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智 楊高怡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超聲科 杭州 310003
肛瘺是一種炎癥性疾病,多為肛周膿腫破潰后形成,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多見于青壯年男性,由于外口生長較快,膿腫常假性愈合,導致膿腫反復發(fā)作破潰或切開,形成多個瘺管和外口,并使單純型肛瘺成為復雜性肛瘺[1]。按瘺管位置高低分為低位肛瘺和高位肛瘺,低位肛瘺是瘺管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下,筆者對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的低位肛瘺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低位肛瘺患者90例,男74例,女16例,年齡17~48歲;臨床有肛周皮膚破口反復流膿、流液等癥狀,伴或不伴疼痛,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證實。術后愈合86例,復發(fā)4例。
患者膝胸臥位,應用philips 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頻率7.5MHz,先套好塑料探頭保護套,涂耦合劑,以肛口為圓心連續(xù)多切面、多角度掃查,以時鐘方位法,觀察肛周有無異常管狀低回聲及血流信號,發(fā)現(xiàn)病灶重點觀察其與肛管、肛門括約肌及周圍組織關系,有無血流信號。
單純型65例,占 72.2%。肛周可見低或低與強混合條索狀回聲(瘺管),一側(cè)與皮膚破口相通(外口),另一側(cè)與肛管交界并相通(內(nèi)口),條索狀回聲周邊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65例中與手術符合63例。復雜型18例,占 20%,見二條以上條索狀回聲,一至二處與肛管相通,二處以上與皮膚相應破口相通,條索狀回聲部分相連,走行不定,少部分表現(xiàn)為扭索狀,周邊彩色血流信號較豐富。18例中與手術符合13例?;旌闲?例,占 7.8%,與手術符合7例。
肛瘺是一種炎癥性疾病,多為肛周膿腫破潰后形成。瘺管造影術被認為是確認瘺管走向的有效手段,但造影術僅有瘺管的平面影像,不能反映括約肌及肛管的準確信息。如壞死組織及稠厚膿液填充瘺管,造影劑難以充分顯示瘺管及內(nèi)口,甚至不能完全顯示瘺管,并增加患者痛苦。高頻超聲應用于低位肛瘺的診斷,提高了診斷準確率。本組低位肛瘺診斷符合率92.2%,漏診2例,系由于瘺管較細,走形彎曲,加上括約肌干擾或者斑痕干擾,形成假陽性或假陰性。
肛瘺因病程遷延日久,瘺管壁纖維組織增生,回聲較高,走形及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較清晰,多表現(xiàn)為低回聲,合并氣體時為低或強混合型條索狀回聲。超聲診斷,對于外口的描述應包括象限、距肛口距離、數(shù)量;對瘺管的描述應包括數(shù)目、走向、方向、長度、最大寬度、內(nèi)部回聲高低;對內(nèi)口的描述應包括象限、距肛口距離、與肛門內(nèi)外括約肌關系。據(jù)報導,復雜性肛瘺術后復發(fā)率30%~50%,再次手術復發(fā)率10%[2],主要原因是瘺管走向不清,內(nèi)口判斷不準確,支管分布遺漏,以致不能清除病灶。但超聲對提高診斷瘺管形成前的竇道、膿腫是否破潰肛管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1] 吳在德.外科學[M]. 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546.
[2] 胡伯虎,李可寧.實用痔瘺學[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