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慧歆
(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江陰 214405)
從霍元甲、李小龍談中國武術技擊的發(fā)展
封慧歆
(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江陰 214405)
霍元甲和李小龍,一位是著名武術家、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一位是一代宗師、聞名世界的電影明星,兩人的武學思想和技藝都對后世武術技擊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分析了在兩位武術大師精神的引領下,中國現(xiàn)代武術技擊呈現(xiàn)出了融會貫通、兼容并包、回歸自然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霍元甲 李小龍 武術 技擊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漢族人,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qū)精武鎮(zhèn))?;粼椎囊簧蛉露舴加谑?。其一:偷藝于父,苦練于舍外,使家傳的“迷蹤拳”絕技達到了新的高峰[1]。其二:兩次威震西洋大力士。一次是在1901年,一名俄國人在天津設擂臺,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粼椎桥_打擂,此人迫于霍元甲威名,未敢交手,甘愿登報承認自己藐視中國人是錯誤的,隨后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第二次是1910年,上海來了個叫奧皮音的英國大力士,在張氏味莼園設擂臺,稱“東亞病夫無人敢來嘗試”?;粼琢x應陳其美、農勁蓀的邀請來到上海,也在張園設一擂臺,與奧皮音對壘,并登廣告稱:專收外國大力士,雖有銅皮鐵骨,無所惴焉。事情結果與上次相仿,英國大力士不敢應戰(zhàn)?;粼淄鸲?、英大力士,為中華民族雪洗了“東亞病夫”之恥,鼓舞了中華民眾的志氣,為億萬同胞所敬仰[2]。其三:1909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閘北創(chuàng)辦“精武體育學?!?,培養(yǎng)武術人才,后又將學校改名為“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非常推崇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的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于世的高風亮節(jié),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精武體育會高舉“愛國、修身、助人、正義”的旗幟,它打破門戶偏見,不爭一家一派之短長,博眾家之長,將國術發(fā)揚光大[3]。
李小龍(1940年11月2日-1973年7月20日),也是一代武術宗師,致力于對武術哲學、武術改革的研究,并創(chuàng)立了截拳道。他是打入好萊塢的首位華人,也是將中國功夫傳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將KungFu(功夫)一詞寫入了英文詞典,并拍攝了《精武門》等多部功夫電影,在全球擁有近30億影迷,據(jù)說毛澤東主席也喜歡看他的電影。
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tǒng)地學習了詠春拳,此外,他還練過洪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jié)拳、白鶴拳等傳統(tǒng)武術招數(shù),學過恰恰舞并獲得香港恰恰舞冠軍,為截拳道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1963年,李小龍在美國開辦了自己的功夫學校。1964年初冬,在加州長堤(Long Beach)舉辦的世界空手道大賽上,李小龍應邀表演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拳法——截拳道,驚艷世界?!敖厝馈保櫭剂x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tǒng)形式,忠實地表達自我?!耙詿o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4],這是一種集世界各種武術精華于一體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
霍元甲和李小龍,都為中華武術技擊的發(fā)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極大推動了武術技擊的發(fā)展?!熬潴w育會”打破了門戶偏見,博采眾家之長,發(fā)揚了“公平、正義”的武學精神;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其“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武學境界[5]對后世武術技擊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霍元甲的一生雖然短暫,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有多部影視作品描述他的事跡,其中1981年黃元申主演電視劇《霍元甲》和2006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霍元甲》堪稱經(jīng)典。特別是電視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的豪邁歌詞唱遍大江南北,唱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心聲,讓每個中國人都熱血沸騰?!盎粼住辈粌H僅是一個人物,也成為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或一個符號的象征?!痘粼住返臒岵?,使無數(shù)青少年為之振奮,有的甚至將霍元甲的的武打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在這一熱潮中,人們不僅對武術技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為國為民”的精武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小龍則拍攝了《精武門》(飾演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唐山大兄》等影片轟動一時,打破了亞洲票房紀錄。李小龍在片中展現(xiàn)的大無畏精神和精絕的打斗技巧,尤其是他在表演中穿插的“李氏恰恰舞步”式的技擊步法令人矚目,全面展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武術特色。此后,李小龍又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的游戲》,還與美國好萊塢華納電影公司聯(lián)合拍攝了《龍爭虎斗》,并親自擔任了主角。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準備繼續(xù)拍完《死亡的游戲》的時候,于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2歲。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武術家,香港、美國、大陸都拍攝了不同版本的《李小龍傳奇》[6]。
通過影視傳媒的傳播作用,霍元甲、李小龍的武學思想和技藝成為一種文化得以傳承,并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發(fā)揚光大。
武術是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霍元甲、李小龍打破門派的約束,掙開傳統(tǒng)的束縛,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追求完美的理念是武術技擊理想化的發(fā)展方向,也將是未來武術技擊的繼承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兩位大師的精神引領下,中國武術技擊將始終追求“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最高境界[7]?!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霍元甲、李小龍對武學的執(zhí)著精神令人欽佩。
武術技擊在苦苦追尋發(fā)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世界文化格局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中西文化的交融不斷加深。人類對生活質量、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追求自然、和諧、休閑的生活方式。然而,技擊往往以對抗、競爭的形式出現(xiàn),是否與追求自然、和諧的生活目標相違背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和諧不是否認矛盾、拒絕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協(xié)調矛盾、解決矛盾。矛盾的不可消除性,決定了和諧的相對性?!盵8]如何化解矛盾、協(xié)調矛盾、解決矛盾?霍、李二人以自身的武學實踐找到了答案:武術技擊可以通過存在形式的多樣化來適應現(xiàn)實社會,解決“技擊”對抗帶來的矛盾?!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霍元甲、李小龍對武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因其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吸取前輩的經(jīng)驗,我們今天的技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來實現(xiàn)其發(fā)展的多元化。
以中國武術職業(yè)聯(lián)賽、散打王、功夫王、全國錦標賽等賽事為契機,以發(fā)展、推廣武術技擊為目的,利用嚴格的比賽規(guī)則來規(guī)范武術技擊的發(fā)展套路,使武術技擊得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將是現(xiàn)代社會武術技擊的主流形態(tài)。
中國選手可常與國外選手進行武術技擊方面的切磋,如“中泰對抗賽”,“中美對抗賽”等,通過國際競技的形式促進文化與技術的交流,也是中國武術技擊走向世界的必經(jīng)之路。
在文明社會,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街頭格斗的形式依然可以存在,這是武術技擊防身自衛(wèi)功能的體現(xiàn)。在他人遭遇危機時挺身而出、伸張正義,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正當防衛(wèi),都是街頭格斗的具體形式。街頭格斗講究一招制敵,體現(xiàn)了武術技擊“無法無限”的永恒主題。
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特殊技法包括點穴、內功、硬氣功等,往往無法通過擂臺或其它實戰(zhàn)形式展示,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在特定領域內對這些特殊技法進行交流,對推動現(xiàn)代武術技擊的發(fā)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間武術家之間自發(fā)的比武交流,也會對現(xiàn)代武術技擊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比武在形式上沒有任何限制,以修身養(yǎng)性為目的,講究點到為止。他們注重禮儀,切磋技藝,講究招式,注重內涵交流,這是武術技擊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霍元甲、李小龍兩位大師的武學理念都包含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思想,追尋著武術技擊最樸素、最本真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社會賦予了武術技擊新的內涵與生命力,但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仍將是武術技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或許我們看見的依舊是驚心動魄的“殊死相搏”,但是人們已經(jīng)有了駕馭這種技擊形式的能力,使得武術技擊不會偏離和諧自然的生活目標。經(jīng)過周而復始的洗禮,武術技擊羽翼更加豐滿,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奪目的光芒?;貧w自然,是武術技擊的最高境界,恰似“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開朗[9]。
霍元甲、李小龍兩位武學大師,代表著一種至高的武學文化和精神,他們對武術技擊的影響極其深遠。在兩位大師的精神引領下,中國現(xiàn)代武術技擊將向著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式多元、回歸自然的理想境界發(fā)展,走出一條糅合西方和中國特色、融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的新路來。
[1]李玉川.遠離迷蹤拳的霍家后人 [J].小康,2010(12):105-107.
[2]楊祥全,呂廣臣.“精武元祖”霍元甲考略[J].搏擊·武術科學,2008(3):21-23.
[3]陳根福,王國志.上海精武體育會對中華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06(9):1-2.
[4]秦開元,阿合江.論李小龍的武術思想[J].搏擊·武術科學,2009(7):27-28.
[5]王國志.論武術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J].體育文化導刊,2008(3):46-47.
[6]祝春亭.功夫皇帝—李小龍傳[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77-123.
[7]王 崗,吳 松.中國武術:一種理想化地技擊藝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7(2):21-22.
[8]邱丕相,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J].上海體院學報,2008(2):44-46.
[9]彭玉平.“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王國維“三種境界”說新論[J].中山大學學報,2005(45):21-27.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ttack Tracing of Wushu from Huo Yuanjia and Bruce Lee
Feng Huixin
(P.E.Department of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Jiangyin Jiangsu 214405)
Huo Yuanjiaand BruceleearefamousChines eWus hu mas ters,Onewasawell-known national hero and the other a great mas ter aswell asa world-famousfilm s tar.Both of them had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 hu unarmed s erieswith their theoriesand techniques.Under the leaders hip of the two mas ters's pirits,the Chines e modern Wus hu unarmed s eries has the developing trend toward future involving characters of diges ting,compatibility and naturalnes s.
Huo Yuanjia BruceLee Wus hu s eries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07—0012—02
封慧歆(1976~),男,講師。研究方向:武術教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