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guī)定:“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50萬字,數(shù)目看似龐大,其實算起來并不那么嚇人。高中三年,我們用兩年時間來計算(高一、高二),兩年共4個學期,按每學期20周計算,15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意味著每天的課外閱讀量只不過是2679字。如果以每分鐘600字的閱讀速度來算 (指的是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可能稍慢些),每天只要4.5分鐘就可以完成任務。計算結果令人振奮,但到底由誰來落實呢?
僅僅靠學校落實是不現(xiàn)實的。學校有學校的難處。首先難在圖書館的藏書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要知道,要求學生課外自讀的主要是文學名著及文化經(jīng)典著作。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文學名著,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魯迅《吶喊》、茅盾《子夜》、雨果《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莫泊桑短篇小說、契科夫短篇小說等;文化經(jīng)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莊子》等。這些書籍對一般學校來說,無疑都是珍品,很難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出來。其次難在學校還要考慮其他科目的事情,統(tǒng)籌全局安排,不大可能單獨為語文提供太多的便利。尤其在重理輕文的學校,語文學科的地位本來就很尷尬,語文課外閱讀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再次難在不少學校觀念相對落后,認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應由學生自由安排,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課外閱讀上面不值得,倒不如嚴抓課堂,按照高考要求扎扎實實地訓練,這樣效果會更好。
指導、督促、檢查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任務最終還得由語文教師來完成,這是語文教師的“命”。但現(xiàn)實是,語文教師拿什么時間和精力來落實呢?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壓力大。備課上課,測試閱卷,作文批改,樣樣都得靠自己去做。甚至有的學校從高一開始就進行每周一小測,每月一大測。改卷、講評、總結。其中,還有不少語文教師還擔任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時時得注意,事事得操心,哪還能顧及學生課外閱讀這一攤子事?
另外,學生的愛好與興趣也不可忽視。教師推薦的書籍學生未必認可,而學生認可的書籍教師又未必滿意。筆者曾做過實驗,向120個學生(其中男生64人,女生56人)推薦了十部文學名著,要學生選擇其中的六部來閱讀。這十部文學名著為魯迅《吶喊》、茅盾《子夜》、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沈從文《邊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列夫·托爾斯泰《復活》、海明威《老人與?!?、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等。從學生選擇的情況看,不容樂觀。只有46人選出了六部作品,其他學生只選出3至5部作品。其中魯迅《吶喊》、茅盾《子夜》、列夫·托爾斯泰《復活》幾乎無人問津。原因是讀不下去或不好讀。這雖與學生的生活閱歷和鑒賞水平有關,但也說明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有自己的閱讀選擇。教師不可能搞一刀切。這在無形中增加了語文教師指導、督促、檢查難度。因而,在時間和精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由語文教師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課外閱讀的實踐主體。但學生并不那么想。因此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學生會主動落實課外閱讀量嗎?
有調(diào)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隨著考試壓力的不斷增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會越來越少。對他們來說,在考試重壓之下,與其每天用幾分鐘讀小說,看古文,倒不如花幾十分鐘時間在其他科目上,這樣的效果更明顯。當然,不可否認也有喜愛閱讀文學名著和文化經(jīng)典著作的學生。此外,還有的學生看課外讀物是為了消遣,或者是要找到在語文課堂里難以找到的樂趣。于是,網(wǎng)絡小說,流行讀物,甚至卡通讀物成為他們的首選。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差甚遠了。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學校和教師正在積極研究語文課外閱讀的問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許,不久的將來,誰來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就不再成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