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鹿邑縣邱集鄉(xiāng)人民政府,河南 鹿邑 4772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結構的要求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優(yōu)質甘薯一直受到青睞,食用和經濟價值均高?,F將甘薯高產栽培措施介紹如下。
甘薯是塊根作物,耕層深、通風良好的土壤,對塊根生長有利。一般耕深20~30 cm,逐年加深耕層對甘薯的增產作用更大。起壟栽培比平作增產20%左右,起壟時要做到壟形肥胖,壟溝窄深,壟面平,壟土塌實,無硬心。春薯的壟距為0.7~0.8 m,夏薯為0.6~0.7 m,壟高為17~30 cm,壟向以南北為好,壟溝、腰溝、田頭溝配套,以便于排水。夏薯宜低壟,春薯易高壟,坡地的壟向要與斜坡方向垂直。
甘薯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忌施氯肥。底肥應集中深施,分層施入。在起壟開溝時把有機肥施入溝內,然后覆土,將肥料包在壟中,化肥施在壟內上層,這樣既可促進甘薯扎根早發(fā),又可滿足地上、地下部不同生長時期對養(yǎng)分的需要。一般以前期施肥為主,后期為輔,適當增施鉀肥。
適時早栽春薯,一般以5~10 cm的地溫穩(wěn)定通過17 ℃時為秧苗栽插始期的指標,栽插過早,易受低溫危害,太晚影響產量。
甘薯栽插方法有直插、斜插、船底形插、水平插,在丘陵干旱地區(qū),可采用短苗深栽的方法,而水肥條件好的豐產田,則推行長苗淺栽水平插法,一般大田采用斜插法實現省工又高產。
斜插:苗長23 cm左右,插入土中3~4個節(jié)與地面成一斜角,苗尖露出地面,2~3節(jié)斜插既抗旱又易成活,單株結薯多。
(1)選壯苗。苗源不足時,可分級分栽,避免不均衡生長。夏薯易栽秧子頭。秧子頭具有頂端優(yōu)勢,生長勢強,產量高。
(2)消毒。為防止薯苗帶病,可將薯苗捆成把,用40%的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將苗基部6~8 cm浸10~15 min,防治黑斑病,用辛硫磷或甲基異硫磷200倍溶液浸苗基部30 min,可防治甘薯莖線蟲病。
(3)科學栽插。淺栽:在保證薯苗能夠成活的原則下,盡量淺栽;澆窩水,采用先澆水后栽插的方法較好;栽插時間,栽薯應在下午進行,避開中午太陽光的直射和高溫有利于成活。埋頭栽:栽夏薯時把露出地面的葉片和苗頭用土掩蓋,3 d后苗長出根時再把土扒平,露出葉片。帶根栽插:栽插7~10 d前把苗剪下,將薯苗浸在清水里,或插在稀泥里,待根長到5 cm左右時,帶根栽插。拉泥條栽插:栽前把薯苗基部插在泥糊里,成活后再栽,此種方法用于水源較少地區(qū)。
(4)施窩肥。栽插薯苗時施窩肥,有促進薯苗早發(fā)的作用,一般每667 m2用2~3 kg磷酸二氫鉀加細土拌勻,在栽薯時每窩抓一小把,然后再澆水栽苗。
一般短蔓、早熟品種宜密,土壤肥力低、容易干旱或生育期短的夏薯,也應以高密度奪高產。長蔓、晚熟品種及生育期較長的春薯栽種時應稀一些,一般每667 m2栽插3500~4000株,旱薄地每667 m2可栽4000~5000株,高水肥地3000~3500株為宜。
甘薯栽后,常因病蟲害和土壤干旱以及栽植不當而死苗。因此,栽后應及早查苗,發(fā)現缺苗及早補栽,一般宜在栽后4~5 d內進行。補栽的苗要選擇壯苗,并穴施少量速效氮肥,使補栽苗與大田生長一致。
甘薯生長前期以氮代謝為主,應早施氮肥促進根系和幼苗生長。一般在栽后半月施苗肥,每667 m2用硫酸銨2.5~5 kg,小株多施,大株少施。植株生長瘦弱的地塊,在栽后20~30 d再追施少量壯株肥。
栽后如果天氣干旱,可澆一次返苗水,澆水不宜過大,澆后及時中耕。在特別干旱的情況下,在分枝結薯時澆一次促苗水,促進莖葉生長,有利于根的發(fā)展,促進早結薯。此水可隔溝澆,以免澆水過大。
一般在封壟之前中耕兩次。春薯在麥收前中耕一次,麥收后至封壟前再中耕一次。夏薯在栽插成活后進行一次中耕,封壟前再進行一次中耕。中耕時溝底要深,壟背要淺,防止傷根,保持壟型。栽后一周內中耕松土后,每667 m2用都爾100 ml對水40~50 kg,噴灑地面,半月內不再中耕。
[1]韓冬良,水建平.甘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08(12):15.
[2]劉緒軍,徐淮.無公害甘薯生產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5):246.
[3]邵春英.甘薯高產施肥技術[J].種業(yè)導刊,2007(6):26.
[4]楊越.脫毒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5):39.
[5]張從慧,徐冰,蘇曉萌,等.脫毒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6):33-34.
[6]劉志堅,應素麗.早熟甘薯品種雙季高效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06(1):25-26.
[7]楊景忠.紫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3):85.
[8]李建設,徐博林.紫甘薯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3):86.
[9]楊景忠.紫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3):85.
[10]程亮,黃興蛟,林平,等.甘薯切塊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3(4):52.
[11]李建設,徐博林.紫甘薯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3):86.
[12]熊志良,金貴峰,朱訓永,等.優(yōu)質高產甘薯蘇薯8號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2):167.
[13]蘇曉萌.脫毒甘薯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6):179.
[14]王付民.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2):187.
[15]孫艷俠.甘薯高產化控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6):35.
[16]吳石成.甘薯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