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麗汗 古力努爾
(布爾津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新疆 阿勒泰 836600)
隨著醫(yī)學模式和健康教育觀念不斷轉變,我們既要重視生物因素對孕婦產生的影響,更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孕婦的影響。臨產時產婦的生理、心理問題特別突出,及時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的心理護理,便于疏導產婦的心理壓力,更加深入的了解分娩過程,可以減輕孕婦對分娩的恐懼緊張心理,以減輕孕婦的心理和生理痛苦,縮短產程,使產婦安全順利的分娩,盡可能的降低難產率。
目前就我有產科觀察,剖宮產率逐漸上升,相應的自然分娩和引導助產分娩率的逐漸下降,扣除現(xiàn)在因生活條件好胎兒發(fā)育偏大的因素而在分娩過程中,因心理因素造成、剖宮產手術者也大有人在,這是我們產科工作者時孕婦孕產期做健康教育、孕期保健及心理護理宣教工作有直接關系。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為初產婦,對于分娩沒有直接體驗,再加上人們的陳舊觀念以及社會媒體對分娩痛苦的過分宣傳,使產婦在分娩產程中或多或少產生恐懼,而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引起機體內內環(huán)境平衡紊亂,如垂體-腎上腺素功能活躍,腎上腺素過度分泌水鹽代謝平衡紊亂,這種恐懼心理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可使內環(huán)境紊亂,內環(huán)境紊亂直接影響宮縮導致繼發(fā)性宮縮乏力、產程延長,進而出現(xiàn)一些列,如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尿潴留感染等并發(fā)癥,如果我們隊孕婦進行恰當?shù)?正常的心理護理,則可消除孕婦的恐懼和不安,使產婦安全,順利的度過分娩期。
首先,護師向孕婦介紹自己和主管醫(yī)生,并讓患者了解醫(yī)院的環(huán)境。營造一個安靜溫馨的待產環(huán)境,護師的語言要自然得體,讓孕婦充分感受到護師的關心、體貼和愛護。條件允許可以單居一家,有親屬陪伴,產婦可以在適當?shù)姆秶鷥茸杂傻幕顒有菹?如可以做自由體位運動,可以坐、蹲、跪、站,改變傳統(tǒng)的只允許產婦平躺的做法(胎膜早破除外)以便順利度過分娩全過程。另外,陪伴分娩可以降低剖宮產率,減少產科干預率,縮短產程,減少圍生兒病率及產科病率等,使順產率有效提高。
產婦住院后我們要向她們講解妊娠和分娩是女性一種特殊的生理過程,現(xiàn)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而文化生活和科學的普及與前者形成極大的反差,所以,我們醫(yī)務人員完全有必要向產婦解釋,分娩全過程,每個產程都有什么特點,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潛伏期宮縮不強時適當活動、活躍期宮縮過后,要注意休息保有體力,在分娩胎兒時要配合助產師用力,產婦對分娩全過程有一個初步認識,正確對待產程中陣痛,告訴產婦是正?,F(xiàn)象,使分娩順利進行。
隨著產程的進展,有專人守候陪伴在產婦身旁,觀察產婦的反應,表現(xiàn),有的放失的進行宣教,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知識與產婦交談一些關于新生兒哺乳等產婦感興趣的話題,一來減輕產婦對宮縮陣痛的注意力,二來讓產婦了解一些產后需要的知識,及時為產婦擦汗,喂水食物,如同親姐妹一樣的熱情,充分調動產婦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對陣痛的耐受力讓產婦有親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當胎兒娩出后我們告訴產婦及時排尿、有側切創(chuàng)口的要側臥位及產后喂哺等。
由于分娩后孕婦非常勞累心情復雜,我要幫助產婦解除思想顧慮,首先要告訴產婦,嬰兒健康的,沒有畸形并讓產婦樹立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正確觀念,如有新生兒畸形或其它異常情況發(fā)生暫時不告訴產婦,待胎兒娩出子宮收縮良好時告知或透過其他適當時間再告訴產婦,同時給予安慰以免導致產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養(yǎng),同時進行飲食指導,產后應進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少油膩,溫熱的半流質飲食,以保證營養(yǎng)供給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腸蠕動,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并預防便秘導致的會陰切口裂開。
可采用口頭形式講解。講解中針對產婦的職業(yè)、性格、文化水平等特點,正確運用藝術性語言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對產婦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講究策略地給予回答,語言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臨床經驗證明,加強產婦分娩時的健康及心理護理有助于解決孕產婦對分娩過程的種種恐懼因素,減輕產婦的焦慮、恐懼心理,可明顯地縮短產程,有效地降低難產及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縮短了住院天數(shù),降低剖宮產率,使產婦安全順利的分娩。
通過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使孕婦及家屬感受到醫(yī)院服務水平的提升,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對健康教育的重視,促進了她們與護理人員的交流和信任,對醫(yī)院孕產婦和家屬的滿意度也上升了。開展對臨床孕婦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助產者及護師具備良好扎實的專業(yè)技能、理論知識及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愛心,同時相關工作人員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積累經驗不斷進取,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素質,才能正確,完善地做好孕產婦的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工作。
[1]龔玉潔.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8(4).
[2]孟紅艷.中華醫(yī)學研究與實踐下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