較瘦的患者,固定靜脈非常重要,可采用左手食指固定穿刺血管上端,拇指固定穿刺血管下端[3],對于表淺脆性大的血管,穿刺可采用低角度緩慢進針法,寧慢勿快,松止血帶時要輕輕松開,以防穿破血管。在冬季,因周圍溫度低,致靜脈痙攣充盈不良,可先給予局部熱敷,血管充盈后,再行靜脈穿刺。同時也讓患者感到溫暖和舒適。選擇血管要體現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合理選擇血管,從遠端開始有計劃的使用血管,選擇合適的針頭進行靜脈輸液。各項護理操作,除了按照規(guī)定要求去做,更注重操作前、中、后與患者溝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權力。
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調節(jié)輸液速度。老年患者體質一般較差,靜脈滴注速度控制在40~60滴/min,有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患者應特別注意,滴速控制在20~40滴/min。老年患者對疼痛反應較遲鈍,加上皮下組織疏松,輕微的滲液不易被發(fā)現,所以要加強巡視,仔細觀察注射部位有無滲液、腫脹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置,預防靜脈炎的發(fā)生,對血管刺激較強的藥物,應適當減慢滴速、以減少藥物刺激對血管的損壞;長期輸入此藥應更換部位。多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患者的需要,輸液中心備有報刊、雜志、書籍等,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方便,同時為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的預防、保健、治療、護理知識及用藥的注意事項,讓患者感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有一種安全感。
輸液結束后,護士必須告訴患者按壓針眼的方法,根據老年人血管的特征,需按壓5~10 min才能有效的防止皮下出血,教會患者拔針后15~30 min內不要負重,如拎取東西、活動手部[4],如連續(xù)輸液,每日可用溫水濕敷局部。冠心病患者注意情緒穩(wěn)定,外出時隨身攜帶硝酸甘油,如出現心前區(qū)疼痛、不適,立即含藥。
我們從點滴做起,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運用到老年輸液過程中,使護理人員自覺的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使護理工作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滿足了患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愿望,使患者有一種溫馨感、親情感,真正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愛[5]。
[1]張琳.精細輸液器預防靜脈滴注β-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效果觀察. 護理學雜志,2006,21(2):49-50.
[2]文學敏.老年患者靜脈穿刺技巧.臨床護理雜志,2005,4(3):56.
[3]李卡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的手術探討.醫(yī)學文選,2006,4(25):792-793.
[4]李曉惠,黃小梅.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3.
[5]黃紅霞.舒適護理在門診輸液患者中的應用.工企醫(yī)刊,2006,19(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