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林 張艷
(1.溫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2.溫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溫縣 454850)
近年來,過敏性(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加,臨床上常以藥物治療為主,近期療效尚可,遠期療效欠佳。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根據(jù)過敏性鼻炎的診治原則,選擇了68例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進行等離子消融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本組68例患者均按照過敏性鼻炎診斷標準確診[1],男32例,女36例,年齡18~60歲,平均34歲;病史6個月~10年,平均4年。臨床均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鼻癢,連續(xù)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癥狀,所有患者均接受過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藥物全身和局部治療,療效不佳或不愿接受長期藥物治療。
患者取半臥位,1%麻黃堿收縮鼻腔后,用1%丁卡因行兩側鼻腔粘膜表面麻醉,采用美國杰西公司等離子手術系統(tǒng),在鼻內鏡直視下,將Evac70刀頭分別貼近雙側鼻丘、與鼻丘對應的鼻中隔粘膜、中鼻甲后上方及下鼻甲外下方粘膜下進行等離子消融。術后鼻腔凡士林紗條填塞1d,并口服抗生素及地塞米松片3~5d,以減輕粘膜反應性腫脹及預防感染,術后定期隨訪復查,清理鼻腔分泌物及痂皮。觀察其間不用抗組胺和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以免干擾療效觀察。于術后1個月和1年分別進行近期和遠期療效評定?!?1%為顯效,50%~21%為有效,≤20%為無效。
療效:患者術后1~2周均有鼻塞加重,但噴嚏、鼻癢、流清涕較術前明顯減輕。術后1個月患者鼻腔粘膜腫脹、偽膜及干痂多已消失,記錄術后1個月后治療效果作為近期療效,術后1年的療效為長期療效,術后1個月,所有患者癥狀和體征均有明顯改善,術后1年,有2例復發(fā),總有效率96.8%,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術后2周內鼻粘膜反應性腫脹、鼻塞明顯,3周后鼻粘膜腫脹基本消退,但鼻腔仍有較少許干痂,需要隨時清理。所有患者術后檢查無鼻腔粘連、粘膜萎縮及嗅覺障礙等并發(fā)癥。
過敏性鼻炎是發(fā)生在鼻粘膜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部分患者合并有鼻甲粘膜肥厚,藥物治療長期效果不理想。本病的過敏原可能是塵螨、羽毛、動物皮屑或霉菌。常有鼻塞,引起耳咽管阻塞,導致聽力異常,鼻竇炎和鼻息肉可能是過敏性鼻炎的并發(fā)癥。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以鼻粘膜病變?yōu)橹鞯蘑裥妥儜B(tài)反應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皮質類固醇和抗組胺藥是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線藥物,但即使接受正規(guī)系統(tǒng)的藥物治療,癥狀控制也不明顯。研究表明,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機理雖以鼻粘膜局部的異常免疫反應為主,但其臨床癥狀仍與鼻腔的植物神經支配和神經反射密切相關,選擇性地阻斷鼻腔副交感神經支配,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或降低鼻粘膜感覺敏感部位敏感性,即可阻斷感覺-副交感神經反射,破壞噴嚏反射弧傳入通路,使鼻粘膜血管擴張減輕,腺體分泌減少以及對外界刺激敏感性下降,從而使患者的鼻癢、噴嚏、鼻塞、流涕等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2]。
鼻腔的副交感神經主要來源于翼管神經和篩前神經。篩前神經篩分支分布于鼻中隔及鼻腔外側壁的粘膜血管壁上和腺體周圍,是鼻腔最敏感部位和鼻粘膜漿液腺高密度區(qū),興奮時可引起腺體分泌、血管擴張和鼻血流量增加,噴嚏、流涕的發(fā)生往往源于該部位所受的異常刺激。阻斷篩前神經鼻內支即可切斷鼻腔前部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有效降低該部位的神經敏感性,并抑制其血管擴張和腺體分泌[3]。
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可阻斷篩前神經,破壞副交感神經密集分布區(qū)的鼻腔粘膜的感覺神經末梢和刺激物受體,從而降低了鼻粘膜的興奮性,達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目的。
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具有視野清晰,操作精細準確,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對藥物治療癥狀控制不理想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采取此種治療手段,療效安全滿意。
[1]顧之燕,董震.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2]貴平,梁偉平,周水淼.變應性鼻炎的外科治療[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4,28:95~98.
[3]楊平常,張濤源,范道生,等.鼻中隔矯正和篩前神經電灼聯(lián)用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10(5):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