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李安全
作 者:李安全,研究員,重慶外國語學(xué)校語文教師,重慶師范大學(xué)碩士生導(dǎo)師。
張愛玲的《必也正名乎》是一篇專門討論“名字”奧妙的散文,雖然寫得很散淡,瑣碎,但是卻富有哲理。其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話:“為人取名字是一種輕便的,小規(guī)模的創(chuàng)造。舊時代的祖父,冬天兩腳擱在腳爐上,吸著水煙,為新添的孫兒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門楣;叫他祖蔭,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記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點六月的池塘的顏色。除了小說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實的(往往適得其反,名字代表一種需要,一種缺乏。窮人十個有九個叫金貴、阿富、大有)。但是無論如何,名字是與一個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個的印象的。因此取名是一種創(chuàng)造?!奔{博科夫的《文學(xué)講稿》在分析查爾斯·狄更斯的《荒涼山莊》時就特別地將“喚起形象的名字”作為一個要點列舉出來,并且結(jié)合原作做了較為具體的解說:
這里當(dāng)然有克魯克,還有珠寶商布雷茲,律師布洛沃先生,政治家卜德爾、庫德爾、都德爾等等。這是舊式喜劇的手法。(注:克魯克“Krook”,諧音“Crook”,歪曲,騙子之意;布雷茲和斯巴克爾:“Blan and Sparkle”,光焰,閃光的意思;布洛沃“Blower”,吹牛皮的人;唐戈爾“Tangle”,糾纏不清;政治家們“Boodle, Coodle, Doodle”,表示了狄更斯對他們的輕蔑。)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文學(xué)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常??偸请[藏著深厚的意味,總是喚起讀者奇妙的“想象”。比如,在讀過魯迅《阿Q正傳》之后,我們自然會對“阿Q”這個名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自然地聯(lián)想到“阿Q”的形象和性格。首先是阿Q的癩頭,圓溜溜的,一毛不長,甚至好像是涂了一層明油一般,閃著幽幽的光亮;還可能聯(lián)想到阿Q臨死時畫的圓圈,并不圓,像一顆碩大的瓜子,或許更像一個人頭,掉在了地上,這似乎也是帶有一點象征的味道;還有就是阿Q的姓名、籍貫、身份之類的,姓什么,仿佛是姓趙或者曾經(jīng)是姓過趙的,可是后來被剝奪了姓氏;叫什么名字,是桂花的桂,可是又不知道是不是八月里出生;叫富貴的貴,可是又不富貴,而且也沒有一個叫富貴榮華之類的兄弟……可見,阿Q是一無所有的,也是可有可無的,這“Q”不正是與“0”形似且神通嗎?但是,阿Q分明又是一個嚴(yán)肅的存在。如果我們假定阿Q就是“阿貴”,似乎隱含著一種期望,也潛藏著一種身處貧賤不能富貴的痛苦;如果我們假定阿Q就是“阿桂”,或許是包含著一種對富有詩意的高雅的崇尚,也隱藏著平俗無聊的現(xiàn)實人生中的憂傷和悲戚。而且,如果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從這名字的組合來看,一個漢字“阿”,一個英文字母“Q”,似乎又意味著中西的“合璧”,仿佛阿Q就是一個“世界公民”了,自然,那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似乎是一種世界品格或世界疾患。于是,這以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為內(nèi)核的“精神勝利法”就成了必須醫(yī)治和療救的人類共同的疾患,這才是魯迅的深刻。準(zhǔn)確地說,是《阿Q正傳》的深刻和偉大,因為魯迅在塑造“阿Q”時或許并沒有想到他的“永恒意義”和“世界意義”。閱讀魯迅的《祝?!罚匀徊粫洝八氖濉?,因為四叔簡直就是“四書”的代言人(參見拙作:《裸眼讀書》,《名作欣賞》2005年第12期)。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也對“孔乙己”這個名字的來歷做了一番特別的交代?;蛟S“孔乙己”真是姓“孔”,或者是曾經(jīng)姓過“孔”的,又或許他根本就不是姓“孔”,甚至就像祥林嫂一樣根本就沒有“姓”,至于他叫什么名,字什么,孔乙己自己沒有說,也沒有機會說,別人也不在乎,所以誰也不知道。其實聯(lián)系原文來看,別人之所以替他取下“孔乙己”這個綽號,除了他或許可能姓“孔”之外,更主要的原因似乎有以下幾個:一、“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另類”,不知道是高貴者,還是低賤者;三、誰也不在乎他叫什么,誰也不在意他的存在與否;四、就像“孔乙己”這個名字是沒有什么“意義”一樣,孔乙己這個人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類似一個“多余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負(fù)累;五、“孔乙己”只是一個綽號,這綽號里所包含的是厭惡、嘲笑、冷漠、歧視,沒有溫暖,沒有同情,更沒有友愛與關(guān)懷。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先生曾經(jīng)說過,要給小說中的人物取一個有意思的名字。其實,我們應(yīng)該懂得,這種以“名字”來表達(dá)一種“深長的意味”的手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傳統(tǒng)。且讀一讀王蒙的《善狗與惡狗》:
保斯喂養(yǎng)著兩只狗,一名顧德,一名拜德。顧德性善,見了人就歡叫起舞,搖尾吐舌,令人愉快:拜德性惡,見了人就齜牙吠咬,咬住就不撒嘴,不在被咬者的骨頭上留下清清楚楚的牙印決不罷休……那天晚上鬧飛賊,顧德見賊人從房頂飛躍而下,道是貴客,便歡呼踴躍,跳蹦繞圈,發(fā)出呢喃聲音,去舐賊人的皮鞋幫,被賊人飛起一腳踢到了狗鞭。顧德慘叫臥地,不能起立。賊人由于不熟悉地形,誤開了后院關(guān)得嚴(yán)嚴(yán)的門。拜德一聲狼嗥,狗毛聳立,不分青紅皂白見賊就咬,咬上就不撒嘴,咬倒了還在咬,一直咬到眾家丁前來將賊抓獲。
主人喜,決定每月給拜德額外獎賞生牛肉二十公斤,羊排骨二十公斤,豬頭肉二十公斤,并在拜德脖子上系了一根紅絲帶。對顧德則十分失望,饑一頓飽一頓,扔給它一點殘渣剩飯,平常根本不用正眼看它。顧德由于被踢中了要害,從此無精打采,耷耳垂尾,偶爾叫幾聲,發(fā)發(fā)懷善不遇的牢騷。拜德自恃功高,見人就咬,見人就叫,見肉就奪,不可一世……誰想到拜德果然發(fā)了惡性,撲向主人,咬了主人的迎面骨,留下深深的兩個狗牙印子。害得保斯大喊反了反了,去醫(yī)院清洗包扎敷藥處理,并打破傷風(fēng)針與預(yù)防狂犬病針劑。
從醫(yī)院回來,保斯吩咐人將拜德鎖起,再用繩子五花大綁,把拜德吊到了樹上,準(zhǔn)備處以絞立決——按照該國法律,只要有兩個人證簽字畫押,咬主人的狗可以立即處決。
行刑時,保斯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令赦免拜德,只是用鎖鏈將其鎖起,關(guān)入后院,下令每天喂它面包屑二百克——半饑半飽,反正不會餓死。
“只怕將來還有用得著它的時候呢?!北K箤芗艺f。
顧德,拜德。從英語的方面看,顧德是“good”的諧音,拜德是“bad”的諧音;從漢語方面看,顧德即“顧及道德”,拜德即“敗德”的諧音,道德敗壞。望文生義,就可以知道,“顧德”是善良的,忠誠厚道的;而“拜德”則是丑惡的,陰險狡詐的。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來寫“顧德”和“拜德”的不同的德行和命運,頗有諷刺意味。在現(xiàn)實社會里,我們到底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既不可做“顧德”,也不可做“拜德”。我們不得不佩服王蒙的智慧。
最后也來一個“卒章顯志”:作為作家,要給自己作品的人物、地點以及其他的物件創(chuàng)造一個有意味的“名字”;作為讀者,閱讀文學(xué)作品也千萬不要忽略了作品中的那些有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