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奇
神州城史成果暢,華夏方志舉世揚。前些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攬閱了瑞典學者奧斯伍爾德·喜仁龍教授于上世紀20年代,利用中國地方志文化等歷史資料,調研并撰寫的學術專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一書,感到此著視角新奇、史料學術藝術價值高,是一個中為洋用、中西合璧、別具一格之特例,這是中華傳統(tǒng)地方志文化早期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開啟了外國學者利用中國方志文化研究并宣傳中國古建筑藝術的先河。此著至今仍具意義,不由撰文感慨。
侯仁之先生是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地理歷史學家,他數十年研究成果豐厚,學術卓著,影響深遠,馳名中外。
侯先生在《北京的城墻和城門》的《序》中回顧到:“還是在北平解放的前夕,我偶然在倫敦一家舊書店里發(fā)現了喜仁龍教授的這部《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并以重價把它買下來,通夜加以瀏覽,我才開始意識到這一組古建筑的藝術價值?!?/p>
我國著名的歷史家、北京大學周谷城教授1984年2月在為該著所作的《序》中指出:“幾十年前,侯仁之教授在倫敦以重金購得,藏至今日,又以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主任資格推薦此書,并托人譯出,公諸大眾,足證此書很有價值?!?/p>
此著由徐永全翻譯,宋惕冰校訂,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全書13.6萬字。
對于翻譯出版此書的特別意義,周谷城先生有精辟的論述:“〈1〉此書印出,足證外國朋友對我國城市建筑藝術很感興趣;〈2〉我們可以作為一種對比材料,以證今日北京城市建筑之進步遠非五十年前所能比擬;〈3〉我們可以用此作為一種小小的鼓勵,鼓勵我們努力把北京城市趕快建設的比過去更好些?!?/p>
本書作者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ovldSiren),瑞典美術史家、哲學博士。1879年生于芬蘭,1966年6月逝世,享年87歲。喜仁龍教授1918年在日本講學和1920年旅居中國時,開始密切關注東方美術。1924—1925年,在巴黎展出個人收藏的東方藝術品。他對中國古代藝術十分熱愛,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這方面主要著作有:《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中國雕刻》、《北京故宮》、《中國繪畫史》、《中國花園》等。這些著作在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燦爛的古代建筑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對于編纂此書的由來初衷,喜仁龍先生在《原序》中道出:“我所以撰寫這本書,是鑒于北京城墻的美,鑒于北京城門在點綴中國首都某些勝景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鑒于它們對周圍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樹木,圮敗的城墻等景物的美妙襯托,以及它們在建筑上所具有的裝飾價值。無論從歷史的界標,它們與毗連的城墻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偉大城市的早期歷史。它們與周圍的景物和街道,組成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別具一格的優(yōu)美畫圖。”他還道出:“對北京城門藝術風格的興趣,使我漸漸產生一種愿望,即了解一下它們作為古跡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研究它們的修建史與歷代沿革?!?/p>
眾所周知,地方志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自秦漢時期以來的兩千多年,歷朝歷代一直編修不止,主體是官修志、是官責官書官學,因此以其資料權威、詳實、精選而獨特的價值連城。“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币蛑緯哂惺鲶w、檢索等體例及功能,亦可認為是學術工具書。它具有“存史、資政、教化”的社會功能及廣泛應用,被譽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書”,促進各地經濟社會的建設和人的自由發(fā)展。因此,種類繁多的地方志一直受到各朝代統(tǒng)治管理者與人民大眾的青睞和喜愛,這是方志文化作為中華文明一直延續(xù)不止的根本保證。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的黨和政府重視開展地方志工作,成立機構、制定計劃與政策、充實人員和提供經費等,志書和年鑒成果豐碩,發(fā)揮方志文和年鑒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據前些年的統(tǒng)計,全國保存的各種方志約1400種左右,約13萬卷,占我國現有古籍1/10左右。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為我們研究祖國各地歷史、地理、物質資源、風土人情、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很多寶貴的信息資料,而外國學者利用地方志進行系統(tǒng)研究中國某些方面的歷史沿革及璨爛成就還屬鮮見。
喜仁龍先生對中國地方志情有獨鐘:“本書的史料主要根據中國地方志,這些地方志有早期歷代的城門和城墻的大量資料,任何一種外國文字未曾如此詳盡地發(fā)表過。除了這些文字記載,別的材料可在古城本身發(fā)現,主要是鑲嵌在城墻和城門各處的碑記和城墻上的印紋。這些材料已被仔細地收集起來,并用于史學問題的研究和對古城各部分的考證?!?/p>
現代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頒發(fā)詔書,將首都回遷北京。翌年,改“北京”為“京師”,宣告正式遷都北京。北京稱“京師順天府”,遂復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明朝北京地方志編纂的一個特點是專業(yè)化程度強,即不僅有府志,而且州有州志,縣有縣志和專志。其中《永樂順天府志》中記錄有數百種事物,其時各省皆撰志書,“京兆獨闞,識者病焉”遂成此書,匯為“地理、營建、食貨、政事、人物、譯文”等三綱三十六門。該書不僅為明朝初最完整的官修北京志,也是保存下來的內容最為豐富、體例較為完整的北京專志。
喜仁龍先生在撰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時的基本資料根據是《順天府志·京師志》、《順天府志·京師志·金故城考》、《順天府志·京師志·元故城考》、《順天府志·京師志·明故城考》等地方志書中關于城墻和城門建筑等方面的資料。
此著中從建筑學、美學、繪圖學、天文氣象學、綠化學等角度剖析闡述歷代北京城墻和城門各部分結構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它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有關資料中最為翔實的記錄,有文、有閱、有圖、有照片,還有作者個人在實際踏勘中的體會和感受”。總之,該著史料專業(yè),內容新穎,異彩紛呈,引人入勝,因本文篇幅所限未能細及。
此著涉及到北京古城墻和城門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中國北方城市建筑城市概述”;第二章“北京舊址上的早期城市”;第三章“北京內城城垣”;第四章“北京內城城垣的內側壁”;第五章“北京內城城垣的外側壁”;第六章“北京外城城垣”;第七章“北京內城城門”;第八章北京外城城門及圖版目錄和圖版部分”等內容。
喜仁龍先生對此著的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及撰寫過程中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及他對中國古城墻建筑藝術之贊譽與情感。正如侯仁之先生所評價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于考察北京城墻與城門所付出的辛勤勞動,這在我們自己的專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見的。而他自己從實地考察中所激發(fā)出來的一種真摯感情,在字里行間也就充分的流露出來,他高度評價這組歷史紀念物,同時也為它的年久失修而傷心。”
喜仁龍先生對北京城墻與城門的研究也情有獨鐘,他感慨地說:“我對這些材料研究得越深入,越體會到里面包含著理解中國歷史某些重要篇章的可貴線索。這一點雖然在書中發(fā)映很少,但僅憑我能提供的片斷資料就可以使讀者認識到:北京的城門和城墻,與過去的歷史有很深遠的淵源;盡管他們在許多地方已經舊貌換新顏,但總的來說依然古舊,布滿著已逝歲月的痕跡和記錄。”
對本著的概括評價,侯仁之先生有段精辟的論述:“我認為我國有一條‘萬里長城’,被公認為世界‘奇觀’之一;我們的首都也有保存的比較完整的城墻和城門,同樣是工事宏偉的古建筑,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還以喜仁龍教授的《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一書借以說明它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F在,事隔三十多年(1984年),北京的城墻早已拆除,今天幸而保存下來的正陽門內外城樓、德勝門箭樓以及東南角樓,經過重修后,也還是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保存了極為鮮明的歷史色彩!”
我們應當感謝喜仁龍教授對中國城墻、中國雕刻、北京故宮、中國繪畫、中國花園等中國古建筑、古藝術方面進行歷史研究所付出辛勤耕耘并取得極高的學術史料價值之成果,感謝他向世界人民傳播介紹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所取得深遠影響作用,感謝他“對中國這座偉大的都城進行了一點責任”。今天為懷念這位杰出的學者,筆者賦詩“瑞典學者擷方志研華”:外籍學者注京華,城筑沿革方志查。史料珍奇擷索取,著文傳世價值佳。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為洋用,推陳出新,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摹?,中國地方志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數百年,在日本、美國等國流行較廣、影響較大,很多外國圖書館收集收藏中國地方志,包括各朝代各地的志書,及促進編修各國各地歷史地方志書。國外學者早萬字。但是從地位、分量來說,文學藝術顯然占的篇幅過大,像二人轉這個劇種就寫了8、9頁紙,和中國共產黨的篇幅差不多了,所以有必要做進一步編輯刪減。反過來,中國共產黨的內容應該做些補充,如這一時期黨的代表大會、省委全會、做出哪些重要決策等內容。又比如寫動物資源的時候,我認為把有什么動物資源點一下名稱即可,可以不展開記述,像什么是松鼠、梅花鹿、東北虎、大馬哈魚,等等,記述時都占用了一定篇幅,志書提倡多記述“活資料”,少記述“死資料”,像這些資料都是“死資料”,哪都能查到,作為簡志來講就更沒必要展開記述了。
二要抓住記述重點。比如寫林業(yè),應該重點寫林木的培育、種植、管理養(yǎng)護,木材的采運、林木產品和其他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動等,而我們這里在寫林業(yè)的時候,林木工業(yè)占了很大的比重,我認為林木工業(yè)還是應該拿出來放工業(yè)篇森林工業(yè)記述,因為林業(yè)是農業(yè)經濟的一部分,寫農業(yè)用這么大篇幅記述工業(yè)是不合適的。
三要注意不要說空話、套話。比如在記述宣傳工作、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時候,記述完正文在結尾又做了兩段小結,這個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總結式寫法,但卻是一種顯現的觀點表達,志書體例要求寓觀點于記述之中,所以這種寫法一是違背了志書體例,二是沒有實際意義,都是空話、套話,沒有存史價值。志書要惜墨如金,相對于簡志這種篇幅,要求就更高了,所以像這樣的話都應該刪掉。
四要注意避免重復記述。由于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所以同一事物在記述時在二個或多個地方出現,這種交叉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關鍵是要選好記述角度,把握好記述重點,避免重復記述。比如在記述城鎮(zhèn)居民收入,記述貨幣收入絕對增長的同時,也記述了勞動就業(yè)的擴大對增加家庭人均收入的影響。而在該篇第二章社會保障下有勞動就業(yè)一節(jié)。兩者都記述勞動就業(yè),存在交叉。我認為在記述收入增長時,可以抓住勞動就業(yè)的幾個關鍵節(jié)點、關鍵數字,如“1949年,平均一個就業(yè)職工供養(yǎng)3.3口人,到1985年由于就業(yè)面擴大,加之計劃生育的實行……”就可以了。而不同時期勞動就業(yè)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應該放勞動就業(yè)節(jié)去記述,因為勞動就業(yè)情況不只是一個居民收入問題,它是一個更大的社會問題,所以主體內容還是應放勞動就業(yè)節(jié)去記述。又比記述城鎮(zhèn)居民居住條件,這里面寫了建置情況,還寫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在其他篇章也有建置和城鄉(xiāng)建設章節(jié),所以按照現在這么寫必然造成重復記述。建議這里就記述狹義的居住概念,衣食住行中的住房情況。可以記述解放前是什么情況,解放后的住房政策,家家都是福利分房,但沒那么多房,住房困難,人均面積是多少,然后逐漸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住房政策調整,加強了住房建設,人均面積又達到多少。從這個角度去記述,就避免了重復。另外,在記述水利工作時,要避免和自然資源中的水資源的重復;記述糧食工作時,要避免糧食生產與農業(yè)中農業(yè)生產的重復。
寫居民生活可以多參考統(tǒng)計志、經濟綜述,比如寫居民消費情況如果加上各時期的恩格爾系數,就更能反映當時的消費水平。另外編簡志的資料來源,可以不囿于首輪省志,應該多找些資料,做補充、佐證。同時要標注資料來源,首輪省志都沒標注資料來源,對有疑問的地方找不到原始資料核對,所以這次應該有,是腳注、還是尾注,應該在凡例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