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震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淺析司馬遷筆下的隱士形象
宮震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在《史記》當中,司馬遷描寫了多位隱士,并且每一位隱士所“隱”的方式和歸隱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哪一種情形,都體現(xiàn)出身為一個隱士所具備的共同特質(zhì),那就是洞察社會人生,甘于貧窮的生活,以“隱居”這種方式,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踐行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司馬遷對于這些品德高尚和堅守自己的信仰的隱士們,也表現(xiàn)出自己對他們的欽佩和贊美之情。
隱士;隱居類型;作者態(tài)度
在中國漫長而又悠久的歷史當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一批人,他們胸懷大志,品質(zhì)高潔,滿腹經(jīng)綸……但由于受所處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使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無法通過“入世”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且又不甘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從而選擇了歸隱。這樣的一些人,今天我們統(tǒng)稱其為“隱士”。其實對“隱士”這一概念作一確切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辭?!穼⑵浣忉尀椤半[居不仕的人”;還有人解釋為“隱士是與官僚相對而言的,它的含義是說,這個人本來有道德、有才干,原是個做官的材料,但是由于某種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他沒有進入官場;或者是本來做官做得好好的,后來由于某種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而離開官場,找個什么地方‘隱’起來了,這就叫‘隱士’?!钡P者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為隱士,當從他的思想傾向和言語行為等多方面來綜合考察,而不能簡單以其所居處的環(huán)境來區(qū)分!而所謂“隱居不仕的人”只是隱士的一種類型而已。
這里所講的“退讓之隱”,主要是指為了避免繼承皇位,而主動選擇歸隱的人,同時也包括那些本來做官卻辭官歸隱的人。因退讓而歸隱的人,在《史記》中有很多,相傳在堯帝時期,就有“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钡墓适?。(《史記?伯夷列傳》)皇甫謐在《高士傳》中說:“許由字武仲。聞堯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穎水濱。”許由為了不接受堯的天下,所以歸隱起來,那么為什么許由不接受堯的天下呢?在《莊子》一文中記載了關(guān)于許由對于“堯讓天下于己”所說的一段話,從這段話當中,我們約略可以看出其中的原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一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視不愿樽俎而代之矣?!保ā肚f子?逍遙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由淡泊名利、甘于清凈生活的高尚節(jié)操,而他的這一做法,也贏得了后人對他的無限景仰,同時也受到了中國歷代文人的推崇。漢代詩人左思就曾經(jīng)在詠史詩《皓天舒白日》當中,對許由這種退讓天下的行為和其高尚的品德表達了無限的向往,留下了“批褐出閭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钡脑娋?。
許由這種以逃隱相讓天下的事跡,影響最為直接的恐怕就要算是后來的伯夷和叔齊了。據(jù)《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本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二人都不想繼承天下,彼此相讓,最后一起歸隱了。
但同為退讓之隱,許由和伯夷、叔齊之間之間還是有細小的差別,因為伯夷和叔齊后因反對武王伐紂,最后恥食周粟,餓死在了首陽山上,對比他們之間的退讓歸隱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與許由對個體生命自由的高度自覺追求不同的是,伯夷、叔齊的隱居,更多是對暴力統(tǒng)治的反抗。他們反對商紂王的殘暴,也反對周武王的以暴制暴。”而還有些人的退讓之隱,則是在他們通過“入世”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之后,卻又感到對功名利祿的厭倦,以及對黑暗官場的反感和對“伴君如伴虎”的恐懼。使他們認識到“黃金帶里裹著憂患,紫羅 裹著禍端?!庇谑撬麄儺斨械脑S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選擇了急流勇退,遁跡山林。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在幫助勾踐滅掉吳國之后,便“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chǎn)?!惫篡`之所以能夠滅掉吳國,功勞主要在于范蠡,而此時范蠡卻選擇了歸隱,因為他知道勾踐“可與同患,難于處安?!睕r且“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世家》)的歷史教訓,也不得不讓他三思而后行。而漢代的開國功臣張良同樣也是先仕后隱的代表,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在漢朝建立之后,張良已經(jīng)開始主動的遠離政治,而漢高祖劉邦大肆誅殺功臣的行為,讓張良不得不說出如下這一番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倍髲埩夹袨橐簿褪且浴澳藢W辟谷,道引輕身”終其一生。
莊子在《莊子?繕性》中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這句話中所講的隱士,乃是待時而動的隱士,他們的出隱只是對于復雜社會的遠距離觀察,他們并不急于“入世”,他們要揣摩天下大勢,要擇主而從。如果未遇明主,沒有得到可以施展自己才干的機會,他們絕不會輕易“出山”,但如果當他們一旦遇到賞識自己的人,則會去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報明主的知遇之恩,這就是所謂的“待時之隱”。
待時之隱在《史記》中,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就是姜尚,他一生貧困,郁郁不得志,但是其終遇周文王,并以自己的才干奠定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yè),也使得自己的名聲流芳千古。而侯生同樣是此類隱士的代表,《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笨梢?,侯生的大半生光景也是相當困窘的,七十歲還只是一位看管城門的小吏。但當他遇到魏公子之后,便甘為其死,在魏公子“竊符救趙”的過程當中,侯生無疑是功不可沒的,并且最后侯生還以死來相謝魏公子無忌的知遇之恩。同樣被魏公子所禮遇的朱亥曾說:“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秦數(shù)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保ā妒酚?魏公子列傳》)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待時而隱的隱士他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以及他們所信奉的人生準則,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此類隱士歸隱的原因,則在于社會的黑暗,世道的混亂,他們寧可遁世隱居,從此不問世事,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以免使自己的人格遭受屈辱。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當中就提到了因避亂世而隱居的人,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楚狂接輿,他們四人完全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躬耕生活,他們對于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報有任何希望。因而對孔子周游列國進而希望能夠匡正天下的做法,他們的態(tài)度正如楚狂接輿所歌的那樣:“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保ā妒酚?孔子世家》)既然當今社會已經(jīng)是道德衰退、政治黑暗,不如潔身自好,守住屬于自己最后的一塊文明地,而莊子就是這一類人當中的杰出代表,莊子面對楚威王許以的高官厚祿,坦然的說道:“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保ā妒酚?老子韓非列傳》)
他們的歸隱完全是一種由自己天性所支配的歸隱,可算得上是徹徹底底的身心俱隱。
東方朔是《史記》隱士中非常獨特的人物,他是后世朝隱的始祖。他“避世金馬們”,一生在朝為官,但卻不在意政務,但求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博得漢武帝的歡心,而他的這種為官方式,也是一種“隱”,正如東方朔自己所說的那樣,“避世于朝廷間者也……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保ā妒酚?滑稽列傳》)
司馬遷在《史記》當中,提及了多為隱士,對他們的行為也充滿了欽佩和贊美之情,他在《與摯峻書》中說:“遷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而在《史記》中所提到的隱士,多具有高尚的德行。如伯夷、叔齊相讓天下,在《吳太伯世家》中,吳太伯和仲雍主動逃離以讓位于弟弟季歷,在篇末司馬遷借孔子之口對他們的淡泊謙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太伯可謂至德亦,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p>
司馬遷之所以給隱士以如此高的評價,正在于司馬遷從這些隱士的身上看到了他們的“立德、立功、立言”,不論環(huán)境多么艱苦、多么惡劣,他們從來都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這與司馬遷本人的經(jīng)歷非常相像。在經(jīng)歷了“李陵之禍”后,他在“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的情況下,并沒有選擇死亡,而是選擇了像螻蟻一般卑賤的活著,最終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著作《史記》,實現(xiàn)了他自己以“立言”而身顯于后世的理想。
同時,司馬遷所處的漢武帝時代,盡管天下一統(tǒng),但由于漢武帝好大喜功,發(fā)動多次對外戰(zhàn)爭,再加上他又喜好神仙方術(shù),尋求長生不老之藥,耗費了大量的財富,從而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面對武帝這樣的行徑,許多人都保持了沉默,每個人都想守住自己既得的利益。面對李陵投敵之事,司馬遷僅僅是說了一句公道話,盡然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從這一件事情當中,司馬遷完全看清楚了朝臣的漠視與趨炎附勢,這就使他在寫到歷史上那些敢為堅守自己理想而不惜放棄高官厚祿甚至放棄生命的隱士時,總會多出一份敬仰和贊嘆。
盡管《史記》當中沒有為隱士列傳,但在司馬遷的筆下,的確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隱士,所以有人認為:“專門為隱士立傳的做法不是始于《后漢書》而是始于《史記》。早在《史記》、《漢書》中,就已經(jīng)把隱逸思想看得非常重要,開始有了集中對隱士事跡的記載,欠缺的是沒有直接點明而已?!?/p>
而這些隱士身上,同時也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如儒家的待時之隱以及老莊的追求精神高度自由的身心俱隱,這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不論中國古代隱士思想多么復雜,正如哲學家馮友蘭所說的那樣:“因為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也相互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出世好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p>
司馬遷筆下的隱士形象,雖然他們的隱居方式不盡相同,但無一不實現(xiàn)了自己的“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而他們自身也充滿了獨特的魅力,他們是我國歷史上獨具風流的一群人,深深地影響著后世……正如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尋找現(xiàn)代隱士》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隱士是中國保存得最好的秘密之一,他們象征著這個國家很多最神秘的東西……他們(隱士)都是一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粹的生活’的源泉,遲早會找到合適的渠道,流向人間?!?/p>
[1]韓兆琦 中國古代的隱士[M]商務印書館 1996 第1頁.
[2]張東萊 隱士 中國社會出版社[M]2009 第98頁.
[3]霍建波 宋前隱逸詩研究[M]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第59頁.
[4]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M]新世界出版社 2004.1 第19頁.
[5]比爾?波特 空谷幽蘭——尋找現(xiàn)代隱士[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0第29頁.
宮震(1985——)陜西人,西南大學2010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