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霞
(江蘇泰州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
新課標改革過后,高中英語老師針對學業(yè)成就評價教學領域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究,而且還獲得很大的成績,但仍然有很多錯誤的教學理念。因此,英語教師們必須盡可能快地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時也要建構出更加符合教育模式和發(fā)展要求的用于評價成績的教學方法。
因為傳統課程教學設計的干擾,老師在設計教學英語學習目標的時候,始終太關注于英語知識的學習目標,而對技能方面的學習目標、教學過程方法的學習目標以及情感基礎的目標關注力都比較單薄、輕淡,對所有教學目標所含括的內涵內容缺少準確的、合理科學的范疇界定和具體描述。根本不能準確理解多維目標的內涵本質內容,因此有就構建不出有效科學的教學方針。就比如說,在整個教學過程里,老師大多數比較重視語法知識教學,它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掌握某項特定語法,而相應的評價目標就要定位在與此語法有關的習題練習成績上,但同時,一項語法的掌握通常需要完成較立體、較豐富的教學指標,所以一維的評價目標根本就不能檢測到多種教學任務對英語目標內容的完成狀況。
英語課程教學的標準通常包括語音、語法應用、詞匯應用、功能、話題這五個方面,用來界定整個英語知識范疇。但很多老師大都比較注重語音、語法應用、詞匯應用、功能這四方面知識,忽視了評價學生運用話題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得對語音、語法應用、詞匯知識應用的學習變得孤立,而且客觀、外在,根本融入不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經驗和自己的智慧能力。教師對語言知識的范疇劃定,對學生對英語的認知規(guī)律,對英語語言知識學習規(guī)律等一系列的研究課題缺少了嚴格的評估。由此可見,,教學評價內容就變得比較機械化、低效性且不科學合理。
高中英語老師通常都是憑借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價每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優(yōu)劣,直接淡化了對每個評價結果實質的剖析過程。因為缺乏對應有的診斷措施、反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視了全方位的檢測:學生學習的英語知識、學生學習的進程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的情況,同時導致成就評價在正好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學業(yè)評價直接被當作選拔性質工具,其功利性特別強,使得整個評價改革的具體實施路程變得更艱難。
可采取下面幾項措施對英語學業(yè)成績的評價體系加以改善:
英語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綜合性英語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在實際交流情境里面鍛煉自己的口語。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這一定位點是科學、合理的。但同時它對英語教學知識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條件,教師要結合英語資源,并落實多維化的教學評價目標。不論是平時的考試成績還是學業(yè)考試,通常是以抽樣形式完成的,也就是說,在日常英語課堂上是不可一步就完成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認知需求以及各自的天資、個性,來提煉整個英語課的主要信息鏈。
以語法、詞匯等比較客觀的知識為主的教學應用目標應該是多維度形式的,它需要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任務來進行落實,也就是說要有豐富多樣的評價性內容。
大部分教師通常會忽視點那些在記憶過程及理解階段里為遷移準備的,落實了最終評價的教學知識。比如說某章主要描述職業(yè)的教學課程,主要詞匯涉及了一般職業(yè)的名稱、相關職責等,應用的語法有一般過去式和過去完成時以及過去進行時等,其教學功能主要是對過去的事實進行推斷。將任務分解,并進行分層式評價。老師可檢測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吸收能力,然后編制三空卻是同一條填空題目,讓學生在反復練習里加強課堂記憶。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老師便逐漸關注在英語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開展的活動、動態(tài)學習進程,也關注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但如果想讓成績評價更為科學、更為有效,老師還得不斷完善學業(yè)評價的應用工具。一般包括有自制測驗法、調查問卷法、觀察記錄法等。
2.3.1 自制測驗法
教師通過自編測驗題看出學生學習水平,一般是根據英語教學課程的需要,按照自己往常的經驗所得來編制測驗的題目,這應該是不太標準的,一般用于日常的教學成績評定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檢驗英語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性。并且教師要有開發(fā)多樣化測驗題型的能力,使得測驗形式科學、合理,測驗方式多樣化。
2.3.2 調查問卷法
理所當然地,通過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肯定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它不僅可以是針對報告數據的一些研究,還可能是對于某些數據批評性的研究報告,批評性數據研究報告就是對已調查過的數據進行再次分析、重復診斷,最終得出不一樣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這類研究成果是依靠數據所得,不是依靠文獻資料。另一方面,調查問卷所獲取的相關數據,通常是要量化處理的,這樣才能很快找出其研究結論的規(guī)律性,可是調查問卷主要目的可不在于找其規(guī)律性。
2.3.3 觀察記錄法
在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里,觀察記錄法的視覺角度不但含括認知領域,還包含了非認知領域。就是說在英語知識技能的領域范疇里,教師能對課堂突發(fā)事件,對教學課外活動以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互動加以監(jiān)控,還能對學生平時的閱讀水平、寫作能力、聽和說的實踐活動進行監(jiān)測。此類觀察是針對每一個學生,也可針對一個小組。由此可見,不但能具體了解到個人的學習困難,讓老師可以一對一進行輔導;也可以了解整班學生的綜合性學習進度。
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就要求要以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來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可另一方面,想要真正科學、合理地去評價每一位學生的英語成績,因為它作為任重而道遠的一項工作,必須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追求。
[1]隋人珠.高中英語學業(yè)成就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04).
[2]吉珠.關于新形勢下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09).
[3]朱小芳.對合作學習中"熱鬧"現象的反思[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7,(02)
[4]代嵐嵐.當前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N].宿州學院學報,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