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秀 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yī)院 224400
反復多次靜脈化療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靜脈炎及組織滲漏性損傷,甚至組織壞死,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影響下1個療程治療。而經(jīng)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由外周靜脈穿刺最終置管于中心靜脈的一種血管介入技術,具有操作簡便、使用方便、對外周血管刺激小、保留時間長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化療患者、全胃腸外營養(yǎng)患者以及各種原因所致的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的患者等[1]。尤其是惡性血液病患者,需要長期使用化療藥物,輸注高黏稠度的血液制品,而這些患者本身又容易發(fā)生出血和感染等,更需用PICC置管術治療。我院血液科自2007年9月以來共對47例惡性血液病患者采用PICC置管進行化療,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7例惡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44歲。所有病例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血象檢查、骨髓涂片確診為急性白血病31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1例,多發(fā)性骨髓瘤8例,淋巴瘤7例。47例患者均采取PICC置管術進行化療。
1.2 方法
1.2.1 材料。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或美國ARROW公司生產的PICC導管,導管型號為4F、5F,頭偏向穿刺側,防止導管誤入頸內靜脈,全部導管均為單腔導管。
1.2.2 置管前準備。應用此導管前應先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告知其置管的必要性、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簽署知情同意書。向患者講解插管的目的、方法、優(yōu)點、注意事項、術中配合,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根據(jù)穿刺需要準備用物,包括PICC管配套盒、無菌敷貼、尺、肝素生理鹽水、無菌手套等。
1.2.3 PICC置管方法?;颊呷∑脚P位,穿刺側上肢外展90°,頭偏向穿刺側,防止導管誤入頸內靜脈,按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的順序選擇血管。測量插管長度,從預刺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至第二肋間隙。嚴格消毒穿刺點直徑10cm范圍,用生理鹽水預沖導管排盡導管內空氣,扎止血帶,進行靜脈穿刺,見回血后撤出針芯,送入導引鞘,置入PICC管。當置入導管達15cm左右時,退出導引鞘,繼續(xù)送導管至預定長度,回抽回血以確定是否通暢后用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并用肝素生理鹽水正壓封管,再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壓迫穿刺點止血,無菌透明膜固定導管。最后進行X線檢查,確定導管達到理想的上腔靜脈預定位置并做好記錄。
本組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46例,1例患者反復穿刺無法置入導管,原因不明,估計和解剖異?;蜢o脈瓣阻擋有關,后于對側再次穿刺成功。47例置管患者全部行X線檢查確定導管尖端位置達到上腔靜脈。發(fā)生并發(fā)癥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8% 。主要并發(fā)癥有:靜脈炎3例、導管相關性感染2例、導管堵塞1例,未發(fā)生大出血、深靜脈血栓、氣胸、導管移位或脫出。均采取相應措施順利完成化療。
3.1 更換敷貼及肝素帽 置管24h內更換敷貼1次,若穿刺局部出現(xiàn)滲血、滲液、汗液污染應立即更換,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以后每周更換貼膜及肝素帽1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靜脈炎發(fā)生。更換貼膜時注意要順著導管的方向由近端向遠端揭去,以防止導管被帶出。如導管部分脫出,不影響置管用途和輸液質量,則局部固定即可,切勿再送入血管內,防止血管壁污染或感染的發(fā)生。如導管脫出較長,則應重新置管。
3.2 封管 封管有其特殊性,要求脈沖式正壓封管。輸液結束后,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10ml脈沖式注入,脈沖式封管的目的是使血管內壁產生湍流減少附著,為防止導管爆裂嚴禁暴力沖管及使用10ml以下的注射器沖管,因注射器的管腔容積越小施在導管壁上的壓力就越大。治療間歇期每周對PICC管進行肝素液正壓封管。在封管時,為降低血液于導管末端返流的風險,剩余0.5ml肝素生理鹽水時邊推注邊撤出注射器以對抗撤針時產生的瞬間負壓,防止血液返流至導管。
3.3 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
3.3.1 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2.6%~9.7% ,多發(fā)生在穿刺后1~7d[2]。早期靜脈炎主要為機械性刺激所致,原因可能為:(1)導管在血管內的機械性刺激;(2)選擇的導管型號不當(導管粗、血管細、導管不能在血管內漂?。?,材料過硬;(3)穿刺技術不熟練,反復探刺血管造成機械性刺激和損傷;(4)穿刺側肢體過度活動。一旦發(fā)生靜脈炎應立即處理:應抬高患肢,局部熱敷,同時外涂喜療妥,3次/d,5~7d,炎性反應即可消失[3]。若處理后2~3d癥狀不緩解或加重,則應立即拔管。本組3例均發(fā)生于開展這個技術的早期,經(jīng)上述方法處理后好轉,無1例提前拔管。
3.3.2 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導管相關性感染表現(xiàn)為穿刺點周圍皮膚紅、腫、熱、痛,嚴重者有膿性分泌物。預防的關鍵是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規(guī)范操作,在進行PICC置管術前應充分洗手,室內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病室環(huán)境清潔,置管前行紫外線照射30min;術后及時更換貼膜。本組有2例發(fā)生感染,對發(fā)生感染的患者加強換藥,1~2次/d,局部外涂百多邦,數(shù)日后治愈。
3.3.3 導管堵塞的預防及護理。導管堵塞表現(xiàn)為靜脈輸液時,液體滴速明顯下降或不滴。處理方法:先檢查導管夾是否關閉,導管是否打折,排除以上原因后再處理。輸注黏稠度較高的液體及血制品后及時正壓脈沖式?jīng)_管,減少藥物在PICC導管內沉淀引起導管堵塞[4];患者未輸液時要正壓封管定期沖管。導管不完全堵塞情況下,可及時用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若無法緩解,可考慮用5000U/ml尿激酶注入1ml保留20min,回抽后立即用20ml以上的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導管若完全堵塞,由于導管較長,一般通管較困難。注意不能強行用力向管腔內推注溶栓藥,以防血栓脫落形成血管栓塞。本組發(fā)生導管堵塞1例,經(jīng)上述方法處理后再通。
3.3.4 穿刺點滲血的預防及護理。惡性血液病患者出現(xiàn)穿刺點滲血,首先應排除患者有骨髓功能抑制、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另外,多見于局部壓迫止血不足或患者運動過頻,動作過大。對此,置管前常規(guī)評估患者凝血功能。置管后24h限制肢體活動,穿刺局部沙袋壓迫30min,可減少血腫及滲血的發(fā)生。當發(fā)現(xiàn)局部滲血后及時更換敷貼,加強無菌觀念及技術,避免血液培養(yǎng)基的作用致細菌滋生導致感染。
3.4 拔管 導管留置時間視病情而定。拔管時,患者取平臥位,在靠近穿刺點處捏住導管,緩慢拔出導管,用力均勻,忌暴力,防止損傷血管壁。拔管后要用無菌紗布壓迫3~5min[5]。如感覺有阻力,停止拔管熱敷20~30min再繼續(xù)將導管拔出。穿刺口給予0.5%的碘伏消毒2次,用無菌敷貼覆蓋24h。檢查導管末端的完整性并確認整個導管全部被撤出,并做好拔管記錄。
惡性血液病患者需要長期反復的靜脈用藥,由于許多化療藥物均有明顯的靜脈刺激性,導致靜脈炎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患者。而PICC置管穿刺方法較簡單,穿刺并發(fā)癥少,筆者應用PICC技術減輕了長期使用化療藥物、輸注血制品及多次穿刺等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減少了患者惡心、嘔吐現(xiàn)象,因為藥物由上腔靜脈直接進入心臟,減短了對外周血管的刺激,使副作用得以下降;避免了化療藥物外滲導致局部組織壞死的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醫(yī)療糾紛發(fā)生的隱患,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肯定?;颊呋熼g歇期無需拔管,可帶管回家,從事日?;顒?,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陸霞.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J〕.山東醫(yī)藥,2008,48(9):153-154.
[2]沈建英,呼濱.經(jīng)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臨床應用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85-786.
[3]朱月英,陳梅,竇亞芹.PICC置管患者護理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20):3109.
[4]孫杰,姚秀霞,陳建芝.神經(jīng)外科ICU PICC術后82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8):1880-1881.
[5]段小芳,張鋒.腫瘤患者外周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25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