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法[河南焦作師專, 河南 焦作 454550]
⊙張艷麗[河南沁陽市實驗中學, 河南 沁陽 454550]
作 者:張清法,河南省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副教授;張艷麗,河南沁陽市實驗中學教師。
文士謀臣打仗雖不能沖鋒陷陣,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對于安邦定國、治理天下、維護社會長治久安、造福民眾,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人們說,興周姜子牙,旺漢張子房?!度龂萘x》塑造了眾多的文士形象,他們各自為自己的集團做出過重要貢獻。但是,《三國演義》是據(jù)史采寫,寄寓了作家羅貫中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尤其表明了作者關(guān)于文士謀臣的人才觀。本文試圖對《三國演義》中各類文士謀臣的才學、功績、品行進行分析比較,探討羅貫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以期對今人進行教育熏陶。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讀書人通稱儒生(或儒者),儒生即文士。理想的文士形象標準是什么呢?羅貫中借用諸葛亮的話說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文士形象的首要標準“: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①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理想的文士形象首先要忠于君主,愛護人民,以天下為己任,堅守正氣,厭惡痛恨不良風氣,務使自己能給當時的人民帶來恩惠,芳名留于后世。諸葛亮是把君子之儒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執(zhí)著追求的,他看不起的是那些皓首窮經(jīng)、胸中實無一策的儒生。諸葛亮隱居隆中時與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四人為密友,笑傲風月,抱膝長吟“,每嘗自比管仲樂毅”。②劉備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時,“至中門,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其弟諸葛均擁爐抱膝歌《梁父吟》一首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垅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雹蹚囊陨衔淖挚闯?,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等待時機,其志向就是建功立業(yè),務使自己能澤及當時,留名后世,可謂志向遠大,抱負宏偉。羅貫中正是敬慕歷史偉人諸葛亮的品行才學,所以才不惜濃墨重彩寫他的隱居、出山,把志向遠大、抱負宏偉作為理想文士的第一標準。
像諸葛亮那樣,生于亂世,年青就胸懷大志的還有周瑜、魯肅、龐統(tǒng)、徐庶等人,只是羅貫中對他們記述較少。寫周瑜只說“姿質(zhì)風流,儀容秀麗”;寫魯肅是“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其家富,嘗散財以濟貧乏……平生好擊劍”等,④但在第五十三回寫孫權(quán)迎魯肅時卻隱晦地寫出了魯肅的志向“:人報魯子敬先至,權(quán)乃下馬立待之。肅慌滾鞍下馬施禮。眾將見權(quán)如此待肅,皆大驚異。權(quán)請肅上馬,并轡而行,密謂曰‘: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肅曰:‘未也。’權(quán)曰‘:然則何如而后為顯耶?’肅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yè),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權(quán)撫掌大笑。”由此看來,魯肅的志向就是輔佐孫權(quán)統(tǒng)一天下,確屬志向遠大之人。其他如曹操謀士荀、郭嘉等人,羅貫中均一語帶過,并未記述他們的鴻鵠之志。
理想的文士形象,不光胸懷大志,而且要博學多才。尤其在軍閥紛爭的情況下,一個胸懷大志的文人,要精通兵法,具有超人的戰(zhàn)略眼光,審時度勢,知己知彼,才能克敵制勝。諸葛亮是羅貫中傾心塑造的理想的文士形象,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可謂三國第一人?!度龂萘x》和《三國志》都說他讀書“獨觀其大略”,“每嘗自比管仲、樂毅”。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向他詢問興復漢室大計。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擬定三步走的戰(zhàn)略方針:第一步,先奪荊州,再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外結(jié)孫權(quán),內(nèi)修政治,等待時機;第三步,一旦機會成熟,則從荊、益兩州分兵北伐,直搗洛陽、西安?!罢\若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或說隆中決策。這不是諸葛亮一時能籌劃出的戰(zhàn)略方針,而是經(jīng)過周密的思考后,早已為劉備制定的戰(zhàn)略大計。只這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佩服得五體投地,拜請出山,從此“以師禮待之”。有了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還必須一步一步地實施。此后他協(xié)助劉備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白河用水,殺得曹兵膽戰(zhàn)心驚。智激孫權(quán),促成孫、劉聯(lián)盟訂立,共抗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獻計獻策,大破曹軍。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者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遁甲,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边@段話,足能說明諸葛亮對將才的見解。此后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取荊州,占領(lǐng)益州,擊敗曹操,奪取漢中,真正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若不是關(guān)羽丟失荊州,劉備不聽諸葛亮勸諫,大舉伐吳失敗,隆中對的戰(zhàn)略方針是有望實現(xiàn)的。劉備死后,諸葛亮精心治理蜀國,呈現(xiàn)安定富裕景象,他率軍掃平南蠻,六出祁山,病死軍中。劉備得諸葛亮前,東征西戰(zhàn),屢屢失敗,二十余年身無立錐之地;得諸葛亮后,短短幾年成為能與曹操、孫權(quán)抗衡的軍事集團。諸葛亮還發(fā)明木牛流馬、九弩連發(fā)等交通工具和軍器,確實是文韜武略兼?zhèn)涞睦硐氲奈氖啃蜗蟆?/p>
除諸葛亮外,周瑜、魯肅、陸遜、郭嘉等人,也是理想的文士形象,胸有奇謀,經(jīng)綸濟世。赤壁大戰(zhàn)前,曹軍大兵壓境,敵眾我寡,東吳上下一片恐慌,尤以張昭為主力勸孫權(quán)投降,獨魯肅、周瑜有膽識,力主與曹操決戰(zhàn)。初水戰(zhàn)挫敗曹兵銳氣,后將計就計除去曹操水軍將領(lǐng),火燒赤壁,立下赫赫戰(zhàn)功。陸遜更是一奇才儒將,《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記陸遜獻驕兵計,讓呂蒙裝病辭職,以書生代將職,關(guān)羽果然不把陸遜放在眼里,盡撤荊州之兵,呂蒙奪了荊州。后,劉備為關(guān)羽報仇,大軍壓境,東吳上下恐慌,孫權(quán)拜陸遜為大將,眾將皆以為陸遜一書生不能當此大任,東吳完了。而陸遜審時度勢,令將士堅守不出,深溝高壘,使劉備放松警惕,軍士疲乏,火燒連營,大敗劉備。陸遜可以說是三國一杰出儒將。郭嘉僅為曹操手下一謀士,對曹操統(tǒng)一北方有三大貢獻:一是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兵多地廣,曹操欲討袁紹,恐力量不足,郭嘉獻十勝、十敗之說,增強曹操信心;⑤二是曹操平定并州,欲北擊烏桓,擔心劉備、劉表乘虛襲擊許昌,郭嘉認為劉表座談之客,不會重用劉備,雖虛國遠征,但可無憂。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設防,攻其不備,必能獲勝。行軍途中,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操有回軍之意,嘉勸操輕兵間道,果然大敗蹋頓;三是遺計定遼東,曹操按兵不動,公孫康果然殺二袁歸順曹操。⑥郭嘉雖為曹操屢出奇計,但比起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遠遠不如,不過曹操帳下一謀士,始終未做帶兵統(tǒng)帥。至于張昭、顧雍等人,于軍機兵法幾乎無知;陳宮、賈詡等謀士之才不過一時之見,未有通盤戰(zhàn)略方針,不能與諸葛亮同日而語。
謀臣文士,大多能言善辯。如若平常,高談闊論,不足為奇。若在特殊情況下,刀劍所加,言辭稍有差錯,就會有殺頭之禍,仍能從容自如,隨機應變,那就需要有超人的膽識,過人的智慧,就足以令人敬佩了。此類人中,諸葛亮自不必說,其余文士應首推闞澤。
闞澤“家貧好學,嘗借人書來看,看過一遍,更不遺忘。口才辨給,少有膽氣。”⑦辨,同辯;辨給,口才敏捷,能言善辯?!吧儆心憵狻保钦f闞澤年輕時就很有膽量氣魄。赤壁之戰(zhàn),闞澤任東吳參謀,黃蓋獻火攻計、苦肉計、又獻詐降書計,被周瑜打得鮮血迸流,昏絕幾次,然無人獻詐降書不能成功。闞澤拿了黃蓋詐降書夜到曹營,曹操是何等多謀善斷、高明之人,看了幾遍之后,拍案大怒,喝令推出斬首。澤面不改容,仰天大笑?!度龂萘x》第四十七回詳細記述闞澤膽識過人,隨機應變,騙取曹操信任的過程,此不贅述。
闞澤之后,當推李恢、鄧芝。李恢勸馬超歸順劉備,馬超聞知恢來,先令刀斧手伏于帳下,又用寶劍威脅。李恢笑言“將軍之禍不遠矣”,然后陳說厲害,特別是說馬超如若再有渭橋戰(zhàn)曹操之敗,冀城與隴西諸軍之失,何面貌見天下之人?說得馬超頓首相謝,歸順劉備。鄧芝出使東吳,恢復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方針,孫權(quán)、張昭令武士持刀斧劍戟從宮門直排到殿上,又于殿前立大油鍋,木炭燒之,芝并無懼色,昂然而行,見孫權(quán)不拜。權(quán)大怒,以酈食其故事相威脅。鄧芝大笑,反說東吳多賢,誰想懼怕蜀漢一儒生?使孫權(quán)轉(zhuǎn)怒為喜,后陳說厲害,完成聯(lián)吳抗曹使命。
文士謀臣在未立功績,未居高位之前,倘能忠于主上,處事謙恭謹慎,嚴于律己的不足為奇。倘若在立下赫赫功績,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尤其在先王去世,輔佐幼君之時,仍能忠心耿耿,處事謙恭,嚴于律己,鞠躬盡瘁的,那就實在是文士表率,萬古楷模,足夠后人景仰了。羅貫中眼中最理想的文士形象就是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嚴于律己。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決策,劉備十分佩服,拜為軍師,以師禮相待。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后,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處于核心地位,其指揮權(quán)牢不可破,劉備對他言聽計從,文武眾官也總是心悅誠服,未見諸葛亮有任何傲慢行為。赤壁之戰(zhàn)后奪取荊州,占領(lǐng)益州,漢中戰(zhàn)敗曹操,未見諸葛亮有傲慢情緒。及至劉備做了漢中王,又做了皇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總理軍國大事,仍未見諸葛亮有任何傲慢情緒。但法正就不同,劉備奪取益州,讓法正做蜀郡太守,法正自以為幫助劉備入川有功,凡平日微小恩怨都要報之,后聽諸葛亮之話才收斂。許攸更是淺薄,自以為獻計曹操破袁紹有功,目中無人,被許褚所殺。還有楊修、楊儀等,他們與諸葛亮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特別是劉備白帝城托孤,將蜀漢大權(quán)交給諸葛亮,并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自可取?!雹酀h末及前篡奪他人政權(quán)或取而代之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劉備此話也是出于真心,從蜀漢政權(quán)考慮,諸葛亮必然勝于劉禪。但諸葛亮從來就沒有此種想法,他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與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⑨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諸葛亮的后半生都是為劉備的白帝城托孤而不懈奮斗,殫精竭慮,南征北戰(zhàn),直至病死軍中,臨終上表:“……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繞。至于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別治生。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余財,以負陛下?!雹庀裰T葛亮這樣手握重權(quán),生前家無余財,死時不求照顧家族,唯愿最高統(tǒng)治者“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這種精神、這種胸懷多么令人敬仰!諸葛亮真正是愛國愛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沒有半點的私心私利。難怪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敬仰諸葛亮,這是表達了民眾對清廉官吏的渴盼;這對于我們今天從事的偉大事業(yè),建設和諧社會,使中國躋身世界強國最前列,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除諸葛亮外,三國文士還有周瑜、魯肅、陸遜、郭嘉等人,皆衷心報國,處事謙恭,嚴于律己。
綜上所述,羅貫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是從安邦定國,富民強國,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為出發(fā)點來塑造的。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等人,他們胸懷大志,博學多才,對事業(yè)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建大功,居高位而不驕不淫,嚴于律己,清正廉潔,是后人學習的楷模。探討羅貫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思慕他們的才能美德,對于我們今天的文化人——上至高官,下至普通民眾,加強修養(yǎng),自勉自勵,愛崗敬業(yè),建設和諧社會,促進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義。
①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②③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④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⑤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⑥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⑦ 《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⑧⑨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⑩ 《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