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飛[浙江科技學院, 杭州 310023]
母女關系在華裔身份構建中的作用
——解讀《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
⊙潘 飛[浙江科技學院, 杭州 310023]
美籍華裔作家任碧蓮的代表作品《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作為典型的華裔成長小說,描述了青少年夢娜在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諸多矛盾和迷惑,通過分析她和母親的關系變化,本文旨在揭示母女關系在個人身份構建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并通過精神分析法分析了母女關系的欲分離卻不能分離的矛盾。
《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 母女關系 華裔身份 構建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種族成員的全球化遷徙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在世界各地,也散落著許多華裔。這其中,美國華裔是比較令人矚目的,他們不但推進了美國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同時也傳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就是美國華裔作家任碧蓮(Gish Jen)創(chuàng)作的關于美國第二代華人移民的成長故事。它是繼《典型的美國佬》(Typical American)之后的又一力作,被稱為姐妹篇?!兜湫偷拿绹小分饕枋隼瓲柗蚝徒憬闾佧惿约昂惾艘凭用绹?,發(fā)現(xiàn)在這個新的國度中,他們的生活和價值觀正發(fā)生著變化。從鄙視嘲笑那些“典型的美國佬”到努力成為他們,三個人都經(jīng)歷了劇烈的心理蛻變。而《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則描述了他們的孩子,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小說通過描寫夢娜與家人以及朋友的各種沖突和溝通,來展示一個華裔美國青少年如何在成長中構建自己的身份。
在夢娜處理的多重關系中,她與母親的關系是主要矛盾沖突,在她的身份構建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夢娜的母親海倫與父親拉爾夫是第一代華裔美國人,他們在青年時代從中國遠渡來到美國,經(jīng)過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之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餐館和房子,屬于美國中產階級。在他們剛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們是典型的中國人,并發(fā)誓不被美國文化所同化。然而漸漸地,他們開始樂意成為“典型的美國人”,并把自己視為那個社會和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夢娜對于自己的身份界定不像她的父母一樣被動,她更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身份。于是,她一度變換自己的身份,從最初的中國人,到自由的美國人,然后為了愛情試圖轉變?yōu)槿毡救?,最后決定成為獨立勇敢的美國猶太人。這個過程雖然看似輕巧和容易,卻展現(xiàn)了夢娜艱辛的尋找自我之路。而這個過程都是在“美國”這個自由國度的大背景下發(fā)生的。對于正統(tǒng)的曾被壓迫的猶太人來說,美國無疑較之歐洲是一個希望之地,在這里人人平等,沒有殺戮。美國之于夢娜有著同樣的意義,那就是可以成為任何她想成為的人。對她來說,美國意味著“你要以什么身份出現(xiàn)都可以”。
海倫作為夢娜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中國母親。她任勞任怨,一切以家庭的利益出發(fā);同時,她負責維持家庭日常秩序,反對任何反叛和混亂。她出生于中國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所以到達美國之后,她也一心成為美國社會的上層,于是她努力成為“典型的美國人”,并以此為榮。因此,她不允許她的女兒夢娜降格成為美國猶太人。同時,作為一個中國人,她更不允許夢娜忘本。
由于海倫是在青年時期離開中國,長居美國,她潛意識里受中美兩種身份所左右,從而加重了夢娜自身身份的迷惑。她一方面送女兒去常青藤學校接受最先進的教育,成為優(yōu)秀的美國本土人,一方面希望女兒繼承中國傳統(tǒng)美德,順從父母,并以家庭利益為最終出發(fā)點。海倫與夢娜的沖突從夢娜決定做美國猶太人開始。當海倫知道夢娜私底下洗禮成為猶太人時,她憤怒不已。
“你怎么可以成為猶太人?中國人從來不干這種事情?!?/p>
“那么我想我肯定不是中國人?!雹?/p>
海倫拒絕幫助夢娜去尋找她的身份,因為她認為一個女兒的職責不是反叛而是順從。一旦夢娜聲稱自己要尋找自己的身份,海倫就開始提醒她作為一個女兒的職責。
夢娜試著暗示她母親其實有些長輩確實嘗試著幫助他們的女兒尋找自我。
“女兒的職責是聽從,而不是拿她所謂的偉大想法來煩她媽媽?!?/p>
“這就是所有的問題。我不僅僅是一個女兒。我還是一個人?!雹?/p>
面對“不孝”女兒的挑戰(zhàn),海倫寸步不讓,并且發(fā)出最后通牒。她和夢娜的正面交鋒終于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媽媽,這是個自由國家,我想去寺廟就可以去。其實如果我想去,我會去清真寺?!?/p>
“不要老是提自由國家,”她說。
“你這是什么意思?這里是美國。我愛提什么都可以。我想以什么身份出現(xiàn)都可以,我可以……”
“你想成為什么人,那就離開這個家,不要回來,”海倫說。③
對于海倫來說,她對于夢娜的統(tǒng)治從她扇夢娜巴掌的那一刻起就被顛覆了。
“再也不存在什么典型美國父母了,”海倫說,“也不能再讓孩子到處瘋野了。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是中國父母?!雹?/p>
海倫又扇了她一個巴掌……海倫說,“……一旦你離開了這個房子,就不要回來了?!雹?/p>
夢娜離開了家,同時也離開了海倫的控制。在車站的時候,夢娜感覺自己正站在歷史和時間的起點,像是剛被上帝驅逐出伊甸園的夏娃。這里作者運用了《圣經(jīng)》中的一個典故,將夢娜比喻成夏娃由于反抗上帝的意志而被驅逐出伊甸園,從此過上辛苦勞作的生活。雖然生活艱苦,可是夏娃卻獲得了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再是一個被圈養(yǎng)的沒有思想的動物。同樣,夢娜也因此獲得了獨立人格,不再受母親意志的束縛。對于夢娜來說,只有離開母親,才能獲得自身的獨立和發(fā)展。
夢娜和海倫的沖突是全文的中心,而父親拉爾夫在整個過程中屬于失語狀態(tài)。在華裔美國文學中,母女關系總是一個日久常新的話題,因為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往往承擔著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而母親則自然成為孩子的日常養(yǎng)育者和啟蒙教育者。
美國著名亞裔女性主義學者海琳娜·格里斯曾經(jīng)說過:“作為孩童最初的養(yǎng)育者,母親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到孩童發(fā)展自身身份意識的一個人?!雹?/p>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母女關系并不像想象中的如此和諧,它也被前俄狄浦斯情結所左右。與母子關系不同,母女關系中的母親更加具有自戀性,并將自己的女兒看做是自己的第二生命?!澳赣H與女兒的聯(lián)系遠遠強于兒子,并且充斥著自戀情結,所以母親會把女兒視作自己生命的延續(xù)?!雹邿o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母親總是希望將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因此,世界上才有那許多女兒們?yōu)榱四赣H年輕時的夢想而奮斗,成為母親夢想的傀儡。這一點上,作者任碧蓮深有體會。她在大學中本來所修專業(yè)是貿易,這也是她母親希望她所學的專業(yè),然而當她決定棄商從文,投入文字的世界,也因此與母親發(fā)生了一定的爭論。最終,她擺脫了母親的束縛,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
和男生最終排斥母親并與父親最終結成聯(lián)盟不同,女孩們卻不能與母親徹底分道揚鑣?!案ヂ逡恋抡J為,女孩對于母親的前俄狄浦斯情結比男孩更加激烈和矛盾?!雹喔窭锼挂舱J為,“母女關系總是在欲求分裂和欲求共生的矛盾感中發(fā)展”⑨。女兒一方面希望離開母親獨立成長,一方面又渴望借鑒母親的經(jīng)驗以及希望母親參與自己的生活。
在許多國家的文化中,母親代表了一個人的出處和文化源頭。對于那些流散人群,如果他們試圖與他們的母體文化決裂,那么他們必須先與自己的母親決裂。因此,當女兒想要擺脫母體文化的束縛,她必須首先擺脫母親的統(tǒng)治。就如許多流散文學中所呈現(xiàn)的情節(jié)一樣,華裔美國文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母親缺失或者母體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比如譚恩美的《喜福會》,以倒敘方式講述了四個中國家庭在美國的生活。而這四個家庭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四對母女身上。故事開始就是以母親吳素云的去世拉開序幕的。而在《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里》,當夢娜離家出走時,她也感覺到自己仿佛沒有母親,從此將開始一段新的人生。這反映了夢娜內心的苦悶——她希望站在時間的起點上,沒有未來只有歷史。作者在這里兩次提到“她好像站在伊甸園里”。她猶如伊甸園里的夏娃,被逐出后開始新的人生。至此,夢娜與母親(母體文化)的聯(lián)系就此斷絕。
“母親的缺失代表了母體文化的缺失,因而母女間的聯(lián)系也成為流散文學中的重點。女兒被視為母親生命客體的情況往往會使得女兒比母親更加脫離她們所扎根的母體文化?!雹?/p>
然而,母女關系并不像母子關系一樣可以如此輕易建立或者分裂,有意識地與母親決裂往往是徒勞的?!熬拖窀ヂ逡恋滤f,女兒想要獨立和分離于母親的抗爭往往不能全然成功?!?1○
由此推出,母女之間有一種緊密的不可摧毀的內在聯(lián)系。而此時,母親的身份似乎分裂了,在夢娜看來,母親曾經(jīng)是令人尊敬的長者和保護者,辛勤勞動供養(yǎng)家庭,但是同時又是家庭的獨裁者,是“暴君”。這種矛盾感持久地出現(xiàn)在夢娜的腦海里,使得她與母親的關系忽近忽遠,矛盾游離。因此,此時的母親需要學習著如何放手,而女兒也要學習著去理解母親的意圖。格里斯曾經(jīng)說:“在母女關系中,不僅僅是女兒會依賴母親,母親在心理上也依賴女兒?!?2○當夢娜最終說服埃弗雷多放棄訴訟并取得母親的諒解,母女關系最終得到了恢復和鞏固。這象征著母女倆已經(jīng)互相溝通,原先緊閉的心扉終于敞開。海倫也最終明白,女兒已經(jīng)長大并且懂得是非曲直,無須父母的保護。“而相互理解”幫助夢娜對于母親的行為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她逐漸成長為一個相對成熟獨立的女性。而在小說的結尾,夢娜和猶太男子塞思結婚,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猶太人,并生下了女兒艾爾,至此她的身份構建完成。在經(jīng)歷了和母親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后,夢娜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鄉(xiāng),并在此地繁衍生根。
華裔美國小說《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作為典型的華裔成長小說,描述了青少年夢娜在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諸多矛盾和迷惑,通過分析她和母親的關系變化,本文旨在揭示母女關系在個人身份構建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并通過精神分析法分析了母女關系的欲分離卻不能分離的矛盾。夢娜和她的母親經(jīng)歷了崇敬、依賴、分離、回歸,最終和睦共生,她的經(jīng)歷為現(xiàn)代母女關系的建立和維持起到了有力的借鑒作用。
作者任碧蓮就是典型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小說中夢娜的經(jīng)歷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對于母女關系的觀點,那就是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同時,她認為,一個人的蛻變不一定能夠平靜完成,總會伴隨著激烈的爭吵和矛盾的火花,而有時母女間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而只有這種分裂才能促成子女的真正成長。但是,分裂并不是永久性的,母女關系從來都是處在一個矛盾平衡點上,只有維持好這個平衡,母女才可以共同成長。
①②③④⑤ Jen,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M].New York:Vintage Contemporaries,1996:45,221,248-249,24 6,251
⑥ ⑦ ⑨ ⑩ 11○ 12○ Grice,Helena.Negotiating Identities:an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M].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39,38,38,45,39,40
⑧ Chodorow, Nancy.The Reproduction of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M].Berkeley,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109.
作 者:潘 飛,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