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文 曾 艷 鄢來均 黃華君
助困與育人結合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
龔建文 曾 艷 鄢來均 黃華君
如何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已成為高校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而急迫的課題。在新的形勢下,解決貧困生問題,我們一要對目前的“獎、貸、助、減、補、勤”貧困生資助體系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同時加強其“育人“功能,培養(yǎng)貧困生“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精神。
貧困生;工作現狀;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高校中貧困生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據統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貧困生比例約占20%,特困生比例也達到10%左右。為保證經濟困難學生獲得平等的學習的機會,順利完成學業(yè),國家實施了一系列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這些年我校一直積極貫徹、執(zhí)行國家關于做好高校貧困學生工作的相關政策,制定了完善的相關助學措施,建立了以“獎、貸、助、補、減、勤”為主要內容的助學濟困體系。
自從“獎、貸、助、補、減、勤”助學濟困體系的實施,一大批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得到了及時有效的幫助,也基本達到了助學濟困體系建立時所期望的助學、濟困兩大目標。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確實感覺到現有助學濟困體系無論從其形式、內容,還是具體的實施過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不合理之處。尤其是當前在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如何確實滿足更多對資助的需求,真正代表廣大學生的實際利益,通過助學濟困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達到我們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現行制度。
1.1 國家助學貸款手續(xù)繁瑣、貸款門檻高 按現行國家助學貸款規(guī)定,貧困學生要取得國家助學貸款,必須經歷復雜、漫長的申請-受理-審批-簽約等貸款環(huán)節(jié)。首先是貸款門檻高,國家助學貸款的條件要求就將一批貧困學生拒之門外。其次是手續(xù)繁雜,首先需要各種各樣的各個部門證明,然后是要反反復復的填表、核表、提供資料,還要求一次只能貸一年的款,每年都得重復同樣的繁瑣的手續(xù)。并且由于收益低、貸款風險大,管理難度大等原因,銀行缺乏發(fā)放國家助學貸款積極性,為高校助學貸款設置層層門檻??陀^上,貧困生迫切需要國家助學貸款,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沒有效果不理想,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國家助學貸款實際發(fā)放的數量與貧困學生的需求差距較大[1]。
1.2 勤工助學崗位有限 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開展勤工助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補助平時的生活費用,變資助為自助,自強自立,促其成才。雖然我們學校對學生的勤工助學非常重視,每年也都撥出不少錢用于學生的勤工助學工作,但還是僧多粥少,供求矛盾相當突出。同時,勤工助學工作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制度不夠完善,管理目標不明確。不能以法律的形式去指導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學生在勤工助學中缺乏自我保護和法律意識,上當受騙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1.3 資助和育人不能結合 缺乏相應的教育體系 我們現在的資助體系,往往重在給與貧困學生的經濟資助,做到了“濟困”,而忽視了“育人”[2]。而貧困大學生不但是經濟上困難,同時他們多來自經濟不發(fā)達、文化落后地區(qū),文體活動等綜合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欠缺,性格內向,自尊而又敏感,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多疑、孤僻等心理。而我們在發(fā)放將助學金時,缺乏相應的機構和體制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育,所以導致有些貧困生產生依賴心理,也未有感恩的心。
2.1 健全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 國家助學貸款作為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yè)的、以信用貸款方式提供的個人消費信貸,具有商業(yè)性和政策性并存的雙重特性,既是一項非常嚴謹的金融工作,也是保障學生享有平等的學習權益的社會工作。與其他資助渠道相比,助學貸款最大的益處是能夠一次性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生活費用,使學生在上學期間擺脫經濟困境,把經濟負擔從求學期間轉移到工作以后,保證了學生必需的學習時間、精力和生活質量,解決了其他資助方式存在面窄及來源不穩(wěn)定問題,符合市場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應該也完全成為自主體系中的主要成分。國家應從整個國家的角度,從法律制度上確立助學貸款的主體地位,明確國家相關銀行的法律責任,確保需要貸款的貧困生能夠貸到款。從整個社會來說,第一、完善社會個人信用體系。第二、促進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第三、健全和完善個人信用擔保機制。
2.2 廣泛發(fā)動社會的力量 建立多渠道的資助網絡發(fā)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貧困大學生資助,這在國外是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些年類似的資助越來越多,但相對于廣東這樣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經濟水平來說,還遠遠不夠。這一方面要求政府鼓勵社會和企業(yè)資金介入高教領域,成立各種助學興教基金和獎學金,資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高校也應主動與社會各界廣泛溝通協調,通過服務社會爭取社會各界的資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與社會聯系越來越密切,越來越直接。大學是全社會的大學,它在以其人才、知識和信息的優(yōu)勢服務社會的同時,也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因此,高校應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溝通和合作,在更好地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為社會需要服務的同時,得到更多地社會支持來提高自身辦學,包括資助經濟困難大學生。
2.3 完善勤工助學制度 開拓崗位 加強內涵建設 勤工助學不僅是資助貧困生的有效途徑,而且也與幫助大學生自立自強的資助原則相一致地。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從學生學費收入中劃撥10%專門用于勤工助學工作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學校應保證這一規(guī)定的執(zhí)行并充分發(fā)揮這一專項資金的作用,并要有專門的勤工助學機構監(jiān)管,制定和完善相應制度,規(guī)范管理崗位的設立,并相應地提高其“育人”的內涵建設。同時精簡學校后勤管理等部門臨時工,騰出崗位,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更需要向社會上開拓更多的崗位,同時也要加強制度的法制化建設,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和教育。
2.4 濟困與育人并重 發(fā)揮教育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高校很多貧困家庭學生因為經濟原因產生了很多問題,根本無法和普通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貧困學生成才的道路充滿了艱辛。從入學成績上講,貧困學生與其他學生并沒有太大差異,但在大學中,貧困學生獲取各項獎學金的比例遠遠低于一般同學獲取獎學金的比例,從事學生活動的比例也低于一般同學,貧困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也低于全校水平。因此,助學工作在保證學生順利入學的同時,如何保證貧困學生在校很好的學習,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性格和全面的綜合素質,保證有良好的就業(yè)成為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助學工作不能僅局限在經濟幫助上,要立足經濟資助的同時,建設“資助”與“育人”相結合資助體系。慈濟助學金的資助形式就是我們需要借鑒和學習的很好模式,它不單純給與貧困學生經濟上的資助,同時定期組織基金的捐助人對貧困學生進行培訓和教育,教會他們博愛、感恩、合作,提升他們的組織能力,開拓視野,增強責任意識,擴大交往范圍,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建立“濟困”與“育人”相結合的助學體系既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需求不斷提高的產物,同時也是高校助學工作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高校助學工作絕不僅僅是一項經濟資助工作,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實現教育公平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1] 王懋雄.我國國家助學貸款:作用、問題及解決對策[J].觀察與思考,2005,(8):58-59.
[2] 楊愛民.“資助”與“育人”結合構建新型助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5,(17):39-40.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1.014
1672-2779(2011)-01-0024-02
2010-10-28)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